APP下载

石油双循环:地缘冲突下油气产业链重构

2022-07-13田野

中国石油企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炼化油气产业链

□ 文/田野

地缘冲突持续推动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带来输入型通胀压力。从贸易角度来说,冲突还会带来汇率波动、物流受阻、运输不畅和价格暴涨等不利因素。对于一个出口大国而言,地缘冲突持续甚至升级将从多个方面对我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在大国博弈极端化氛围中,在各种力量激荡交汇下,我国如何构建“内循环”“外循环”资源配置机制,将成为变局之中研究焦点。

全球产业链停顿与回缩态势明显

全球价值链快速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也改变了国家之间贸易、投资和生产关系。然而,自200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世界经济步入深度调整与结构再平衡状态,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产业链未能显示继续扩张态势,其中有些环节明显收缩。具体表现为GVC贸易在全球贸易总量中所占份额近年逐渐步入下行轨道。这一现象表明以大规模跨国投资驱动、高增长中间品贸易为特征的全球价值链步入深度调整期。

作为全球价值链重要推动者、主导者和有效治理者,近些年跨国公司在海外资产比例、销售比例、雇员比例均有所下降。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报告披露,2020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量同比下降49%,其中美国、新加坡、越南、印度分别下降61%、28%、16%和33%。

从21世纪第二个10年开始,制造业全球化进程有所减缓、停滞,有些方面甚至倒退,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产业链分工碰上“天花板”。产品构造和技术结构决定了每类产品合理解构为不同部分在多国制造有其限度,越过这个边界,全球分工收益下降成本上升,再继续细分和转移的必要性、合理性下降。二是产业链上东道国努力提高本土化水平。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初始阶段仅能接纳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一小部分。随着本土生产技术的提升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开始力争在本土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相对完整的产品生产能力。三是产业链上输出国推动“回归”。这些国家推动“产业回归”和“再工业化”,力促其离岸生产转回到母国生产。

我国油气安全供应风险仍十分突出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集中在一些可变资源方面,如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然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等自然禀赋无法改变,随着经济体量加大,这些资源相对短缺问题愈发突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2006年以后,我国外贸依存度总体持续下降,但是石油和天然气等初级产品的进口却持续上升。从产业链视域看,我国油气安全供应风险仍十分突出。

首先是油气对外依存度仍将上升。预期“十四五”期间,我国原油进口量从2019年的5.06亿吨增至5.5亿-6亿吨峰值水平,原油对外依存度增至73%-75%(2019年为72%)。同时,我国油气储备能力、调峰能力不足,区域性、时段性供需矛盾突出。新冠疫情期间,天然气市场出现较为严重的供应过剩,产业面临上游关井和进口长贸照付不议合同的履约风险。

其次是石油产业结构性矛盾加剧。一是油品供应过剩形势加剧。随着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陆续投产,2021年底我国炼油能力达9.1亿吨/年,较2020年净增2520万吨/年,预计2025年国内炼油能力将增至10亿吨/年。炼化产能持续扩张,叠加成品油需求即将达峰,预计2030年成品油产需差将扩大约7000万吨,供需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二是化工品供需结构失衡。2020—2025年,我国7大基础原料扩能规模将超过0.75亿吨。面对规模巨大的产能投放,聚乙烯、聚丙烯等合成材料2025年仍存在一定供应缺口;乙烯、丙烯基本达到供需平衡;对二甲苯、乙二醇供应过剩压力凸显。

再次是石油央企生产经营难度越来越大。随着国内油气资源劣质化程度加剧,勘探开发难度加大,油气投资和开采成本越来越高,大部分油田难以消化不断增长的成本压力。成品油市场竞争外溢,炼化销售环节库存高企,其压力必将传导至上游,迫使油田不得不关井限产,从而影响到国内原油产量。二是经营效益压力。在国际油价震荡加剧、国内成品油需求日趋见顶、市场竞争更趋激烈的背景下,油气行业营收及净利润增长均面临更大压力,提质增效工作将常态化。

此外,疫情叠加地缘冲突使我国面临的能源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一是直接增加国内能源进口成本和支出。由于我国油气外采比例较高,地缘危机自然引发人们对于能源安全的担忧。2020年、2021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分别为5.4、5.13亿吨,每年进口原油需要花费高达17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万亿元)。因此,国际油价细微变化,对购买原油成本而言都将是一个天文数字。二是提高下游产品成本,增大企业经营压力。石油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化工原料,其产业链下游成品油和化工原料是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因此,上游原油价格上涨,将沿着“原油开采—炼油—化学工业—纺织、机械等行业”产业链向下游传导。而下游企业又无法将成本完全转嫁给用户,会导致盈利空间被压缩,负面冲击较大。三是增加居民能源消费支出,增大通胀压力。原油价格上涨最终通过生产链逐步传导至消费端,导致居民能源消费支出增加,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压力增大。同时,动荡的国际环境格局还将为国内海外企业造成巨大、不确定性风险。

油气产业将形成多重循环体系

疫情叠加地缘冲突背景下,如何构建开放安全的能源体系,是构筑与更高水平开放相匹配的国家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

我国要素禀赋极度失衡,几种主要生产要素占全球比重畸高或畸低,其中劳动力极为富裕,但耕地、淡水和石油资源分别占7%、6%和1.5%。如此失衡的要素禀赋,只有通过大口径外循环、扩大外循环均衡要素配比才能维持经济循环。按照微观经济理论,经济双循环是大系统,油气产业双循环是重要子系统。就当前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看,后疫情时代油气行业双循环格局形成依托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形成以国内上游低品位油气资源为主体、非常规油气及新能源为补充的系统循环体系。目前我国已探明石油储量整体进入低品位资源勘探阶段,新增油气储量几乎全部来自低品位资源。然而,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尚不能满足勘探开发对象劣质化需求,在研发集成化、经济性、颠覆性技术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因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应立足资源禀赋,加大能源资源多元化开发力度,推动非常规、新能源与常规油气资源一道,加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大循环中。

二是形成以炼化产业升级运行为原动力,以完善产业链“闭合圈”为目标的系统循环体系。疫情叠加地缘冲突影响我国炼化一体化项目。2022年我国炼油能力将超过9亿吨,按照2021年进口原油5亿吨来计算,要满足全国炼厂满负荷运转,还需要再进口接近3亿吨原油。因此对于国内目前炼化一体化项目而言,原料端肯定会受到非常大影响,而炼化一体化项目主要产品不同于传统炼厂,其主要是生产下游化工品,所以对下游化工品市场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冲击。长期来看,国内炼化市场将受到需求侧和供给侧双重打击,市场供需矛盾持续加剧,绝对过剩和周期性过剩同时显现,生产领域已现通缩现象。而行业门槛降低和行业竞争日益升级,也导致了传统炼化企业固有竞争优势被不断削弱,短板和问题也因利润空间缩小而日益凸显。因而,加快形成以炼化产业升级运行为原动力、以完善产业链“闭合圈”为目标的系统循环体系刻不容缓。

三是形成立足国内、放眼海外的油气贸易双循环体系,以利益共同体方式将本国油气产业嵌入世界油气产业链条中。我国包括石油在内的部分初级产品存在较高外采率,且进口来源相对单一,这使得我国做好初级产品供给保障意义重大。而地缘冲突无疑将进一步加剧全球能源、矿产等初级产品的供应短缺,加大了我国从国际市场获取初级产品的难度,从而危及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因此,如何开辟和挖掘国内油气新区和潜力?如何重塑我国海外油气贸易模式与格局?如何以利益共同体方式将本国油气产业嵌入世界油气产业链条中?将是彻底扭转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上被动局面的关键课题。

四是形成传统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产业化、研发创新规模化新型产业协作、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循环体系。智能化正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新课题、一个国家的新高地、一个企业的新图景。为了抢跑数字化转型新赛道,跨国石油公司都依据自身特点,在数字化转型中应用不同策略。可以说,传统油气行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必然趋势。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成为产业革命加速器,油气行业将通过数字经济产业化、传统产业数字化、研发创新规模化而产生不可估量的叠加效应、乘数效应。

五是形成由产油国与消费国共同参与、消费国拥有对等话语权的全球能源治理循环体系。我国兼具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贸易国等多重身份,多边能源合作也是我国参与全球和地区事务的重要平台,深度参与能源治理机制既是维护能源安全的利益使然,也是主动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所在。我国终将成为推动全球能源治理权力分布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采取怎样方式融入多边能源合作进程,制定国际能源合作规则,不仅事关消费国的经济繁荣与和平发展,也影响着国际能源格局与能源秩序稳定。

猜你喜欢

炼化油气产业链
炼化企业的安全管理措施
炼化装置小径管的隐患分析与分级管理体系构想
《智能油田/智能炼化建设》
电气在线绝缘监测系统在炼化企业的应用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