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睡眠质量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以甘肃省某高校为例
2022-07-13杨淑珍高胜奎白东梅安桂花吴鹏霞
杨淑珍 高胜奎 白东梅 安桂花 黄 蜜 吴鹏霞
(1.河西学院护理学院;2.甘肃省张掖市红十字精神病院,甘肃 张掖 734000)
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抑郁是当今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我国大学生抑郁检出率为13.2%~42.1%[1].睡眠和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优质高效的睡眠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研究显示,睡眠质量差的大学生患抑郁的危险性是睡眠质量较好大学生的2.13倍,睡眠质量差是造成大学生抑郁的重要因素[2].抑郁与睡眠障碍的关系密切而复杂,前期研究认为睡眠障碍是抑郁的继发症状,两者属于从属关系,而近期研究表明两者关系具有双向复杂性,睡眠质量可预测抑郁的发生,而抑郁也可预测将来睡眠障碍的发生[3-4].本研究通过测量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和抑郁水平,分析不同专业大学生睡眠、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探究睡眠质量与大学生抑郁的相互关系,为改善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和开展抑郁干预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实证依据,促进大学生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甘肃省某综合性大学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该校共设20个学院、64个专业,2020年9~10月,抽取8个学院14个专业(医学类8个,非医学类6个)1737名学生开展调查,抽样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先按照年级进行分层,再按专业进行分组,每组中随机抽取2~3 个班级(共41 个班级),班级内全部学生均为调查对象.
1.2 样本量
1.3 研究工具
1.3.1 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年龄、性别、专业、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等基本信息;生源地分为城市和农村两类;父母婚姻状况分为好、一般和不好三类;学习成绩分好、中等和差三类;早餐习惯和夜宵习惯分每天、偶尔和不吃三类;经常熬夜定义为每周3次以上.
1.3.2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
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是由匹兹堡大学的Buysse等编制的睡眠质量自评量表,该量表不仅适用于睡眠障碍或精神障碍患者评估睡眠质量,也适用于健康人群[6].中文版PSQI重测信度为0.81,以总分7为划界分,灵敏度为98.3%,特异度为90.2%[7].量表共24个条目,组成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7个成份,各成份按0~3级计分,总分范围为0~21分,得分<5分为睡眠质量良好,5~7分为睡眠质量中等,>7分为睡眠质量差[8].
1.3.3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由Zung 于1965 年编制,量表共20 个条目,各条目按1~4 级计分,其中10 个正向计分条目和10个反向计分条目,将各条目得分相加得总粗分,粗分乘以1.25后取整数得到标准分[9].参考中国常模,标准分<53分无抑郁、53~62分轻度抑郁、63~72分中度抑郁、>72分重度抑郁[10].量表的再测、分半及同质信度系数均为0.8以上[11].
1.4 调查过程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2人一组以小班为单位在晚自习期间进行,调查员首先向调查对象阐释研究背景、问卷填写方法和注意事项,并指导学生填写知情同意书.学生在20分钟内独立完成问卷,采取不记名、现场答题和回收的方法,2名调查员负责维持调查秩序,并在教室中巡视查看调查对象的作答情况,所有调查对象完成问卷填写后统一离开教室.
1.5 统计分析
运用Epidata3.1进行平行双录入数据,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方差分析及Kruskal-Wallis 检验分析各量表的得分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PSQI总分及各成份与抑郁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测量不同睡眠问题、人口学特征对抑郁的预测作用.设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并回收问卷1786份,其中有效问卷1737份,有效回收率97.3%.其中男生578人,女生1158 人;年龄17~25 岁,平均(19.9±1.4)岁;大一824 人,大二487 人,大三266 人,大四160人;医学生879人,非医学生858人.
2.2 大学生睡眠质量与抑郁现状
2.2.1 大学生睡眠质量及人口学差异
大学生PSQI平均分为7.26±3.40,年级、性别、习惯熬夜、学习成绩、早餐习惯、夜宵习惯的PSIQ得分差异显著;1737名调查对象中,睡眠质量较好者397人(22.9%),睡眠质量中等者726人(41.8%),出现睡眠障碍者614人(35.3%).年级、习惯熬夜、学习成绩、早餐习惯、夜宵习惯的睡眠质量等级差异显著,见表1.
表1 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睡眠质量比较
注:*P<0.05,**P<0.01
2.2.2 大学生抑郁情况及人口学差异
大学生SDS平均分为46.99±10.74,不同专业、年级、家庭年收入、习惯熬夜、学习成绩、早餐习惯、夜宵习惯的学生得分差异显著;1737名调查对象中,无抑郁者1214人(69.9%),轻度抑郁340人(19.6%),中度抑郁162人(9.3%),重度抑郁21人(2.1%).不同年级、家庭年收入、熬夜习惯、学习成绩、早餐习惯、夜宵习惯的大学生抑郁程度差异显著,见表2.
表2 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抑郁情况比较
2.3 大学生睡眠质量与抑郁的关系
2.3.1 大学生睡眠质量与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显示,SDS得分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除睡眠效率外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12~0.62之间.其中,与PSQI总分呈强相关,与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呈弱相关,与睡眠时间和催眠药物相关极弱,睡眠效率与SDS得分无显著相关,见表3.
表3 大学生PSQI与SDS的相关系数(r)
2.3.2 大学生睡眠质量与抑郁得分的差异分析
将SDS 得分与不同睡眠等级进行比较,结果显示SDS 得分在三个等级睡眠质量上的差异显著,两两比较后表现为①<②<③.以SDS得分为因变量,PSQI总分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显示,PSQI总分对SDS得分的主效应显著(F=103.37,P<0.01),见表4.
表4 不同PSQI水平大学生SDS得分比较(±s)
表4 不同PSQI水平大学生SDS得分比较(±s)
两两比较P<0.05①<②<③量表SDS得分PSQI<5①(n=397)42.17±10.78 PSQ5~7②(n=726)44.97±9.64 PSQI>7③(n=614)52.50±9.56 F值103.37 P值<0.01
2.4 大学生抑郁的预测
2.4.1 大学生睡眠质量对抑郁的预测作用
以SDS 得分为因变量,以PSQI 中与SDS 得分显著相关的6个成份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的成份是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回归方程检验显著(F=74.44,P<0.01),相关系数r=0.45,决定系数R2=0.21,回归方程对SDS得分的解释率达21%,见表5.
表5 大学生睡眠质量对抑郁的预测作用
2.4.2 不同人口学特征对抑郁的预测作用
以SDS得分为因变量,以对比分析中差异显著的人口学特征专业、年级、经济收入、熬夜习惯、学习成绩、早餐习惯、夜宵习惯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方程检验显著(F=83.99,P<0.01),专业、家庭经济收入、熬夜习惯、学习成绩、早餐习惯、夜宵习惯进入回归方程.方程相关系数r=0.50,决定系数R2=0.25,说明回归方程对SDS得分的解释率达25.4%,见表6.
表6 大学生不同人口学特征对SDS的预测作用(n=1737)
3 讨论
睡眠障碍与抑郁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李娟等[12]学者于2018年调查显示睡眠障碍发生率为18.3%,雷洁等[13]2019年调查显示睡眠障碍发生率为33.3%,陈江媛等[14]2020年调查显示睡眠障碍发生率为35.1%;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PSQI均分为7.26±3.40,睡眠障碍发生率为35.3%.高年级学生更易发生睡眠障碍,而习惯熬夜、学习成绩差、不规律进食早餐、有夜宵习惯的大学生发生睡眠障碍的情况更为显著.SDS均分为46.99±10.74,抑郁发生率为30.1%,医学生、高年级学生抑郁更显著,同时,家庭收入低、习惯熬夜、学习成绩差、早餐不规律、有夜宵习惯也是大学生抑郁的显著影响因素,与陈江媛[14]、赵浴光[15]的调查结果相近.调查结果提示大学生睡眠障碍和抑郁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家庭、学校和社会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
有研究报道,大学生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呈正相关,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对睡眠质量有预测效应[16-17].本研究将PSQI 总分及各成份分别与SDS 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PSQI 总分及其中6 个成份均与SDS 之间呈正相关;睡眠质量越好,SDS 均分越低;睡眠质量越差,SDS 均分越高.有抑郁症状的大学生睡眠障碍发生率(59.1%)为无抑郁者睡眠障碍发生率(25.1%)的2倍以上,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反映睡眠质量的各成份中,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药物催眠、日间功能障碍对抑郁有预测作用,与王道阳等[18]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人口学特征中专业、家庭经济收入、学习成绩、熬夜习惯、早餐习惯也对抑郁有预测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学生的压力也逐渐增加,由此衍生出的大学生抑郁和睡眠障碍上升问题值得学校和社会高度重视.本研究对大学生睡眠质量与抑郁的相关性进行探究,具有理论和应用双重意义.理论方面,不仅反映了大学生睡眠质量和抑郁的现状,还对睡眠质量和抑郁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睡眠质量与抑郁存在双向因果关系[19].应用方面,大学生睡眠障碍和抑郁与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相关,家庭、学校应从改变大学生不良生活习惯、改善睡眠质量着手,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家长要增强健康睡眠意识,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指导大学生主动参加社交活动,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睡眠节律;学校团委、学生工作部应定期举办健康睡眠的科普宣传活动,通过简单测试,使大学生了解自己的睡眠状况,提高其对睡眠问题的重视程度,主动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改善睡眠质量[20];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班主任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和疏导,如发现学生已经出现睡眠障碍或抑郁倾向应及时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对各变量因果关系的探索还不够全面,今后将进一步扩大调查范围,并结合纵向调查追踪其它影响因素,构建更加全面的理论解释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