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术后恐动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2-07-13郑寒冰夏群英李夏燕邱万好
郑寒冰 夏群英 李夏燕 陈 瀚 王 文 邱万好
江西省儿童医院小儿骨科,江西省南昌市 330000
肱骨外髁骨折是多发于少年儿童的一种骨折类型,研究显示,每年约3%~6%的儿童发生骨折,不仅增添儿童身心痛苦,且能影响患儿健康成长[1]。恐动症是近几年临床开始加强关注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是指患者因受到疼痛性伤害和损伤导致疼痛敏感性增强,从而对身体活动或运动产生的一种过度、非理性的恐惧[2-3]。骨折患儿因害怕身体活动或运动带来的疼痛,对日常活动产生抵抗和回避心理,对其康复锻炼及患肢功能恢复有不良影响[4]。目前在我国对患儿的恐动症关注及研究较少,为给儿童恐动症的预防及干预工作提供更多依据,本文对我院98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展开分析,探究其术后恐动症现状及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肱骨外髁骨折患儿98例进行研究,其中男53例,女45例,年龄7~14岁,平均年龄(10.68±1.51)岁;学习阶段:小学46例、初中52例;受伤患侧:左侧50例、右侧48例;骨折原因:摔伤32例、车祸39例、坠落27例;27例既往有骨折经历,13例既往有手术经历,52例有疼痛指导。本研究已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经外伤史及X线检查可确诊为肱骨外髁骨折;(2)年龄≤14岁;(3)均经过手术治疗;(4)意识清楚,在家人及医护人员指导下可完成调查;(5)既往无精神疾病病史;(6)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依从性差,不配合调查工作;(2)患有认知功能障碍;(3)其他部位存在骨折;(4)存在视听等功能障碍;(5)存在手术禁忌证。
1.3 方法
1.3.1 调查工具。(1)基础资料: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患儿基础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学习阶段、受伤患侧、既往有无骨折经历、既往有无手术经历、疼痛程度、是否有疼痛指导、是否存在慢性疼痛疾病等。(2)恐动症:采用恐动症量表(TSK)[5]评估患儿的恐动症水平,量表包含17个条目,每个条目1~4分,总分为17~68分,得分越高表明患儿恐动症水平越高。(3)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6]评估患儿骨折部位疼痛程度,满分1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儿疼痛程度越严重,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痛。
1.3.2 调查方法:征求患儿家属、医院领导同意后,由3名经过培训的调查专员采用现场发放问卷的调查方式进行调查,详细告知家属调查方法,便于家属协助患儿配合调查工作。调查员一对一指导患儿填写恐动症量表和参与视觉模拟评分法,指导时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填写结束后经检查无误后回收。
1.4 观察指标 (1)肱骨外髁骨折术后患儿TSK评分现况及疼痛程度。(2)肱骨外髁骨折术后患儿恐动症单因素分析。(3)肱骨外髁骨折术后患儿恐动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肱骨外髁骨折术后患儿TSK评分现况及疼痛程度 经调查,我院98例肱骨外髁骨折术后患儿TSK评分为(47.32±5.20)分,恐动症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疼痛程度调查显示,其中轻度疼痛13.27%(13/98);中度疼痛43.88%(43/98);重度疼痛33.67%(33/98);剧痛9.18%(9/98)。
2.2 肱骨外髁骨折术后患儿恐动症单因素分析 不同年龄、不同受伤原因、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患侧的肱骨外髁骨折患儿TSK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既往有无骨折经历、既往有无手术经历、不同疼痛程度、是否有疼痛指导、是否存在慢性疼痛疾病的肱骨外髁骨折术后患儿TSK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肱骨外髁骨折术后患儿恐动症单因素分析
2.3 赋值 对表1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进行赋值,详见表2。
表2 赋值
2.4 肱骨外髁骨折术后患儿恐动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患儿TSK评分为因变量,以性别、既往有无骨折经历、既往有无手术经历、疼痛程度、是否有疼痛指导、是否存在慢性疼痛疾病为自变量,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以上6种因素均为肱骨外髁骨折术后患儿恐动症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3。
表3 肱骨外髁骨折术后患儿恐动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恐动症即运动恐惧症,在遭受疼痛性伤害的患者中较为常见,如烧伤患者因害怕康复活动引起疼痛,从而拒绝活动,造成肺不张、创面加深等,甚至有烧伤患者因害怕换药而拒绝换药,加重病情进展[7],此均为恐动症的直接表现,对患者的早日康复及恢复效果有严重不良影响。
目前临床针对恐动症主要关注于成人慢性疼痛方面,儿童恐动症尚无过多关注,国内外相关报道均较为罕见[8]。本文对肱骨外髁骨折术后患儿进行恐动症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患儿恐动症水平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受性别、骨折经历、手术经历、疼痛程度、疼痛指导、家属认知程度、慢性疼痛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与李长琴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由此可见给予儿童恐动症患者更多关注及干预措施十分必要。在本文中发现,男性患儿恐动症水平普遍低于女性患儿,分析认为,男童受教育方式影响,相较于女童而言性格更加坚毅、好动,对疼痛的耐受度更强,因此恐动症水平较低。而既往有骨折经历或手术经历的患儿因对疾病、疼痛、手术有一定体验感,当再次经历时内心恐惧感会降低,对各种医疗措施的配合度更高[10]。本文的疼痛程度调查显示,中重度疼痛的患儿约占77.56%,且疼痛越严重,患儿恐动症评分越高,另外,接受过疼痛相关指导的患儿,其恐动症水平明显降低,可能在于接受过疼痛指导的患儿其对疼痛原因、缓解方法了解更多,对疼痛与功能锻炼的关系认知更加深刻,由此恐动症水平偏低。本文结果还指出,恐动症水平与患儿是否存在慢性疼痛疾病也密切相关,若患儿存在慢性疼痛疾病,其恐动症水平越低,究其原因认为,存在慢性疼痛疾病的患儿因长期存在疼痛感觉,疼痛阈值更高,对疼痛的敏感度降低,且因对疼痛存在习惯性,因此因疼痛造成的恐动症也随之降低。
针对患儿的恐动症,护理人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干预:(1)对患儿加强疼痛管理,每天及时、多次进行镇痛效果评估,依据患儿疼痛程度给予物理镇痛法,或遵医嘱给予患儿镇痛药物,如静脉用镇痛泵、布洛芬混悬液等,帮助患儿有效缓解疼痛。将病房营造成患儿喜欢的童趣化风格,减轻患儿对环境的陌生感和焦虑感,在患儿感觉到疼痛时通过播放动画片、看电视剧等转移患儿注意力,缓解疼痛。(2)强化家属疾病及护理相关知识的认知度。护理人员通过线下家长讲座、线上知识分享等方式,增加家属对肱骨外髁骨折、恐动症等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引导家属多关心患儿的心理状态,从而减轻其焦虑、抗拒等不良心理反应。(3)术后及时对患儿展开疼痛、功能锻炼等相关的健康教育,告知患儿疼痛的发生原因、缓解方法,增强其认知,同时讲解术后锻炼的重要性,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
综上,肱骨外髁骨折术后患儿受多种因素影响,恐动症较为常见,护理人员应根据影响因素具体分析,给予患儿针对性干预措施,缓解其恐动症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