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之下,如何先立后破

2022-07-13秦雪

环境与生活 2022年4期
关键词:碳税双碳碳达峰

秦雪

“双碳”是近两年的热门话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对“双碳”提出了多项具体任务。在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的前提下,怎么实现“双碳”目标?全国两会期间,多个民主党派中央及党派成员建言献策,提出诸多建议。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政府于2020年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要实现的“双碳”目标。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着眼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主导节能减排

“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科学有序推进“双碳”工作给出的方法论,他强调,“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

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一个鲜活的案例,被视为技术进步主导节能减排的成功实践。

作为首次实现碳中和的奥运赛事,北京冬奥会100%使用“绿电”,赛场内外处处可见低碳新技术落地应用的场景。“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在张家口地区的送端换流站将风能、太阳能变成能量,通过世界上首条架空输电线路将能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延庆换流站,为冬奥场馆提供绿色供电。

电能是现代能源系统的核心,这种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其实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能源领域的碳排放量占到全国碳排放总量的85%以上,其中电力行业碳排放量占到总量40%以上。”民革中央在今年两会提交了《关于着力提高系统调节能力,科学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提案》,指出加快高碳电力系统向低碳或零碳电力系统转变,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环节。

除了“绿电”,北京冬奥会上的绿色科技还有氢能大巴。约1000辆包括氢燃料电池大巴、氢燃料电池小轿车、氢燃料电池特种车等在内的氢能源汽车承担了北京冬奥会场馆间的主要运输任务,是全球最大的一次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成为绿色冬奥中一抹亮色。

“北京冬奥会向世界证明了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寒冷北方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全国政协委员、台盟辽宁省委会主委胡军认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可以成为北方达成“双碳”目标的可行技术路线。

被称为“冰菱花”的北京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有着另一个身份——北京市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碳排放量居高不下,发展超低能耗建筑,是建筑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房屋建筑面积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现有城镇总建筑存量约650亿平方米,在使用过程中排放约20亿吨二氧化碳。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河南省委会主委张震宇据此推算,若要实现“十四五”规划的目标,2025年之前我国建筑的碳排放总量应控制在25亿吨二氧化碳以内,且年增速不超过1.5%;建筑能耗总量应控制在12亿吨二氧化碳,且年均增速不超过2.2%。

这些目标如何实现?张震宇建议要从源头降低建筑能耗,“科学的设计方案可使建筑能耗降低65%~75%”,同时要对不符合节能减排标准的既有建筑进行升级改造,鼓励生产绿色建材,运用可循环利用的低碳建筑材料。

相比传统建材,绿色建材具有资源和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碳排放强度低等优势。目前,绿色建材在创新研究过程中存在研发支持不足、研发投入缺乏稳定保障等问题。九三学社中央今年两会提交了《关于强化绿色建材技术创新支撑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提案》,建议在“十四五”布局一批重点项目,以绿色建材国家实验室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及行业领军企业为依托,牵头整合有关方面科研力量,给予绿色低碳建材基础研究、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工程产业化应用等科技政策支持。

发展數字经济减少碳排放而不是减少生产能力

2021年9月7日,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在四川成都举行,论坛发布了《数字空间绿色低碳行动倡议书》,其中一项行动倡议为:打造数字经济绿色发展新引擎。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模式与格局已经进入数字经济新时代,根据全球气候行动峰会发布的《指数气候行动路线图》,数字技术在能源、制造业、农业、土地、建筑、服务、交通等领域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全球减少15%的碳排放。

“实现碳中和关键是用数字技术替代传统技术,用数字经济替代传统经济,减少碳排放而不是减少生产能力。”民进中央在《关于以数字经济发展为核心保障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提案》中建议,创新运用数字经济市场手段和政策,完善碳中和实现路径的政策链;创新碳中和价值转换机制,健全数字经济发展路径的政策链;以发展优先为原则,推动以城市为载体的能源系统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还对传统金融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同时发力,这无疑给绿色金融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取得长足进展,但与实现“双碳”目标所需百万亿元绿色低碳转型投融资仍存较大差距。民建中央建议,加快构建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强绿色金融专业能力建设,同时健全绿色金融强制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启动。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成为金融市场引起了业内广泛讨论。

碳市场,是指将碳排放的权利作为一种资产标的,来进行公开交易的市场,本质上是金融市场。到目前为止,全球已有24个运行的碳市场。对于企业来讲,可以把碳交易看成是一个类似于股票的东西:企业发行一个权益,通过这些权益去融资,从而有更多的资金可以通过碳市场进入实体企业,帮助他做一些节能减排的事。

在这个过程中,碳排放数据核算至关重要。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首例碳排放数据造假案例曝光,此后各地碳排放数据核查发现多起数据造假事件。

“碳核查数据不准确直接影响科学决策的出台,同时数据造假行为影响碳市场的公平性,不利于‘双碳’目标达成。”民进中央在《关于完善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加强碳核查数据质量监管的提案》中指出,失真碳核查数据公开有损我国政府公信力,影响我国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有效性,同时建议,完善行业标准提升碳核查数据精度,健全碳核查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政府碳核查能力等。

完善法律法规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政策工具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从国际社会来看,运用有效的政策工具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是各国的共同做法,而碳税是其中很重要且行之有效的经济手段。

但是我国碳税政策相关法规尚未出台。九三学社中央今年提交了《关于尽快研究开征碳税的提案》,指出我国应研究论证,尽快形成共识,及时开征碳税,充分发挥税收手段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作用。九三学社中央提出了以下具体建议:在环境保护税中设置碳税税目,碳税以递进税率方式征收,将碳税收入专项用于支持低碳转型,衔接好碳排放交易政策和尽快启动碳税方案研究。

中国如何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持续增长的条件下,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立法就是其中的关键一招。”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汉民说。

周汉民指出,国内现有相关法律如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可再生能源法、森林法等虽然有涉及“双碳”内容,但较为分散,缺乏对“双碳”愿景的统筹考虑,法律针对性、内容完整性和制度精准性有待提升。他建议围绕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进行全面分析和学习;围绕“双碳”战略,尽快研究提出相关立法建议;围绕重点领域,加强司法配套,司法部门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公布典型案例,以案釋法,让“双碳”理念深入人心。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湖北省委会主委王红玲也认为碳排放权交易立法非常必要。202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出了相关的意见。意见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涉及健全法律法规的内容。

王红玲提出,碳排放权交易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必要环节,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碳排放权交易应该依法合规交易。因此,从“双碳”愿景目标的实现出发,制定行之有效的碳排放权交易专项法律法规具有其必然性。她建议应从立法层面解决碳排放权权利属性问题,便于为后期制定碳排放权交易法律法规提供理论、政策依据;梳理现行法律法规,在现有的民商事、行政、刑事法律体系内,嵌入关于碳排放权交易的内容;对碳排放权的总量、初始配额建立统一的标准。

(文章和图片均来源于《团结报》)

猜你喜欢

碳税双碳碳达峰
“双碳”目标下云南水利发展新常态
蒋伟群:侨界“碳达峰、碳中和”追梦人
“双碳”背景下碳税制度设计的国际经验借鉴
国际碳税实践的比较及借鉴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清单研究
浅谈“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发展与公平问题
新发展格局下加快内蒙古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