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认同视阈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本矛盾探究

2022-07-13杨启莲周倩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6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个体价值观

杨启莲 周倩

摘  要:自我认同是个体接受一切外来思想的过滤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得到青少年的接纳与践行,须通过个体的自我认同。个体为实现自我认同,通过自身生活体验自主选择价值观。青少年价值观自主发展需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形成矛盾,二者相互对立相互转化,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并规定该过程性质和方向,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本矛盾。解决这一矛盾,需以自我认同为教育切入点,实施教育一体化,分解并匹配教育内容,采用科学教学方法。

关键词:自我认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本矛盾;溯源;确证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8-0149-04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主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找到使青少年由衷接纳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为此,必须深入受教育者内心,把握个体认知、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动力,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本矛盾,并采取相应对策予以化解。

一、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本矛盾研究价值

(一)有助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为增强其凝聚力和感召力,广大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了大量研究,产出丰硕成果。已有文献内容集中在三方面:首先,研究对象方面,学者们主要对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了深入分析,这对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但这种研究较孤立、静态,未反映大中小学教育一体化要求。其次,研究热点方面,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载体、运用等细节问题,未对教育内在规律做深入分析。最后,研究立场上,绝大部分文献站在教育者立场一味强调怎么教,忽视受教育者需要和接受动力。总之,以往文献多聚焦于碎片化、零散化的“术”领域,未关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本矛盾这一本质问题,阻碍了人们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实际问题。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本矛盾探究,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本规律,对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二)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辑基础和核心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二者的内在联系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即“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与人们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1],适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又有所区别:思想政治教育重心是培养人的政治观念,提升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接近或达到阶级、政党、国家、社会的要求,形成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解决的不是所有思想问题,而是与价值观紧密相关的问题,其目的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促使受教育者“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以协调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本矛盾研究,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研究范围,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

(三)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推动教育发展需要解决它的基本矛盾。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本矛盾的存在和激化,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时要围绕这个基本矛盾产生的基础、基本矛盾的表现形态、基本矛盾转化等这条主线展开,即要求教育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同解决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运用系统思维,做好顶层设计,部署学段分工,转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改进教育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性、知识性和可接受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成为教育对象的内在需要,提升教育有效性[2]。

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本矛盾溯源

(一)自我认同及功能

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自己的性格、价值观、能力、目标、角色等特质的统合性确认,是对自身存在及其价值的认可。自我认同实现得益于自我同一的实现,即“现实我”与“未来我”“实际我”与“应该我”的同一。个体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开始设想“应该我”“未来我”目标。为促使“现实我”接近“未来我”“实际我”达到“应该我”,个体总是在“为我关系”中建构自己的思想结构和生活世界,即任何思想接受都以“我”为主导,根据“我”的需要进行扬弃选择;任何解释都是为了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所以,自我认同就像一个过滤器,一切外来的理念都需经过个体自我认同筛选,才能被纳入基于自我认同的认知体系中,成为实现自我同一的信念和相关行为。

(二)价值观与自我认同内在联系

1. 价值观是自我认同的前提和条件

价值观包括价值评价、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青少年在设计“理想我”和“应该我”时,需要依赖价值观对“什么样的人生有意义?什么事最重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提供指导。在追求自我同一的过程中,个体会不断用价值观去衡量或评价自己行为好坏和后果,从而作出反思和调适以符合预期的目标。所以价值观对青少年“自我”的设计和实现具有导向作用。此外,价值观是自我认同的素材。自我认同包含两个环节:一是个体通过对自己的价值观、个性、能力、行为等的审视和反思建构“自我”即“认识”自我;二是个体经由辨识自己与其他主体在价值观、语言、风俗习惯、肤色等方面的共同特征,从而知道自己的同类何在,对群体产生“赞同、同一”的归属感,从而为“自我”定位与赋值。

2. 自我认同促进价值观形成、巩固和完善

个体是以现实的价值关系为客观内容,以已有的价值观为依据来设计“未来我”“应该我”的。然而,个体在实现自我同一的过程中,有可能进行得很顺利,证明原有价值观的合理性;也有可能会遭遇挫折、迷惘,对原有价值观产生怀疑和反思。个体在经历了各种探索,比较了各种价值观冲突后,会选用新价值观指导制定更能被社会接受,也更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和方向,并对这样的目标、信仰和价值观做出更坚定的投入,最终接近或达成自我同一。一旦实现了自我同一,个体就会对其认可的价值观产生长久稳定的忠诚。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自我认同矛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的是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然而,在复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面对各种激烈竞争和社会压力,他们更关心自身生存和发展。青少年这种只专注自我发展,淡化自己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表现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造成国家主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与青少年追求自我同一的价值观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实质是“社会要求个体怎样”和“个体想要怎样”的矛盾[3]。

三、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本矛盾确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规律与个体价值观生成规律相互对立

二者对立体现在:首先,目的对立。前者目的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青少年价值观,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对受教育者而言,这个目标是外向性的、利他性的、为社会服务的;受教育者接受某种价值观,目的是满足自我认同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内生的、是为我的、带有自身功利性指向。其次,运行对立。教育者的施教活动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转化为受教育者价值观的过程;青少年的价值观生成是对受与教之间的不同需要的差距、矛盾、吻合状态作出轻重权衡而后自主建构的过程。再次,内容对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核心,具有一元性和统摄性;受教育者价值观确立则建立在其对经验事实进行判断筛选的基础上,具有多元性和自主性。最后,状态对立。教育者认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然与青少年的价值观实然对立;教育者追求利他性与受教育者追求的利我性对立[4]。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与个体价值观需求相互依存

二者相互依存体现在:首先,前者为后者指明方向。青少年心理机能滞后于生理机能、社会的机能滞后于生理心理机能,導致“应该我”与“实际我”“理想我”与“现在我”的脱节,出现自我同一性危机。这种危机意味着在个体内心有着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矛盾的价值观标准存在,为克服危机,个体亟须正确价值观的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个体提供了“什么是最高的价值”“什么是至关紧要的事”等问题的基本参考,它为个体解决价值观冲突指明了方向。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体自我认同的素材。意识形态是“个人进入并生活于某个社会中的许可证。”[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髓,个人只有通过教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大方向上处理好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也能在求学、职业、行为方式、理想人格等具体领域找准自己所处的社会位置,得到社会认可,促进自我认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与个体价值观需求矛盾贯穿核心价值观教育全过程

由于青少年认知兴趣、人际经验和能力的局限,在每个发展阶段践履自身社会角色时,都会遭遇不同的挑战和危机,出现价值观迷茫或偏差,产生“自我认同危机”。面对这种危机,单靠个体自身的能力是无法解决的,需要教育者用社会主导价值观帮助他们澄清,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实际面对的人生难题有显著差异,上一阶段认同危机解决了,下一阶段又会产生新的危机和困扰,又需要教育者用主导价值观去斧正和指导。自我认同达成的过程就是个体大大小小自我认同危机产生并被主导价值观逐一化解的过程。自我认同贯穿青少年全过程,个体应对自我认同危机产生的价值观需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贯穿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过程。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与个体价值观需求矛盾推动核心价值观教育发展

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其扮演的“社会角色”不断变化,他们在不同阶段追求自我认同的内容不同。在前后相邻阶段转化过程中,个体一方面怀疑否定了原有不成熟的自我,但又尚未找到新的自我,产生了价值观锚定的诉求,即主体渴望建构一套能解释危机、解决危机的价值观系统。针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渴求契机,教育工作者要及时跟进,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择取贴近并略高于受教育者价值观需求的内容,帮助主体度过危机。当主体进入下一个阶段自我认同价值观诉求时,教育者又进行新一阶段的价值观引导,产生新的价值观教育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与个体的价值观需求这一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推动着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力棒式发展。

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本矛盾的解决路径

(一)尊重青少年自我认同发展需要,激发接受动力

个体接受价值观念是“以我的选择为关键,以我的实现为目标”。故“我”的存在,是价值观教育接受活动中的基本问题。这种来自“我”的社会化、个性化、理想化追求所驱使的自我认同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得到青少年认同,必须以个体的自我认同为切入点,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在承认受教育者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表现欲求”的前提下,提出教育目标,转化教育内容,采取适切教育方法,进行价值观教育活动。若价值观教育未能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认同,那培养出来的是只关注一己私利的个体人,他们会丧失对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的担当意识。教育者使命是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把自我放在更大背景进行规划,在增加正义感、义务感、责任感、道德感等内容基础上,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自我”,追求与社会同步的自我。

(二)实施一体化教育模式,优化教育路径

青少年自我认同发展经历自我意识觉醒(6—11岁)、自我认同外源化(11—14岁)、自我认同探索(14—17歲)、自我认同形成(17—22岁)等几个连续发展阶段,终而对某种价值体系形成一种忠诚及认同感,获得自己生命的同一感与连续感,完成自我认同。所以,个体自我认同形成是一个分阶段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内在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嵌入个体自我认同过程,才能打动人、说服人。个体自我认同形成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应以整体视野和贯通思维,根据教育对象心理认知发展的内在顺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和内容作统一设计,系统安排。

(三)注重教育内容的适切性,提升教育效果

教育接受论认为“教育的生命全在于教师传授给学生新颖的、符合自身境遇的思想来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8]自我认同是青少年通过解决不同阶段实际面临的认同危机而逐步完成,不同阶段个体追求自我认同的侧重点不同,由此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不同学段应有针对性。具体来说,小学生重视“权威认同”,初中生重视“形象认同”,高中生重视“社会认同”,大学生重视“个人认同”。针对不同学段青少年自我认同内容不同,教育工作者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进行匹配性转化,实行靶向教育,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四)采用科学教育方法,实现教学任务

有了适合的教育内容,还需要科学教育方法激活教育系统各个要素以实现预期教育目标。个体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我”的主体性追求所驱使,以“我”的需要作权衡,以“我”的人格受到尊重为前提。在课堂教学中,个体喜欢平等的对话式、商量式、讨论式教育,不喜欢上对下教训式、智对愚训导式教育。教育者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应抓住教育轴心,即把学生价值观整合到他们的自我认同感中去,采用有利于激励、促进个体自我认同实现的教育方法,有效传递理解和共情,使学生获得愉悦感和最佳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和接受。青少年自我认同的连续性、阶段性、多样性、自主性等特点,要求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应一体化,同时体现活动性、趣味性、探索性、丰富性,在此基础上建构起立体化、多层次教学方法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高效内化和外化。

参考文献:

[1]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54.

[2] 张卿.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及意义[J]. 北方文学,2012(03):166.

[3] 郭志伟. 略论哲学价值观教育中的基本矛盾和选择价值观的原则[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0):19-22.

[4] 冯契. 哲学大词典(修订本)[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584.

[5] 俞吾金. 意识形态论(修订版)[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个体价值观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我的价值观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生活教育”
浅析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与途径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