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2022-07-13潘家骥冯浩陈中祥
潘家骥 冯浩 陈中祥
摘 要: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对外交流沟通能力、能够满足“一带一路”倡议中具有输出中国文化能力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文章对机械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从课程目标的分解着手,总结了将专业培养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相结合而开展的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创新。
关键词:中国故事;“一带一路”;课程思政;专业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8-0077-04
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专业课教师。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1]。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与拓展、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加深,中国的产品和服务在国际上必然要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实施过程中,对外语言交流和沟通必不可少。培养具有较高英语交流和沟通能力、具有行业专业知识、能与外方进行谈判沟通、能推广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顺应时代、服务于国家发展的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三全育人”的总要求,理工科的专业英语课程改革,应当朝着承载“输出文化、坚实专业和提升英语能力”三重方向前进。
一、课程目标分解
课程目标,是预先设定的要求,即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的学习结果。课程目标可具体表现为该门课程教学结束后,学生与此相关综合素质的变化,是指导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准则。“课程思政”的课程教学目标必须将专业能力培养融入“立德树人”核心的原则之中。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手段和重要举措,其主要任务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开展思政教育,其实施意义在于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课程目标的实施在于将其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当中。
(一)制定新的课程目标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的核心课程目标提升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敬业、爱国和团队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于大的“课程思政”导向和爱国情怀培养,改革后的专业英语课程除了培养学生基本掌握专业英语词汇、阅读、翻译和写作等方法外,还应当培养学生运用专业英语去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学生应能介绍中国制造和中国机械行业的重大突破故事,使用专业英语宣传表述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爱国事迹和情怀,具备讲好工程科学领域中国故事的沟通技能;明确努力学习的目标,在提升专业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对中国故事的认同和自豪感,将其提高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动力。
(二)课程专业培养目标
课程专业的培养基本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机械工程专业的专有名词及基础英文表述,掌握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的阅读、翻译和写作的技巧,掌握使用书面化和口头化英语在工程技术应用场景下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
(三)课程的“立德树人”目标
在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课程的“立德树人”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树立为实现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不懈奋斗的崇高理想。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对祖国的一种深厚的认同情怀,集中体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在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是基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革命文化的精髓。在国家危亡、民族灭种的危难时刻,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无数英烈为求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前仆后继、不怕牺牲、为国捐躯[2]。
高校应引导学生将个人奋斗与国家的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用英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尤其是中国制造和中国机械行业的重大突破的能力,以适应新时代“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创新
教学材料的选择对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的核心教学任务包括机械工程基本原理等专业内容的英文阅读翻译、使用英语进行科技写作以及对专业英语的表达和运用。在“课程思政”培育模式的背景下,课程教学内容应该着重增加和融入新的“思政”元素[3-5]。在本次教学改革实践中,相关的思政内容元素被选为重点教学内容,机械工程专业英语将中国机械工程专业领域的重大突破性成果、中国工匠精神的典范编成生动的故事,要求学生用英语进行自主性学习和延伸探索训练,通过练习、实践以及对应的考核,不断完善表达思政元素能力。
(一)教材优选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工具,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关键之一在于依托优选教材的帮助,提高专业能力和專业英语相关知识的积累度。教师除了教会学生查找学习专业英语的途径以外,更要培养和挖掘学生通过教材学习的积极性。
课程选用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朱派龙教授担任主编的《图解机械制造专业英语(增强版)》。该书从机械工程领域的研究及产业化进展出发,通过看图配备中英双语讲解的方式进行编写,使机械工程专业内容基本上可以达到“望图知意”的程度,更易于增进机械工程学生的直观理解。该书包括劳动安全与防护、工程制图、技术测量与公差配合、机械传动与设备装置、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制造技术与方法、数控加工与数控机床、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等方面的内容,采用图文、英汉同步跟随的编写形式,大大简化了学习的难度,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该书对专业术语、机械各类零件、结构、设备和加工方法的介绍非常生动,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其模块化的介绍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以便于学生将所学应用于中国机械制造和故事当中。
在“课程思政”改革的背景下,课程思政材料已成为机械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专业知识的传授,教师还将不断地挖掘思政元素。
(二)课程思政材料融入
在有限的课时教学当中,为了将专业相关内容和“立德树人”理念融合,教师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在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课程的学习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上单一机械工程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当包括现代化的最新机械工程内容的学习,以及我国机械工程行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点优势和未来发力点,以及服务于该战略的相应知识和能力特点,所有这些,都必须有机地融入“课程思政”育人主题。
在本教学改革实践中,课题组对相关知识点和机械部件紧密联系的工匠精神故事、历史故事进行了细致的筛选,增加了对机械行业重大突破、近年来知名的中国制造(如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海上巨型风机以及超级LNG船)、中国科学家故事以及思政读本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课程中还穿插了与外国技术人员交流的实际情景的案例教学,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指定的思政参考书,包括《工匠精神》《科学家的故事》和《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 从入门到精通》,对其中与思政元素有关的部分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将其在课外阅读后翻译成英文,然后在课堂上用英语集中统一表述和分享交流。以灵活多样、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达到“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6],潜移默化中增加学生对中国制造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创新
由于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部分高校学生公共英语基础较差,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给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传统的方法中,专业英语课程按照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也给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创新带来不小的阻碍。因此,为让学生认真上好专业英语课程,对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本教学改革实践中,课题组把机械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设定为信息交流,打破传统的“阅读和翻译”模式,以全方位培养学生运用专业英语进行听、说的能力。
在“课程思政”改革的背景下,机械专业英语教学从以下四个教学方式入手:任务驱动式教学、多媒体情境教学、通过行业实践开展教学以及利用线上平台与外方交流。
(一)任务讨论式教学
任务讨论式教学是本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项目组教师在进行一部分的课堂教学阅读、翻译和写作等基本内容和方法之后,在部分课程会采取提前布置学习主题,如液压系统、机械车床、机械加工工艺技术等章节。学生需要通过上网查阅中文和英文资料,利用课堂中所学的专业英语学习方法进行写作。这样,学生在课堂之前便完成了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文的表述和英文的表达。教师可将学生分组,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之后,通过多媒体展示或者辩论的形式在课堂向整个班级呈现。
学习和展示的主题介绍中要求包含相当程度的思政元素,如中国的车床进展、中国的国产化高精度工程机械、中国的现代化加工工艺水平等。简单的任务式教学活动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专业英语和思政学习的积极性。
任务型讨论的教学模式,既增强了学生对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的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意识和协作探索能力,从简单低阶的知识性技能迅速提升到培养学生的高阶综合性的认知水平。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创造情境开展教学
在本教学改革实践中,项目组成员教师为了筑牢学生的专业能力,运用了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中国机械工程相关的官方纪录宣传片、网络上针对部分机械部件配备有中英文的3D讲解视频,通过立体的视觉、听觉信息使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知识的教学更加形象化、直观化,促使学生在逼真的机械专业英语应用情境中得到锻炼,从而真正提高专业英语实践能力。
本教改中项目组的教师以操作技能为主线,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寻找、采纳和自主开发互动学习平台、教学资源库、微课、慕课、虚拟仿真系统等信息化资源,适时运用到相应的章节,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网络慕课的建立,课后互动学习极大地弥补了课时量的不足。通过项目组教师的精心选择和思政元素的导入,多媒体成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
在视频教学中,教师也不忘讲好中国故事,让学生在专业课程中理解“中国梦”、培育“爱国情”、树立“成才志”。
(三)通过行业实践,开展教学
机械工程制造为湖南省特色和优势产业,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工程机械产品销往全球,国际营业额排名前十,并且销售目标国家涵盖了大量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实践教学和学生实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为了强化学生对设备及工作原理的理解,本课程安排学生进行一天的顶岗实习,岗位主要为技术类岗位(比如助理设计工程师、助理工艺工程师)和操作类岗位(比如钳工、车工、铣工)。顶岗实习地点为车间的生产第一线,岗位对象为机械或数控设备。
对在校学生而言,顶岗实习除了让其學习专业知识外,还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念,引导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本课程还聘请了相关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培训讲师开展专题讲座,解答学生关于行业的疑问。行业专家所讲授的工匠精神、机械工程师的能力要求以及他们本人所具备的渊博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积累了专业技术人员和职业经理人的素养,为顺利实现学生向职业角色的转变打下基础。
(四)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直接与外方交流
本课程依托线上交流平台,直接开展了与外方教师和学生进行专业的对话,将对话交流分为两大主题。其一,学生直接对外方用英文介绍中国的机械工程专业发展以及发展大潮中的爱国工程师的故事。其二,就具体的我国国产工程机械产品,作为海外销售工程师的身份对外方进行介绍。
通过学以致用,激发了学生敢于用英文交流表达的勇气,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沟通和交流能力,以迎接未来“一带一路”背景下更多国际交流的机遇和挑战。课程的评教反馈表明,学生评教课程得分为优秀,在同类课程中排名第一,该新型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专业英语交流能力带来了巨大的提升。
四、采用多元评价机制
本课程教学改革实施中采用了形成性评价和多元化考核的方式。期末考试注重记忆、阅读和理解的笔试部分仅占60%。注重知识应用的平时成绩占40%,其中,学生以企业工程师的身份用英语进行技术交流、推介我国的机械工程、中国制造工艺及产品,用英语进行产品介绍的准确性、生动程度以及思政元素的多元度,占总评的20%,此外的20%平时成绩考核评价内容还包括以小组为单位的英语情景讨论与辩论、围绕“中国制造2025”的英文版报告。多元化评价机制改善了传统教学中仅仅注重记忆和写作的应试能力考核的问题,代之以更加适合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所要求的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该教学改革项目组成员均具有多年海外经历,也是该项目的独特优势。在教学和考核中,教学组老师模仿国外技术人员与学生以英语进行交流。在“课程思政”和“一带一路”背景下,模仿主題选择我国机械行业的某一突破、中国制造以及中国机械领域科学家的故事等,潜移默化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参考文献:
[1] 陈宝生. 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中国高等教育,2018(Z3):4-10.
[2] 陈晶莹. 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8.
[3] 黄中华,孙秀云,李健生,等. 思政元素融入环境工程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探索[J]. 大学教育,2020(10):155-157.
[4] 陈丽君. 高等数学教学融入思政元素育人新思考[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07):96-97.
[5] 王金玲,王萍,孟琳. “食品安全学”课程思政元素与融入点探析[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08):30-31.
[6] 常海潮. 大学英语课讲好中国故事:现状、路径和方法[J]. 外语电化教学,2021(05):96-100.
(荐稿人:何谦,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