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改变策略

2022-07-13张建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2年10期
关键词:学情双减教研

张建

在“双减”政策和新课程改革教育背景下,不仅学生的负担减轻了,教师的课堂效率也有所提高。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分数,更要关注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身心是否健康。学生的素养提升标准也不仅仅是文化成绩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不能补课、占课,更不能搞题海战术。在教学期间,教师可能还会面临课堂教学要求提高,学生培训时间被挤占的情况,以至于教师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来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面对如此困境,教师该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呢?我想从“双减”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想要变,但不知道变

有的教师很用心地准备课堂,但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有的教师不知道如何来评判自己课堂的好坏。针对以上问题,我建议教师们不妨一起来研究下雨花区教育局出台的“四有”课堂标准底线:有限时、有质疑、有协同、有展评。这是评判一堂课的标准底线,只有达到了这些标准,课堂才算是合格的课堂。教师们还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从学好课标开始。教师们要认真研读学科课程标准,学好它,吃透它;同时,对照“四有”课堂的标准底线,清晰地知道每节课需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是什么。第二,从深入了解学生学情开始。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现阶段已有整体水平以及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因材施教做好准备。第三,从认真备好课开始。教师要结合课堂需要达成的目标积极参与研讨,设计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方式,做到每节课都有备而来。教师只有基于这些原则不断重构自己的课堂,不断打磨自己的教学功底,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知道变,但不想变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常见的情况:其实大部分的教师都知道什么是一堂好课、什么是好的教学方法,可是却不愿意去改变。比如,“双减”背景下的作业改革要做到精选、分层、弹性、个性化,如果教师们真正做到将这些指标落实,于学生而言肯定是更科学的,但这一转变的过程一定是麻烦的,有的教师可能就因此而止步不前,懈怠偷懒。因此,我建议教师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积极落实以下三方面的改变:一是关注作业的精选与分层。精选从哪里做起?从熟悉学生的作业做起。教师只有熟悉学生的作业内容,才能知道学生必须要做什么作业,可以选择做什么作业。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效率,避免做无用功。分层又从哪里做起?从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做起。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教师才能够知道哪些学生适合做基础性作业,哪些学生适合做发展性和创造性作业。二是要让作业走“新”的同时更走“心”。作业走“新”需要结合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团队的共同研讨和碰撞中形成灵感,并付诸行动,让作业富有新意。同时,教师要用心设计、认真反馈学生的作业,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三是无为即是有为。学生在没有作业的时候,是否真的就意味着无所事事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虽然没有书面作业,教师们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建议,如与父母一起做家务、一起进行相互分享式的聊天、一起运动、一起出门散步等。

三、一个人變还是一群人变

“双减”给学生们减负,但并不意味着降低教学质量,它实际上是在给教师“出考题”:教师在教研的时间减少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的成长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呢?是学生一个人走还是学生和教师一起走?我认为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团队教学研讨活动中来提高教学效率。年轻教师可以问问自己,当教学遇到难题时,是选择一个人克服还是和自己的指导教师一起探讨?骨干教师也可以问一下自己,当教学竞赛活动来临时,是选择推托还是率先示范?独行快,众行远。我们的教研活动不只是形式,大家还要在团队的集体智慧中成长。教师们应该确立常态教研的方向,落实集体备课的方针,做好骨干引领和团队协作,敢于创新和突破,这才是理想中的团队状态。

我相信,如果一名教师自己愿意努力,团队有人正确引导,同伴愿意提供帮助,那么他一定能得到快速成长。我也相信,如果我们真的能一直处在一个这样的环境下,学校的教学质量一定会飞速发展,给学生、家长交出一张满意的答卷。

猜你喜欢

学情双减教研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