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的教学经验分享
2022-07-13陈瑶
陈瑶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七言长诗。诗歌的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婉转悠扬,富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适时创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以此来凸显他们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
为了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笔者将本班的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要求他们阅读《春江花月夜》,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设计题目。题目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设计完题目,可以与其他小组的学生交流互动。之后,我会带领他们整理出各个题目的参考答案。开展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直观而深入地了解《春江花月夜》,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诗词鉴赏能力。
第一个小组设计的题目如下:
“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包含了五种意象,分别是“春”“江”“花”“月”“夜”。五种美好的事物共同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请你在阅读全诗的基础上说一说哪一个意象是本诗的主体意象。
通过阅读《春江花月夜》,学生可以发现“月”这一意象是诗歌的主体意象。首先,就出现的次数而言,全诗一共36句,“月”这一意象共出现了15次,且形式多样,有明月、孤月、江月、落月等;其次,诗中的其他景象都是以月为背景的,它们与月光一起共同组成了一幅色彩丰富的美丽图画,令人流连忘返。
笔者带领学生整理的参考答案如下:
“月”这一意象毫无疑问是全诗的中心。诗人不惜笔墨,反复对“月”进行描写。就月光而言,诗中便有海上的月光、花林上的月光、沙汀上的月光、妆镜台上的月光等。月是全诗的主体和线索。在月色的变化中,诗歌的情调也在随之变化。
第二个小组设计的题目如下:
诗的前八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请结合具体的诗句和关键字词进行分析。
有的学生发现,诗歌以春江花月夜开头,然后写到月亮,再写到波浪。景象非常壮观。有的学生发现,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轮”,描写的主要是诗人眼前所见的景色,如潮水、海水、明月、波涛等,像一幅动人的水墨画。
笔者带领学生整理出参考答案:
诗人在开篇便点明了主題,运用多种常见的唯美意象呈现了这样一幅画:水天一色,月共潮生。这里的“海”并非真正的海,而是一望无际的江面。在广阔的江面上,明月随着潮水升起,不可谓不壮观。“生”字用得极好,以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月亮和潮水以生命,让其变得活泼生动起来了。诗人用极其细腻的笔触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地描写了眼前的景象。
第三个小组设计的题目如下:
诗歌的第九至十六句中蕴含着什么样的哲理?请作分析。
人生代代传承,江上的月光也是如此。明月孤单地悬挂在江水之上,不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它似乎在等着什么,但等来的只有不知疲倦、奔流入海的江水。学生感受到:随着江水的流动,诗人的感情也渐生波澜。江月有恨,流水无情。宇宙的无限、时间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引起诗人的沉思。个体生命是非常短暂的,但人类能代代相续乃至无穷,也是事实。从诗句中,他们体会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对青春年华的珍爱。
笔者带领学生整理出参考答案:
在月光的笼罩下,整个世界似乎都被净化了。诗人不禁思绪万千,试图解开人生与宇宙的奥秘。“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江月是如此的美丽。面对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不禁思考:明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耀着春江的呢?恐怕无人能说清楚吧!毕竟人的一生太短暂了!人若是想和时间赛跑,终究是要失败的。然而,人类代代繁衍,从这个角度看不也是“无穷已”的吗?诗人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宇宙和人生,在丰富细腻的情感中融入了理性的思考。
第四个小组设计的题目如下:
对“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该作何理解?
通过阅读,学生发现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在“徘徊”。徘徊不定的月似乎感受到了离人的悲伤,不忍离去。诗中的月既指天上的明月,也代指远方的游子。
笔者带领学生整理出参考答案:
诗人在春江花月夜的典型环境里,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在诗中,诗人不直接写思妇想念远方的人,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情感,将“月”拟人化:月在楼上徘徊不去,是想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它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妇人的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妇人触景生情,更加思念远方的人了。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
这次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我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阅读诗歌并设计相应的问题,只在关键时刻从旁引导。这样一来,他们不仅能在阅读《春江花月夜》的基础上认真地查阅相关资料,深入地理解作品,而且能通过小组合作来设计有价值的题目,收效良好。
以上是笔者开展《春江花月夜》教学的一些经验,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