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粤语外来词语与西方文化的联系
2022-07-13彭琪琪乐丽萍谢伊晴彭婷婷苏宇琦
彭琪琪 乐丽萍 谢伊晴 彭婷婷 苏宇琦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建设“国际一流湾区”,文化交流合作是直接推力。粤语外来词语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与西方文化在语言领域的融合与创新。本文基于大灣区背景,阐述粤语外来词语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探讨在粤语外来词语中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内涵及联系。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粤语外来词语与西方文化相互影响,其联系具备包容性、开放性的特征,希望此探讨对推动“具有大湾区特色的文化话语体系”建设具有贡献作用。
0 背景
2019年国家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文件中强调粤港澳大湾区是文化顺承、发展的前沿。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同根同源,在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存在紧密联系,具有深厚的文化交流合作基础和底蕴。在粤语外来词使用过程中,很多粤语是通过英语演变而来的外来词,而这些词同时也是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阵地和其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与西方在文化方面交流和融合的产物[1] 。
在对外开放之前,已掀起一股“粤语热”,而在开放后,粤语外来词更是受经济影响成为了必然产物,再加上西方文化的不断传播,大多数外来词语都是先输入港澳地区,被港澳地区的语言吸收并流行了一定时间,甚至引进内地,而港澳地区本身是粤语区,因而被引进的词语多带粤语方言。在这里面香港是发挥了主要影响的。在还没被英国占领前,香港人为了经商与广东人大量接触,而当时广东人主要讲的是粤语,在被英国占领后,香港作为殖民地吸收了许多英语外来词,并将这些外来词与粤语结合,丰富了粤语外来词[2]。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步伐加快,经济与文化不断发展,文化环境更趋向开放、包容,粤语外来词将不断发展。
1 粤语外来词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正如爱德华·萨丕尔所说:“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能实现自给自足的。交际的进行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邻近语言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3]”语言的发展是受到外界多重因素的影响,在交际的基础上,一种语言与其他临近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发生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从而形成与本族语相适应的词汇。外来词的发展正体现了这一文段,它是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经过不断碰撞的产物。
1.1 粤语外来词发展历程
粤语外来词的发展要从广东说起。广东濒临海洋,其中广州从古至今都是非常重要的对外开放的窗口,当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留粤海关一处为通商口岸,被称为广州十三行。除了商业交流之外,十三行也是文化交流融合的窗口,十三行为西方新思想、新潮流以及新语言等方面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一条康庄大道。例如十三行商人潘有度在《西洋杂咏》中曾有言:“金藤一丈绕银壶,无人知是淡巴姑。”这里的淡巴姑就是源于西班牙语中的tobacco这一词。十三行的商人为了方便与外商的交流,广州英语应运而生,成为对外沟通与交流的独特语言[4]。除此之外,1842年至1997年一百五十多年间香港由于被英国殖民这一独特的历史背景,与英语的接触时间较长,因此英语在香港的普及程度较高,在使用粤语时常杂糅着英语词汇并且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经济发达,当时的影视节目在大陆盛行,粤语外来词以及一些新词通过影视节目这一方式不断涌入大陆。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香港实行“两文三语”政策,规定中文和英文是香港的法定语言,在口语上,由粤语、普通话和英语构成三语。
粤语外来词这一比较突出的语言现象无论是追古,还是至今,这一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其他各族文化之间不断地碰撞、融合,嵌入人们日常的生活之中,从未休止。
1.2 粤语外来词的现状
粤语外来词的使用符合《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会议所指出:“要构建语言互通工作机制,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语言互通,互劈多种层次语言文化交流渠道。”要求。现今,不仅有粤语英源词被使用,英语粤源词也随着粤语社群在西方国家生活渐渐出现,例如:dim sum—点心;Yum Cha—早茶。通过具有粤语特色的词汇或概念的借入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粤语文化。
根据董绍克的研究分类,粤语外来词主要分为饮食、器、具用品、车辆、服饰、商业、称谓、文化娱乐七个方面[2]。这七个方面的粤语外来词仍被频繁使用着。从所进行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粤语外来词依然会被经常运用于日常交流中,如普士、士多、士多啤梨。
粤语中的外来词的融入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包含三种主要形式:1)音译词;2)意译词;3)音译兼意译词。其中音译词是音译词是粤语外来词早期到现今最为常用的转译方法,其后两种形式的译法则是以是否符合汉语的构成词素进行构造的习惯为基础,加以改造融合而来的译法。音译词主要是将某种语言的词与按照粤语语音结构重组的音调表达。例如:拔兰地(粤语方言)—brandy(英语)—白兰地(酒)(中文解释);士多啤梨—strawberry—草莓;普士—pose—姿势等。意译词是指按照单词的意义直接翻译而来的词语。例如:白领—white collar;蓝领—blue collar。而音译兼意译词,是指将意译与音译方法相融合而来的词语。例如:妈咪—mammy—妈妈;爹地—daddy—爸爸;泊车—park—把车停下。
除了这些形式以外,还有些英语词汇融合粤语地区风俗文化的特点将英语词汇中的尾音省略,例如:call读成[ko],ball读成[bo]等。。
由此可见,粤语外来词的发展是在不同文化与语言之间不断碰撞中产生的,并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日常的交流之中。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粤语外来词通过各类不同的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被人们所接触,并通过这些途径让更多人了解粤语外来词文化。
2 粤语外来词所体现出来的中西方文化内涵及联系
2.1 具有强大的文化包容性
粤语外来词语一直存在于粤方言中,目前仍在不同地区使用,甚至融入到日常的语言生活当中。以“波”为例,在粤方言地区,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爱好打球的人说“我地一齐去打波”(我们一起去打球),此处的“波”来自于英语单词“ball”音译而来的粤语外来词语,我们直接把“波”和我们的日常用语结合起来了[5]。在詹伯慧主编的《广东粤方言概要》中提到:将英语 show(表演)直接引进口语,写作“骚”,如“做骚”;口语里直接使用 sales 指售货员[6]。粤语对于外来词语并没有排外,而是选择与之融合,长期共存。并且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中有84.12%的人对于粤语外来词语持有包容的态度,他们认为粤语外来词语是粤语与外来语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是由于历史和社会环境所导致的,这是一种语言文化的相互吸收,兼容并蓄。
2.2 具有很大的开放性
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多为沿海开放城市,对外贸易的繁荣以及历史的影响使粤语在其他方言中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其中香港與澳门的大部分人都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了解英语并使用英语。此外,通过海外移民,大湾区的粤方言随着移民走向海外,几乎走向全球。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粤方言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一直远至南北美洲[7]。由美国传教士Stedman, T. L和华人李桂攀编著的《英语不求人》在美国旧金山发行,采用粤语方言标记英语读音[8],有利于海外华侨学习基本的英语词汇进行交流。
2.3 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外来词语的引入是一种语言资源,是中西方在文化方面交流和融合的产物[9]。粤方言和粤语外来词语在大湾区及海外华侨聚居地是主要语言之一,使海外粤语社群的人们感到亲切以及更具有归属感。目前在大湾区的经商者,通过学习粤语和了解这种语言文化,便于更好地进行商业交流,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2.4 体现出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言是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粤方言中吸收了不少外来词,往后其形式的多层次化进而形成其自身的语言特征都体现出文化的相互影响,彰显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人们创造语言,语言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因此粤语外来词的产生和发展孕育了人们开阔的视野和广阔的见识。
3 研究意义
3.1 理论意义
从理论意义来说,粤语中英语外来词语的存在充分验证了语言的兼容并包和自我适应性,也证明了一种语言在通过交流和沟通后能够借用和吸收另一种语言的一般规律性,充分利用该结论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们自身认识和掌握语言的能力[1]。
3.2 现实意义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能够了解并灵活运用粤语中的外来词语,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粤语外来词语的发展有利于英语的学习”,因此他们在学习英语时会具有地域优势。教师也可以通过粤语外来词汇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记忆英语单词的拼写和发音,有助于作为粤语母语者的学生快速认识记忆并灵活运用英语单词。从现实意义来说,掌握粤语及粤语外来词有助于学生就业和跨文化交际,粤语的广泛传播有利于打造“具有大湾区特色的文化话语体系”建设[6]。
4 结语
本文通过探讨粤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对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粤语外来词语与西方文化的联系进行研究,通过对粤语外来词的背景、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行深入了解后得出蕴含中西方文化内涵且与西方文化紧密相连的粤语外来词具有的强大文化包容性,极大开放性,能有效促进社会文化发展及体现出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对本题的探讨一方面提高我们的语言掌握能力,有利于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人们就业和跨文化交际,推动“具有大湾区特色的文化话语体系”建设。
引用
[1] 刘江.粤语外来词与西方文化的影响[J].文艺争鸣,2007 (1):147-149.
[2] 邓小琴.粤方言书面化及其历史演变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3] 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 崔春花.语言接触与广州英语产生问题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1):159-160.
[5] 陈康宁.英语外来词在粤方言中的特点和变化[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11):50-52+176.
[6] 段秀芳.广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岭南学刊,2019(3):38-44.
[7] 胡明晓,张振兴.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研究综述[J].语言战略研究,2020,5(1):34-45.
[8] 余德英,罗文萍.罗伯聃与《华英通用杂话·上卷》的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18,39(6):52-55.
[9] 陈昌义.外来词为载体的西方文化对汉民族文化的冲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28(1):100-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白云学院 2021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粤语外来词语与西方文化的联系+(20211082212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彭琪琪(1998—),女,广东湛江人,本科,就读于广东白云学院外国语学院;乐丽萍(1975—),女,江西抚州人,研究生,讲师,就职于广东白云学院外国语学院;谢伊晴(2000—),女,广东广州人,本科,就读于广东白云学院外国语学院;彭婷婷,女,湖南永顺人,本科,就读于广东白云学院外国语学院;苏宇琦(1999—),女,广东湛江人,本科,就读于广东白云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