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交易性”思维的电影共情传播研究

2022-07-13许亚男 卢尚曌

教育传媒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共情消费者情感

许亚男 卢尚曌

【内容摘要】近几年,电影共情成了影视界的最大卖点之一,本文利用“交易性”思维扩大看待共情的思路,寻找电影共情的方法。将电影受众看做消费者,研究消费者心理探索出电影共情的“真实、想象、视听”三大要点,并从营销角度看待电影情节得出电影共情高潮时间点。

【关键词】交易性;共情;情感;消费者

一、为什么要用“交易性”思维看电影共情

近年来,共情电影成为主流,人们对于电影共情的期待值也逐渐增高,所以让电影成功共情可以提高电影的价值。本文将从新的角度“交易性”思維看待共情。

这里想说的“交易”,不是受众花钱看电影的商业交易,而是创作者通过银幕表达的情感与受众的反馈之间的交易。共情是主体的一种情感反应能力,同时也必须通过主体与他人的互动来实现。①瑞典著名导演英格玛·伯格曼说:“我像个雷达,我接受东西,然后再像镜子一样反射出来,夹杂着回忆、梦境和理念。”对于创作者,共情是电影的目的之一,受众共情是对电影三观的认可,对创作者的认可;对于受众,感到共情是从电影中得到共鸣,心理和情绪上得到的满足。受众是积极主动的,但他们不是完全自主的。②就像交易中有消费心理学,生产者根据消费心理设计产品、设计宣传,引导消费者购买一样,我们也可以把看电影的观众看作消费者,从交易角度看电影里的共情,引导受众共情,可以进一步增加电影的“销售量”。

二、如何用“交易性”思维看电影共情

(一)了解“消费者”的喜好

共情产生的条件依赖于个体对他人所处情境的认知与理解、对他人的情绪表达的觉知以及相应情绪体验的经验。③受众为何会买单,当受众在电影人设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时,会有一种安全感,感到不孤独,觉得这个电影懂你。当看到和自己一样经历的剧情,就好像有人说出了你的故事,亲切感油然而生,这是一类共情,即受众可以从电影的人物剧情中找到共鸣,是第一视角的共情。例如在观看《你好,李焕英》和《关于妈妈的一切》时,很多人都在影院落泪,因为大家在剧中母亲的身上看见了自己母亲的影子,平日里的零碎瞬间变成了一面镜子映入眼帘。《你好,李焕英》里“打我有记忆起,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所以我总忘记,妈妈曾经也是个花季少女。”晓玲的一句话让多少孩子试图回忆起母亲年轻的样子却毫无印象。

第二类共情是指情怀和同情。人类的本能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关心别人的命运、感同身受别人的幸福与痛苦。④有心理学者说,“共情指的是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共享并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的倾向”。⑤例如《长津湖》《狙击手》这样的电影,受众大多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是带着爱国情怀和对军人的尊敬去看了电影,同时电影里的英雄事迹和战士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让人感动,这是第三视角的共情,观影者对于祖国的认可和对军人的敬佩在电影中得到证实,坚定了自己的看法,并为祖国感到骄傲。这类共情的范围比第一类更广。

(二)满足“消费者”的喜好

首先我们已经知道受众对于共情的两种类别。第一类共情的要点是抓住第一视角。想让受众感受到第一视角,那前提就是真实,要让受众可以将自己代入人设,体验剧情。《忠犬八公的故事》《当幸福来敲门》《唐山大地震》《亲爱的》很多这样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得到了一致好评,电影保留了剧情和人设的原汁原味,加上艺术加工创作出了好的作品。当然不是说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就一定是好电影,这里强调的是真实的重要性。人对自己熟悉的东西会有好感,真实发生过的人与事才能给人熟悉感,所以想让消费者第一视角感受电影,创作者就要从“消费者”视角设计剧情、人设以及台词。从身边的真实案例中寻找灵感和对电影故事题材做好调研是一个电影具有真实感的基础。共情的实质是把你的感受藏进作品中,静下来倾听自己的内心独白,聆听身边人的故事,体会他们的感受。在前期调研好,有现实素材积累的基础下,将情感融入现实并用艺术手法表现出来。

第二类共情的要点是抓住受众的同情心理。当然这里真实一样重要,真实发生的事情才能获得信任,同情是旁观者类似于当事人情感的情感,也是想象的处境转换产生的情感,⑥所以激起受众的想象是突破点。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没有经历过爱人的离开,但是你被电影里主角因为爱人离开撕心裂肺的痛哭而感染,你就会去想象自己的爱人离开的样子和自己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当你发现你也会很难过时同情心就产生了。所以想让受众开始想象就是让受众交出情感的时候,激发受众想象则需要感染力,电影是一个视听艺术,提高感染力当然是从视觉和听觉入手,这里的视觉上可能更多的是演员的表演,对于创作者来说则要深入重视的是听觉,也就是台词和背景音乐的重要。台词是受众接收到最直观的信息,《狙击手》结尾,连长再一次叫出了五班的名字,简单的十一个人名字,让多少人红了眼眶。《乱世佳人》的“对于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但是对于某个人, 你是他的整个世界”;《大话西游》的“我的意中人是一位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身披金甲圣衣、驾着七彩祥云来娶我。我猜中了开头,却猜不中这结局”;《这个杀手不太冷》的“等我死了以后,就把我的骨灰带在身边,碰到坏人就扬出去。让我最后再保护你一次”;《关于妈妈的一切》里,母亲患着癌症还一直照顾孩子,女儿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大了还要管自己的私生活而难过,母亲一句“妈,等不了了”,瞬间让人破防。这些台词都质朴又真切,没有华丽的形容词和生动的比喻,但充满了营养。受众听到这样的台词,就会去想象如果我遇到这样的场景听到这样的话会是什么反应,就不自觉地交出了情感。台词重要但不必要,所以没有营养的台词堆积只会带来尴尬,台词要做到帮助受众进入想象,才能达到共情。有些台词之所以可以触动受众,其实是因为台词说出了受众一直想听却听不到的话。再者就是音乐,在煽情的地方巧妙运用歌曲,有些歌一听就知道是关于青春的故事,有些歌一听就知道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日子,音乐是脑补画面的纽带。

三、什么时候运用共情

用对时间可以提高“消费者”对于共情电影的好评率。

众所周知,迪士尼乐园每天闭园时都会举办烟花表演,大家所熟知的原因是迪士尼擅长做烟花,烟花是其卖点所以一定要展示。其实真正的原因之一是,大部分人游玩迪士尼乐园的一天是在排队和劳累中度过,很可能一整天没有玩到几个项目,这样的体验感极其不佳,但是在离开乐园之前体验了一波震撼的烟花,离開后的受众会记住最近的体验——美丽的烟花,而忘记了一天的疲劳。这样迪士尼的口碑就会好评偏多。就好比看完电影的受众会记得电影结尾的最后一场戏,但不记得最开始的镜头。一样道理,电影中的最感人的共情点放在电影的结尾更有力。

例如电影《你好,李焕英》,整部电影的前三分之一都给人一种普通的喜剧电影的感觉,虽然掺杂着一些感人的亲子场景但并没有给人以很大的冲击,我看这部电影时的第一个感受是:这是一部普通的家庭片。没有网上评论那么感人。直到电影结尾处的大转折,小玲发现年轻的母亲其实和她一起穿越了。这时回想起之前的一些镜头就会发现有很多的暗示,以及之前的一些台词在带入了新的背景(母亲也穿越了)之后,感染力大大凸显。这样即使在电影的中期没有很好的体验感,结尾的印象盖过了前期的普通,观影后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还是偏高的。

所以用共情做卖点的电影,一定要在电影结尾抛出最感人的时刻将感情推上高潮,若放在电影中端,可能电影结束观众的感觉就已经削弱了。

四、讨论与总结

本文用“交易性”角度去看共情,从交易的三点出发,为什么、如何、什么时间。研究了如何利用“交易性”思维在电影中共情。一部电影有了成功的共情才能称之为有价值的电影。按照吴冠军教授在书中说的,电影所打开的那个“幽灵性场域”必须是同现实生活发生碰撞时才能产生,并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就是当我们在“幽灵性场域”中遭遇到“真实的泪水”,能够将比现实生活更真实的“虚幻”带入人们的情感体验中,才是有意义的。⑦本文的局限性在于没有结合时代文化趋势,电影也是一个反映当代现实和文化的产物,消费者心理也会受时代主流影响。所以看待电影的交易性思维还可以继续发散,从营销交易角度出发思考除了研究消费者心理还可以研究市场环境以及社会主流文化等。

注释:

①李成家、彭祝斌:《论跨文化共情传播——基于国际互助抗疫的探索》,《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

②〔美〕大卫·克罗图、威廉·霍伊尼斯:《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邱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7页。

③陈武英、刘连启:《情境对共情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2016年第1期。

④〔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页。

⑤刘俊升、周颖:《移情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概述》,《心理科学》2008年第4期。

⑥何鑫:《亚当·斯密的同情概念解析》,《伦理学研究》2022年第1期。

⑦马文佳:《从保卫电影到"遭遇"生活——评〈爱,死亡与后人类——后电影时代重铸电影哲学〉》,《艺术评论》2021年第12期。

(作者许亚男系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本科生;通讯作者卢尚曌系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化办公室影视制作中心主任)

【特约编辑:刘 原;责任编辑:韩 勇】

猜你喜欢

共情消费者情感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情感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台上
知识付费消费者
3.15打假
二则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