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探究
2022-07-13邱永富
【摘要】文章首先就语文古诗文学习的性质特点,谈论了现阶段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问题。而后从“双减”政策的实际出发,总结了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大体思路。最后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审美鉴赏能力与情感能力的角度,分析提出了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可行策略。希望文章粗浅的见解与建议,可以帮助到广大教育同行明晰教学思路,在“双减”政策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课业知识传授任务。
【关键词】“双减”背景 古诗文教学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7-0052-03
“双减”背景下明确要求了,义务教育阶段必须要进一步落实“压减学生的作业总量与时长,全面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这意味着以往传统教学中布置大量重复抄写的作业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古诗文教学更是如此。通过以往的教学调研结果来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消化古诗文知识,远比机械式背记与灌输教育的效率更高。所以在此政策背景下,只有整合利用好现有的一切教学资源,将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观需求”,才能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科目的教学质量。
一、分析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现状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着教育工作者的一块“心头病”,这主要是因为古汉语的表述习惯与语法词义等,与现今的白话文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无论是表意内容还是中心主旨都过于晦涩难懂,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某地曾组织了一次语文教学调研活动,调查对象选择为该地6所小学15个班级695名六年级学生,约有82.6%的学生不能完整背诵文言文,约有64%的学生未能达到人均40.6首古诗的均值水平,所以从相关调查结果来看,当前阶段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现状仍然不容乐观。而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方面的问题也同样突出,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教师教学阶段存在“拿来”主义与“极端权威”主义想法,很多教师备课时,在古诗文的创作背景收集、翻译句意以及中心思想表达等主要教学内容,会选择整段摘抄教学参考书以及网上其他教师的备案,很少加入自己独立思考的内容,备课花费的时间也比较少[1]。在实际授课时又急于求成,喜欢将标准答案全盘抛给学生,丝毫不考虑学生的主观观点形成,也从未培养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甚至会将标准答案按照考试的判分标准逐字逐句地让学生去背诵。这样简单粗暴的教学模式,无疑是缺失了学生阅读体验的视野,因此学生情感上无法与古代作者产生共鸣,自然很难理解古诗文字面背后的深意。
二是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古典文学的艺术特点与现代文学是大相径庭的,它的用词简练、韵律错落有致、语言蕴藉都是作品美的一种体现。但不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策略存在一定偏差,让学生只学古诗文的“形”,却不让他们去理解古诗文的“意”。也就是往往还未让学生理解原文内容,就先让学生通过反复抄写、反复默背的方式来记忆全文,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变得“不求甚解”,会背但是不知道具体什么含义。缺失了参透文化内涵的过程,这些古诗文在学生的眼中无异于“天书”,即使是简单背诵记忆也是极其困难的。而随着年级的提升,古诗文学习内容越来越多,学生在古诗文背诵上花费的精力就会越来越大,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倦古诗文学习的心理,从而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巨大的阻碍。
二、关于“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设计思考
(一)设计语文作业面临的困境
在“双减”背景下,传统语文作业的设计上主要面临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语文作业布置侧重且局限于基础知识层面,内容形式过于单一。例如古诗文的生字注音、古今异义词的词义翻译以及整句翻译等。这样的作业内容尽管看似将语文古诗文学习的内部全部囊括在内了,但这种作业形式缺少拓展提高的学习内容,十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二是作业设计的能力目标过于浅显,古诗文的特点是集中反映社会生活、托物言志,一些语文教师在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上,会选择译文学习、作者朝代了解掌握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背诵的方式掌握学习,错误地认为学生理解古诗大意,能够完整默写全文就是全部的章节教学目标了。但这样的作业内容无疑缺少了内涵,没有让学生尝试分析体会古人宽广豁达的胸襟、饯别友人的相思之情或者对自然的崇尚热爱。由此可见,当前阶段的作业设计,对于古诗文主旨思想中富有教育寓意的正确价值观、情感以及思想观点等的传播再教育还不够。
三是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偏差,仍未摒弃“应试教育”的弊端问题。所谓应试教育,就是指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这种问题不仅在作业设计上经常存在,在授课环节也是如此[2]。从教育的本质上來分析,考试仅是用于反馈教学质量的一种必要途径,绝对不是教育的最终结果。所以教师以考试必考题的原题训练为主的作业设计,是十分不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的。这样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知识时由于缺少主观能动性,就会过于依赖教师提供的标准答案,从来不会尝试自己利用所学知识寻找一个与众不同的答案,那么独立解决古诗文问题的能力就永远得不到提升。
(二)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策略
第一,拓宽语文的综合能力层面。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的观点是这样的:语文是“听”“说”“读”“写”宜并重的学科,因为侧重于读写能力训练而疏忽了听说能力,那么读写训练的成效一定会受到损害。因此,语文作业的内容设计上,就是要发挥出语文学科综合性强的特点,让语文的四种基础语言能力在古诗文学习中得到充分锻炼。除了自己检查默写效果以外,还要让学生在网上听一些其他古诗文朗诵作品,而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将课文中的古诗文有感情地加以朗诵,多个角度刺激学生形成一种古诗文的语感与敏锐度。
第二,加入开放性的作业内容,培养学生的感性语言思维。小学收录的古诗文中,大多数都是具有诗人代表性特征的千古名篇,所以必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了解作品除了形式美以外,内涵美在何处体现。例如让学生自主查找学习资料,找到作者创作作品时的经历、境遇,或者查找作品记叙的相关事物描述,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作者的创作思想,从而形成与教师标准答案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与含义理解。
三、基于“双减”背景下探究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
(一)基于核心要素开展教学活动
对于小学语文古诗文学习来说,其核心要素就是对古典文学的“理解与鉴赏”能力,也就是在语文古诗文学习活动中,不能仅停留在“熟知课文相关的古汉语常识,掌握并背诵全文”这个简单层次,而是能够正确理解不同朝代作者的作品思想,跨越时空限制地体会作者的创作情感,并通过古典文学知识的长期积累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鉴赏能力。例如学习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文《山居秋暝》时,教师可以利用在网上搜集到的相关国画作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体验诗文描写的意境。同时还要在展示教学图片时,让学生先想象自己置身于秋雨沐浴过后的山林中,而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交流自己在想象的意境中看到了哪些景觀,最后小组逐个向教师汇报交流成果[3]。在学生的答案中,只要是与秋天气候特点有关的,均可以保留意见作为主旨提炼的线索。例如想象到寂静、天气阴冷、潮湿的石阶路面等都是合理的。而后再结合到原文中来看作者的用词特点,“空山新雨后”一句中,前半句的“空”字与学生想象的寂静特点大致相同,但全文却并未着重写孤寂或者静美,反而是用“新”字写雨,将秋山静美的景物层次上升到了“空灵”的高度。而后半句的“天气晚来秋”,也是并未出现一字写“凉”,但却说“知道秋天来了”来侧面描写天气清冽,这样将秋天的阴冷特点给隐藏起来,转而以一种清凉气爽的方式来表达出来。这样的语言蕴藉美感,才是古诗文的学习重点,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单靠字面来理解这种美感显然是有难度的,所以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课件图片来让学生直观感受诗中景物特点,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发现诗文的语言美。
(二)实施分层作业设计模式
作业是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于学生而言,通过作业可以让学生及时反思回查自己古诗文学习上的薄弱点,例如某条知识理解记忆上的错误,从而采取针对性的强化记忆来纠正学习错误,改正学习方法。同时作业也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下一章节的学习内容,这样在教师授课时就会起到知识缓冲的作用,使课堂的教学内容不再那么陌生。而对于教师而言,学生的作业就是重要的教学信息反馈渠道,通过批注作业可以清晰地梳理学生存在的知识盲点以及误区,从而使后续的教学活动可以灵活开展、“对症下药”。
作业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而小学生因为个人接受能力的差异,往往他们语文能力表现离散性极大,所以传统“大锅饭”式的作业内容很难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分层布置作业就是在提升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强化不同学生欠缺的语文能力。需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与教学进度效率,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量身定制”地布置作业内容。例如一些学生的记忆能力较为突出,那么机械性地背记内容就不再具有任何复习意义了,应当转入课外拓展内容进行加强训练,例如古典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从网络上查找与课文中心思想相近的古诗文,分析二者表述手法的异同。而对于基础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应当以加深理解记忆为主。例如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作业时间多上网搜集一些讲述古代军旅生活的视频,了解诗中“玉门关”“楼兰”等地名的古代战略意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原文表达的强烈爱国热情与豪迈胸襟[4]。在这样分层布置的作业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模式由以往的框架约束式变为了兴趣主导式,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薄弱的方面,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完成课外知识积累,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三)结合实践,深入挖掘
除了必须要掌握的语文知识点以外,教师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还应当纵向挖掘开发教学资源,由单一知识点的学习上升到思想文化熏陶影响,使古诗文教学模式立体化,教学内容变得充满“层次感”,做到由知识点到知识面的境界跃迁。这里以小学六年级课文《伯牙鼓琴》为例,课文讲述了耳熟能详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学生学习课文时,除了要熟记“鼓”“若”“汤”等古今异义字的含义与用法以外,更要理解课文透过叙事内容想要传达的一种思想。其一,艺术是有生命力的。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审美鉴赏能力有限,很难体会到音乐的画面感,会认为原文中的情节描写得过于“夸张”。但事实并非如此,音乐节奏的快慢确实可以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教师可以从网上搜集一些经典的传统民乐曲目的音频,如《高山流水》《二泉映月》《梁祝》等,让学生带入到角色“钟子期”中,体会音乐演奏带给人的不同感受。这种鉴赏音乐的体验与鉴赏古诗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尽管语文与音乐的关联性较小,但学习古诗文与体验古典音乐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美、表达美与创造美的能力,所以不仅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发挥文化熏陶作用。其二,让学生理解古人的纯真友谊。正是因为这个故事,确定了传统文化观念沿用至今的人际交往原则,即“志同道合”。所以通过课文学习,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生苦短,知音难觅”的道理,从而更加珍惜少年时代的同学友谊,这样就能够将简单的课文中心思想迁移到和谐班风的建设上,使语文学科综合性特点得到体现。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就是要在“双减”背景下切实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主观学习需求。丰富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的表现形式,摒弃传统“应试”教学的不足问题,化“被动接受”为“主观能动性”,使语文教学资源由单一的知识点简单背诵,变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爱好,从而深入地理解、记忆、消化所学的古诗文知识,这样才能使“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进一步取得实际成效。
参考文献:
[1]马冬梅.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对策[J].知识文库,2022(4):46-48.
[2]沈莎莎.品诗论意——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探究[J].清风,2022(2):65.
[3]王妍.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1(S1):53-54.
[4]刘源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策略浅析[A].福建省商贸协会.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十四)[C].福建省商贸协会,2021:5-7.
作者简介:
邱永富(1979年11月-),男,汉族,江苏睢宁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双减”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