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解读及教学设想

2022-07-13王军

学周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古诗词小学语文

王军

摘 要:诗词是我国千百年文化孕育出来的璀璨瑰宝,因其深刻的意境、精美而凝练的语言被誉为中华民族文化皇冠上的“明珠”。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因体裁丰富、语言凝练、韵律特殊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教师应当重新审视我国小学语文诗词教学的现状,进一步探析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设想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22-0157-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22.053

自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全国广泛使用以来,其在内容编排上有了新的调整。根据教学的新要求,统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增加了大量诗词,总体占比达到30%左右。随着篇幅增加和体裁变化,相应的课堂教学方式和要求也随之改变,教师有必要进一步钻研课程编排的特点,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小学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选特点

(一)选文首重经典性

语文课本中的诗词不管是在作品还是内容的选择上,都以经典为首要条件。课本选文皆来自《诗经》《史记》《楚辞》《论语》等历史经典文献,涵盖山川、乡愁、抒情、田野、塞外、咏物、送行、爱国主义等创作类别,精选了杜甫、李白、苏轼、杜牧、孟浩然、白居易等优秀诗词作者的名作。因此,从阅读经典诗词入手教育小学阶段的学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熏陶他们的道德品性。

(二)编排遵循特定的序列和逻辑

小学语文课本中诗歌的编排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解难度由浅到深,长度和数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体裁由单一到多样化。随着体裁的丰富和内容的增多,古诗文理解的难度逐渐增大,相应的教学要求和目标不断提高。从体裁上看,小学古诗词的主体是简练、短小、精悍的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随着学生年龄增长,诗词学习难度和内容会增加。这种循序渐进的安排能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更好地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其知识储备,为他们学习更高层次的古诗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凸显育人价值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更是民族精神的源泉。學生直观接触这些文学作品首先就要学习古诗词,通过理解、朗读、背诵古诗词增强情感认知,进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最终真正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世代相传。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通过古诗文给学生渗透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例如,包含家国情怀的作品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赞赏和追求高尚品质的作品可以引导学生向往高尚的情操,提高自身素养;蕴含哲理性的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提高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古典诗词,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改变气质、开阔视野,对培养高尚人格和豁达情感起着重要影响。课本中的古诗词还呈现出多种情感基调: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慷慨悲壮;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离情;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乡愁;更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虽然小学阶段并不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但通过接触和阅读这些诗词,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获得各种情感体验,从而提升自身价值。

(四)重视关键诗词信息的准确度和版本的精审

统编教材在收录古典文学作品时为了确保文学作品的精准度,相关工作者做了大量勘察和校验工作,清除了容易引起混淆或错误的问题,为师生提供了精准的信息。古人的语录、文章、诗词等名作流传千年,很多作品被再三引用,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书籍一次又一次被刊印,因此会出现不同版本,选择时既要关注当前学术界权威的文献版本和资料,也要考虑公众的长期认知。对于古诗词或名言名句而言,精密审查文字版本非常重要,相关信息的准确性也要引起重视,有些作品来源较复杂,作者不确定,很难有明确结论,因此教材采取最严谨的方式,不再标注作者。

二、小学语文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诗词积累,缺少兴趣引导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授和灌输知识与技能,而是要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仍有部分教师让学生死记硬背,认为这不仅有利于快速记忆知识,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韵律感。但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了大量诗词,这种教学方法不可取。积累和背诵诗歌很有必要,但前提必须是学生自己愿意学习和背诵,否则就会扼杀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教师只单纯讲解教材中的诗词不仅生硬,而且会导致小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大打折扣,不符合教育规律。小学生更容易对贴近生活的诗词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教学诗词要关联学生生活,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二)注重诗词内容,忽视关联创作背景

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体验、感受、领悟诗词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学习古诗词的过程。每一篇诗词都有独特的创作背景,蕴含作者的生平经历,作者在创作诗词时常常会把自己的感情、观念、理想寄托其中,这就是常说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但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往往把重点放在朗读、理解、背诵和默写诗词上,却没有把诗词内容与创作背景联系起来,更没有介绍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诗词理解不透彻、无法与作者情感上产生共鸣,甚至会产生理解错误。

(三)侧重知识学习,忽视领悟诗词意境

在实际教学时有些教师只重视讲解诗词的知识点,却忽略了诗词原本意境之美。他们认为学习诗词应该把重点放在知识点上,了解诗词主题,理解诗词内容,而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和作品情感、通过自身想象描绘情境等做得却不多。学生在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中感受不到诗词的魅力,也体会不到诗人的思想感情。诗词课过于重视教授知识,而情感教学的目标却完全没有实现。其实诗词之美在于意境,诗人通过意境创造出感性、情文并茂、气韵生动的诗句,并把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相融合,忽略意境会导致古诗词丧失原本的美感。

(四)重视背诵默写,忽略朗读价值

受应试教学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固执地认为“背背背”是不老的方法,“考考考”是教师的法宝。在诗词教学课堂上这种模式也是常态,教师课堂主要时间都留给学生背诵、默写诗词,反而忽略了朗读的价值,忽视了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学生对诗词理解不到位。

三、小学语文诗词解读和教学设想

(一)寻根寻源,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古诗词能够熏陶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气质,使其“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对诗词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呆板,导致诗词学习枯燥无味。因此,教师要结合现代教学方法,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小学生来说大有裨益。如今多媒体得到广泛应用,网络资源无所不有,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教学可以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写作背景对他们来说十分具有吸引力。诗词创作背景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此作为切入点,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展示诗词作者的生活时代、创作背景等,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帮助教师顺利、高效完成诗词教学。

(二)合理联想,深入理解

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小学生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多彩,通过具体的环境可以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角度展开联想。很多古诗中都有景物描写,教师要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些景物描写,把古诗词中精练的词句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体会意境之美。为了增强古诗词的表达效果,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创新运用现代化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将图片、视频、文字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构建一幅精美的画面,再用语言转述出来。学生在转述过程中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流露情感,从而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创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一首描写风景的诗,作者简单用几个句子描述他看到的瀑布。教师可以用简单的话描述:在温暖的阳光下,香炉顶上的紫烟缓缓升起。远远望去,庐山上的瀑布像一条白色的丝绸挂在山前,像一条银河从山顶倾泻而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扮演作者,想象他们看到的瀑布以及如何表达。通过想象,学生既提高了思考能力、发挥了想象力,而且在与同学、教师交流的过程中,还提高了自身的表达能力。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词韵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教学之初,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感知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知、体验古诗词的韵味和魅力。诗词作为中国经典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虽然篇幅短小,但用词精练、准确。学生正确、流利、感性地阅读课文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阅读开始理解古诗词。教师要特别注意做好正确示范,注意在语调、节奏、情感等方面进行指导,教导学生阅读、学词、析句,通过反复阅读体会诗词的意境。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给古诗词划分节奏,并通过比赛的方式进行诵读,通过这种活动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让诗词教学富有活力。通过初步感知和朗读,学生能体会诗词的精彩、诗句的押韵,了解古诗词的韵律,培养学习诗词的兴趣。

(四)适当扩展延伸,丰富诗词积累

学一“首”而悟一“类”,教师在课堂上要避免就诗学诗,应适当进行扩展和延伸。教师要注意诗词教学的特点,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要从课内向课外进行扩展,但并不是每一首诗词都要扩展,主要取决于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要注意针对性,避免漫无目的。适当的补充和扩展能增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为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赏析名家诗词,从而不断增强诗词赏析能力。

(五)诗句解析,增强文化情感

诗词的字、句都是作者反复斟酌创作出来的,其中不乏省略、比喻、夸张等写作手法。例如《夜宿山寺》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句诗描述了山上寺院之高,仿佛站在上面就能摘到星星,巧妙地运用了夸张手法,学生可以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外,古诗词的部分字、句古今意义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要提醒学生记住特殊的字、句,积累学生的文化知识。如“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烟花”的意思是指柳絮如煙、花儿如锦的美丽春景,而现在却指烟花爆竹。更经典的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并不是指颜色,而是指一种状态,和煦的春风吹绿了河的南岸,非常生动。有些诗词较简单、明了,课后多阅读、记笔记就能达到理解全文的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细致分析诗词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还能使学生感悟诗歌蕴含的文化情感,达到教育渗透的目的。

(六)背景讲解,融入情怀

小学生对各方面知识和事物都充满好奇,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讲解诗词之前先说明作者的写作背景,告诉学生诗词写作的时间、地点、历史环境等。这样既能使学生对学习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更准确地阅读和理解诗词,引起学生的共鸣。许多诗词都与作者的经历和背景密切相关,学生了解这些内容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词的内涵,感受诗词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大量资料和文献,丰富自己的视野、拓宽知识面,组织好语言,保证能生动、灵活、有趣地给学生讲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七)探究诗词内涵,体会哲理之美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古诗词不仅有韵律美、意境美,而且很多诗词都富含哲理之美,这也是古典诗词的一大特色。情景、事理浑然一体使诗词富有理趣,让人回味无穷。小学时期学生接触的诗词虽然篇幅较短,语言简洁明了,但也不乏富有哲理之美的佳作,这些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讲解这类作品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诗词的内涵,分析并且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思想,学习为人处世、正确对待事物的态度和道理。比如,教学《题西林壁》时,这首诗简单四句概括而形象地描写了移步换形、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既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也是升华之句,蕴含丰富的含义和深刻的为人处事的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待事物时要全面,要掌握事情的客观规律,不要主观臆断,要摆脱主观成见。在教学这首古诗时,教师要正确给学生解读,帮助学生掌握其中的道理。

四、结语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语言精练、含义深邃,蕴含丰富的文化知识、人文情怀、情趣哲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审美能力。教师要通过小学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让他们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增强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桑吉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解析[J].学周刊,2019(4).

[2] 李旺祥.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J].学周刊,2019(2).

[3] 丁秀娟.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内容分布与教学策略[J].中小学班主任,2020(10).

[4] 胡冬梅.关于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作文(教研版),2020(4).

猜你喜欢

古诗词小学语文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同携手,走进古诗词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