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疗效及血清IL-17的影响
2022-07-13江凤肖能鑫
江凤 肖能鑫
中图分类号:R75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22)003-0014-04
银屑病(psoriasis)是皮肤科常见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多与基因遗传、感染、免疫等因素有关,其中免疫紊乱和炎症反应是导致寻常型银屑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1]。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是其发展的重要炎症因子之一,因此感染可能是促发或加重银屑病的因素[2,3]。由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能够引发炎症反应,分泌IL-6、IL-8、IL-17等多种炎症因子[4]。有研究表明[5],Hp感染与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但其机制尚不明确。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抗Hp治疗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疗效的影响及Hp感染与寻常型银屑病发病的可能机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9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皮肤科确诊的5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寻常型银屑病的诊断;②Hp检测阳性者;③年龄18~70岁;④无心脏、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疾病;⑤1个月以内未服用抗生素,6个月以内未服用铋剂,⑥1个月内未外用、口服或注射治疗银屑病药物,包括生物制剂、中药、维甲酸类等药物。排除标准:①孕妇和哺乳期妇女;②精神疾病患者;③对抗生素过敏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试验组男20例,女5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42.00±10.24)岁;病程3个月~20年,平均病程(7.00±3.64)年。对照组男19例,女6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1.00±11.67)岁,病程6个月~18年,平均病程(8.00±3.22)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试验组 外用卤米松乳膏(澳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C20181019,规格:15 g/支)、卡泊三醇软膏(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541,规格:15 g/支),1次/d;同时联合阿莫西林胶囊(四川依科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0246,规格:0.25 g×50粒)+奥美拉唑胶囊(湖南迪诺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1416,规格:20 mg×28粒)+枸橼酸铋钾胶囊(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国药准字H10900086,规格:0.3 g×10粒×2板)+克拉霉素胶囊(江苏福邦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442,规格:0.25 g×10粒)四联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其中阿莫西林胶囊1.0 g,tid和克拉霉素0.5 g,bid治疗7 d,奥美拉唑胶囊20 mg,bid和枸橼酸铋钾胶囊0.3 g,qid治疗14 d。治疗周期为2周。
1.2.2对照组 外用卤米松乳膏、卡泊三醇软膏1次/d,治疗周期为2周。
1.3觀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血清IL-17水平。
1.3.1临床疗效 采用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评估患者临床疗效[6,7],包括皮损面积评分和皮损严重程度评分;皮损面积评分(A):分为头颈部、上肢、躯干和下肢4个部位,分别评0~6分,其中无皮疹为0分;<10%为1分;10%~29%为2分;30%~49%为3分;50%~69%为4分;70%~89%为5分;90%~100%为6分。皮损严重程度评分:红斑(E)、浸润(I)、鳞屑(D)3个皮损特点,每个皮损特点用0~4分进行评价,其中无皮损为0分;轻度为1分;中度为2分;重度为3分;极重度为4分。公式计算各躯体部位分值,再累加得到总分,范围为0~72分。PASI评分=(E头+I头+D头)×A头×0.1+(E上肢+I上肢+D上肢)×A上肢×0.2+(E躯干+I躯干+D躯干)×A躯干×0.3+(E下肢+I下肢+D下肢)×A下肢×0.4。
1.3.2血清IL-17检测 所有受试者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10 ml,2000 r/min离心5 min,取血清置于-20 ℃条件保存待检,采用ELISA检测血清IL-17水平。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PASI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PASI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血清IL-17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后IL-17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中医称为“白庀”,为白色鳞屑遮蔽于皮肤之上的意思。寻常型银屑病是银屑病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丘疹及斑块,上覆白色鳞屑,奥氏征阳性,可分为三期:进行期、静止期和退行期。银屑病反复发作,常冬重夏轻,通常可持续数十年甚至终身,其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为2%~4%。该病是一种由T细胞为主,嗜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及多种炎症因子参与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而T细胞在其病理生理过程中起核心作用[8]。研究表明[9-12],寻常型银屑病患者IL-17A表达较健康者显著上调,说明IL-17和IL-23/Th17轴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IL-17A可诱导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促进局部炎症,同时协同IFN-γ共同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进而促进表皮细胞过度增殖和大量新生血管形成。目前全球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生物制剂中,IL-17单抗可选择性结合人白介素-17A(IL-17A)并中和该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从而达到改善和消退银屑病皮损的效果[13],说明IL-17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幽门螺杆菌(Hp)是人群中常见的胃肠道感染菌,可以诱导大量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引发机体的炎症反应及免疫反应,且Hp感染与银屑病的关系引起临床广泛关注[ 1 4 - 1 7 ]。赵维佳等[18]对幽门螺杆菌与银屑病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Hp抗体阳性率为39.5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提示Hp感染可能与寻常型银屑病有关。邵笑红等[5]研究表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Hp感染率为52.3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给予抗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林霉素)后,寻常型银屑病抗Hp组治疗后患者PASI评分明显下降,治疗有效率高达69.77%,指出Hp感染与寻常型银屑病紧密相关。但黄池清等[19]研究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并无相关性。此外,Hp感染在寻常型银屑病中的作用机制亦不清楚。有研究发现[20-22],在吞噬和遞呈Hp抗原的过程中,巨噬细胞通过释放IL-12、IL-23及IFN-γ等炎症因子诱导Th0细胞向Th1/17细胞分化,在Hp感染早期,其浸润的T淋巴细胞亚群主要是Th17细胞,同时伴随着IL-17的产生,并促进IL-8等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释放,提示Th17细胞及IL-17可能参与了Hp感染的免疫反应。焦徳军[23]采用四联疗法(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枸橼酸铋钾)抗Hp治疗后,患者血清IL-17水平显著下降,提示四联疗法能够调节IL-17水平,降低由于Hp感染所致细胞因子大量释放。彭卫斌等[24]研究显示,采用标准三联疗法(雷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抗Hp治疗后,血清IL-8、IL-17水平明显下降,IL-10水平明显升高,提示抗Hp治疗可能是通过减少Th1/Th17细胞应答产生IL-8、IL-17等致炎因子,并诱导Th2细胞应答产生IL-10等抗炎因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抗Hp治疗组PAS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Hp阳性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抗Hp治疗能提高疗效,也从另一面证明了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与Hp感染之间具有相关性。此外,两组治疗后血清IL-17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但试验组IL-17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Hp感染可能通过诱导IL-17水平升高,从而促进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生发展,而抗Hp治疗可能通过减少Th17细胞应答产生IL-17等致炎因子,从而减轻银屑病的炎症反应。
综上所述,对Hp阳性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抗Hp治疗,不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同时还能通过减少Th17细胞应答产生的IL-17等致炎因子,影响Hp阳性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IL-17水平的变化。但本研究样本量偏少,且除了对血清IL-17水平的影响外,尚未探讨其他炎症因子对Hp感染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