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对重度痤疮患者预后的影响
2022-07-13黄雪飞
黄雪飞
中图分类号:R47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22)03-0098-04
痤疮(acne)主要发生于前额等皮脂较为丰富的部位,通常表现为粉刺、脓包、皮疹,按照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1,2]。近年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重度痤疮发生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不仅对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构成干扰,也严重影响其心理状态。目前临床主要通过光动力治疗重度痤疮,通过红光、光敏剂和氧气相互作用达到治疗效果[3,4]。但重度患者常因缺乏相关知识、不良情绪及睡眠障碍等因素影响预后,导致最终整体治疗效果偏差。如此时给予患者合理的护理干预,对于病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5,6]。既往常规护理内容较为笼统,且缺乏预见性,不能及时应对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情况,而预见性护理主要是针对并发症的一种护理模式,该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将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护理,可及时发现和排除不利于患者病情恢复的不良因素,提前做好相应预防措施,利于患者预后。为探究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重度痤疮患者的护理效果,本研究结合我院70例重度痤疮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0医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70例重度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19~45岁,平均年龄(27.56±3.45)歲;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20~46岁,平均年龄(27.77±3.75)岁,两组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治疗期间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及时给予安慰和劝导,缓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和身心状态。同时营造有利于病情治疗的环境,帮助患者放松身心。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多表达心中的诉求,便于掌握心理状态并给予有效干预;②健康教育:实施治疗前告知患者治疗的原理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如行红蓝光照射治疗时需有医生陪同,治疗前需做好防晒并保持患处的皮肤清洁,治疗过程中要保持平卧,双眼紧闭。此外,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和所用药物的成分、用法用量等,告知正确洗脸的方式,并建议患者根据自己的肤质选择合适的护肤品。整个治疗过程中加强看护,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进行处理;③饮食干预:护理人员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并结合其个人喜好,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另告知患者,日常饮食需戒除烟酒浓茶等刺激性饮料,忌食高脂高糖类食物,注意饮食清淡,多食维生素含量丰富的水果蔬菜,保持规律饮食和作息,避免熬夜。所有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发生交叉感染情况。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免疫功能指标、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3.1临床护理效果 显效为面部粉刺、丘疹、结节、脓包症状完全消失,且无复发情况;有效为症状有所缓解,但偶有复发;无效为病情未好转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免疫功能指标 使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
1.3.3心理状态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焦虑情况,分界值为50分,分值越高表示焦虑情绪越严重;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抑郁情况,分界值为53分,分值越高表示抑郁情绪越严重。
1.3.4生活质量 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分表,主要从躯体、社会、角色、认知4个维度展开评分,分值范围为0~100分,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3.5并发症 观察并统计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括皮肤瘙痒、面部刺痛、交叉感染等。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IgA、IgG、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 3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10.058,P=0.002
注:*與对照组比较,χ2=6.248,P=0.012
痤疮的发生与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毛囊内痤疮丙酸杆菌增生、雄性激素及皮脂分泌过多等诸多因素有关,发病部位主要集中于面部及上胸背部,通常表现为粉刺、脓包、皮疹等[7,8]。临床常应用光动力学治疗此类患者,通过将光敏剂涂抹于痤疮处,在红光和氧气的相互作用下达到治疗目的[9,10]。预见性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使护理工作化被动为主动,全程根据患者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情况开展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在确保各项措施有效实施的同时充分保证患者的安全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的6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重度痤疮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取预见性护理模式,可以实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认为常规的护理内容较为笼统,且缺乏预见性,对于可能发生的不良情况没有做好应有的防范准备措施,患者对于护理的体验感也较差。相较而言,预见性护理模式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11-13],能够及时发现各种风险因素,并及时进行排除,最大程度上保证患者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护理前两组的免疫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护理后,观察组IgA、IgG、IgM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预见性护理改善重度痤疮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免疫功能程度优于常规护理,并且可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研究显示,焦虑等不良情绪是影响痤疮产生的重要因素[14-16],预见性护理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可进一步提高预见性护理的治疗效果。另外,本研究中观察组皮肤瘙痒、面部刺痛、交叉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预见性护理优于常规护理,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分析认为在观察组患者的整个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分工明确,且规范实施各项护理操作,确保了各项措施实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可辅助患者处理已存在及潜在的各种健康问题,确保患者获得更科学的护理服务,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利于患者预后[17-20]。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重度痤疮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对患者免疫功能的改善有积极作用,并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