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植树节倡设者之考证
2022-07-13杨绍陇黄红
杨绍陇 黄红
摘 要:植树造林是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作为以鼓励和宣传植树造林为主要功能而存在的植树节,在我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其现实意义更加凸显。正因如此,一些民众抑或学者对植树节的起源也产生了兴趣,特别是对“谁是中国植树节倡设者”的问题,或许由于史料缺失的原因,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表述。这无疑给林史文化的传播造成了信息混乱,也不利于对历史事件中当事人的功绩进行客观评价。笔者针对近些年来出现的关于近代中国植树节倡设者的不同说法,基于新发现的裴义理关于中国植树节的历史记录文献以及有关近代史料,从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视角进行了严肃考查,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论证:首先,确证了裴义理是近代中国植树节首要和唯一的倡设者;其次,否定了韩安、凌道扬也是植树节倡设人的说法,但通过史料证据分析,肯定了二者在裴义理倡议的基础上,在推动植树节设立及其实施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再次,对于认为孙中山是植树节倡设者的说法,从当时的政治历史背景以及史实证据两方面,提出了质疑与评述,同时从将植树造林纳入治国方略,以及在三民主义中的重要论述来看,肯定了孙中山作为近代中国政治家在推动植树造林方面的先驱者角色;最后,提出了将有关植树节的历史内容纳入生态文明教育之教材的建议。
关键词:近代;中国植树节;倡设者;裴义理
DOI:10.16397/j.cnki.1671-1165.20220303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植树造林是培育森林資源和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是造福人类的善举。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4月3日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时的讲话中指出:“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特别是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提出后,绿水青山的价值更为人们所重视,植树造林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放眼今日之绿水青山,人们在欣喜于我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更加感念那些曾经是种树和守护青山的前人,特别是那些曾经致力于推动植树造林的前辈先贤。正因为那些前辈先贤的努力,才使植树造林上升为国家政策,进而得到更广泛的提倡。
回顾我国植树造林的历史,1915年“定清明日为植树节”,无疑是国内开启国家动员全民参与植树造林的重要标志。之后,虽植树节日期变更,也曾一度中止,但自1979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再次明确3月12日为植树节以来,一直尚行。植树节的存续充分体现了其存在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但究其渊源,提出并推动“植树节”设立的倡导者,更是功不可没。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有关中国植树节的一些宣传报道和学术文献中,出现了与此前文献记述不同的说法,如:韩安、凌道扬、裴义理共同倡议设立植树节,韩安倡议设立植树节,凌道扬倡议设立植树节,孙中山首先倡议设立中国植树节,等等。其中尤以孙中山倡设植树节的提法出现最晚(1994年),但传播甚广。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以讹传讹,把虚假描述当信史的现实,事实上造成了有关植树节倡设者的历史信息混乱。从尊重创造者劳动的角度来说,这是对于植树节建议真正提出者的智慧价值的不尊重;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此种状况不利于人们对历史事件作出客观判断,更不利于事件本身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得以体现。基于此,笔者通过详查近代史料,专门针对近代中国植树节的倡设者的问题进行了严肃考察,在基于史实判断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可信之说法进行了确证,对缺乏事实依据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和评述。期望此举有助于人们在面对植树节倡设者问题的不同说法时,能够作出客观的判断。
一、近代中国植树节的倡设者——裴义理
在《辞海》中,“倡”即首倡,带头之意。另在《新华词典》中,“倡议”是首先建议、发起的意思。所谓植树节的倡设者,就是首先提出设立植树节建议之人。
近代中国植树节最初设立于民国四年(1915年),定清明节为植树节。据陈嵘在《历代森林史略及民国林政史料》中记载:民国四年七月三十一日申令宣示定清明节为植树节,并于是日举行植树典礼。《申令》还规定每年清明节,在首都北京和全国各地广为植树造林。要求京兆尹、巡按使、都统、道尹、县知事、县佐切实执行,全国的学校、地方绅董也应大量植树造林。[1]1916年的清明日是中国第一个植树节,北洋政府农商部在北京西山首次举行植树典礼,大总统特别代表京兆尹带头植树,主要官员分头植树,礼成,农商总长就设立植树节之宗旨发表演说……之后众人追随种植,场面“莫不欢欣鼓舞,称为千载创见之盛事云”1。近代中国植树节的设定,在中国林业史上是一重大事件,意义深远。此事最终体现为当局的正确决策,但从建议的提出到建议被采纳,再到正式文书形成以及国家元首的最终批准,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特别是作为整个事件发生发展的起点,设立植树节建议的提出是最基础的一环,凝结了提议者的智慧。再从中国植树节存续百多年的历史来看,其功能和价值不言而喻。就此而言,植树节倡设者功不可没。
然而,关于中国植树节的倡设者是谁,近年来却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说法。笔者经过对所搜集到的史料和民国文献之记录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得出的结论是:近代中国植树节倡设者非裴义理莫属。
(一)裴义理其人及倡设中国植树节的背景
裴义理(Joseph Bailie),又称培黎,1860年生于英国爱尔兰,获贝尔法斯特大学文学士学位后,到美国专攻神学,1890年由基督教会派遣来华传教。他先在苏州长老会供职,不久应聘到北京担任京师大学堂教习。1910年,应聘担任南京金陵大学算学教授。民国元年(1912年),在南京创办义农会,以工代赈,救济灾民。1914年,发起创办金陵大学农科,1915年春添设林科,自任农林科科长,开启了中国农、林科四年制本科教育的先河,为中国农林教育事业的创立作出了巨大贡献。1919年之后,裴义理曾到吉林筹划垦荒工作,在上海、沈阳等地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在江苏南京、安徽和县组织保林合作社,推行农村复兴委员会造林、护林计划,在安徽和县等地筹划乡村建设等,为中国农林事业发展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在裴义理的事迹中,最为称道的一件事是创办义农会以赈济灾民。民国元年(1912年),由于长江水患,南京城内灾民群集,遍地哀鸿,嗷嗷待哺。裴义理目睹此状,乃联合当时的社会名流,发起成立义农会(又名华洋义赈会),力向各方呼吁,集资救济。[2]此举得到孙中山、黄兴、张謇等人的鼎力相助,并获江苏省政府特批拨给太平门外紫金山北苑及青龙山的官荒地4000 余亩,供其组织灾民以工代赈,垦殖造林。据1912年3月16日《临时政府公报》第四十号记载:“窃维江皖两省为扬子江下游门户,连年水患频仍,偏灾时遇迨至去秋淫雨连绵,江潮暴发,箍江大岸冲决无算,上至皖南各府,下逮镇扬苏常,袤延千余里,淹没百余处,汪洋一片,遍地哀鸿,幸赖义赈会诸君子佛口婆心,散放急赈,又倡议修堤以工代赈,法良意美,感佩莫名。”
至民国三年(1914年),义农会在紫金山的造林已初具规模。然而,清明节的到来,由于扫墓人群缺乏保护意识,无意的破坏使已成活的大批苗木遭到损毁。据裴义理回忆:自从民国初年成立义农会在紫金山植树三年来,组织灾民已种植了50多万棵不同种类的林木,大部分都已成活。那年春天,清明节的到来,祭祖扫墓的人们成群地来到紫金山义农会的垦殖地,出于对树苗的好奇,“只是为了看看它是什么树”,就将种下的树苗连根拔起,造成大量损毁。裴义理曾为此十分沮丧,并一直设法挽回这些损失。也正是这一遭遇,让裴义理意识到了在中国发展农林教育的重要性,为此,当年他就在金陵大学创办了农科,次年春又创办了林科。
(二)裴义理建议设清明日为植树节的过程
紫金山墾殖场苗木的损毁事件,一直让裴义理难以释怀,总想找到一种避免重蹈覆辙的办法。1915年春,一次平常旅行之所见给了裴义理以触动,产生了设立中国植树节的想法和建议,以期通过更广泛的植树造林的动员,提高民众的认识水平,从而避免苗木损毁事件的再次发生。
据裴义理在“CHINESE ARBOR DAY”一文中回忆:“…when in Nanking on this particular trip,I was sitting looking out of the window at the naked hills till I came to a place called Peng Niu not far from Chingkiang,and there beheld the graves decorated with the willow branches stuck in the ground on and around the graves… the idea …came into my mind,to try to change the practice of sticking branches …and substitute real trees,and to have the day converted into Arbor Day… till I got to Shanghai,when I wrote a letter to Mr Ngan Han who was then Secretary to His Excellency Chang Chien who was then Minister of Agriculture,…He put the matter before his chief at once,with the result that before three months,Yuan Shih Kai had issued an Edict proclaiming TSING MING as Arbor Day for all of Chinese.”1中文的大概意思是:1915年,清明时节,他乘火车从南京赴上海,坐在车内一直看着窗外光秃秃的山坡,直到途经离镇江不远一个叫奔牛的地方(今常州市新北区奔牛镇),见扫墓者多在坟头及墓旁遍插柳枝。此举触发其灵感,一个奇怪的想法在那一刻从他的脑海里突然冒了出来:要改变这种把折断的树枝插进坟墓的做法,用真正的树苗来代替,并把这一天变成植树节。到达上海后,裴义理便给当时农商总长张謇的秘书韩安(美国密歇根大学林学硕士毕业,时任农商部佥事)写了一封信,谈及此前他在紫金山上造林的遭遇,并提出了设立清明日为中国植树节的建议。韩安立刻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上司,并回信表示会尽力促成。结果不到三个月,袁世凯就下令宣布清明节为中国的植树节。
裴义理的此段回忆,详细地描述了其设立中国植树节建议灵感的来源以及提出建议的过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事实清楚。重要的是,人们从中可以了解到他提倡设立植树节的动因——寻求避免林木损毁事件再次发生的途径。裴义理“CHINESE ARBOR DAY”一文的发现,为弄清近代中国植树节的倡设过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史实证据。
(三)有关裴义理倡设植树节的间接证据
裴义理倡设中国植树节的事迹,在民国时期的有关文献中早有记录,主要文献有:
其一,在民国三十二年二月(1943年2月)《金陵大学校刊》中的《本校农学院创始人——裴义理》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民国四年(原文为民国五年,应系印刷排版错误),清明时节,因事赴沪,见扫墓者多植树墓旁,为之心动,乃函请农商部长张謇,定清明日为植树节。从此,国内之有植树典礼者,此为肇端也。”[3]另在周明懿、张毓麟所撰的《裴义理先生传》中也有同样的描述。[2]此段描述与裴义理本人记述的事实高度吻合。
其二,林学家李顺卿(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于1924年在《晨报副刊》(第七二号)中发表了《植树节刍言》一文,其中的表述是:“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创办人裴义理(Baily)先生……将美国植树节的办法,建议于农商部,劝中国仿效。在民国四年七月三十一日,农商部才呈大总统申令宣示,定每年清明日为植树节。”[4]
其三,署名庸人的学者,于1930年在《农林新报》(总理逝世五周年纪念造林运动专号)中发表题为《植树节与造林运动》的文章,其中有述:“至民国初年,美国裴义理博士建议于北京政府采用此制,遂于民国四年七月三十一日,由大总统令定每年清明日为植树节。此为中国造林运动之第一声。民国五年四月五日为第一届植树节,各地奉命唯谨,礼仪隆重,一时到场植树者亦皆热诚有志之士,成绩颇佳。自此而后,各界对于植树节之观念渐深刻而普遍。”[5]
其四,1935年,在惊悉裴义理先生于美国逝世后,时任金陵大学森林系主任的著名林学家陈嵘先生,在《农林新报》上撰写了《因植树节回忆裴义理先生》一文,文中写道:“至于今日全国普遍举行之‘植树式’,亦创始于先生,民国三年(应为四年)建议于北京政府,而于民国四年七月申令宣示定‘清明为植树节’,迄民国十七年四月乃改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吾人饮水思源,当知其所由来矣。”[6]
上述文献所记之事实清楚地表明,早在民国时期(实际上在1987年之前都没有异议),裴义理作为近代中国植树节倡设者的事实不存在任何争议。
二、韩安、凌道扬在推动植树节设立过程中的作用
在民国时期的文献里,涉及植树节倡议人的记述几乎都主要提到裴义理,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在一些文献中不断出现了有关韩安、凌道扬与植树节设立的关系表述。
(一)韩安、凌道扬参与倡设植树节观点的出现
有关韩安、凌道扬参与植树节倡设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87年,在《中国林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专辑》的一篇题为《缅怀林学会两位奠基人凌道扬姚传法》的文章中,作者张楚宝首次提到“(凌道扬)与韩安等对当时我国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促进甚力”[7]。之后,在《林史文集》中的《林业界耆宿韩安生平大事纪年》一文中,张楚宝进一步表述为:“(民国四年)7月,北京政府定清明节为植树节,并于是日举行植树典礼,这是我国有植树节之滥觞。韩安、凌道扬、裴义理等倡议甚力。”[8]张楚宝关于植树节倡设者的表述,是自民国以来,首次出现与此前的不同说法。其间,在1989年出版由熊大同等编著的《中国近代林业史》中,又进一步演变成了“为了使植树造林蔚然成风,北洋政府采纳南京金陵大学美籍教师裴义理(Joseph Bailie)和中国林业学者凌道扬、韩安等建议,规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在首都北京和全国各地广为植树造林”[9]。从此,裴义理、韩安、凌道扬三人同为植树节倡设者的观点在一些文章中不断出现,特别是在有些媒体的宣传报道中,更直接说韩安倡设植树节或凌道扬倡设植树节,如“韩安:最早提出在中国设立‘植树节’的林学家”1; “植树节创始人凌道扬:青岛绿化、公园规划的使者”等。2
张楚宝、熊大同等提出上述论断,可能是基于韩安、凌道扬二人在当时中国林学界的特殊地位和在农商部的特殊职位,与裴义理所从事的造林事业之间的密切联系而作出的判断。
(二)韩安、凌道扬与裴义理之交集
韩安,1883年生于安徽巢县。早年就读于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前身),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密歇根大学深造。1911年6月毕业获林学硕士学位,是中国出国留学生中第一个林科硕士学位的获得者。同年,入威斯康星大学农科学习。1912年8月回国,于北洋政府农林部山林司任佥事。11月,北洋政府农林部议定,将吉林地方的禁山、官山和无主森林收归国有,遂筹设吉林林务局,委韩安任吉林林业局主任。1913年11月,农林部吉林林务局移设哈尔滨,改名东三省林务局,韩安改为东三省林务局主任。12月,农林部、工商部合并成立农商部,张謇任总长。韩安以“中央与地方权责未分,所需设备、人员与经费皆无,难有成就”等原因,请调回北京,在农商部继续任佥事,兼全国林务处会办,直至1918年。[10]70-731914年3月,应菲律宾林务局之邀,韩安前往菲律宾考察,历时3个月。期间,会见了菲律宾林务局长阿汉(A.Ahern)向金陵大学推荐的林科学者Soong Ding Moo。3回国后,就裴义理在金陵大学创办林科事宜,韩安代表官方与上海林务筹款会等进行过协调(有函件往来),并为金陵大学林科创办争取到政府拨款3000美元。[11]1915年3月14—15日,韩安陪同农商总长张謇到达南京,出席由裴义理牵头创办的金陵大学林科开学仪式,以及在义农会紫金山垦殖基地的植树活动。[12]
凌道扬,生于1888年,广东宝安县(今深圳)人,191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林科硕士学位,同年9月回国。先在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演讲部任森林讲演员,分别在上海、江苏、浙江和江西等地开展通俗生动的林学讲演,辅之以各种模型、图片和实物展览,广受民众欢迎。是年,凌道扬任北京政府农商部技正,参与了民国第一部《森林法》的拟定。[10]7他是中华森林会的创建发起人之一,并担任该会理事长,组织创办了《森林》期刊,其编著的《森林学大意》系近代国人所著并较早出版的林学著作。1915年初应裴义理之邀,参与创办金陵大学林科,并担任教授兼林科主任。1
(三)韩安、凌道扬对于植树节设立之贡献
韩安和凌道扬皆为近代中国早期留美学生中获林科硕士回国的学者,二人对于中国近代林业和林学发展的贡献巨大。仅就植树节的设立一事而言,韩安、凌道扬二人作为当时农林主管部门中林业专业出身的官员,为推动植树节成为国家政策,在裴义理建议的基础上,在推动建议被成功采纳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对设立植树节的推动。裴义理在旅途中产生设立植树节的想法后,先是将建议通过写信方式给了韩安,而且韩安及时回复,已把这件事告诉了上司,并表示会尽力促成。尽力促成就意味着需要做工作,从一纸个人建议,到建议被领导采纳变为政策方案,再到国家元首批准颁布实施,其中每个环节都少不了包括韩安等专业人士在内的人员的努力和推动。
其次,对植树节施行的促进。对于植树节的设立,从当时一些媒体的公开报道来看,凌道扬在植树节的设立前后,到处宣讲森林的利益和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发表了一系列宣传植树节的文章,不可否认,凌道扬此举对于当时植树节设立所营造的积极氛围,以及对植树节设定后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作用。如早在1915年3月,凌道扬就在金陵大學校刊《金陵光》上发表了题为“The Need of Forestry in China”的文章[13];据当时的THE CHINA PRESS(报纸名)报道,1916年第一个植树节,凌道扬亲赴浙江指导植树造林活动。此后他还多次撰写文章专门介绍植树节,如1917年3月16日在THE CHINA PRESS上发表的“Arbor Day for China”;1918年3月27日又在同刊上发表了“Arbor Day In China”,等等,大力宣传中国植树节的意义和植树造林的技术,为植树节的推行和实施不遗余力。
据此,笔者认为,韩安、凌道扬在中国植树节设立过程中应该是有贡献的,或许还发挥了关键作用。虽然他们不是设立植树节倡议的最初提出者,但应是设立中国植树节倡议的核心支持者和主要推动者。
三、对“孙中山倡议设立植树节”之说的质评
“孙中山倡议设立植树节”之说出现相对较晚,但其影响不小。之所以产生此种误解,大概是源于有关文献作者对于孙中山原文词义的理解偏差和疏于对民国初期历史的考察。
(一)“孙中山倡议设立植树节”之说的出现
“孙中山倡议设立植树节”之说,最早出现在文献中的时间是1994年2月,在《河南林业》(1994年第1期)的一篇题为《孙中山与植树节》的短文中,作者陈启依据孙中山曾于1894年所作《上李鸿章书》中提到“急兴农学,讲求树畜”一句,以及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一次讲演中强调“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的内容,而得出“在孙中山先生的倡议下,我国曾于1915年7月31日(原文作者错写为30日)首次规定,每年清明为植树节”的结论。其后,该文还分别在当年的《甘肃林业》(1994年第1期)和《湖南林业》(1995年第2期)上再次发表,并被他人引用,随之得以传播,甚至出现在一些比较权威的学术期刊文献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文献有两篇:一篇是陈蕴茜于2006年所作的《植树节与孙中山崇拜》一文,其中写道:“国民党将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定为植树节,主要因为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倡导植树造林的政治家。1894年,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提出‘急兴农学,讲求树畜’,以强国家。1915年,孙中山提议以每年的清明为我国的植树节,同年7月北洋政府正式规定清明节为中国的植树节。”[14]另一篇是张小波于2019年撰写的《仪式的浮沉:民国植树节的设立、演变与没落》一文,其中写道:“孙中山是近代较早认识到社会文明与自然生态辩证关系的人士,并有一系列的高见远识。……因此,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于中国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的计划。孙中山关于森林与民生的论述及造林计划,不仅推动了民国植树节的设立,而且促使了其演变。”[15]
上述文献在表述“孙中山与植树节关系”问题上共同的特点是,仅依据孙中山著作中的某些表述而得出“孙中山倡议设立植树节”的结论。孙中山“推动了民国植树节的设立,而且促使了其演变”的观点也根源于此。
(二)对“孙中山倡议设立植树节”观点的质疑
笔者认为,有关“孙中山倡议设立植树节”及“孙中山提议每年的清明定为我国的植树节”或“孙中山推动了民国植树节的设立”等类似结论与观点,皆不成立。理由如下:
第一,没有任何事实依据。自民国初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没有任何文献和史料记载的信息可以为有关孙中山倡议设立植树节的观点提供支撑。1994年开始出现此观点的文献,基本上是依据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中“急兴农学,讲求树畜”、以及《实业计划》和《三民主义》中有关重视森林的表述而得出结论。此举有主观臆断之嫌。而且,在引用相关论据时还存在严重问题:一是对“急兴农学,讲求树畜”一句的个别词义存在误解;二是以孙中山在《实业计划》和《三民主义》中的观点论述,倒推出他倡议植树节的结论,无法令人信服。
关于对孙中山“急兴农学,讲求树畜”中“树畜”一词的理解。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急兴农学,讲求树畜”一句,是在阐述“地尽其利”的主题时所说,原文为“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倘不日求进益,日出新法,则荒土既垦之后,人民之溢于地者,不将又有饥馑之患乎,是在急兴农学,讲求树畜,速其长植,倍其繁衍,以弥此憾也。”[16]其文中“树畜”一词可见《孟子·尽心上》:“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这里的“树”即“种植”,“畜”为“畜牧”。“树畜”即为“种植和畜牧”之意,二者是普遍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农林未分之前,“种植”也许包含“植树”,但并非特指“植树”。孙中山在文中所言“讲求树畜”,应是泛指发展农业,而非特指植树造林,所以,不能由此判定孙中山在此文中就主张植树造林并得出他是设立植树节的最早提倡者的结论。
另外,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与《三民主义》中并没有涉及植树节的任何信息。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写成于1917—1919年间,《实业计划》英文版于1917年6月发表。[17]207“三民主义”思想是1906年12月2日孙中山在东京演讲《三民主义与中国民族之前途》中正式提出,于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之前才得以完善,逐步成熟。[18]在《实业计划》中,只是列出“于中国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作为计划之一;在《三民主义》的第三讲《民生主义》的“吃饭问题”中,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森林是“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所以“要造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植树节早于此前的1915年7月就已设立,但在《实业计划》和《三民主义》文中皆没有任何关于该事件的描述。显然,在孙中山的著作中,并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倡设植树节的直接依据。
第二,与民国初期的史实不符。众所周知,民国建立以后,1913年1月,依照《临时约法》在全国实行了选举,产生了国会两院。3月20日,国民党人宋教仁应袁世凱之邀拟赴北京议事,在上海车站被刺身亡。4月,袁世凯又非法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孙中山看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力主武装讨袁(即二次革命),但因国民党内部意见分歧,丧失战机,导致二次革命失败。随后孙中山等人因遭袁世凯通缉而流亡日本,离开时间是当年8月4日。直到1916年4月,孙中山才从日本返回上海。[17]165-191很显然,在1915年植树节设立期间,孙中山身在日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并不具备参与国内政务的条件。
更明显的是,当时孙中山作为被通缉对象,与北洋政府之间已是敌对关系。特别是流亡期间,孙中山在日本重组了中华革命党,并被推定为总理,对袁世凯恢复帝制极力反对,一心致力于“倒袁”。正如他在给黄兴的信中所写的,“当此外患侵逼、内政紊乱之秋”,能够“同心一致,乘机以起”,归国参与反袁斗争。[19]很难想象,此时的孙中山还能萌生出提倡设立植树节的动机。换句话说,即使孙中山主动向北洋政府当局提出建议,袁世凯领导的北洋政府当局能够采纳一个“反对者”的建议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显然,此时的孙中山既不可能产生提议设立植树节的动机,也不具备提出建议的条件。
因此,认为“孙中山倡议设立植树节”或“孙中山是中国植树节首倡者”的说法,既无依据,也不符合史实。
(三)导致产生“孙中山倡设植树节”之说的原因
导致产生“孙中山倡设植树节”说法的原因,除上述对孙中山有关论述的理解偏差和主观臆断外,再就是人们因国民政府将植树节由“清明日”改为“3月12日”即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并以隆重的“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替代之前的植树节而产生误解。因为在形式上“植树式”与“孙中山纪念日”的联系,很容易让平日不怎么关注或不熟悉历史的普通大众会直接将二者联系起来,形成简单的判断。
事实上,以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来纪念孙中山先生,与植树节设立的事件本身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与孙中山高度重视和支持植树造林事业有关。从《实业计划》和《三民主义》中的有关论述来看,孙中山作为近代中国革命的杰出政治家和领导者,真正地把植树造林与民生的关系提升到了政治高度,并将植树造林列入治国方略,可谓是政治家推动植树造林之先驱。1938年3月,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发表题为《提倡植树造林的意义》的植树节日演讲辞,其中讲道:“我们何以要在总理逝世纪念日来举行植树式与造林运动呢?因为总理曾经说过‘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我们所以在今天举行植树式与造林运动,就是要在这个严肃纪念总理逝世的时候,恪遵总理遗教,具体实行总理的林业政策,以达到民生建设之目的。”[20]从林森演讲辞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以举行植树式和植树造林运动来纪念孙中山,是贯彻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之林业政策,并非与设立植树节事件有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时任金陵大学教授裴义理是中国近代植树节的倡设者,史实清楚,证据充分;第二,林学家韩安、凌道扬在促进和推动近代中国植树节设立与实施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二人并非植树节的倡设者,而是植树节设立事件的重要推动者;第三, 所谓“孙中山倡设中国植树节”之说,没有事实依据,特别是在当时孙中山处于被袁世凯通缉并流亡日本的历史背景下,既无倡设植树节的动机,也不具备参与国内政务的条件。但是,孙中山作为近代中国革命杰出的政治领导者,真正地把植树造林与民生的关系提升到了政治高度,并将植树造林列入治国方略,是政治家推动植树造林之先驱。后来将植树节更改为3月12日,并以举行植树式和植树造林运动来纪念孙中山,是贯彻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之林业政策,以达到民生建设之目的。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植树节作为广泛宣传和动员群众植树造林的重要举措,其原有的政策功能依然存在,价值更加彰显;同时,中国植树节设立的历史无疑是当代生態文明教育重要的文化资源,应纳入当代生态文明教育之教材。
参考文献:
[1] 陈嵘.历代森林史略及民国林政史料[M].南京:京华印书馆,1934:72.
[2] 周明懿,张毓麟.裴义理先生传[J].金大农专月刊,1936,5(10):404-406.
[3] 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金陵大学史料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18.
[4] 李顺卿.植树节刍言[N].晨报副刊(第七二号),1924-04-03(01-02).
[5] 庸人.植树节与造林运动[J].农林新报(总理逝世五周年纪念造林运动专号),1930(200):114.
[6] 陈嵘.因植树节回忆裴义理先生[J].农林新报,1936(8):190.
[7] 中国林学会.中国林学会成立70周年专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7:15.
[8] 中国林学会林业史学会.林史文集(第1辑)[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118.
[9] 熊大同等.中国近代林业史[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178.
[10] 王希群.凌道扬 姚传法 韩安 李寅恭 陈嵘 梁希年谱[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
[11] 胡学愚.重栽中国森林论——译美国评论之评论[J].东方杂志,1917,14(1):3-8.
[12] CHANG CHIEN IN NANKING[J].金陵光,1915(9):373-377.
[13] LIN D Y. The need of forestry in China [J].金陵光,1915(9):392-397.
[14] 陈蕴茜.植树节与孙中山崇拜[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5):76-90.
[15] 张小波.仪式的浮沉:民国植树节的设立、演变与没落[J].社会科学,2019 (12): 143-152.
[16]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M].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 11.
[17]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孙中山年谱[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18] 孙中山.三民主义[M].北京:中国长城出版社,2011:自序.
[19] 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M].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 1048-1049.
[20] 林森.提倡植树造林的意义——植树节日演讲词[J].广东党务旬刊,1938(27): 6-7.
(责任编辑 古 东)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Initiator of Arbor Day in Modern China
YANG Shaolong, HUANG Hong
(Archives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Abstract: Afforest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of improving ecolog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Under the current background of strengthening eco‑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Arbor Day, observed by planting trees, is more prominent. The origin of Arbor Day attracts interest from the populace and scholars. Perhaps due to the lack of historical data, there are various statements,especially about the issue of “who was the initiator of Chinas Arbor Day”, which results in misinformation in the spreading of forestry history, making it difficult to make an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historic contributions of the persons involved. Based on the newfound historical records of Joseph Bailie and relevant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documents in modern times, a textual research was don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undamental elements of historical events. It was confirmed that Joseph Bailie was the sole initiator of Chinas Arbor Day. The statement that Han An and Ling Daoyang were initiators of Chinas Arbor Day was denied, but it was found that the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rbor Day on the basis of Joseph Bailies proposal.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the paper questioned and commented the statement that Sun Yat?sen was the initiator of Chinas Arbor Day. Meanwhile, the pioneering role of Sun Yat‑sen in propelling afforestation was affirmed. He made an important relevant statement in his elaboration on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and included afforestation in the general plan for governing the country. Finally,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history of Chinas Arbor Day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s of eco‑civilization education.
Key words: modern times; Chinas Arbor Day; initiator; Joseph Bail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