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中国当代林业史研究刍议

2022-07-13邵权熙韦荣华田新程唐萍

关键词:顶层设计

邵权熙 韦荣华 田新程 唐萍

摘   要:我国当代林业史的研究滞后于林业发展的实践,至今没有一部有關中国当代林业史的书结集出版。加强中国当代林业史研究是新时代应有的新担当、新作为,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学习“四史”要求的具体行动,是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中国当代林业史研究需要解决几个重点问题:一是中国当代林业史研究要落实牵头部门的责任,集聚研究队伍,抓好研究框架、路径的顶层设计;二是梳理已有的中国当代林业史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去伪存真,不走重复路,在前人的基础上集中推出一批成果;三是加强中国当代林业史研究队伍建设,建立交流平台,推动学术发展;四是抓紧对中国当代林业史料的收集、抢救、挖掘和整理,建设中国当代林业史料馆;五是开展《中国当代林业史》的编纂工作;六是举办展览展示、宣传演讲、文物征集、学术论坛和成果出版等活动,丰富内容,强化效果。

关键词:林业史;顶层设计;林业精神;史料馆

DOI:10.16397/j.cnki.1671-1165.20220302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重视学习,借鉴历史经验,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学习、研究、借鉴历史多次发表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讲话站在开辟未来的战略高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深邃视野,深刻回答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学习、研究、借鉴历史的问题,为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提供了科学指南。

林业是助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林业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构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当代林业发展史。迄今为止,我国尚没有正式结集出版一部《中国当代林业史》,这种状况与中国当代林业走过的非凡历程以及林业对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是不相称的。当代林业史是当代中国历史应有的内容,是把我国林业和草原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加强中国当代林业史研究是摆在全国林业和草原人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加强中国当代林业史研究是新时代应有的新担当、新作为

中国林业发展进入新时代,承担着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使命。加强中国当代林业史研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也具有突出的紧迫性。

(一)迈入新时代,我国林业和草原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着新的历史责任,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强调林业的主体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林业的地位和作用做了科学界定,对林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体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林业和草原事业发展的新期待,也给我国林业深化改革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2018年,新组建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加挂了国家公园管理局牌子,在“职能转变”上明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要切实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监督管理的统筹协调,大力推进国土绿化,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统一推进各类自然保护地的清理规范和归并整合,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这标志着我国林业和草原事业迈入了新时代,将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加强中国当代林业史研究,系统梳理当代林业发展的脉络,科学总结当代林业走过的道路,探寻中国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展现在长期林业建设实践中构建的林业精神谱系,有利于进一步做好林业和草原工作,也为今后中国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林业走过不平凡的奋斗之路,值得作出权威总结

以史为鉴,对当前和今后我国林业和草原事业发展走正确的道路具有战略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林业发展历经了几代务林人的探索奋斗,对林业的认识不断深化,林业建设的重点方向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内容,林业的功能和定位不断趋于科学,林业的贡献和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化。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林业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法治、科研、教育、经济、产业、对外合作、宣传出版等方面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这是我们行业的精神财富。[1]对我国林业建设成就与经验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权威的总结,从而推动中国当代林业史的研究和探索,可为当今林业和草原建设提供政策制度的决策依据和可供选择的制度路径,可为当前林业科研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必须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让历史的春秋之笔为当代中国人留下正能量的记录”。

(三)讲好中国林业故事,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新发展的贡献,是在世界上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需要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世界与中国的相关性越来越强,中国的发展模式和治国理念也越来越具有世界意义和全球的普世价值,在林业发展、生态治理乃至整个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中国也创造了许多饮誉全球、可资借鉴的经典范例。如荒漠化治理,中国政府和人民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中国特色荒漠化防治道路,被国际上称为全球防治荒漠化进程的“中国方案”,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样板。中国林业工作者无私奉献,扎实推进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受到了普遍好评。中国的濒危物种保护、湿地保护管理、人工林建设、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等方面成效巨大、经验宝贵,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加强中国当代林业史研究,总结提炼出林业和生态领域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可以为林业走出去战略提供重要支持,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林业的故事,助力中国赢得发展的话语权,形成全球治理共识,树立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这个意义和作用是非凡的。

(四)当代林业发展亲历者、见证者正步入年迈和凋零,凸显重视当代林业史研究工作的紧迫性

当代林业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务林人接力奋斗的历史,一些在各个时期起到关键作用的领导者、决策者、政策具体执行者正步入年迈和凋零。对当代林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领导、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英雄模范,以及林业各领域具有标杆性的人物和知情者,是当代林业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思想、实践、经验、成就、贡献是中国林业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然而,许多林业人物已经辞世,带走了当代林业发展决策过程等的历史细节,目前健在的也大多已至耄耋之年。我们应该采取有力措施,抢救式采访那些健在的林业老部长、老司(局、厅)长、老院士、老劳模等人物,留下当代林业史的第一手材料。大量林业发展历程的详情随着老林业人的离世而消失,那是当代林业史的重大损失。为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遗产和森林环境史研究中心将有计划、有步骤,抓紧采访关键人物、重点人物,全面收集他们的思想、观点以及经验,积累和丰富当代林业发展史。

二、加强中国当代林业史研究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中国当代林业史长达70多年,正值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历史时期,其内容极其丰富复杂,而研究基础仍十分薄弱,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组织开展中国当代林业史研究必须抓住关键,分清主次,理出轻重缓急,优先解决影响中国当代林业史研究方向和领域的重点问题。

(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应重视中国当代林业史研究,落实牵头部门责任,集聚研究队伍,抓好研究框架、路径的顶层设计

我国林业主管部门有重视林业史研究的传统。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林业部就组织搜集了《中国森林史资料汇编》等珍贵史料,并在原林业部的组织和统筹安排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出版了《辽宁森林》《吉林森林》《黑龙江森林》《江西森林》《安徽森林》《青海森林》《宁夏森林》《内蒙古森林》《云南森林》等一系列按省级分别介绍森林资源的著作,特别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地方志丛书的框架下出版了从省(自治区、直辖市)到地(市、州、盟)、县(市、区、旗)的系列《林业志》。这些森林史料汇编性质的著作、分省林情概览和地方林业志书,在一定程度上是当代林业史研究的拓荒之作。当时,林业部还支持在北京林学院、南京林学院、东北林学院建立了以张钧成、熊大桐、王长富为代表的中国林业史研究队伍,初步形成了林业史研究的氛围,接连推出了一批涉及林业史的学术专著。

林业史是林业科学与历史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融的学科,当代林业史研究长期滞后于生动丰富的林业建设实践,目前仍有大量的学术空白无人涉足。鉴于中国当代林业史研究的拓荒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应当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从工作安排上明确有关部门担负起推进当代林业史研究的责任,把全国从事当代林业史研究的力量聚拢起来,站在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高度,用历史学研究的方法论对当代林业史研究框架和方法進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中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开展集中攻关,加快抢救、挖掘当代林业史料,以团体协作精神推动研究快出成果、多出成果。

(二)梳理已有的当代林业史文献资料,去伪存真,不走重复路,在前人的基础上集中推出一批成果

文献资料是开展林业史研究的重要基础。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国内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林业史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其中,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森林史料》(1951年,陈嵘)和《中国林业技术史料初步研究》(1964年,干铎主编)等在史料方面为研究中国林业史作了扎实的准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林业史文献整理成果丰硕,一批林业史相关资料陆续出版(表1)。2009年,樊宝敏的《中国林业思想与政策史(1644—2008年)》出版,是中国林业史研究的重要成果。[2]2014年,严耕主持的《中华大典·林业典》囊括了中国古代森林资源及林业科技文化重要资料,对中国林业史研究具有奠基性的贡献。2016年,国家林业局组织编纂的《林业史话》出版,这是第一部具有通史性质的中国林业史著作。李莉主编的《中国林业史》作为国家林业局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于2017年12月出版,是国内第一本介绍中国林业历史发展过程的通识教材。中国林业史研究的这些重要成果都为当代林业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参照。

在中国当代林业史研究方面,也已经取得一些重要成果。特别值得珍视的是,一些具有中国当代林业史性质的著作已陆续出版(表2)。1960年,林业部内部印制了《十年林业建设的伟大成就(上、下)》,记载了新中国成立十年来的林业建设成就,具有存史的价值。[3]1985年,由董智勇、罗玉川分别担任编委会主任、副主任的《当代中国的林业》,作为《当代中国》丛书其中的一种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原林业部组织编纂的第一部具有当代林业史性质的著作。[4]1989年林业部编辑出版了《中国林业四十年》[5],1999年,国家林业局组织编纂出版了《中国林业五十年》[6],对当代林业建设成就做了全面的梳理和权威的书写。同样具有当代林业史学重要价值的是《中国林业年鉴》,自《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出版后,每年均出版一本年鉴,从未间断,形成系列,成为中国当代林业发展的权威记录。[7]尤其是2015年6月获批立项的《中国林业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是对我国林业思想、林业管理、林业科技、林业建设等方面成果的全面总结和系统展示,突出体现了科学性、权威性和实用性三个重要特点。此外,2019年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组织编写出版了《新中国林业经济思想史略(1949—2000)》。这些具有当代林业史性质的著作、工具书以及关于当代林业的浩如烟海的书籍、杂志和媒体报道均为开展当代林业史研究提供了条件。

目前,全国林业史文献资料、研究成果已初具规模。中国林业出版社有林业史类图书200余种, 包括历年的《中国林业年鉴》《中国林业五十年》《中国的绿色增长》等文献。北京林业大学林业史资料室有相关林业古籍文献5000多册,珍藏了《中华大典·林业典》纸质和电子文献。此外,全国800多种林业类电子图书、原林业部和原国家林业局历年会议记录与历史档案均可为当代林业史研究提供重要支撑。我们应当对这些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进一步整理,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走重复路、回头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前进,取得新的成果。

(三)加强当代林业史研究队伍建设,建立交流平台,推动学术发展

全国涉林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相关单位已经储备了一批学养深厚、学术成果丰硕的林业史研究人员,其中既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也有在林业行业管理岗位工作多年的领导干部、资深专家,还有长期从事林业文化传播和新闻宣传出版工作的编审、副编审和相关从业人员。特别是许多涉林的博士生导师、教授、编审、研究员,潜心林业科研数十年,工作阅历丰富,学术视野开阔,非常了解中国当代林业的发展历程,熟悉新中国成立以来林业部门的演变过程,并且与林业系统的老一辈工作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交往,对当代林业史研究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对中国当代林业史具有浓厚的兴趣,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已经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对当代林业史研究作出了重要的开拓性贡献。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林业系统以外的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也有许多研究人员的学术兴趣涉及林业史,他们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揭示了林业发展的历史真相,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当前,组建研究队伍是加快推进中国当代林业史研究工作的关键,应当加强研究力量整合,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各司局、各派出机构、各直属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局(林业和草原局)、各森工集团、中国林学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林业出版社等涉林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的专业人员、研究人员为骨干,囊括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有关研究人员,组建起一支来源广泛、团结协作的中国当代林业史研究队伍。

同时,应当以中国林学会林业史分会为纽带,搭建多个学术交流平台,让各方面的研究人员根据各自研究的对象范围和学术专长再分成若干团队,各负其责,定期召开通气会和专题研究会,互通信息,分享成果,梳理当代林业发展脉络,研讨当代林业发展的历程、人物、经验、精神,促进当代林业史研究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推动中国当代林业史研究不断开创新局面。

(四)抓紧当代林业史料的收集、抢救、挖掘和整理,建设中国当代林业史料馆、中国当代林草展示馆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缺乏林业史料支撑,中国当代林业史的研究将面临重重困难。加强中国当代林业史研究,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紧中国当代林业史料的收集、抢救、挖掘和整理工作,争取尽快高标准建成中国当代林业史料馆。

第一,要收集、抢救当代林业重大事件、重要成果、重点人物史料,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林业重大事件、重要成果、重点人物建档。1949年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机构屡有调整,林业政策也逐步完善化、科学化,林業重大事件、重要成果组成了我国林业的每一个具体的发展进程。老一辈林业管理专家、技术专家为林业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管理经验、技术经验、发展思路、战略眼光等,是当代林业发展史上应该全面继承的宝贵财富。应当对中国当代林业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成果进行专题性的资料收集、抢救工作。[8]我们要抓紧对林业事业有突出贡献的开拓者、奠基人、专家、学者、管理人员进行摸底调查,并有针对性地实施对其本人及同事、助手、家属的采访,通过其口述历史的方式,运用现代视频音频设备,对访谈者及访谈过程详尽记录。林业重大事件、重要成果、重点人物的相关史料均应当进行数字化处理和集中储存,以此作为中国当代林业发展史的重要研究文献资料。

第二,要收集、复制、整理曾经直接推动林业发展、影响林业政策走向的文献、档案和相关文件。建党百年来,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林业发展提出了许多科学的论断,并作了权威的论述和著述,从中央和国家机关层面出台了许多推动林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我国林业主管部门也制定出台了更多林业政策、法规和文件,形成了很多珍贵的档案资料,出版了连续性的年鉴、发展报告和各类书籍。这些是当代林业史研究无可替代的文献资料,应当尽可能无遗漏地系统收集、复制、分类、分析、归纳、整理,为当代林业史研究奠定权威的文献基础。

第三,加强高校互动,形成优势互补,建立中国当代林业史料馆。南京林业大学在林业遗产与森林环境史研究方面积淀深厚,涌现出了一批林业史专家和研究工作者,早期的陈植、熊良猷等专家成果斐然。2020年12月6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遗产与森林环境史研究中心成立,由南京林业大学负责建设和发展。南京林业大学积累了丰富的史料和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历史传承,成为我国林业遗产与历史研究的重要高地。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严耕教授带领的林业史及生态文明研究团队,经过多年潜心耕耘,积累了众多珍贵的第一手林业资料和档案文献,建立了目前全国唯一的林业史资料室。为加快推进中国当代林业史研究,应当加强林业高校之间的合作,建设现代化的中国当代林业史料馆。史料馆除了收集、保存和管理既有的林业文献,还要源源不断地补充新收集、新发现、新挖掘的图文资料、音频视频资料和实物资料,争取建成特色鲜明、文献雄厚、档案专业、独树一帜、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当代林业史料馆,成为全国标志性的生态文化设施。

第四,建立中国当代林草展示馆。首先,展示馆可作为历史教育基地,实现精神溯源;其次,展示馆可作为科技成果展示交流平台;再次,展示馆可作为林草工作创业创新的加油站;最后,展示馆可作为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的风向标。同时建成网络展示馆,虚拟展馆便捷直观,容量无限,实现资源信息图片数字化,有利于加大社会层面的传播量,提升大众认知度,体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性。通过建立声光电结合的现代化当代林草展示馆和网络展示馆,共同构建中国林业博物馆体系。当代林业展示馆对于学校立德树人、全行业的教育培训、宣传行业典型模范、开展党员教育、展示我国和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新理念、讲好中国林草故事等都具有很好的作用。总而言之,建立当代林草展示馆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有力探索。

(五)加强顶层设计,开展《中国当代林业史》编纂准备工作

总体来说,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当代林业史的研究还比较稀少和零碎,已有的成果大都局限于一时一地或某一方面的林业发展,对中国当代林业史缺乏全面的把握和系统的研究,更谈不上开展对整个中国当代林业史的书写和构建。[9]为了加强中国当代林业史研究,在当前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厚的成果后,应当适时组织编纂一部严格按照史学规范、完整叙述中国当代林业发展历程的《中国当代林业史》,填补我国林业和草原系统没有当代史著作的学术空白。

中国当代林业史具有極其丰富的内涵,涉及中央林业政策、林业基本建设、造林绿化、森林培育、森林调查设计、森林采伐运输、林产工业、林业机械化、国有林区、国有林场、集体林区、林木种苗、林业经济、森林生态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地建设、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防沙治沙、湿地保护管理、林业改革、林业法治、林业科技、林业教育、林业宣传出版、林业国际合作与交流、林业事件以及林业人物等,涵盖面极广,又都是林业研究中的新领域,要编写一部当代史,其难度可想而知。[10]面对千头万绪,应当做好顶层设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

一是做好中国当代林业史研究编纂的顶层设计,列出这部历史著作的定位、结构框架、内容提要和编写体例。应系统梳理当代林业7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总结宝贵经验,指出深刻教训,尤其要对中国当代林业发展史上的重大政策进行节点式研究,探寻中国当代林业发展的重要特点和基本规律,为林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镜鉴、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是分步骤实施,分阶段取得成果,为《中国当代林业史》编纂奠定基础。在建党100周年的历史机遇中,对当代林业建设中的重大事件、关键人物、突出成就、时代特征、经验教训等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为将来的《中国当代林业史》编纂探索路径、积累经验。立即开展林业口述史研究工作,尽快安排采访健在的林业老部长、老司(局、厅)长、老院士、老英模,陆续出版关于他们的史料别集,编写出版《中国当代重要林业人物传记——部长篇》《中国当代重要林业人物传记——院士篇》等人物传记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条件逐渐成熟,先行撰写出版《中国当代林业史研究概况》《中国当代林业史研究框架与方法设计》《中国当代林业重大事件》等著作。经过三年左右的研究、开拓、积累和集体协作,为编纂出版《中国当代林业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中国当代林业史研究的基本目标

从事中国当代林业史研究必须厘定目标,清晰的目标将决定研究的方向和成果。根据国情、林情和学术基础,中国当代林业史研究应当优先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

(一)集中优势,大胆创新。团结凝聚全国林业史研究的精锐力量,充分发挥林业遗产与森林环境史研究中心的统筹协调作用,把研究中心建成全国林业史研究中心和林业史研究学术交流中心,建成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林业史研究机构。在科研管理和组织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尝试,鼓励和扶持林业史研究优秀领军人才,组建高水平、跨学科学术研究团队,集中优势力量,科学配置资源,朝着推出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培养林业史研究大家的目标努力。

(二)形成体系,做出样板。紧紧围绕新时代林业草原高质量发展对林业史研究的需求,对当代林业重大事件、重点工程、重要人物、重大典型开展专题研究,形成当代林业史研究体系。同时,以研究项目为牵引,整合全国林业史研究的精锐力量,打破学科壁垒,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推动林业史研究创新融合发展,形成史学研究的新样板。

(三)推动研究,锻炼队伍。通过学科优化资源配置,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扎根林业史研究的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当代林业史学科人才体系。

(四)打造阵地,多出成果。利用林业高校学报平台,开辟当代林业历史研究版块,编写研究简报,传递研究进展,展示阵地形象。定期举办学术论坛,建设当代林草历史资料库、筹建展示馆,结合党史教育开展林草史系列讲座,出版系列口述史著作和新媒体产品。

铭记历史,激励当下,昭示未来。加强中国当代林业史研究,编纂出版《中国当代林业史》是全国林业和草原行业一件填补空白的大事、盛事,体现新时代中国林业和草原人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担当,对赓续几代务林人的精神血脉,鼓荡起迈进林业建设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神风帆,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林业事业的辉煌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过精心组织创构出来的《中国当代林业史》,应当成为中国当代林业史研究的集大成者,成为中国林业史编纂上的一座丰碑。

参考文献:

[1] 张建龙.全面开启新时代林业现代化建设新征程[N].北京:中国绿色时报,2018-02-13 (A1) .

[2] 樊宝敏.中国林业思想与政策史(1644—2008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 林业部.十年林业建设的伟大成就(上、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60.

[4] 董智勇,罗玉川.当代中国的林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2.

[5] 林业部教育宣传司.中国林业四十年[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1-10.

[6] 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五十年(1949—1999)[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3.

[7] 林业部.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7: 608-629.

[8] 苏全有,闫利琴.对近代中国林业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70-80.

[9] 国家林业局.林业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60-166.

[10] 董智勇,佟新夫.中国森林史资料汇编[G].北京:中国林学会林业史学会,1993:43-53.

(责任编辑   古   东)

On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as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Forestry

SHAO Quanxi1, WEI Ronghua2, TIAN Xincheng2, TANG Ping3

(1.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2. China Green Times; 3.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Chinas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forestry lags behind the practice of forestry development. There has not been a book focused on Chinas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forestry so far.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as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forestry is a new responsibility and a new undertaking in the new era, a specific action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Party for learning the “histori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the socialist development”, and an important tas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and grassland sector in China.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approaches to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including clarifying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leading departments for the research, building a research team and making the top‑level design for the research framework and path, sorting out the existing relevant documentation and literature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results by eliminating the false and retaining the true to avoid needless duplication and yield concrete results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achievements, strengthening the building of a research team to establish an exchange platform and promote academic development,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the collection, salvage, exploration and collating of the relevant materials to build a museum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Chinas contemporary forestry, carrying out the compilation of Chinas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Forestry, and organizing activities such as exhibitions, public speeches, coll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forum discussion and publishing to enrich the research on Chinas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forestry and amplify its effect.

Key words: history of forestry; top‑level design; forestry spirit; museum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猜你喜欢

顶层设计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项目建设期内控制度体系顶层设计
立志高远的人才战略缘何落地难
深化课改的五个着力点
广东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
“为官不为”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科学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当代中国顶层设计
论开拓创新赢得未来的市场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时代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