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值评价视角下的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2022-07-12陈丹丹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陈丹丹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广东 汕头 515078)

高校是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立德树人是其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回应了高校实现育人功能的迫切要求,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必然选择。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1],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引。

“课程思政”是指依托、借助于专业课和通识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教育寓于或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2]。教育评价是围绕学习目标的达成进行检验的教育活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3]正式印发,指出要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其中,对增值评价的探索给新时代教育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起到了启示和积极推动作用;同时,“课程思政”建设亦为增值评价的探索提供了具有实践价值的研究素材。

1 增值评价视角下的“课程思政”建设内涵

1.1 增值评价的内涵解读

增值评价(Value-added Assessment)的教育理念最初来源于英美国家,于20世纪后期在我国教育评价领域兴起,至今仍处于探索阶段。其核心要旨是以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变化程度来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价值[4]。对于职业教育增值评价,一般认为,所谓“增值”是在控制生源质量、家庭背景、社区环境、区域经济差异等不受学校改变的因素后,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所带来的个体发展成果。增值评价是对职业教育影响个体发展程度的测量[5]。增值评价以学生的进步为核心评价指标,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聚焦学生进步增量的评价,其回归教育本质的目标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因此研究增值评价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驱动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的育人效应。

1.2 增值评价视角下“课程思政”的建设内涵

增值评价是关注学生动态发展过程的评价理念,强调过程性和发展性,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从高职的教育类型看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6]明确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具备其特定的教育主体和学段。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目标并非仅限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更包括学生积极正面的情感能力、正确的价值观念等社会性能力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而增值评价视角下的“课程思政”建设内涵是使立德树人的育人成果有益于学生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第一, 持续促进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情感观念、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精神。传统的职业院校学业评价内容主要以纸笔测验和封闭性技能评价为主,忽略了学生观念态度和道德品质的成长。从增值评价的实施要点来看,多元的评价内容更能全面反映学校教育对学生进步发展的影响。在新时代高度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多元思潮和价值观冲击和影响下,高职“课程思政”肩负着价值引领的重要使命,要使学生在专业课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洗礼和情感熏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信念,培育道德理想和家国情怀。

第二, 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就业增长。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职教20条”),即高质量的就业就是学生通过职业教育获得增值的主要表现。“课程思政”通过教学场景,以专业课程的思政主题呼应社会热点,使专业课程与职业素养、文明修养、社会责任感、法制意识等思想教育有效融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需求相接轨,增强其职业体验感和职业信念,提升其就业能力。

第三, “课程思政”同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专业技能的增长。“课程思政”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过程,其育人功能依托专业课程发挥作用,促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达到“育人”“育才”相统一的培养目标。增值评价要求关注个体差异,关注个体潜能,激励个体发展。职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行业先进的尖端科技等教学内容,更能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促成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持续发展,实现个体增值。

2 增值评价视角下高职“课程思政”的基本要素及作用机制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7]指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课程思政”目标的顶层设计,是确定学习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增值评价发挥作用的实践基础。“课程思政”学习活动要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建设,而增值评价作为教育教学成果的一种评价方法和工具,本身也应当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标,从学习活动的整体过程中检验、评测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课程思政”和增值评价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如图1所示)。

图1 增值评价视角下“课程思政”的基本要素及内在联系

高职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类型教育,增值评价视角下的高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念、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以及认知能力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这就决定了学习活动的内容选择和开展方式,及评价策略和工具。

2.1 教学目标与学习活动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确定为设计学习活动提供了根本导向。《纲要》指出,要深入挖掘各学科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针对高职教学往往更重视其工具性、重视技术技能教学而轻视其人文性、忽视专业知识体系内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的失衡情况,“课程思政”学习活动应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更多地引领学生关注本专业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规律,关注行业发展、时代需求和国际竞争,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四个自信”,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自信,提高学习动力。教学活动中应增大体验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和团队协作的比例,增强学生的职业体验感,对接岗位实际和社会需求,促进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发展,有意识地提升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2.2 教学目标与增值评价任务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围绕理想信念进行教育,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为主要思政内容,将价值引领有机融入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之中, 与之对应的增值评价任务也将对思政内容的育人效果进行评价和评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应结合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目标分解,结合知识、技能教学目标细分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对应的评价策略和评价工具,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由于增值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动态发展过程,评价任务也应对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作出动态调整,并关注个体差异,及时、有效评价不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进步情况,促成其进一步发展。

2.3 学习活动与增值评价任务

学习活动的开展为增值评价提供过程性支撑,是增值评价实施的主要依据;增值评价结果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具体的学情对后续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课程思政”与高职专业授课内容的有机结合看来,学习活动的内容既包含了思政育人的元素,也包含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因此,增值评价视角下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既要关注思政育人的成果,即学生在“三观”形成、品格塑造、职业素质养成和就业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成果,同时也要评价思政元素对促进其专业认知和技能培养的作用。个性化的、过程性的增值评价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及时反馈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策略和教学目标,逐步促成个体持续性增值。

3 增值评价视角下的“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增值评价作为一种关注学生动态发展的评价理念,贯穿高职“课程思政”整个实施过程,科学有效地推动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本文以广东某高职应用英语专业为例,从增值评价的视角提供一种高职“课程思政”设计思路,从教学目标体系构建、学习活动及增值评价任务设计和增值评价的“多元、多主体”原则三个方面为高职“课程思政”提出一种可行的建设方案。

3.1 构建高职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的集中体现和落实依据。广东某高职院校响应《纲要》号召,系统修订应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合“专业→课程群→专业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并系统性地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应用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体系

从表1看,以专业“课程思政”目标为主线,各个课程群在“课程思政”具体教学目标中各有偏重,覆盖课程群中多个专业课程,体现“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为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实施提供了指引,也为增值评价提供了具体的、完整的观测点[8],是增值评价多元指标的基础。

3.2 结合学情,基于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和评价任务与策略

学情是设计适宜的学习活动的依据。高职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的实施中以学生的个性化学情为基础。增值评价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作为评价的依据,因此在教学之初对学生的学情评估是完整学习过程的起点,作为初始资料和数据,是与之后阶段性学情数据的对比以确定学生个体增值程度的重要凭据。教学之初适合采用客观测试题、结构化问卷等形式进行学情摸查,有针对性地设计符合学情的教学活动,德技双修,在专业知识技能中融入思政元素,充分发挥专业课的人文性和育人功能。

在学情基础上,学习活动的设计既要对标教学目标,也要对应不同的评价任务和策略。如“英语应用写作”等高职应用基础课,可以融入思政目标开展理论技能学习、案例分析等学习活动。评价方式包括客观测试题、结构化问卷,也可以设置情景、布置小组或个人的写作任务,包括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综合能力课如“商务服务技能实训”,可以充分采用体验式教学,对接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素养等思政目标,设计团队合作和小组竞赛式的展示活动,引入行业标准的标准化量表作为评价方式;也可以采用非结构式问卷方式进行评价,有利于思政学习后采集评估学生的思想动态发展(如表2所示)。

表2 应用英语“课程思政”增值评价策略

实施过程中,为贯彻“关注起点、重视过程、尊重差异、强调发展”的原则,在一个课程或学年周期内的学习活动中应注重收集每位学生的阶段性学情并建立档案袋,为追踪学生个体发展情况和累积个性化增值情况做好资料和数据收集,也为评价结果的反馈、学习活动的调整以及因材施教、促进个体发展提供条件。

3.3 “课程思政”增值评价的多元、多主体原则

一是高职“课程思政”的建设内涵决定了其目标不仅包括学生思想观念的塑造,还包括了职业素养的提高及对其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促进作用,因而增值评价的维度也应该是多元的。在制定学习活动的增值评价策略和工具时,则应该考虑融入多元目标设计评价方案或量表。如参考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把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即能力)的理论范式[9],将高职“课程思政”增值评价细分为情感/观念、职业素质/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三个方面,再逐一细化,以达到评价的全面性。

二是评价的主体不应只限于教师评价,也应该引入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的活动,以调动学生对自身进步的关注,从纵向对比使学生感知到进步并产生自我激励。尤其应当探索发挥行业、企业等第三方评价作用,引入行业标准检测高职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职业素养,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4 结语

目前,增值评价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增值评价的探索,提出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可行性方案,在增值评价的视角下明确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和要素机制,提出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出发构建专业“课程思政”培养目标体系,以此为出发点设计和开展学习活动并完成增值评价任务。作为一种可行的思路,一方面“课程思政”建设为增值评价的研究提供了实践条件;另一方面结合增值评价的探索也为促进后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优化方案和改进策略,进而提高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质量。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