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自信融入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政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022-07-12张秀峰段志光

医学教育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医德中医药思政

张秀峰 段志光

(1.山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太原 030024;2.山西中医药大学医学/健康人文研究中心,太原 03002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新时代学校思政课课程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等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营造中医药发展良好环境等政策措施。这些方案和措施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坚定中医药自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依据。高等中医药院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既要体现公共课应有的属性和特征,也要突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特色。我们在思考中医药自信教育融入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政课程的同时,也积极进行着探索与实践。

1 中医药自信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策略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主体应遵循新时代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思政课程目标,明晰中医药自信的教学思路,确定教学目标,以强化大学生的职业认同。

1.1 明晰教学思路

培养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时代新人[1],是新时代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学阶段思政课程目标,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地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据此,中医药自信融入思政课程主要体现为:教育者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照层级性的教育目标体系,即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院思政课程目标→中医药自信教学目标,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蕴含着诸如哲学理论、科学人文、道德观念、法治规范、职业素养、社会责任等思政教学资源;同时,优化课程内容以体现教学的时代性,熟悉教学对象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统筹教学过程以彰显教学的系统性。避免陷入教学主体客体化、隐性教育显性化的困境。

1.2 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将其区分为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三部分。教学目标体现在中医药自信教育则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即通过知识的学习“了解什么”,借助知识的运用“能做什么”,明晰知识的价值“为何去做”。具体讲,一是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助力中华文明复兴的急先锋,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巨大贡献,在健康中国建设中不可或缺。中国共产党重视并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医药保护、传承和发展,体现了党的宗旨意识和价值理念。二是加强学生中医药自信教育,旨在形成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自觉,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自卑心理,培养学生的中医药职业精神,提升职业素养,强化职业认同,坚定中医药自信。其核心要义是公众认同中医,业界坚守中医。三是认识中医药本质、中医药特色与优势、中西医文化差异等,增强大学生对中医药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中医药发展前景的目标自信,使中医药成为大学生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实现教育立德树人,教师教书育人,学生成才成人的育人目标。

2 中医药自信融入思政课程的内容优化

教学设计秉承的理念是教学内容始终服务于教学目标。中医药自信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依据教学目标,同时结合受教者的群体特征与共性需求。基于《形势与政策》课兼具理论武装时效性、内容体系广泛性、教育引导综合性、政策运用实践性等特性,以下主要围绕高校四门思政课程展开。

2.1 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中医药学是一门有独特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理论学科。受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深刻影响,它以气为生命本原,以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为主要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人体的功能特性为研究重点,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临床实践为方向,以直观与体悟为研究方法,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色的医学理论体系[2]。因此,教学内容应突出以下三点:一是中医药学是一门医学科学。认识中医药学的本质,可以从科学主义理论视角看中医理论的逻辑困境,从科学哲学实践视角看中医治疗实效性,从历史文化视角看中医文化的合理性[3]。从逻辑实验主义标准看,中医药确实缺乏近代以来实验自然科学所确立的个体重复与统计分析、证伪与证实以及逻辑自洽性等特征,因此无法挣脱思辨哲学的怀抱,获得现代科学合法性地位。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科学只有500多年的历史,并不代表人类的所有智慧,况且它还在不断纠错和发展中[4]。甚至有国外学者认为,现代科学一开始就是政治和利益的仆人[5]。从医学起源的地域性与文化性的维度看,中西医均为“地方性知识”[6],属于两种不同的医学范式。科学的表现形式是多元多样的,同一科学可以采用不同的学理基础和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7]。以一种研究方法和医学标准来评价另一种是否真实有效,显然缺乏说服力。二是中医药学是一种生命哲学。生命是一个整体。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疾病的产生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它与饮食起居、环境心理等各种因素密切相关。中医治病,在“方”不在“药”,重“病”更重“人”,体现了中医药学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它是中医药学的灵魂。三是中医药是一种文化。它滥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为魂,以道为体,以释为用。它自古就强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博大精深,不断传承中华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表征了中华文化深层次的思想内涵。认识中医,我们不仅要了解其基本理论、思维模式、临床实践与价值观念,还要熟悉其文化气质、文化品格和文化特征。

2.2 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我们主要阐述中国共产党关于百年中医药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方针政策。民主革命时期,我党提出“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的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中医药政策经过了“中医学习西医”“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和“中西医并重”4个发展阶段。党提出“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原则;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的方针;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等决策部署。据此,教学内容应强调以下三点:一是坚持人民至上的中医药发展理念。回溯中医药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党始终关心人民的生命健康,重视中医药事业,并把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内容。坚持不懈推动中医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体现了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意识和保护传承发展中医药的历史使命。二是制定符合国情的中西医并重政策。中国是一个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大国,党的中医药政策体现了党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来理解中西医之间的关系。我们党制定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政策,发展以疾病防治为内容、人民健康为根本、中医药人才培养为关键的新型人民卫生事业,推动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以此推进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群众性政党的使命担当。三是探索富有规律的中医药特色发展道路。中医药如何传承创新发展,是新时代中医药特色发展道路的问题。中医“现代化”不等同于中医“西化”,但中医并不排斥现代医学,因为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文化并存的基本特征。现代社会,任何事物都要接受现代化洗礼。中医既然有真实的疗效和价值,一定会有“科学”的解释,在今天认为不科学的,未来的科学一定给予肯定[8]。事实上,越新的技术越能阐明中医和发展中医,最新的科技才是发展中医的钥匙[9]。中西医结合不是两种医学的“替代”而是文明的“互鉴”。

2.3 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医药学与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之间具有“同步演进”的规律。自西学东渐以来,围绕“救亡图存”与“自强求富”,中国社会激荡过各种思想变革与文化运动。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中医药学在近代社会的变迁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并随着社会的起落进入了发展的曲折期,遇到前所未有的学理危机、存亡危机、价值危机和权力危机。异质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折射出外遇挑战后中医药的命运和境遇,见证了近代百年中华文明的裂变与再造下中医药的沉浮。依此,教学内容应阐明以下两点:一是百年中医药的历史演进本质上是国人对传统文化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一种理性思考。科学的成长是一个文化过程[10]。中医药面临的危机实质是中国传统文化危机的历史性显现,中医药存废之争本质上是中医药人缺少文化自信的体现。二是百年中西医学的争论实质上是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医药凭借其“简便廉验”的优势与临床疗效获得公众的自信,但基于文化的弱势心理以及“科学性困境”,整体上又缺乏应有的自信。中西医并存是一种现实的存在,但它们需要更多地融合,以发挥医学的整体效应。

2.4 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

中国传统的医德思想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与中国传统医学交织相伴,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汲取传统道德的博大智慧并加以熔铸再创与丰富完善,铺就了医易相通、医易同源、医儒同宗、医必知道、医心近佛的道德轨迹。它强调生命至重的人本思想,仁心仁术的医学宗旨,知医为孝的伦理意识,重义轻利的行医动机,普同一等的医患伦理,事亲爱众的医德情怀,赤诚救世的价值取向,精勤不倦的治学精神,内省慎独的道德修养,顺应自然的养生理念等主体内容。同时应看到,现代医学在极大地提高人类防治疾病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医学道德的新问题。如医学从医患关系发展为一种社会性事业时,必然面对如何公正地分配有限社会卫生资源,而处于现代医学阶段下的中医药同样身陷道德困惑。依此,教学内容应突出以下两点:一是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的医学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现象,医德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讲是由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并且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基础之上,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的局限性。诸如医乃仁术、赤诚救世、大医精诚等中国传统医德观在现代社会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而被奉为医者的信条。而对于禁止人体尸体解剖、“隔帐诊之、薄纱罩手”的戒律清规、“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的等级观念和服石养生等医德观则需要摒弃,以实现传统医德的现代转换和价值再认同。二是现代社会下传统医德面临的挑战。一方面,全球化进程中医德内容的开放。信息化时代,人类所面临的卫生健康问题逐渐逾越原有的边界而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它给予传统医德全新的内容,也赋予现代医德过度的使命。东西方医德观的碰撞使中国传统医德观得以吸纳西方进步的医德元素而在实践中得到发展,但也面临一些不适合中国国情的道德观对我国医德建设的冲击,特别是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引发的生命伦理问题的价值判断[11]。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文精神的缺乏。医学的市场化在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医德失衡、价值观畸变、功利主义膨胀、实用主义泛滥等现象。此外,现代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医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日益失去平衡,医学人文精神愈来愈被淹没于资本主体化与技术主体化的语境中[12],对疾病的过度关注使“人”本身被忽略,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

3 中医药自信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方法不是什么外在的东西,方法不过是材料的有效处理——有效就是花费很少的时间和精力,利用材料达到一个目的”[13]。此观点明确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相关性。内容是达成目标的关键因素,也是方法的具体指向。因此,中医药自信融入思政课程,要充分结合新时代中医药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回应学生对中医药发展的现实关切,在中医药语境下有效地取舍、整合、重组与建构教学内容,并进一步创新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以此达到中医药自信的教学目标。

3.1 探索有专业特色的中医药自信教学法

首先,讲好中医药故事。结合中医药发展历史与中国传统医德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上名医名家的医学信念、临床实践、医德传承与当代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与治学精神,以此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夯实学生中医药文化底蕴,激发他们对中医药的兴趣,坚定其中医药自信,强化思政课的思想性、感染力和针对性。其次,熟读中医药经典。中医药典籍蕴含医学的时代精华,是历代医家经验与智慧的结晶,典型的有《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它们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对现代中医药创新发展也有借鉴、指导与研究价值。因此,引导学生熟读中医药经典,领略经典语句奥妙,明确中医经典思路,可以夯实中医学基础理论,培养中医思维,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3.2 创建与中医药自信教育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法

3.2.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在“理”

课堂教学可以用理论讲授法与课堂辩论法。如设置一些中医药辩论主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通过中医药基础理论教育与中西医比较鉴别,引导学生认识两种不同医学范式,认识中医药本质。如元气论与原子论、模型论与原型论、中和文化与征服文化、功能状态与形态结构、顺势思维与对抗思维、司外揣内与形态解剖、辨证与辨病等等,以摆脱文化上的差异、理论上的分歧与学术上的偏见,和而不同、交流互鉴。增强大学生对中医药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和对中医药发展前途的坚定信心。

3.2.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突出“化”

课堂教学能够用主题讨论法与互动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感知我们党关于中医药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的方针政策,坚定“四个自信”。如划定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中医药发展坐标,把中医药发展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定位,放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推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中谋划,这是我们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路径选择。同时,形成大学生文化自觉的中医药自信教育。基于历史上存在承启家学、秘不外传、代代相传等导致中医药文化遗失的现象,现实中又面临中医西化、医药分化、人文虚化等现象的挑战,可以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及优质产品,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把中医药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从而“在化解文化危机中重建文化秩序、在消除文化自卑中增强文化供给、在克服文化自负中开展文化输出”[14],使中医药学成为公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

3.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强调“史”

课堂教学适合用情景演绎法与影视感染法。课堂教学以思政课为载体,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医药发展历史的回溯,形成大学生的理性认知。同时,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立足中华文化的视野,又要跳出文化认知的局限;坚持中医药文化的立场,又不受民族情感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中西医文化的交流和通融,加快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

3.2.4

《思想道德与法治》重在“德”

课堂教学适宜用案例教学法与问题导向法。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医德思想的文化之源与发展脉络,现代医学道德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中医药人文关怀的回归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如中国古代将医学称为“仁术”,追求“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以活人为心”的价值观[15]。秦汉时就以“杏林”“橘井”等物化形象歌颂医家的高尚医德。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工具理性主义泛化,医学蜕化为被药物和仪器所役使的工具,疾病和病人被割裂,出现医患关系物化的问题,医学不再是人文滋养的科学。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如其来,再一次表明人类对疾病的认知远在路途,技术不能解决所有的卫生健康问题,医生能做的仍然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人文关怀。

3.2.5 《形势与政策》体现“观”

课堂教学可以用专题教学法。主题讲座可以围绕党和国家关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理论成果与方针政策,中医药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全球公共卫生防治、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等方面的智慧和方案,阐述党和政府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形势观与政策观,坚定大学生中医药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创新中医药自信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法,教育者要依据中医药自信融入的教学策略,发掘和梳理各类课程中蕴含的中医药文化基因与价值规范等教学内容,才能发挥融入式协同效应,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教学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

4 中医药自信融入思政课程的实践效果

4.1 融入前的教学状况

认识需要在实践中体验、比较中鉴别。只有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对比分析,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革故鼎新,推动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总结中医药自信融入前的教学状况,基于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思政课教学质量总体有了提升,但中医药自信语境下思政课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仍有不足,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专业特色与校本特色,如中医文化的滋养、中医思维的培养和中医价值的引领。现行教学难以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思政课常常陷入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的“孤岛”窘境,显然不利于党和国家中医药政策的落实和高等中医药人才的培养。2019年,我们曾对学校中医药自信教育状况做过抽样调查(图1)。

图1 大学生中医药自信教育状况调查结果(2019年)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喜欢的中医药自信培育途径主要是中医药典故、中医药微视频、中医药文化实践活动主题等,有71%的学生认为中医药自信融入思政课程的教育内容较少,47%的学生认为中医药自信教育课程教学方式单一枯燥,39%的学生认为中医药自信教育相关教师水平需要提高,还有19%的学生对中医药历史不太了解。这体现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对中医药自信教育的获得感不高,对中医药普遍缺乏自信。

4.2 融入后的实践效果

高等中医药院校肩负着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使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我们将中医药自信融入思政课程,产生如下实践效果。

4.2.1 “两育”互融

聚焦中医药自信主题,着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机融入中医药自信教育,用中医药思政元素丰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在彰显中医药特色中汇聚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使思政课具有“中医范儿”,让专业课蕴含“思政味儿”,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其育人实效的提升较好地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医药教育“两张皮”的难题。

4.2.2 实践提升

费尔巴哈指出,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我们以中医药自信教育为主旨,结合各专业课程的“思政融点”,设计并提升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创新课堂实践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延展和穿插问题情境表达、案例典故分析、文化主题辩论、微视频展示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深悟其中蕴含的理论逻辑、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克服学生的学业倦怠,调适学生的心理困惑,坚定学生的中医药自信。二是强化校园实践教学。一方面,适应信息社会下大学生网络化生存新常态,我们打造思政-中医药文化资源信息聚合平台,提高资源数字化服务水平,实现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和推动跨学科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设置思政课特色专题,提升中医药自信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示范效能。同时,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觉意识。三是拓展社会实践教学。依据学校《中医药文化社会教育服务活动方案》,我们充分依托中医药社会实践基地与中医药自信教育社会平台,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深入基层进行中医药知识的社会宣传教育普及,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增强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认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校170余名学生充分发挥中医药专业优势,积极参加居住地疫情防控志愿工作,彰显了新时代中医学子的使命与担当。

4.2.3 文化认同

真挚的中医药情怀和坚定的文化认同是大学生中医药自信的体现。在思政课教学中,我们跨越课程的边界,更多强调文化情感、文化自信的传递,积极探索适合中医药专业特点的教学视角,有机融入中医药文化中蕴含时代价值的思政元素,即治国理政的思想资源、援医弘道的价值理念、心身并治的哲学意蕴、文化复兴的开路先锋、仁心仁术的人文关怀等。这些思想以其独特的价值方式感染学生,起到以文化人的功效。2020年,我们再次对学校中医药自信教育状况做了抽样调查(图2)。调查显示我校92.79%的学生认为中医药文化有强大的生命力[16]。

图2 大学生中医药自信教育状况调查结果(2020年)

4.2.4 专业坚守

在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强调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融合”上精准发力,在“贯通”中追求实效,有效提升了思政课实施效能,也为优化课程思政提供了借鉴。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大学生中医药自信意识更加凸显,中医药自信氛围更加浓郁,中医药文化自信更加坚定。2020年调查结果显示:我校83.34%的学生对自身专业比较认同,88.51%的学生愿意向身边的人宣传中医药知识,89.87%的学生愿意主动向身边的人推荐中医药疗法,89.41%的学生愿意为中医药传承发展出力[16]。

中医药自信融入思政课程是新时代高等中医药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方案,中医药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这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实践过程。因此,思政课教师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厘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其吸引力与影响力,发挥思政课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张秀峰:提出研究思路,调研分析数据,论文撰写;段志光:设计研究命题,总体把关和审定

猜你喜欢

医德中医药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