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卓越医学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2-07-12廖锦锋李建周汪丽燕

医学教育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教育医学

廖锦锋 白 玲 李建周 汪丽燕

彭小红1 张志勇3

(1.桂林医学院教务处,桂林 541199;2.桂林医学院教育评价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桂林 541199;3.桂林医学院,桂林 541199)

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推进下,“新医科”的相关工作已逐步呈现出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变,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科技革命、生命科学、医学和教育模式发展,众多国内医学院校正在经历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的高校医学院校转型[1]。当前地方医学院校招生专业除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等五年制或长学制医学类专业外,还涉及到护理学、康复治疗学、药学等其他具有专业特色的四年制医学相关专业。医学类专业和医学相关专业在专业属性上有较大差别,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考核评价体系也应各有侧重。针对不同类别专业,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卓越医学人才,是地方医学院校办学必须面对和突破的问题。本研究结合桂林医学院的实际,探讨了医学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

1 地方医学院校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1 国内外形势要求医学人才质量提升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用标准化、规范化全面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明确提出要全力提升院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其中对“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提出具体要求:深化本科医学教育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进“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加快基于器官系统的基础与临床整合式教学改革;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快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考试评价改革;在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中加强对考生职业素质和临床实践技能的考查。此外还提出要“建立健全医学教育质量评估认证制度。加快推进医学教育专业认证,构建医学专业全覆盖的医学教育认证体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院校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以期通过专业认证使得我国所培养医学人才获得国际执业医生准入的通行证。由此可见我国医学人才培养正在由重数量向抓质量转变。而且随着《医学教育全球标准》的出版,国内医学教育行业标准也从逐步统一到向国际接轨,必然促使我国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

1.2 地方医学院校承担医学人才培养重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2019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提出“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公平基本实现”势必增大对医学人才的需求。目前,医学人才的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东西部地区居民的健康资源等存在较大差异的关键影响因素,其中包括护理学、助产学、预防医学、康复治疗学等专业人才[2]。医学院校是培养医学人才的主阵地,其中地方医学院校已经成为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临床医学人才90%由地方医学院校培养[3],可见地方医学院校为“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达成发挥着关键作用。虽然地方医学院校还存在办学经费缺乏、扩招导致教学资源被稀释及生源质量不高等问题[4],但可以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寻找切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医学教育质量。

2 桂林医学院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基于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要求和地方医学院校医学人才培养的任务,桂林医学院提出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

因校制宜,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国家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地方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使命,以需求为导向,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拓展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模式和路径[5]。因此,学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上注重结合国家和区域需求,遵循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医学教育规律,实事求是,因校制宜,科学定位。

适度调整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课程高阶性认知目标。在临床医学专业开展课程整合,以加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相关学科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更好地实现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培养临床思维;在医学相关专业,除了优化课程体系,重点开展学科交叉融合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顺应趋势,改革创新教学模式。顺应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快、知识生产爆炸式增长、学科发展高度综合的趋势,在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变革的基础上,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积极推进多样化的“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创新,提高学生课堂抬头率,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课外学习自主性,强化能力培养,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注重过程考核,发挥评价功能。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6]。2019年10月,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7]。对五年制医学类专业和四年制医学相关专业进行分类评价,医学类专业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为目的,开展医学综合考试;医学相关专业的考核,则更侧重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着力推进形成性评价改革。

学校在总体思路指导下对医学类专业和医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着手进行了系统的改革。

3 医学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改革实施路径

3.1 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五年制医学类专业如临床医学、儿科学、预防医学专业等主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与健康事业需求,具有严谨、认真、负责的职业素养和扎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岗位胜任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临床医疗、健康保健、疾病预防、医学研究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不仅要“严”而且要“精”。

3.1.2 开展医学课程整合改革

为减少学科之间交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完整医学知识体系,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树立整体医学理念,学校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教学阶段分别开展相关课程整合改革。

(1)基础医学教学阶段课程整合。学校从2013级开始实施的“卓越医师培养计划”中,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将部分基础医学课程、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进行了整合改革尝试:在基础医学课程模块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和病理学整合为《人体形态学》,将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课程整合为《人体机能学》,将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整合为《病原生物学》;部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则整合为《心血管系统基础与疾病》《消化与营养》《呼吸系统基础与疾病》。近几年,在总结前期课程整合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基础医学教学阶段实现机能学课程整合拓展到儿科学和医学影像学专业。

(2)临床医学教学阶段课程整合。学校围绕“新医科”建设理念,在临床医学专业开展“以系统疾病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构建“以系统疾病为中心”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图1),包括外科学总论(含麻醉)、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含男性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儿科疾病课程。学校从2017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改革实验班开始实施,并在此基础上从2018级开始在临床医学专业全面推行“以系统疾病为中心”的临床专业核心课程。

图1 “以系统疾病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3.1.3 强化临床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改革

(1)“以系统疾病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教学模式。“以系统疾病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是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连贯和完整的知识体系,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界限,围绕疾病发生、发展这条主线,保证学生合理接受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该教学模式把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四大主干学科的内容划分为1个总论和11个系统疾病,并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内容进行理论和实践技能教学,教学全程以小组“床边教学”的模式开展。该教学模式将教室转移到病房,临床实践前移到大学三年级,通过反复接触临床不断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授课方式以CBL教学和自主学习为主。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多元性、协同性、多样性、广泛性,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临床思维训练在“床旁”充分实现,有效培养学生以病例和实操为主的归纳临床思维模式。

(2)虚实相结合教学模式。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临床思维训练相融合,学校引进DxR虚拟患者临床思维培训系统。该系统提供了大量临床真实数据为基础的真实案例,实现学生通过手机移动端在虚拟环境下随时随地在线学习的功能,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动性,达到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目标。课上,教师结合小组进行PBL教学,指导学生应用该系统模拟临床实践诊疗过程,找出病例的病因、病理、成因和正确的诊断方法等。课下,学生可自主反复开展在线学习训练。教师通过对学生思维轨迹记录的分析,对学生的个体和整体进行评价,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临床思维欠缺和优势所在,调整学习重点;另一方面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临床思维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促进教学相长。

3.1.4 两阶段积分制综合考试

2019年,学校开始尝试把本科专业的考核评价划分成五年制的医学类专业和四年制的医学相关专业。确定了各专业的专业特点、培养目标、社会属性等问题,同时进行深度分析,遵循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思想,构建了具有地方医学院校特色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图2)。

图2 分专业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医学专业学生在五年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低年级学生对执业预期不足、高年级学生对基础知识容易遗忘的问题。如何运用考核的手段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知识的综合能力,是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8]。为克服由于医学教育周期长、知识点多且杂所造成的知识竖井,学校在总结分析原推行的基础综合考试、临床综合考试和毕业综合考试三阶段综合考试利弊的基础上,剖析专业特点,于2020年重新制定了《桂林医学院医学类专业综合考试笔试实施办法》,对临床医学、儿科学、医学影像学、全科医学专业实行贯穿医学教育全程的两阶段积分制综合考试。积分制分数按两个阶段进行记录:第一阶段为进入实习阶段之前,为本科全教学过程的第4学期至第8学期每学期组织一次,考试内容根据课程进度进行设置;第二阶段为实习阶段至第10学期结束每月组织一次,考试内容按照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比例进行设计。两阶段的成绩均达到要求方可毕业。通过递进式考试获取积分的方式,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并将各学科知识融汇贯通,得到内化。终结性考核实行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考分离的计算机无纸化考试,加强过程管理。

3.2 医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四年制医学相关专业如护理学、助产学、康复治疗学、卫生检验与检疫、健康服务与管理、药学、生物技术专业等主要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能够在医疗卫生保健、疾控中心、医药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从事临床护理、康复治疗、检验、健康管理、研发、质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不仅要“严”而且要“活”。

3.2.2 开展学科交叉融合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实验课程是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最有效的途径。学校在医学相关专业对实验课程的设置进行了优化调整。如在药学相关专业改变传统的四大化学实验各自为阵、自成体系,各自依附于其理论课程的传统模式,建立一个在一级学科水平上的大学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确立了3个实验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实验,着重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强调基础性;第二层次为设计实验,突出教学对象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提倡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第三层次为综合实验,以毕业课题的形式,开展前沿交叉学科实验研究,强调综合性、研究性和先进性。通过实验难度循序渐进的方式给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训练。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生物技术大实验》是一门综合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等多个学科的实验技术的专业综合性实验课程,在注重专业基础性和可操作性的前提下,突出实验的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加强教学内容的选择性。该课程以CRISPR/Cas9基因编辑为例,指导学生完成相关实验,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生物技术相关实验原理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并学习科研论文的写作和汇报,为从事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3.2.3 强化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

(1)“三三三”制教学模式。按照“删减课堂学时、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创新考核评价”的改革思路,学校从2017年开始在医学相关专业开展以提升综合素质为导向的“三三三”制教学模式改革(即课程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线下传统教学,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指导性自主学习,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教学改革),已覆盖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生物技术等医学相关专业。此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将课程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教学改革,为教学改革活动的实施提供了时间保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改革环节充分借助“雨课堂”“微助教”等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利用外部引入中国大学MOOC等优质教学资源和学校内部自建课程资源,综合运用PBL、CBL、TBL、“三明治”、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实践动手、表达沟通、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

多元化组合教学模式。在学校积极推行教学改革至今,课堂教学方式从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向单一教学方式改革尝试再到目前的多元化教学方式转变,通过对课程各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探究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学方式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参与课堂教学,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分析、决策,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临床思维、人文素质及沟通等综合能力提升。如《内科护理学》采取多元化教学形式,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教学形式,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结合多种教学方式,训练学生高阶思维:采用演示、角色扮演教学法,结合疾病模拟的床旁护理评估过程开展护理评估问诊模拟训练;设计常见疾病的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形式开展内科护理临床思维训练,培养临床思维及专业情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病例资料,讨论、制作PPT开展病例汇报。《助产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全面引入了PBL、CBL等教学方法。

3.2.4 强化综合分析能力的过程性考核

四年制的医学相关专业各自有其显著的特点,需要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同时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所以在医学相关专业的考核上更加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学校从2010年开展“考试形式多样化、成绩构成多元化、平时考核灵活化、题型内容综合化、考核反馈制度化”的课程考试改革。降低记忆性试题比例,提高综合性、开放性试题的比重,增加非标准答案考试,以锻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图2)。从不同侧面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评价,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积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4 结 语

地方医学院校是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主力军[4]。在受到客观因素制约的情况下,地方医学院校需结合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探索适合本校的可持续发展的医学人才培养道路。桂林医学院针对医学类专业和医学相关专业对学生能力培养要求的差异,从科学定位培养目标、针对性设置课程体系、分类实施教学模式改革及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等方面有侧重地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教学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各类基础知识技能扎实和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医学人才。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廖锦锋:项目实施,论文撰写、修改;白玲:组织实施,论文修改;李建周、汪丽燕、彭小红:项目实施;张志勇:总体设计,指导、组织实施,论文修改,总体把关、审订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教育医学
医学的进步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医学、生命科学类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