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林场开发森林经营碳汇前景分析及问题研究
2022-07-12李志坚
李志坚,陈 刚
(1.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沙溪林场,江西 吉安 331500;2.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沙溪镇人民政府,江西 吉安 331500)
0 引言
现阶段,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的背景之下,陆地生态结构与功能出现了极大的转变,对我们人类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这方面问题逐渐受到了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作为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怎样开展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工作,提升森林的生态性能与固碳能力,是新时期发展过程中提高我国国际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在当前情况下,必须要进一步加强森林经营碳汇研究,做好国有林场开发森林资源过程中的保护工作,充分发挥出国有林场主导和国有森林资源的重要作用。
1 森林经营碳汇概念
森林经营碳汇是指借助于经营森林,提升整体森林资源质量,让森林当中的植物能够将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充分吸收,而后将其固定到土壤和植被当中,降低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因此这属于当前最为有效的碳吸收方法。相关学者认为,选择与应用碳汇概念主要受碳汇问题的具体研究目的决定,结合属性不同区分林业碳汇与森林碳汇,森林碳汇在自然科学范围当中,更加注重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与固定这一过程;林业碳汇则同时具有经济属性与自然属性,主要借助于植树造林以及林地管理等方式,提高碳排放额度,同时进行交易的一种机制、活动或者过程。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指的就是借助于对森林的科学经营,将部分具有较低碳密度与较少生物量的林分逐步转变为较高碳密度以及较多生物量的林分,从而有效提高森林固碳能力与综合效益,间接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图1为沙溪林场杉木良种造林山场。
图1 沙溪林场杉木良种造林山场
2 森林经营碳汇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之下,碳汇林业在林业发展目标当中明确纳入了森林碳汇,合理的整合运用市场、行政以及法律等主要手段,推动森林培育,确保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效果,一方面能够起到良好的固碳能力,提高森林的整体生态性能;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完成森林经济、生态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服务价值发展,推动森林所在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碳排放量一直以来都位居世界前列,而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所肩负的国际与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重,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能源安全、竞争力以及能效等问题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我国环境已经达到了极限承载边缘状态,借助于鼓励企业与民众,通过不同方式一同参与到森林经营活动,将提高碳汇为主要目的,能够有效推动经济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实现固碳增汇的根本举措之加强森林抚育管理
在陆地生物固碳当中,森林属于一个主体,结合相关研究表明,林木生长每1m3,便能够吸收1.83t 的二氧化碳。目前,在我国的宜林地当中,质量优异的部分仅仅占据了不足20%,所以借助于植树造林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提高森林蓄积力,从而提升森林固碳总量,国有林场结合当前发展趋势,必须要进一步提高森林抚育工作力度,促进森林数目的快速生长,提高整体蓄积量,从而实现增加森林碳汇的效果。若想进一步提高森林蓄积量,国有林场就应当进一步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加大抚育工作力度,提高单位蓄积量。借助于科学经营与人工抚育工作的开展,能够在我国有限的森林土地当中创造出更多的蓄积量,从而更好的应对当前气候变化,提高森林碳汇能力,增加整体的固碳数量[1]。
4 我国国有林场开发森林经营碳汇前景与碳交易市场现状分析
4.1 森林经营碳汇发展前景
就我国而言,森林碳汇的发展具有明显优势,这主要就是因为我国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碳储量基础更加雄厚,同时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碳汇林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碳市场建立越来越完善,因此森林经营碳汇的开发与研究具有较好的时代背景。碳汇林业属于一种新颖的林业发展概念,在中央文件当中支出也说明我国发展碳汇林业正在迈向全新的历史阶梯,也象征着我国越来越重视碳汇林业的高度发展。从整体形势上来看,我国碳汇市场已经近趋于完善,森林经营相关理念与方法也越来越完备。森林经营碳汇开发项目从短期上来看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以长远发展的目光来看,森林经营碳汇则具有更好的经济性与社会性,借助于森林碳中和能够使碳信用具有更充分的市场需求。通过我国碳交易政策与相关机制的引进,能够有效激活我国的碳汇交易市场[2]。
4.2 碳交易市场现状
现阶段,从国家层面上来看,林业碳汇开发项目受工作方法不科学、市场机制不完善以及企业信息不够对称等原因的影响,导致大规模开发难以实现。从地方层面上来看,我国早在2011 年就开始陆续建立了一批全新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其中包括上海市、北京市、重庆市、湖北省、深圳市等地。而除了这些地区之外,其他地区对于森林碳汇这一概念的了解与认知明显不足,我国一些重点排放企业普遍没有较高的碳排放权购买积极性,他们甚至觉得控制碳排放量会导致地方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当地政府制定的调控办法与制约机制也就无法真正凸显出来,碳交易市场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之下,这在某一程度上来看,碳交易市场依旧算作“空白地带”[3]。
5 国有林场开发森林经营碳汇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在森林经营工作中依旧具有较多问题,森林质量较低,生态系统功能也较为脆弱,森林资源没有充足的平均蓄积,依旧有着比重较大的低产低效林分,森林无法更好的发挥出自身固碳效果,也无法更好的控制气候变化。现如今,我国针对林业经营方面开展的补贴力度较小,同时还需要上缴一定的税费,因此致使部分林农失去了较高的林业经营积极性。近些年以来,我国民众大多意识到了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问题,但是对于林业碳汇这一类新鲜的林业发展术语依旧比较陌生;对于森林发展和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的关系认知更是较少。碳汇林业发展期间也会排放少量碳,比如项目准备阶段、造林施肥阶段以及交通运输阶段等,都会导致新增碳排放,而针对这部分碳排放带来的次生影响进行计算则更加困难[4]。
6 国有林场开发森林经营碳汇的具体策略分析
6.1 发展碳汇林业应对气候变化
如今,伴随着环境问题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有效应对气候恶劣变化,就必须要积极采取减排等主要措施,同时我国在此期间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除此之外,相关的行业标准与规定的制定,也使得低碳社会得到了逐渐的建立与完善。结合我国相关专家与学者开展的调研工作,不难发现我国正致力于低碳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能够有效解决出现的全球变暖问题,改善当前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更加有助于我国在国际范围内树立起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为日后我国的国际竞争与谈判谋求更多主动权。因此就必须要在当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碳汇林业,有效应对当前的气候变化情况,充分发挥森林碳汇的积极作用[5]。
6.2 建立统一森林碳汇计量体系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在森林碳汇领域当中的发展,就必须要制定一个完善且统一的发展规划,致力于探索更加合理、科学、高效的技术与管理模式,同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科学统一的碳汇计量与检测体系,制定与之相符的发展标准,确保碳汇林业可以具有充足的政策保障,将其更好的纳入对我国森林生态价值进行核算的体系当中,并时期成为主要的依据。除此之外,还需要积极主动的组织我国开展森林碳汇志愿交易,不断加大管控工作力度,确保森林碳汇活动能够在相关的标准与规定范围之内实现。总的来说,必须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森林碳汇计量体系,在该体系当中需要体现出全面的、完善的、科学的森林碳汇开发内容,从而更好的发挥出森林资源的重要固碳作用[6]。
6.3 提高碳汇林业科技服务水平
在我国森林碳汇发展过程中,需要主动汲取国外其他国家的丰富发展经验、管理理念以及各种先进技术,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碳汇林业发展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集成创新水平;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强化我国对森林碳汇领域当中的科技支撑,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力度。与此同时,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致力于进一步提升人工林固碳能力和生产能力。除此之外,在避免毁林等重大森林保护项目开展过程中,还需要做好参与式管理,确保项目的共同实施。总的来说,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对碳汇林业的科技服务水平,让碳汇林业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更加充分的技术、资金与人才等保障,提高我国国有林场开发森林经营碳汇的整体水平[7]。
6.4 建立碳交易法律制度保障体系
目前,伴随着我国相关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在碳交易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法律体系,同时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主客体以及总量分配等相关制度。在碳交易法律制度完善的同时,还必须要对我国当前人们的低碳理念与碳减排意识进行培育,进一步完善我国相关的节能减排机制以及碳交易市场标准,推动我国碳交易的快速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快速建设。总的来说,在森林经营碳汇发展过程中,碳交易领域当中的法律制度不断的完善,建立一个科学的法律保障体系,是推动森林碳汇规范化、科学化、合法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让森林经营碳汇具有更好发展前景的重要措施[8]。
6.5 加强宣传推进森林碳汇事业发展
在当前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之下,宣传推广工作的开展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渠道也更为丰富。为让更多人认识到森林碳汇事业的积极意义,促进森林碳汇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合理的利用互联网资源,加强宣传推广工作。比如可以借助于微博、抖音、快手等当下最为火热的APP,开设专属于森林碳汇事业的账号,并定期发布相关内容,让我国民众都能够充分认知与了解森林碳汇是一个怎样的工作,又能够带来怎样的好处。通过这种方式,将更有利于国有林场开发森林经营碳汇研究工作的开展,从根本上提高森林碳汇发展水平[9]。
7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国有林场开发森林经营碳汇过程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从而使森林经营碳汇的发展前景更广阔,真正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