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配合摄食细节管理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
2022-07-12岳泓玲刘玲
岳泓玲 刘玲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 400000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神经血管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特点,其中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1〕。吞咽功能障碍会增加患者进食难度,导致患者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呛咳、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预后及康复〔2〕。研究指出〔3〕,通过对喉部肌肉进行功能性刺激及训练能有效提高咽部肌肉收缩功能,改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吞咽治疗仪通过电刺激神经肌肉能有效改善喉部肌肉收缩功能,提高患者吞咽能力〔4〕。同时为了避免患者进食期间出现呛咳、窒息等并发症,可在患者进食时对其进行摄食细节管理,从而避免进食时不良事件发生〔5-6〕。因此,本研究将探讨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配合摄食细节管理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旨在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食管理提供指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该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78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全国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治新进展学术会议〔7〕对脑卒中诊断标准;②经脑部MRI或CT确诊;③患者为首次发病;④患者经洼田氏饮水试验显示有不同程度吞咽障碍;⑤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愿意配合。排除标准:①多器官功能衰竭;②存在语言功能障碍;③合并其他颅脑损伤患者;④合并头颈部恶性肿瘤、食管肿瘤等影响吞咽功能的疾病;⑤合并精神失常或老年痴呆症。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9例。观察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48~75岁,平均(58.8±3.2)岁;病程15~35 d,平均(25.8±1.7)d;脑卒中类型:脑出血20例,脑梗死19例;合并疾病:糖尿病15例,高血压病10例,高脂血症14例。对照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45~75岁,平均(58.4±3.7)岁;病程15~38 d,平均(25.2±1.4)d;脑卒中类型:脑出血22例,脑梗死17例;偏瘫部位:左侧20例,右侧19例;合并疾病:糖尿病14例,高血压病12例,高脂血症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每天训练次数1次,训练时间20 min,主要内容如下:①闭锁口唇练习:指导患者闭合口唇行对阻力对抗练习,防止食物从口中漏出。②下颌运动训练:指导患者张口行咀嚼运动,加强咬肌肌力。③舌运动训练:指导患者舌尖舔吮口唇、伸舌、缩舌运动,以增强舌部灵活性,采用压舌板行阻力训练。④酸刺激、冷刺激训练:采用冰冻棉棒或熏有维生素C的棉棒轻轻刺激患者舌部、咽后壁、软腭、腭弓,然后嘱咐患者做吞咽动作,诱发患者吞咽反射。⑤构音训练:指导患者发出“b”、“P”、“嗯”、“呜”、“咦”等。⑥咳嗽训练:指导患者行咳嗽排痰训练,以促进误吸食物排出。⑦收缩声带训练:指导患者内收声带,改善声带闭锁,防止食物进入气管。观察组应用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进行治疗并实施摄食细节管理,具体如下:(1)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患者取头部后仰位充分暴露颈部,采用熏有生理盐水的棉签擦拭皮肤,将仪器电极贴在颈部两侧,采用长毛巾加固,打开仪器电源,根据患者耐受性选择合适的电流强度,每天2次,每次20 min。治疗时嘱咐患者行吞咽动作,每10 d为1疗程,治疗2~3个疗程。(2)摄食细节训练,包括:①成立摄食细节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脑卒中主治医师1名,专科护士1名,康复治疗师1名。小组成员指导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通过训练让患者正确掌握进食姿势及技巧。②选择个体化食物:摄食细节管理小组根据患者吞咽情况为患者选择合适的食物质地,禁止进食坚硬的食物,避免刺激口腔黏膜。当患者吞咽功能得到改善时,逐渐从清流质、过渡至黏稠性食物,指导患者家属应用搅拌机调制食物,以增加食物粘稠度。②进食姿势训练:通过改变食物路径来改善患者吞咽障碍,避免误吸。每日进行2次姿势训练,每次15~20 min。护士提前准备食材工具,指导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一口量喂食,避免过多或过少。进食过多时食物难以吞咽,增加患者误吸风险,进食过少时难以诱发吞咽反射,也容易导致误吸,当患者出现呛咳时停止进食。
1.3 观察指标
①吞咽功能改善:根据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估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治愈:患者吞咽功能达到Ⅰ级;显效:患者饮食试验较治疗前提升Ⅱ级;有效:患者饮食试验较治疗前提升Ⅰ级;无效:患者饮食试验较治疗前无改变。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并发症:包括营养不良、呛咳、吸入性肺炎。③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8〕:该试验根据患者饮水是否有呛咳及完成时间分为5个等级:患者5 s内完成1次饮水记1分;患者5 s内完成1次饮水,但有呛咳为2分;患者5~10 s内分2次饮完,无呛咳为3分;患者完成1次饮水需要5 s饮水,且有呛咳记为4分;患者10 s内无法饮完,且发生多次呛咳,记为5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吞咽障碍越明显。④录像吞咽造影检查法(VFSS)〔9〕:采用VFSS法精确定位服用钡餐时严重程度及误吸时间,评分标准0~1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吞咽障碍越明显。⑤生活质量:采用吞咽障碍性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10〕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量表包括疲劳、睡眠、恐惧、食欲、进食时间、症状频率、心理负担、语言交流、社会交往、食物选择、心理健康等维度,每个维度采用百分制评分,总评分为各维度平均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质量水平越低。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吞咽功能改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营养不良、呛咳、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2 两组干预前后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和VFSS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干预后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和VFS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疲劳、睡眠、恐惧、食欲、进食时间、症状频率、心理负担、语言交流、社会交往、食物选择、心理健康及SWAL-QOL总评分比较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脑卒中发生后由于双侧皮质脑干束则会导致假性球麻痹,使神经系统受损,导致患者舌运动功能障碍及吞咽障碍〔11〕。吞咽功能障碍会导致患者进食及饮水困难,从而引起营养不良及脱水,并容易发生呛咳或吸入性肺炎,导致患者窒息死亡〔12〕。因此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尽早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病情,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摄食细节管理是通过对患者各个进食环节进行管理,帮助患者正确掌握吞咽方法,从而提高患者吞咽能力,降低患者营养不良、误吸等发生率〔13〕。研究指出〔14〕,与单一传统吞咽功能训练相比,神经肌肉电刺激手段在改善吞咽障碍方面更有优势。为了更好地促进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本研究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对患者实施摄食细节管理并应用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吞咽功能改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而营养不良、呛咳、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干预后观察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低于对照组,而干预后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在摄食细节管理基础上应用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预防相关并发症发生。考虑可能由于摄食细节管理是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程度指导患者选择个体化食谱,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至正常饮食,帮助患者恢复吞咽功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15〕。另外,摄食细节管理通过优化患者进食路径来改善患者吞咽功能〔16〕。研究指出〔17〕,根据患者吞咽困难情况采取不同的姿势,如头转向健侧、仰头吞咽、低头吞咽等姿势能明显降低误吸发生。吞咽障碍功能治疗仪通过电刺激使神经肌肉达到去极化后,不断增加高级中枢和脑干吞咽中枢电刺激,促使其产生兴奋性,提高受损神经生物活性,使受损吞咽反射弧得到恢复,最终改善及提高吞咽运动协调性,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此外,电刺激可调经神经生长相关基因及释放谷氨酸,增加海马区毛细血管血流量,增加毛细血管密度,从而增加肌肉蛋白水平〔18〕。在吞咽障碍功能治疗仪基础上加强患者摄食管理可改善患者吞咽肌群力量,改善患者吞咽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配合摄食细节管理能有效改善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预后,降低吞咽障碍引起的相关并发症,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