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法治疗护理结合运动康复护理对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康复效果

2022-07-12高丽燕莫依邓妮娜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手法消失评分

高丽燕 莫依 邓妮娜

1绍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312000;2绍兴第二医院呼吸科 312000;3绍兴市人民医院内科 312000

眩晕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其中以位置性眩晕最为常见,患者表现为眼花和头晕,轻者闭目症状可消失,重症者旋转不定或不能站立,并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手法复位是目前治疗眩晕常用的方法,治疗有效率高达90%,但也有少数患者经手法复位后临床症状控制并不理想〔2〕。影响眩晕发生的原因较多,其中心理因素在眩晕发生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3〕。运动康复护理通过指导患者练习康复操有效放松颈肩部肌肉,起到疏通经络,清醒头脑的作用〔4〕。本研究旨在探讨手法治疗护理结合运动康复护理对位置性眩晕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为位置性眩晕临床护理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选取我院位置性眩晕患者88例。纳入标准:①患者主诉症状以头晕或眩晕为主;②符合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中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标准;③经头部影像学排除颅内病变;④患者对本次治疗知情并愿意配合。排除标准:①耳源性眩晕、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药物中毒等症状;②合并严重性心、肝、肾、脑等系统效能感疾病;③合并精神类疾病;④面部皮肤出现破损会溃疡。应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4例。观察组男22例,女22例;年龄35~78岁,平均(49.22±3.58)岁;病程1~5年,平均(2.82±0.90)年;合并高血压21例,合并高血脂22例,合并糖尿病10例。对照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37~78岁,平均(50.02±3.28)岁;病程1~7年,平均(2.86±0.92)年;合并高血压18例,合并高血脂15例,合并糖尿病16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常规用药并行手法复位,具体如下:①松解类手法:由责任护士向患者讲解手法复位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指导全身放松,协助患者摆放正确体位,复位期间询问患者是否有眩晕或恶心等不适反应,并观察患者面色变化。治疗结束后嘱咐患者卧床休息30 min,若无不适则可下床运动。②整复类手法:复位前由责任护士向患者讲解相关注意事项,采用整复类手法治疗后,患者取平卧位实施颈部制动,采用小重量持续牵拉颈部6~24 h,牵拉过程密切留意患者反应,牵拉结束后为患者佩戴颈托下床活动,同时告知患者体位变动时注意事项。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指导其进行运动康复护理,运动时颈部应制动,以免运动不当加重病情。患者手法复位后2~3 d,指导患者进行颈部拔伸、扩胸、耸肩等练习。患者进入康复期后,实行间断性佩戴颈托,并指导患者进行“回头望月”、“雏鸟起飞”等颈椎康复操。①“回头望月”练习方法:患者取站立位,自然垂直双手,打开双足并与肩部同宽,放松颈肩部位,头部从左往右旋转,然后拔伸颈椎,双眼往后放眺望,并极力拔伸颈部,维持5 s,恢复原位,重复上述动作10 次。为保持颈部肌肉强度及稳定性,指导患者长期坚持运动康复训练,如进行耸肩、扩胸、米字操等运动。患者进行康复操期间留意患者动作规范性并加以纠正。②雏鸟起飞:患者取站立位,双足分开与肩同宽,紧握双手并置于身后,双手用力往后拉伸,直至感到背部肌肉与颈肩部用力收缩,维持5 s,然后嘱咐患者充分放松肩部肌肉并恢复至中位,反复练习10次。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参考文献〔5〕评定患者治疗效果,其中显效为患者头痛、眩晕等症状消失;有效:患者头痛、眩晕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基本不影响生活;无效:患者头痛、眩晕等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眩晕症状:采用眩晕症状评估评分量表(DARS)〔6〕进行评价,该量表是用于评价患者眩晕程度,共包含7个条目,每个条目赋值0~6分,总评分0~42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眩晕程度越重。③平衡能力:应用平衡功能量表(BBs)〔7〕评估患者平衡能力,量表共14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总评分14~6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平衡能力越好。④生活质量:采用眩晕障碍调查表(DHI)〔8〕进行评价,该量表是用来评价眩晕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包含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及功能状态,每个维度赋值0~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眩晕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越大。⑤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记录两组眩晕症状消失时间、眼震消失时间、不平衡感消失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n(%)〕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眩晕症状评分及平衡功能评分

干预前两组DARS评分、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DAR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BB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眩晕症状评分及平衡功能评分(分,

2.3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观察组眩晕症状消失时间、眼震消失时间、不平衡感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2.4 两组干预前后眩晕障碍评分

干预前两组眩晕障碍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眩晕障碍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及功能状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眩晕障碍评分(分,

3 讨论

位置性眩晕是指在特定位置发生的眩晕,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椭圆囊斑老化变薄,导致附着在上面的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有关。手法复位是治疗位置性眩晕有效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起效快〔9〕。何钦等〔10〕研究指出,对位置性眩晕患者实施早期手法复位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然而临床上也有部分患者经手法复位后效果并不理想,患者远期复发率较高。近年研究指出〔11〕,眩晕的发生除了与躯体病变因数有关外,还与患者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心理因素既可以诱发眩晕的发生也可以加重眩晕症状,因此对眩晕患者实施干预的同时应注重心理因素对患者病情的影响。运动康复护理通过指导患者康复操训练,使患者有意识控制躯体症状及心理活动,有效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使患者身心得到放松,从而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眩晕症状〔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表明手法质量结合康复护理能有效提高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手法复位通过改变患者头位,使半规管的耳石碎片在重力作用下缓慢移至石角,进入前庭,从而有效恢复淋巴液流通,减轻患者眩晕症状〔13〕。在手法复位基础上指导患者进行康复操训练能让患者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得到有效调节,使患者临床症状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改善〔14〕。本研究中观察组眩晕症状消失时间、眼震消失时间、不平衡感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也进一步表明在手法复位基础上行运动康复护理可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姜春燕等〔15〕认为,康复操能改变眩晕患者睡眠质量,并可转移患者注意力,减轻患者不良情绪。同时该训练方法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及大脑皮质觉醒水平,使神经肌肉系统得到有效放松。因此在手法复位基础上联合康复护理科起到协同作用,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眩晕患者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手法治疗护理结合运动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患者跌倒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手法消失评分
车联网系统驾驶行为评分功能开发
拟人手法真多情
APACHEⅡ评分在制定ICU患者护理干预措施中的应用研究
画与理
消失之城
七步洗手法
双周最佳阵容
双周最佳阵容
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