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教学视域下体育家庭作业设计
2022-07-12吴嗣勇
吴嗣勇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6-169-02
摘 要 为了充分发挥体育家庭作业的作用,追求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体育家庭作业设计方法,本文通过探索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的体育家庭作业设计策略,对单元视域下的作业目标、作业内容、作业过程、作业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究,形成具有系统性、关联性和多元化特征的单元化体育作业,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期为同行带来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 单元教学 家庭作业 核心素养
为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双减”政策,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于2021年修订《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管理指南》(简称《指南》),为义务教育学校改进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供工作纲要。指南指出“教师要提高自主设计作业能力,关注学教评一致性。强化基于学生立场和学习过程的整体来设计作业,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此《指南》的发布,为解决学校作业目标意识弱化、作业功能认知窄化、作业实施方式固化、作业反馈价值淡化等突出问题提供了切实可靠的新方法和新路径。
一、体育家庭作业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家庭作业的概念和意义
何谓体育家庭作业?体育家庭作业是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内容为基础,以学生的学情和学习特点为依据,对学生课余时间布置的体育训练活动的总称。它是体育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既能补偿学生在课堂中的不足,又能对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拓展,还能将课堂中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和实践。合理有效的体育家庭作业能够丰富学生课余体育生活、增加亲自间的交流、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等诸多好处。所以,作为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者,必须科学合理地对家庭作业进行设计和布置,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体育家庭作业存在的问题
1.作业目标意识弱化。体育家庭作业作为课堂的一部分,是复习巩固、促进提高和测试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存在随意而无目的,教师并没有根据体育课的学练情况来进行有目的和有针对地设计,家庭作业和课堂就不能形成双向互补,也就达不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效果。通过作业得到的是什么,这是作业设计者需要思考的。
2.作业功能认知窄化。功能认知窄化指的是人们对事物的功能认知、功能思维或功能意识向某一方面或某一方向高度集中,使其所及的范围越来越狭窄,越来越收缩,越来越局限的过程。体育核心素养包含三个维度六个要素,既有体育精神,也有运动实践和健康促进,是学生全方位、全覆盖式的发展。假若体育教师长期存在作业功能认知的窄化,那么所设计的家庭作业起到的效果必将是单一的,何谈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
3.作业实施方式固化。体育家庭作业的实施方式不能是一成不变的,长期实施方式的固化会造成学生完成“视觉疲劳”,降低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作业的实施方式有各式各样,有动态形、静态形、独立形、合作形、分层形、改错形、抽查形。形式的多样,既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使学生再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体验,促进了沟通、互动、合作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单元视域与单元作业
《指南》要求教师要有单元视域作业观,科学有效地设计和布置作业,关注作业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目标性,充分发挥作业的学习、补漏、评价等功能,依托家庭作业实现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那么,如何在体育家庭作业中体现体育核心素养呢?体育核心素养主要由运动技能、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维度构成,体现的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而单元视域下的作业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关联性、层次性,单元视域下的作业和核心素养所追求的目标完全一致。所以单元视域下的体育家庭作业成为了落实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成为了双减政策下减负提质的最优解。
三、單元视域下体育家庭作业设计框架
为了有效促进作业应有的作用和作业目标的达成,作业设计必须要站在单元的视域下进行高屋建瓴式设计,不但要对作业目标进行全局考虑,如作业目标的关联性、学生学情的针对性、难度要求的层次性、作业目标的整合性等,还要结合目标选择相适应的作业内容,而不是随心所欲地拿到什么就布置什么。同时还要丰富家庭作业的形式,不要千篇一律,用作业的各种形式,使学生广参与、多体会,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四、单元视域下体育家庭作业实施策略
如何在单元视域下进行整体化、系统化的作业设计呢?笔者认为可以依托单元作业目标、单元作业内容、单元作业过程指导、单元作业反馈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设计。基于以上想法,结合平时教学经验,笔者以人教版水平二《原地运球》单元教学进行作业设计。
(一)三维构建,设计单元作业内容
“技术、体能、运用”是体育教学构建单元教学内容的三个维度,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其中,“技术”维度是以技术动作的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任务;“体能”维度是在练习技术动作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技术或体能类动作组合,采用多种练习形式发展体能;“运用”维度关注的是技术动作的在场景中的实战运用。在这种单元构建模式下,从技术到体能再到运用,促进了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家庭作业作为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的设计也应与之相对应,既有“学”的内容,也要有“练”的内容,还应有“赛”的内容,帮助学生进行结构化学习,建立一条完整的知识技术线,有效落实体育核心素养。基于此,教师根据之前设定的单元作业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与单元内容相关的作业任务。作业任务之间要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并贯穿于整个单元教学之中。
(二)架桥搭梯,提供作业过程指导
为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教学不应被动地适应学生发展的已有水平,而是应该主动的走在学生认知的前面,把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一个水平引导到新的层次。支架式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将支架式教学法迁移到单元作业设计中,将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练的能力。支架式教学法有以下几个环节组成:第一,抛出问题,创设情境,将一个真实情景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其思考;第二,身临其境,主动探索,通过教师逐步引导和帮助,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探究;第三,相互合作,协作学习,通过小组之间学习和讨论,形成完整全面的认识,完成对知识的构建。
本单元的技术动作最终是指向实战运用的,技术动作具有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学生学习时并不能理解它的目的和意义,还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扰。比如:运用时需要抬头观察,并做好护球动作。学习开始阶段,会觉得做以上动作不自然、不舒服,但实际上运球时抬头观察和护手动作在比赛当中非常重要,如何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呢?按照支架式教学法来设计单元作业就可以逐步地开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对这个动作有更深刻和正确的认识。例如支架式教学在原地运球教学作业的应用,在上课之前,布置预习原地运球作业任务,通过网络了解原地运球的概念、动作方法,给学生建立一个原地运球的预期支架,让学生对下节课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建立与原地拍球技术动作之间的知识联系。接着在课堂中教师示范原地运球技术动作,创设一个真实的比赛场景,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并让学生自主练习,在练习中探索如何保护好球,并将此问题作业家庭作业进行课后探索研究。然后在后一节课中教师进行引导和点撥,再分组进行练习讨论实践,最后得出总结,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优化评价,提高作业完成效果
作业评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如作业时间、作业态度、作业质量等。分析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存在的问题和教师作业布置的合理程度,可为优化教学流程和完善作业设计提供可靠参考。为了提高家庭作业评价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主体三方面进行优化,从而保障体育作业的顺利落实。
1.评价内容凸显多元化。核心素养要求下的发展是多位一体式的发展,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评价,不能只关注动作技能或是运动成绩,同也要关注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情感等,并且在面对个别差异学生,允许评价内容有所差异。如在单元学习的技术维度中,评价内容可以设置为:在学习新的技术动作时能练习之前学过的旧知识,遇到问题能够及时寻求帮助。又如单元学习的体能维度中,评价内容可以设置为:在熟练掌握技术动作的同时能够与其他技术动作或体能类进行组合练习,并且做到动作之间衔接连贯。再如,单元学习的运用维度中,评价内容可以设置为:能在比赛中熟练运用技术动作,并能在比赛中团结队友,发挥与拼搏的精神。
2.评价形式凸显多样化。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情和实际情况,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对学生进行评价,多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还能用不同形式的评价来发现学生多方面的长处和优势,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如此既能实现监督作用的常规式评价,如每日打卡、上传锻炼照片、全班排名等,又能起到实现激励作用的展示评价,如在单元作业结束后设置“运动达人”、“运动之星”等奖项,还能起到实现以赛促练式的体育竞赛式评价,可以将家庭作业的内容纳入每月大课间比赛项目中。
五、结语
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基于单元视域下的作业设计依托单元作业目标、单元作业内容、作业过程指导、作业反馈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设计,可以有效避免传统作业的低级重复,使学生学习更加具有系统性、关联性和开放性。学生在完成体育家庭作业的同时不仅巩固和提高了技术动作,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筑基。
参考文献:
[1]李薇.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支架构建探索[J].文教资料,2018(36):228-229.
[2]付祥喜.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的“窄化”现象[J].文学评论,2020(06):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