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舞蹈发展路径研究
2022-07-12黄洁清郭宏强
黄洁清 郭宏强
中图分类号:G83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6-050-02
摘 要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出台以来,我国逐渐摆脱了学校体育孤独治理的想象,并由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迈出了关键一步。近两年以来我国关于深化体融合的道路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关于学校体育发展一系列政策落地,并为我国学校体育舞蹈发展带来了机遇。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考察法,对体教融合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舞蹈发展路径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我国学校体育舞蹈存在体育舞蹈教师专业人员供给不足、协同治理能力差、缺乏统一教材。深化体教融合可实现协同治理多元化途径、发挥学校体育舞蹈体育和美育的功能,我国学校体育舞蹈治理需要做到扩大学校体育舞蹈专业人员供给、建立多元体育治理体系,加强学校体育舞蹈教材建设,实现校内外一体化。深化体教融合理论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入,将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学校体育舞蹈创造丰富的条件。
关键词 体教融合 体育舞蹈 学校体育
2020年4月27日《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出台以来,我国向体教融合迈出了关键一步。深化体教融合的提出,既给学校体育事业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更是间接为我国学校体育舞蹈创造了丰富条件,也是我国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重视[1]。深化体教融合是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从表面合作到深度合作的体现,也是解决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各司其职的积极尝试,更为我国学校体育舞蹈和竞技体育舞蹈相互合作、促进提供机遇,创造了丰富条件,学校体育舞蹈将进一步得到发展。
一、深化体教融合促进我国学校体育舞蹈发展的时代意蕴
(一)体教融合为学校体育舞蹈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向来备受关注。为了推动青少年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意见》。这份文件是我国对未来青少年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我国学校体育教育被摆在了核心位置。我国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健康中国战略、全民健身战略及群众体育发展,让体育事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变化并不是很明显,学校体育如何助力体育强国、学校体育如何进行改革,成为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体教融合的出台为学校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体育舞蹈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校体育舞蹈和竞技体育舞蹈存在很大壁垒,两者之间没有很好的合作起来,导致我国学校体育舞蹈存在很多的问题以及发展得不是很好。体教融合的出台为我国學校体育舞蹈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体教融合为学校体育舞蹈提供政策支持,实现协同治理提供机遇
协同治理作为一种比较新型的公共治理模式,它是由多元主体共同构成的,以相互合作,实现协同共赢为主的一种新型公共治理模式[2]。我国的体育舞蹈与学校体育舞蹈之间合作处于一种比较弱势的状态,甚至还处于分离状态。体育舞蹈属于有氧运动,并且具有竞技和娱乐性,非常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备受我国男女老少的喜爱。体育舞蹈具有运动学、生理学、美学等价值。体育舞蹈有利于体育美育的实现,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发展。体教融合的出台为我国学校体育舞蹈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学校对体育舞蹈的发展应抓住机遇,内外合作,发挥各行业协同治理模式促进学校体育舞蹈的发展。
(三)体教融合有利于发挥学校体育舞蹈体育和美育的功能
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意见》,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及相关体育论述,走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的发展道路,推动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参与和青少年文化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和个性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体育舞蹈具有体育和美育的功能,体育舞蹈融合了体育、美育和音乐和舞蹈是发展体育和美育的重要媒介,它兼有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特点,被人们称为“永恒的艺术”。学校体育舞蹈兼有美育和体育特征,符合我国教育大方向。体教融合的出台为我国学校体育舞蹈提供了方向和政策支持,弥补了我国学校体育舞蹈和外界的分离状态,深化体教融合有利于实现各行各业的协同治理,发挥学校体育舞蹈体育和美育的功能,强化青少年的运动参与,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
二、体教融合视域下学校体育舞蹈治理的现实困境
(一)我国学校体育舞蹈有效资源供给不足
我国体育舞蹈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我国体育舞蹈发展的比较好大多集中在常熟、上海、深圳、广州、南京等地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聚集了众多优秀职业选手以及举办赛事多为发达城市举办,这直接导致了我国体育舞蹈区域发展两极分化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舞蹈人才的流失[3]。
一方面,体育舞蹈室场地资源不足。经调查发现我国众多学校缺乏体育舞蹈馆,尤其我国中小学基本没有属于本校的体育舞蹈馆,另一方面由于协同治理能力缺失,我国学校体育舞蹈场地资源和体育部门场地资源没有做到共享使用,大大降低了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
另一方面,学校体育舞蹈专业人员供给不足。我国体育舞蹈市场给出的工资福利远高于学校的导致学校体育舞蹈专业人员比较缺乏。再有,就体育舞蹈教师而言,对其的专业性要求比较高,它不仅要求有专业的教学教法,而且要有专业的技能,对音乐及舞蹈有一定必要的掌握。体育舞蹈的技能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一个由浅入深长期又要系统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提高的过程。由于外部环境和其专业性的原因,我国的学校体育舞蹈师资力量目前还是处于一个比较紧缺的现象。
(二)我国学校体育舞蹈治理主体多元化的缺失
学校体育舞蹈是一个由多元化多主体共同实施过程。学校体育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家庭、社会的支持。美国在《国民体力活动计划》中为了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和鼓励青少年运动参与,将家庭和社会纳入了其中,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主体。我国学校体育舞蹈想要促进学生体育舞蹈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我国大中小体育舞蹈赛事几乎由体育部门举办,教育部门参与程度低,以及体育舞蹈运动员教练员、裁判证和等级考试等都由体育部门组织,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导致学校体育舞蹈治理多元化主体的缺失。体教融合的出台值得我们进一步对其进行分析及如何进一步促进我国学校体育舞蹈的发展。
(三)我国学校体育舞蹈缺乏统一的教材
我国学校体育舞蹈教材目前各种各样的版本都有,每个地方用的版本都不一样,学校体育舞蹈有些甚至缺乏教材和没有统一的教材。另一方面国内已有的体育舞蹈教材处于比较浅层的技术层面,缺乏美学、舞蹈学、运动学方面的知识,这样不利于学校体育舞蹈的发展。深化体教融合的出台,通过多元主体、多元化途径有利于研发专业的统一的教材。
三、体教融合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舞蹈的推进路径
(一)合理利用资源,加大学校体育舞蹈资源的供给
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体育舞蹈有效资源供给是制约体教融合治理的重要条件之一。深化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舞蹈应扩大内部资源有效供给。(1)加强学校体育舞蹈场地建设,可以通过多元途径,合理利用体育舞蹈场馆,提高学校体育舞蹈的发展质量。(2)提高体育舞蹈师资力量。引进专业的体育舞蹈专业教师人才并提升体育教师专业能力,为体育舞蹈教师培训提供多种途径。(3)加強学校体育舞蹈赛事举办,参加比赛可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快速的检验,并在各种能力都得到一个比较快速的提升,深化体教融合有利于结合内外部环境,优化体育舞蹈赛事,学生得到更多的参赛机会,促进学生体育舞蹈技术进步和加快学生体育舞蹈的发展。
(二)主体融合,发挥协同治理能力
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规划指出要充分发挥学校普及技能、体校专业化训练、社会力量培养体育优秀人才使命[4]。体教融合的出台不仅重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更重要的是将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联系在一起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体教融合的出台弥补了我国学校体育治理孤独现象。体教融合的提出将有效资源整合在一起,加大了资源的利用率。学校体育舞蹈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力量,人力、场地、组织、政策和资金是发展校园体育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家庭也是学校体育必不可少的一环,是孩子运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孩子体育舞蹈技能的进步力不开社会的力量及家庭的引导支持。深化体教融合,发挥协同治理能力共同促进学校体育舞蹈的发展,学校体育舞蹈的开展需要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共识,发挥多元主体共同协同让学校体育舞蹈真正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三)加强学校体育舞蹈教材建设,实现课内与课外一体化
体教融合的出台为学校体育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深化体教融合,发挥各行业协同治理能力,共同研发专业的体育舞蹈教材,提高体育舞蹈教材多样性,为体育舞蹈教材增加更多的元素。同时学校可以促进体育舞蹈与其他学科融合,如可将教育学、运动学、美学、音乐学和舞蹈学等学科知识融入体育舞蹈教材建设,提高体育舞蹈教学效率与质量,为学校体育舞蹈的开展奠定基础,创造属于中国特色的体育舞蹈。
四、结语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体教融合发展道路,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为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战略性调整,也为学校体育舞蹈未来发展方向指明了方向。学校体育的改革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学校体育舞蹈的发展,未来体育舞蹈将会是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促进和资源共享,合力培养更优秀的体育舞蹈人员,共同促进体育舞蹈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Z].2020-8-31.
[2]李乐虎,王健,高奎亭,等.深化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治理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05):520-527.
[3]包蕊,林大为,崔敏,等.体育舞蹈中国化进程中的现实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04):138-144.
[4]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负责人解读《“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http://www.sport.gov.cn/zfs/n4977/c23655890/conte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