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视域下中小学与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模式探析

2022-07-12刘宁谷凤美

体育时空 2022年11期
关键词:体育俱乐部体教融合合作模式

刘宁 谷凤美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6-048-02

摘    要  本文从“体教融合”视角出发,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小学校与社会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情况展开调查,进而探索二者的合作模式与监管路径。通过研究得知二者合作的模式主要有政府购买型、学校主导型以及社会责任型三种,监管路径可以从自我监督、互相监督与社会监督三方面做起。希望本研究可以为“体教融合”政策更好地落实提供理论与现实基础,以期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为学校与社会体育组织进行合作等相关理论的完善提供助力。

关键词  体教融合  体育俱乐部  合作模式  监管路径

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于2020年9月21日共同出台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为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学业与体育运动的健康和谐发展,学校可以自主选择与哪些俱乐部合作,在活动期间和活动结束后加强监督管理,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规范了社会体育组织,加速了体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为体教融合落实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滁州市中小学为例,着重分析学校与社会体育俱乐部之间可行的合作模式,旨在更好地推动社会体育俱乐部的蓬勃发展,提高青少年身体健康水平,以期进一步规范学校与社会体育俱乐部的合作。

一、滁州市区中小学校体育资源的现状

在体育场地器材方面,常规项目的场地,比如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等都符合《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要求,但羽毛球、网球、舞蹈房等很少;师资方面,教师的年龄大部分为中青年,男教师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教师,专项多为田径、篮球、足球和健美操,羽毛球、武术、排球等教师比较少;大部分教师为专职教师,兼职教师每个学校有2~3人,师生比例约为1/300,每6~7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在学历上,学历主要集中在本科学历,硕士学历和专科学历各占3.3%,都有教师资格证;关于教师的培训,除了岗前培训外,岗后培训基本很少,但是关于体育教师的基本功大赛每年都会举办,主要是队列队形、广播体操、特长展示和专业理论知识。

二、滁州市区中小学校体育资源的主要困境

在人力资源的配置方面,存在体育教师数量整体配置不足;体育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也远远超过国家的标准;体育教师的老龄化有些严重,体育教师的整体学历也偏低;体育教师所学的专项也比较集中在田径、足球、篮球上面,其他项目的体育教师则相对较少。在硬件设施的配置方面,滁州市区中小学体育场地的配置上存在整体配置不足并且分布不均,部分学校由于体育器材配置过量,造成器材的使用率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三、滁州市区社会体育俱乐部的现状

(一)滁州市社会体育俱乐部基本情况

通过从滁州市的实际情况以及调查结果来看,70%的俱乐部规章制度构建相对不完善,但财务管理和奖励惩处以及相关责任的问责和信息公开相关的制度等都非常完善。场地器材方面,所有的俱乐部的场地都能够满足业务需求,场地建设规范、标准、时尚,运动标语醒目,环境优良,光线明亮,80%的体育俱乐部设有更衣室,60%的俱乐部配有洗澡间和力量器械区,配有休闲娱乐区。器材设施充足,大部分是新购器材,陈旧老化的器材基本不存在,力量器械和体能恢复设备健全。课程设置方面,大部分俱乐部培训项目是单项性质,综合性的俱乐部占少数,以羽毛球、篮球、舞蹈类居多。上课频率每周一次,课时为120分钟,暑期一周3次,课时不变。培训模式分小班、大班和私教课,以大班教学为主,学期结束后会有运动竞赛与晋级考试。师资力量方面,基本上都是青年教师,男性教练为主,教练大部分是兼职,学历本科的约占60%,硕士研究生很少。

(二)滁州市社会体育俱乐部的主要困境

滁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基础设施与场地器材是明显优于学校的,但由于教学大部分集中在周末或晚上,造成场地闲置,资源浪费。教学内容以单项为主,课程设置不完善,缺乏教学大纲与教案,考核评价形式单一,监督机制不够健全;教练员大部分是男性,兼职占多数。大多数体育俱乐部教练员的工资由基础工资与课时费两部分组成,兼职的教练员只有課时费。近两年由于疫情,培训行业受阻,工资水平明显降低,很多教练员转行或跳槽,流动性比较大,影响教学内容的连续性与系统性,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四、中小学校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合作模式

(一)中小学校与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类型

依据前人研究,结合本文走访、调研的结果,笔者通过总结与系统整理,将中小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发展的运行模式主要可以归为三类:分别是政府购买型、学校主导型以及社会责任型。

政府购买型模式以政府为主体,面向社会购买相关服务并向学校进行推广。这是一种基本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参与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在这一过程当中,政府是学校和社会体育组织沟通的桥梁,将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主要适用于学校规模不大,但学校需要开展的群体性运动和特色项目。优点在于能够合理利用资源,最大程度上节约资源,还能够优化学校的课程资源配置。

学校主导型,是学校与俱乐部进行项目的合作,双方通过签订协议达成共识,主导权在校方,主要适用实力较强,学校需要发展一些特色项目。该种模式,首先学校根据需要和发展向上级部门进行申请,上级部门接受申请后,进行审核和筛查,审核和筛查通过后在向学校进行资金的发放。学校接收了资金后,在寻找合适的资源。优点在于,学校有更多的主动权,可以根据需要的选择合适单位进行合作。

社会责任型模式,是学校与俱乐部进行部分项目合作,学校把场地等承包给俱乐部,俱乐部进行经营和管理,主导权在俱乐部方。该模式的优点在,有利于发挥社会体育组织的能动性作用,有利于提升推送的课程及训练的质量。这不仅仅便于政府部门职能的精化和细化,也便于各个学校提升体育课程及训练的开展效果。并且是有政策保障,有政府资金支持,第三方对相应流程的推进进行监督。而且第三方的加入让体育课程的质量更加有了保障性,除此之外,还有利于资源的节约。

(二)中小学校与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开发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形式

通过调查分析,俱乐部与学校合作形式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常规体育课、体育专项课、户外拓展课和课外體育活动(体育社团)等形式。

常规体育课:是指目前中小学体育课堂主要上课形式,主要是老师进行讲解师范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形式。它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配比并不充裕,并且每一位老师的专项技能掌握的范围也有限,因而需要校外具备某一专项技能的体育教练补充学校体育课堂的不足,项目主要集中在足球、篮球、田径、武术等项目上。

专项体育课:是指以一个运动项目而开展的课程,学校通过俱乐部聘请一些专业的教练来学校进行专业的指导,例如体育加试。或者一校一品项目上,以校队为主要的服务对象,进一步提升自身校队的竞争力,以达到为学校争取更多的荣誉。

户外拓展课:户外拓展课是指学校自身的体育硬件设施无法满足体育课的要求,需要组织学生到校外专业的场地上进行上课,例如游泳等课程。

课外体育活动课:课外体育活动课与其他课程有很大的不同之处,这门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生的运动成绩,它的目的是用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感、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约束及自我选择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能力,大部分学生因为不受运动成绩的干扰且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很乐意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当中。

五、中小学校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合作的监管路径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文献的研究与分析,笔者认为体育俱乐部的监管路径主要应包括俱乐部的自我监督,互相监督和社会监督三个方面构成。

自我监督是俱乐部依据自己的使命责任,为有效提高社会的独立性和社会公信力而建立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自我监督是体育俱乐部得以遵守行为规则和规范的根本。互相监督是自我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必要补充,为自我监督更好的实施提供制度标准。通过初创公司和其他激励措施来完成的,这些激励措施旨在评估他们必须遵守的标准和道德规范,使行为标准化,并创建一种机制来克服、缓解和发展第三方之间的矛盾。社会监督要通过自我监督才会起到作用,其形式主要包括政府、群众、媒体以及相关利益者的监督等,其中行政组织在对俱乐部的监管方面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并且它是最重要的。主要还是因为政府的地位,政府是可以强行对俱乐部等组织进行监管的组织。

六、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中小学和社会体育俱乐部的利弊,二者合作可以取长补短、互利互惠,达到双赢的目的。但是由于正处在尝试阶段,在中小学和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模式与监管路径实施中要进行动态的观察,探寻具体可行的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内部治理,加强政府的监管,确保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始,实现学校体育真正发挥作用,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提高竞技水平。

★滁州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S202110377217)。

参考文献:

[1]刘镇锋.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学校联动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20.

[2]马飞.合肥市高校合作型体育俱乐部的监管路径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9,18(01):39-41.

[3]韦尚霖.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学校合作的实证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8.

[4]何静.学校体育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融合发展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9(05):122-124.

猜你喜欢

体育俱乐部体教融合合作模式
体教融合模式下体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探究
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难点分析
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研究——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
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分析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