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的饲养管理
2022-07-12姜金玲
摘 要: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规模化猪场是主要的经营模式,而科学的、合理的、高效的饲养管理是猪场生产质量的保障。本文综述了规模化猪场中保育猪,育肥猪以及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为科学养猪提供了一些理论指导。
关键词:规模化猪场;饲养管理
作者简介:姜金玲(1975— ),女,畜牧师,主要从事基层畜牧技术推广工作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迅猛发展,老百姓对猪肉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养猪业的经营模式主要是采用规模化猪场的生产方式。现在大部分猪场都没有对引种、猪舍设计、设备配置和饲养管理等进行一个科学的规划,致使生产的质量无法提高。采用科学、合理、高效的饲养管理,才能够保证猪场的生产质量,才能有助于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1]。
1 保育猪的饲养管理
保育期是仔猪断奶后进行独自生活的阶段,仔猪在这段时间具有比较快速的生长发育,但也存在环境、饲料转变、母源抗体水平下降等状况,很容易出现腹泻、食欲不振等问题。因此,猪场需要做好保育猪的饲养管理,尽可能减少断奶对仔猪产生的应激,为后续的育肥期打好基础。
1.1 保育舍消毒与设施
应对猪舍的地面、高床以及料槽等地方先使用高压清洗机进行彻底的冲洗。然后用2%~3%的烧碱对所有用具及设备的表面至少进行2次充分的消毒,最后用火焰对猪舍各部位消毒1次。做完以上消毒后,猪舍应空置1周,随后才可进行仔猪转群。
转群前,必须确保饮水器可以通水,料槽及保温箱等设施完好。确保所有电器能正常运行,电线通电正常,确保料槽和料桶下料正常。对试验风机进行验证,保证其可以正常运行。为了不影响正常转群,所有设施如有问题或出现损坏,应及时更换或者提前维修[2-3]。
1.2 仔猪的分群和饲养密度
哺乳仔猪在进行科学的断奶后方可转群。在分群管理时,为了减少仔猪的应激反应,常采用原窝保育的原则,即同一窝仔猪一起饲养。如果仔猪的个体差异太大,可以先按照体重分成不同的梯度,然后再进行分群保育,以尽可能稳定仔猪的情绪。为了减少来自不同窝的仔猪之间发生咬斗,可以适当喷洒能够清除仔猪气味的药液。平时应注意观察,如果发现生长缓慢的仔猪,则需要单独饲养以保证其健康。
分群时需要合理管控仔猪的饲养密度,保证每头猪有0.4 m2~0.5 m2的生存空间。如果饲养密度太大,会导致猪舍内的空气质量下降,仔猪活动范围变小,从而易发生咬斗,加快疫病的发生和传播速度。然而,饲养密度过小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2-3]。
1.3 保育舍的饲养环境控制
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对仔猪健康的生长是必不可少的,在刚转群进入保育舍的第1周,可以适当调高猪舍内的温度,保持在28 ℃~ 30 ℃,之后需适当下调温度。同时,使环境保持适宜的相对湿度也很重要,湿度过大或过小都容易导致仔猪发生皮肤病、呼吸道疾病等。
为避免环境中的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伤害仔猪,应采用通风设备对猪舍进行良好的通风,以降低有害气体的浓度,增加新鲜空气的含量。保育舍需要进行保温,所以在饲养过程中,需要根据季节、猪群密度等实际情况调整通风速度,以便于维持良好的温度。
对猪舍进行定期的清洁消毒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有效手段,因此,需要定期对保育舍内所有小环境和工具进行消毒,同时要做好相关人员和车辆的清洗、消毒工作[4-5]。
1.4 饲料和饮水管理
饲料质量的好坏是保育猪健康生长的关键。如果为了节约成本,购买劣质或者污染的饲料,饲喂后可能会导致仔猪免疫力下降,生长性能也跟不上,反而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在饲料储存过程中也需要严格管理,经常对饲料进行检查以免发生变质的情况。因此,猪场首先应选择优质的饲料,并在储存过程中进行严格的管理,禁止饲喂变质、霉变或受污染的饲料。
在不同生长周期,猪对营养物质的需要也是各不相同,因此猪场需要根据保育猪所处的生长周期保证它们每日摄入所需的能量以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在饲养管理过程中,需要详细记录保育猪的采食量和饲料的营养配比,并根据生长情况调整日粮,以确保保育猪能够获得均衡的营养。对出现营养问题的或者生长弱小的保育猪,猪场需要特别对待,应用特别配方来促进其恢复。
由于保育猪刚刚开始由吮吸乳汁过渡到采食固态饲料,其对水的需求量会增加,同时良好的饮水更有利于仔猪吸收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在保育猪的饲养过程中尤其需要确保它们的饮水。对刚进入猪舍的保育猪,要注意最好能够提供温水。在整个饲养过程中确保仔猪不会因为缺水而出现食欲下降[4-5]。
2 育肥猪的饲养管理
仔猪生长到一定阶段后结束保育期,这时猪场会将其转运至生长舍继续饲养,直到出栏进入市场,这段时期的猪称为育肥猪,也叫架子猪。市场上买到的猪肉基本上都属于育肥猪的猪肉。为了保证向市场提供健康安全的猪肉,在饲养过程中做好育肥猪的饲养管理尤为重要。
2.1 育肥猪的分群和调教
为了能让育肥猪更好地生长发育,合理的分群饲养是目前猪场最常用的饲养方式。当仔猪的体型达到育肥猪的标准时,猪场就需要对它们进行分群。分群时根据猪是否是同一来源、体重和生长状况是否相近等情况进行。另外,性别不同的猪生长发育速度也不同,通常来说公猪的生长发育速度较母猪的相对要快;同时,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量来说,不同性别的猪也有不一样的需求,因此猪的性别也可以作为分群饲养的依据。为了减少猪与猪之间出现咬斗等现象,可以喷洒苏打水等物质来去除猪的体味。适量的运动不仅可以促进肌肉生长,还能提高免疫力,如果运动过量则会导致猪的体脂含量下降,因此保持适度的运动在生猪育肥阶段是必须的。
在育肥豬的饲养过程中,如果饲养员能够对猪进行采食、排泄等方面调教,会更有利于猪的生长发育。在饲喂时,应尽量规定猪进食的位置,这样可以避免猪与猪之间相互抢食。在排泄方面,饲养员需要引导猪到指定位置,这有利于粪便的清理,保持猪栏的干净。通过训练可以使育肥猪产生定时定点记忆,这样可以避免相互间的争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6-7]。
2.2 饲养环境控制
宽敞、安全及洁净的生活环境有利于育肥猪的健康生长。研究发现环境温度在 15 ℃~22 ℃、相对湿度在50%左右是育肥猪饲养过程的适宜条件。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猪的应激反应,甚至有可能引发疾病,所以猪场应根据季节和温度变化优化温度管控。除了温湿度,猪舍内的空气质量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良好的通风可以去除猪舍内二氧化碳、氨气等有害气体。同时猪场需要做好粪便、积水等清理工作,保证猪舍内及周边的卫生,也需要定期做好消毒灭菌工作。另外,有研究发现光照是影响育肥猪体脂沉积的关键因素,所以合理的光照时间也是很重要的。
2.3 育肥猪的饲喂管理
不同阶段的育肥猪在饲料转化率上是不同的,对营养物质需求也不同,因此选配合理的饲料是育肥猪快速增长的保障。同时饲养员也需要定期在饲料中添加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物质来提高饲料的营养水平,从而保证育肥猪的健康生长。
目前养猪生产中通常采用限制饲喂以及自由采食这两种饲喂方式。如果想让猪的日增重增加较快,提高采食量可以采用自由采食,但是自由采食會导致猪的胴体品质降低,也浪费饲料。限制饲喂的方式虽然会导致猪的日增重较慢,但是会推迟商品猪的出栏时间。采用限制饲喂时,由于季节以及不同的光照等条件因素,在饲养过程中,可以在白昼时间较长的夏季于白天增加1次饲喂,而在冬季可以在夜间增加饲喂次数。在实际饲养时通常需要科学合理地结合这两种饲喂方式,如可以在育肥前期采用自由采食,而后期则采用限制饲喂。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饲喂方式才能够饲养出健康、优质的猪[8-9]。
3 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
选取优质的后备母猪是猪场在进行养猪生产时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优质的后备母猪对仔猪的生长发育及遗传都具有积极的影响,所以后备母猪也是猪场的重点保护对象,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饲养方式才能保证母猪获得最佳的体质。
3.1 后备母猪的选种
后备母猪的选种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外部购买,还有一种是在猪场选取。从外部购买时必须选择正规的证件齐全的猪场,挑选4~5月龄的体型、生殖器官发育优良的母猪。并在运猪过程种以及到场后做好消毒、疾病预防等工作。
在猪场选择后备母猪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首先选取高产母猪的后代,无遗传疾病、生长发育速度快且体型匀称、生殖器发育完整的仔猪。当仔猪长到4~5月龄时,应进一步根据身体发育状况等进行第2次筛选,淘汰一些发育缓慢的母猪。后面再根据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发情的情况进行后续筛选,留下优质的后备母猪[10]。
3.2 猪舍环境管理
良好的环境能够更好地促进母猪的生长发育,20 ℃的环境温度是母猪的适宜温度,因此猪舍温度应保持在19 ℃~23 ℃,相对湿度维持在65%~75%。必须每日进行粪便的清理工作,并及时消毒以防细菌滋生。良好的通风能够有效地降低猪舍内的有害气体。同时应根据不同季节调节好通风、做好保暖等工作[11-12]。
3.3 后备母猪的饲养及管理
为了促进后备母猪骨骼和肌肉的健康生长发育,通常采用3~5头的小群饲养,保证其有足够的空间,这样才能够有利于其性成熟及生殖器官的发育。过肥的后备母猪由于脂肪的过多累积会导致性成熟迟缓、不易受孕等问题。一般来说体重较小的时候可以采用自由采食,当体重达到60 kg后需要进行限制饲喂,每日在早晨、中午和下午各饲喂1次,并观察采食情况。同时要根据母猪不同的体重,饲喂不同的饲料,同时需要注意在饲料中添加蛋白质、维生素等微量营养物质以保证母猪日粮含有均衡及全面的营养物质[11-12]。
4 小结
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和老百姓对肉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相信通过加强环境管理、进行科学高效的饲养管理,以及平时在饲养过程中注意生物安全、做好免疫接种等工作,就能够养好猪,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