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城乡对接的选择机制、关键条件及可行路径分析
2022-07-11朱振亚
朱振亚
(三明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在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推进的历史进程中,“新市民”的价值比较独特。
本文的“新市民”不是学界惯指的进城落户农民工,而是特指那些首代进城工作且拥有大中专文凭的农家子弟(县城为最低级别城市)。因为进城民工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市民,这已被众多研究所证实。[1-5]新市民具有胶水或双面胶一样的特性,能将城乡粘合起来,催化促进城乡一体进程。[6]如何更好地发挥新市民的这种独特的社会作用,实现城乡有效对接?这就是本文所要探究的问题。本文结合具体案例,探讨新市民城乡对接的选择机制、关键条件及其可行路径,为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新思路。
1 新市民反哺乡村的对接选择机制
笔者发现,如果没有外力干扰,新市民的反哺催化作用在城乡对接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多相似性,即新市民的反哺催化行为在地域指向上具有某些相似特征,即要么是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要么是曾经学习过的地方,要么是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或几者兼而有之。从理论上讲,新市民生活过、学习过、工作过的(农村)区域应该是新市民反哺和催化促进行为发生的首选项,可以用社会触动机制中的“趋同”机理来解释[7]。新市民反哺类学习过或类工作过的地方是其次选项。
1.1 反哺乡村对接选择机制
新市民粘合催化行为的城乡对接次序的选择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新市民反哺催化行为城乡对接的选择机制
从图1可见,新市民在反哺催化促进城乡一体进程时,存在一个城乡对接次序的选择机制。这个机制就是新市民会优先对接与自己人生经历趋同多的农村区域,如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曾经学习过的地方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与新市民存在直接的血缘、学缘或地缘关系,对新市民的成长、成才和事业发展影响力较大,新市民对这些地方的情感认同度、环境熟悉度和心理接纳度高,对接相容性较大;其次才会选择与自己人生经历趋同较少的地方,如类生活过的地方、类学习过的地方或类工作过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与新市民没有直接的血缘、学缘或地缘等关系(但可能存在间接的血缘、学缘或地缘关系),对新市民的成长、成才和事业发展影响力相对较小。新市民对这些地方的情感认同度、环境熟悉度和心理接纳度较低,对接相容性偏小。如果没有外力干预,前者应是最优选择,后者应是次优选择。所以,新市民若反哺农村家乡应是其首选项。
1.2 反哺乡村对接选择机制案例分析
新市民这种反哺催化行为城乡对接次序的选择机制,也可从部分新市民案例中看出来。大多新市民都是优先与“家乡”进行对接。如官员型新市民李某某曾当过南昌市市长,退休后放弃城市生活,直接回到家乡西湖李家养老,看到家乡落后忧心忡忡,后一心扑在乡村旅游开发上面。他没有独享清福,而是利用自己的从政资源,积极募集资金,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将西湖李家打造成了著名的乡村旅游景点,带动家乡农民创业增收。如院士型新市民汪某某直言,作为远离故土的家乡人,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喜欢听黄梅戏,经常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多次回到家乡枞阳,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多次回到母校,为母校学子送去谆谆教诲。如创客型新市民李某某有着浓浓的家乡情结,欣然参加春晖行动资助家乡贵州农村建设。他说,感谢春晖行动,这个理念非常好,帮助我实现了回报家乡的梦想,我要一辈子参与春晖行动,关心和支持家乡的建设,对我们那个村庄来说,也许像我这样的大学生就是村里面唯一的盼头和希望了,我不能让乡亲们失望。他和贵州老乡一起办公司,又欣然接受共青团石阡县委驻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工作委员会书记、石阡县春晖行动武汉东湖开发区联络处主任两个社会兼职。他说,尽管开办公司工作很忙,但为家乡工作,忙得充实、快乐。可以说,“家乡”对接最易实现,对接意愿更自觉,反哺催化促进情感也最真诚。
少数新市民在外力作用下与“类家乡”(类生活过的地方、类学习过的地方或类工作过的地方)进行对接,如教授型新市民张某某就是这样。教授型新市民张某某在含山县农村长大,小时候就一直盼望着农村的生活什么时候能好起来,一直想为农民做点事情,金寨挂职终于圆了他的梦想。在挂职副县长过程中他作风亲民、用农民语言与茶农交流。他长期蹲点茶园,与农民打成一片,研制成功“金寨红”,普及推广“柴改气”炒茶机具,广泛推广应用有机肥、粘虫板、杀虫灯等。通过这些举措,金寨县的山更清了,水更绿了,环境更好了,而茶叶的价格也更高了,老百姓尝到了“绿色防控”的甜头。金寨茶叶质量得到市场和消费者广泛认可,“金寨红”在中国茶叶学会组织的“国饮杯”全国名茶评比中还拔得头筹,获得全国红茶类评比第一名。金寨出口绿茶更是供不应求,已经成功出口到欧盟,出口价格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40%。在2014年中国茶叶经济年会上,金寨县获得“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荣誉称号。这种“类家乡”对接相对来讲较难实现,一般是在外力推动下发生的。如教授新市民张某某就是在组织安排下去金寨挂职锻炼的,且这种“类家乡”对接,新市民的反哺促进情感相对会弱些,其中新市民“被动”反哺催化的成分更多。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类家乡”对接的社会效果不一定小于“家乡”对接的社会效果。
2 新市民城乡对接的关键条件
新市民反哺农村、城乡对接的关键条件是城乡互动互通。少数社会精英型新市民,他们在事业上相当成功,即使他们不去主动反哺(家乡)农村,也会有人找上门来请求他们去反哺。而对于数量众多的普通新市民而言,这种情形可能就难以发生。普通新市民的反哺催化行为的城乡对接渠道还比较闭塞,有些新市民甚至反哺“无门”,根本没有表达的渠道。如贵州创客新市民李某某曾经就一直想为家乡做点事情,但却苦于找不到途径,直到他参加了春晖行动之后,愿望才得以实现。因此,当前亟待清除新市民城乡链接的障碍,搭建起新市民城乡联通的桥梁,实现新市民城乡对接的互动互通。
呼唤新市民城乡对接的互动互通,可以从城乡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农村角度来讲,主动建立链接渠道、主动联系本乡本土新市民的工作还很不够。从新市民角度来讲,因受多种因素影响,新市民的某些反哺催化行为还处在非自觉状态,尚需去“触动”,这是反哺给予方的实际情况。因此,清除城乡链接障碍、搭建城乡联通桥梁,对于发挥新市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催化促进作用尤其必要。
3 新市民城乡对接的可行路径
新市民城乡对接的渠道路径有多种方式。第一种是“上级组织命令型”,如案例中的教授张某某就是这种情况。第二种是“自己主动型”,如案例中的官员李某某就是这种情况。第三种是“社会呼吁型”,如案例中参加了春晖行动的贵州创客李某某就是这种情况。第四种是 “家乡请求型”,如案例中的院士汪某某就是这种情况。笔者非常看好“家乡请求型”这种城乡对接渠道,而这方面目前恰恰做得还很不够。笔者认为,“家乡请求型”搭建起来的城乡对接路径渠道应该最温情、最可靠、最可行,也最容易被广大新市民所接受,实施以后产生的社会效益应该也是最好的,因为这符合新市民城乡对接的优先序。在“家乡请求型”城乡路径构建方面,目前做得比较成功的是河南省光山县南向店乡。学习借鉴“南向店模式”,就是通过畅通城乡链接渠道、搭建城乡交流平台,以便更多更好地引导新市民投身反哺家乡新农村建设的伟业当中,为我国的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的早日实现提供更多的“原生”动力。
4 结论
新市民在反哺催化促进城乡一体进程时,存在一个城乡对接次序的选择机制。这个机制就是新市民会优先对接与自己人生经历趋同多的农村区域,如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曾经学习过的地方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其次才会选择与自己人生经历趋同较少的地方,如类生活过的地方、类学习过的地方或类工作过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与新市民没有直接的血缘、学缘或地缘等关系(但可能存在间接的血缘、学缘或地缘关系),对新市民的成长、成才和事业发展影响力较小,新市民对这些地方的情感认同度、环境熟悉度和心理接纳度较低,对接相容性偏小。如果没有外力干预,前者应是最优选择,后者应是次优选择。所以,家乡应是首选项。新市民反哺农村、城乡对接的关键条件是城乡互动互通。新市民城乡对接的可行路径应该是“家乡请求型”渠道路径,因为它符合新市民城乡对接的优先次序,可用城乡对接次序的选择机制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