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社会组织培育中的社会资本影响研究
——基于雄安新区S村的分析

2022-07-11王秋菊黄丽娜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村规民约村干部信任

王秋菊,黄丽娜

(辽宁师范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1 文献回顾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果,但其仍旧面临着多重发展困境。为了推动农村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中指出要鼓励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农村社会组织能够为破解农村发展困境提供一个新的思路,能够为农村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农村社会组织主要是指发育在农村地区,由村民群众自发成立或者是在政府支持帮助下成立,其目标是更好满足农民在生活生产各方面的服务需求的社会组织。

通过对当前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农村社会组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发展和作用方面。在农村社会组织发展方面,学者们都有着不同的研究视角,覃杏花从“国家—社会”关系的视角出发认为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理顺有利于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1];李垚从管理创新的视角出发认为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创新其价值理念、运作模式以及建设原则[2];刘耀东从合法性的角度出发探讨农村服务类社会组织未来发展的模式选择[3];彭正波与张晓君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出发认为农村制度的变迁构建了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的动力机制[4];谢舜和王天维从“市场—社会—政府”关系的视角出发对中国农村社会组织的内在发展动力和约束条件进行了实证研究[5]。在农村社会组织作用方面,学者们大都是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胡那苏图和崔月琴认为农村社会组织能够促进产业发展、促进乡风文明以及促进治理有效等[6];金红磊和和慧英认为农村社会组织能够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提供保护以及发展的引导[7]。刘耀东还以便利性、实效性、保证性和吻合性为指标对农村服务类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8]。但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角度出发,张锋从利益的角度阐述了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治理的组织化利益参与机制、多元化利益供给机制和社会化利益协调机制[9]。钱宁和陈世海从“国家—社会”的关系角度出发阐述了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治理中的作用[10]。刘宁和黄辉祥从现代化的角度出发不仅阐述了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还阐述了其有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11]。

当前农村社会组织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国家层面和农村社会组织自身层面来探讨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二是探讨农村社会组织对农村社会产生的作用,则较少关注农村社会对农村社会组织培育的影响。农村社会组织培育是指农村社会组织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村民能够积极参与,需要资源能够提供充足,需要秩序能够维持有序。农村社会组织的培育是在农村社会中进行,所以农村社会组织培育过程中的村民参与、资源提供以及秩序维持必定会受到农村社会情况的影响。

2 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

2.1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应用的领域十分宽泛,Bourdieu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与组织成员相互联系的资源,它可以为组织成员提供共有的资本支持[12]。Coleman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信息渠道和责任规范的集合,它可以对某些行为起到限制或者鼓励的作用[13]。Fukuyama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非正式价值规范与观念,其能够促进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效率[14]。Putnam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信任、规范与网络,它能够通过协调的行动提高经济效率[15]。基于上述社会资本的定义,可以总结出其主要由社会信任、社会规范和关系网络三大要素组成,其中社会信任是表达与维护团结的社会机制,有助于行动者消减社会交往中的易变性和不确定性;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增加社会结果可预测性的社会机制,规定了什么样的行动是被允许或者被禁止的;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嵌入社会结构的载体,有助于行动者之间信息等资源的流通,促进集体行动。该三要素清楚呈现出了社会资本发挥影响的具体机理,为了更有效的探究农村社会对农村社会组织培育的影响,本文要结合我国农村社会的特殊性,将独特的农村社会文化因素有机整合到社会资本理论的分析框架中,如下图所示:

表1 农村社会资本构成

2.2 研究方法

为了清楚了解到社会资本对农村社会组织培育产生的影响,笔者主要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进行数据资源的收集。

2.2.1 访谈背景及访谈对象

雄安新区S村共有三千余人,其中大部分人选择在家种地或者选择外出务工,S村大部分人都是小学或初中学历,S村村民的知识文化水平都不高。为了满足村民们在生活生产方面的需求,在S村村委会的引导和支持下培育了两个社会组织,即广场舞蹈队与防火志愿队。

本次访谈对象一共有300人,其中包括S村村长、村委书记、村民小组组长、S村村民。普通村民295人,村长、村委书记、村民小组组长共5人;女性136人,男性164人;25岁至35岁的68人,36岁至46岁的112人,46岁以上的120人。访谈对象中既包括参与了农村社会组织的村民,也包括没有参与农村社会组织的村民,这些访谈对象里既有在本村务农的,外出务工的,也有做小贩生意的。这些村民的学历主要以小学和初中为主。

2.2.2 访谈内容设计

访谈内容主要涉及两个部分,一是关于S村培育社会组织的内容。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参与农村社会组织的人数、参与的意愿(不愿意参与的原因)。第二,培育农村社会组织的资源的种类、数量以及获取的渠道。第三,村民(村委会)参与农村社会组织的行为以及二者在农村社会组织培育过程中的互动。二是关于S村社会资本的内容。其内容也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社会信任方面,其主要是包括人际信任、政治信任。第二,社会关系网络方面,其主要包括村民日常交往的对象以及相处方式、村委会日常联系的对象以及相处的关系状况。第三,社会规范方面,其主要包括村规民约的作用、内容以及村规民约的监督,S村社会风气。

3 S村社会资本对农村社会组织培育的影响分析

3.1 社会信任欠缺会导致村民参与不足

3.1.1 政治信任程度低会造成村民参与积极性差

S村政治信任程度较低。通过对S村的访谈得知,82%的村民群众对本村村委会持 “一般信任”的态度,3%的村民群众持“不信任”的态度,15%的村民群众持“非常信任”的态度。村民对村委会信任程度不高主要是源于村干部能力素质低,例如,村干部对一些惠民政策理解不到位甚至是不懂,以至于政策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甚至有的时候村干部也会利用权力谋私利。同时村委会对村民的信任程度也比较低。通过对S村村长与村书记的访谈了解到,在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的过程中,村干部会对村民表现出很大程度的不信任,其主要原因是村民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经常把政策传达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归结到村委会和政府,他们会主观地认为是因为村干部自身的问题导致的。例如,村干部为了免受一些村民谴责,现在村里根本不申请低保名额。村委会对村民信任程度低很容易让村干部内心产生落差,不利于村干部与村民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沟通。

S村政治信任程度低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变差。村委会在农村社会组织培育过程中需要动员引导村民进行参与,村委会引导动员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依赖于广大村民群众对村委会的充分信任。但在现实中,村民们对村委会的信任程度不高,从而容易使得村民对村委会的号召不能积极响应,以致村民在农村社会组织培育过程中会表现出参与积极性不高的态度。例如,在S村培育社会组织过程中,参与农村社会组织的村民人数较少,且村民参与的意愿也不高,例如,参与防火志愿队人数有四十余人,参与广场舞蹈队的人不稳定,但有十余人是稳定参与,总共参与农村社会组织的人数才五十余人,占全村总体人数极小的比重。同时村委会对村民的信任程度也会影响村民参与的积极性。S村村委会因村民在公共事务参与过程中存在着归因性偏差的习惯,所以其对村民的信任程度也不高,这就导致了在农村社会组织培育过程中村委会为了避免受到村民群众无端的指责,就会过滤关于农村社会组织培育的信息,从而使村民获得的关于农村社会组织的信息变少,村民因对其掌握了解的信息不全就会不愿意参与。

3.1.2 人际信任内卷会造成村民参与影响力低

S村村民之间的人际信任发生了内卷。通过对S村的访谈得知,S村村民最信任的对象只有自己的家人,对自己的亲戚、邻居以及其他村民都持一般信任或者不信任的态度,但村民间的信任仍旧与血缘、亲缘和地缘有着密切的关联。S村村民间人际信任的内卷在一定程度上与人口的频繁流动有着密切关系,人口的密切流动会导致村民之间的时间、空间的距离逐渐拉大,从而致使村民之间的交流互动减少,使得村民之间的亲缘、地缘等关系逐渐变得陌生;同时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使村民间的人际信任发生内卷,农村经济的分化加剧了其利益格局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村民之间信任的分化,使不同经济层面的村民之间的信任程度降低。

S村人际信任的内卷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村民参与的影响力。信任是团体的黏合剂,村民间的信任有利于将村民聚合起来,促进村民组织化程度提升,从而提升村民参与的影响力。但在现实生活中,S村村民间的人际信任发生内卷,人际信任的内卷则不利于将村民聚合在一起,也就无法提高村民的组织化程度,进而就会影响村民参与农村社会组织培育的影响力。例如,就“你在与村委会互动中,村委会怎样对待你的意见”这一问题对参与农村社会组织的村民进行了调查,80%的村民认为自己的意见不会得到村委会的重视,自己的意见也很难被村委会采纳。

3.2 社会网络薄弱会导致资源提供短缺

3.2.1 社会关系松散会造成培育资源数量有限

S村社会关系较为松散。通过对S村的访谈得知,S村村民之间的雇佣现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村民之间很少出现互帮互助,这种现象的出现暗示了村民之间的关系开始趋于理性化,村民间的交往逐渐从以人情为准转变为以个人利益为准,久而久之村民间的关系会变得陌生松散化。村委会与村民之间的关系也较为疏远,由于上级政府安排的任务繁重,再加上农村具体情况复杂,村干部自身能力不足,导致村委会也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及时回应和满足广大村民群众需求,与村民形成一种密切双向互动的关系。

S村社会关系松散化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培育农村社会组织的资源数量有限。S村村民之间以及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处在 “强关系”转变“弱关系”的过程中。这种变化的趋势不利于村民间以及村民与村委会之间信息等资源的交换,从而就容易导致S村培育农村社会组织的资源数量有限。S村村民间的关系因被利益等因素侵入而导致他们在日常互动过程中有可能会将利益放在思考的起点,再加上日常生活中村民间互动沟通的减少,以致村民间在互动时很少考虑到甚至不顾及彼此间的人情,进而就会加大彼此间资源交换的难度,这就使得村民之间的动员作用很难在农村社会组织培育过程中发挥出来,从而加大了S村社会组织培育资源获取的难度,容易使S村社会组织从村民那里获取的培育资源数量有限。同时S村村委会因不能及时满足村民的需求导致与村民群众的关系逐渐疏远,二者关系的疏远会使得村民对村委会的认同度下降,进而导致村民不积极甚至不响应村委会的号召,使得S村村民很少向社会组织捐献东西。

3.2.2 社会关系网络封闭会造成培育资源同质化

S村社会关系网络相对封闭。通过对S村的访谈得知,S村村民日常交往对象只有自己的家人与本村的村民,他们其中很多人只有小学或者初中学历,由于他们的教育文化水平低,他们大部分人不是选择留村务农,就是选择跟随自己的亲戚或者同乡外出务工。从访谈中还得知,村委会日常联系较多的就是上级政府和当地的村民。由此可以总结出S村社会关系网络相对封闭。

S村社会关系网络相对封闭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农村社会组织培育资源同质化。S村村民的关系网络主要是由三种关系构成,即血缘、亲缘以及地缘关系。村民主要交往的对象一直都是生活在本村的村民,他们的生活环境、职业和教育文化水平都相似,这就容易导致他们向农村社会组织提供的资源也是相似的,从而造成农村社会组织培育资源具有同质性。例如,参与S村农村社会组织培育的成员主要是本村的村民,这就容易造成人力资源的同质化以及物质资源的同质化等。同时S村村委会日常联系的对象只有本村的村民与上级政府。S村村委会主要是从上级政府那里获取信息等资源,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上级政府的资源存量以及种类也是有限,这就容易造成村委会提供的资源同质化。

3.3 社会规范解构会导致参与秩序失衡

3.3.1 社会道德滑坡会造成参与主体自我约束力下降

S村社会道德有所滑坡。通过对S村的访谈得知,S村社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拜金主义与极端的个人主义,再加上村民的文化程度较低,这些消极思想极容易影响到村民的日常行为。例如,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村民的道德观念缺失,一些村民忽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只注重自己的利益,一些村民的诚信意识和奉献意识逐渐淡化,为了自身利益不惜去违反规则,认为当今社会一切应该以利益为重,奉行“金钱至上”的原则。

S村社会道德滑坡在一定程度会使得部分村民与村干部的自我约束能力下降。S村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拜金主义与个人主义,S村的村民与村干部在这些消极思想的影响下,他们参与农村社会组织的行为取向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下降,使得自身更加倾向维护自己的利益,忽视集体利益,以及热衷对名利的追捧。社会道德对人们的约束属于一种非强制性约束,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发挥作用。S村传统社会道德发挥作用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导致社会舆论对人们的约束能力以及人们的自觉约束能力下降,从而就会容易导致S村培育社会组织的秩序失衡。例如在S村培育农村社会组织过程中存在着村干部和部分村民差别对待村民问题,他们更加重视和愿意回应村里“特殊”村民的意见,即经济条件好、与领导有裙带关系的村民,对一般村民遇到的问题经常采取漠视的态度。

3.3.2 村规民约的式微会造成参与主体失去行为引导

S村的村规民约式微。通过对S村的访谈得知,89%的村民对村规民约不认可,大部分村民都质疑村规民约的合法性,另外一部分村民不知道村规民约的存在。村规民约是获得村民群众认可,并且约定好要自觉遵循的行为原则,它不仅能够管束村民的日常行为,并且还能引导村民的日常行为。村规民约认可程度不高导致其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出作用。村规民约的式微主要是由于人们对村规民约的作用不了解,其次是因为内容缺乏针对性,内容空泛、口号多、条纹笼统,同时还了解到村规民约实施的监督也是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监督,并且村规民约中关于农村社会组织的内容也缺失。

S村村规民约的式微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村民与村干部的行为失去行为的引导。村规民约是全体村民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它不仅能够约束村民的行为,而且还为村民的行为提供一种参照和引导,为农村社会组织的有序培育提供一种保障。但在现实生活中,S村村规民约内容空泛不全,尤其是缺少有关农村社会组织的内容,再加上村规民约的监督也流于形式,从而使得村委会与村民参与农村社会组织培育的行为得不到参照和引导,同样也使得村委会与村民的参与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督,就会容易导致S村村民参与农村社会组织培育的秩序失衡。例如在S村培育社会组织过程中,村委会搞形式主义,不认真监督村民的参与行为,参与的村民经常把农村社会组织的物品占为私有等。

4 整合社会资本以推动S村社会组织培育

4.1 提升社会信任以促进村民参与

4.1.1 增进政治信任以提高村民参与积极性

通过对S村的访谈发现,村民参与农村社会组织培育的积极性不高源于本村的政治信任程度较低,因此提高农村政治信任是促进村民积极参与农村社会组织的重要之举。通过对S村社会资本存量的调查发现,S村政治信任程度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村干部的素质能力不强,二是村民对村干部的偏见,所以增进S村政治信任度就要以提高村干部素质能力、改变村民对村干部偏见为出发点实施相对应的措施。

4.1.1.1 健全村干部培训制度

村干部的培训是提高村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村干部能力素质的提高则有利于村干部有效治理农村,为村民服务,进而加强人们对村委会的信任程度,促进人们积极参与农村社会组织的培育。村干部培训首先要注重提高村干部对农村相关理论政策的理解水平,这样有助于农村治理有效性以及服务村民能力提高。由于村干部的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村干部理论政策水平的提升一定要借助外力的帮助。例如依托党校等机构对村干部进行培训,或者利用现代技术来进行视频教育。上级政府不仅要重视对村干部的集中培训,也要重视村干部自身进行的日常性教育,同时也要定期请专家举办讲座,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村干部的理论政策水平。其次要善于树立典范人物,用榜样去教育村干部,让村干部铭记自己的责任。同时还要对村干部开展警示性教育,由于部分村干部热衷追求名利,损害村民利益,致使自己违反法律,要以这些反面案例教育村干部,帮助其正确看待名利与荣辱。

4.1.1.2 完善监督约束机制

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实施有效监督,这样既能约束村干部的行为,提高村民群众对村干部的信任度,同时也能保障维护村干部的声誉,使其免遭村民群众的偏见。监督约束机制的完善首先要确定好监督主体,例如由上级政府出面,邀请一些村民代表、退休老干部担任村委会监督员。其次还要监督村干部的权力使用状况,例如经常开展村民谈话会等活动,倾听村民代表等其他监督人员的建议,要建立民情信息通报机制,保证信息对等性,同时还要准备专门的投诉电话,将犯罪案件移交相关部门。对那些有意损害村干部名誉的案例,一定要在短时间内查清楚,主动保护村干部的声誉。

4.1.2 加强人际信任以提高村民参与影响力

通过对S村的访谈发现,村民参与影响力与村民间的信任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村社会组织培育过程中,S村村民间信任程度内卷导致村民间不够团结,组织化程度低,进而导致村民参与农村社会组织培育的影响力降低。因此加强村民间的信任则有利于提高其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其在农村社会组织培育中的影响力的提高。通过对S村社会资本存量的分析发现,村民间人际信任的内卷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分化以及农村人口的频繁流动减少沟通有关,所以农村人际信任的提高就要从提高村民的收入、加强村民之间沟通出发。

4.1.2.1 提高村民的收入

村民收入的提高有利于弥合村民间的差距,降低农村经济阶层的分化,进而促进村民间的团结,同时也有助于减少农村人口因经济原因的流动。村民收入的提高首先要立足本村的实际情况,找出提高村民收入的突破点。S村主要以农业为主,其中以种植玉米和小麦为主。S村村民收入的提高应该以农业为突破点,例如利用互联网技术了解当前的农业市场需求,增加种植作物的品种以及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农业的生产规模。其次利用临近京津的优势,利用先进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标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农业品的竞争力。最后要吸引外来资金办厂,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做工,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而且也有助于减少农村社会的人口流动。

4.1.2.2 加强村民间的互动沟通

由于时间、空间等原因的限制导致村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村民之间的联系是增进村民间信任的重要环节,因此提升村民间的信任程度需要村民之间能够进行密切有效的互动沟通。村民间互动沟通的增加首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村民作为手机网民的一部分,他们可以超越传统互动方式的限制,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创新沟通互动的方式,例如使用手机微信和抖音等软件,打造交往方便的互动空间,网上互动空间可以摆脱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最大限度的吸引更多的村民参与其中,这样能让村民进行有效密切的互动,增加彼此间的了解,提高村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他们参与农村社会组织培育的影响力。

4.2 重构社会网络以提高获取资源能力

4.2.1 强化主体间关系以促进资源交换

通过对S村的分析发现,农村社会关系即村民间以及村民与村委会间逐渐陌生松散化,农村社会关系发生的变化使得人们之间基于人情的互帮互助逐渐被以个人利益为标准的交往方式所替代,这样就容易加大村民之间进行资源交换的难度,由此可知农村社会组织的培育很难从村民那里获取资源,使其容易面对资源有限的问题,因此强化农村社会关系,有利于促进资源交换,有利于增加农村社会组织的培育资源。农村社会关系的强化即村民间以及村民与村委会之间关系的强化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到他们彼此之间的一个重要节点,以节点促进关系的强化。

4.2.1.1 发挥乡村精英的积极作用

乡村精英作为农村社会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在经济物质、社会见识、处理事情等多个方面都具有优势,因为自身在多方面都具有优势使得他们在村民群众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与吸引力,这种号召力与吸引力有助于强化村民间的关系,促进彼此间资源的交换。乡村精英积极作用的发挥,首先要挖掘留村的乡村精英,以“德”为先的评判标准,以村委会为带头人,充分尊重民意,将学识广博、道德品质高、经济实力强、综合素质高,对乡村做出贡献的留村精英推选出来;其次要将乡村精英吸纳进农村社会组织中,让乡村精英作为农村社会组织培育的主要组织者之一,给予一定的话语权与决定权,充分发挥乡村精英在村民群众中的号召力与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村民参与到农村社会组织培育的过程中,自愿为农村社会组织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是宣传乡村精英文化,乡村精英文化的传播要借助网络新媒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农村精英文化进行解读和传播,让村民感受到农村精英身上的正能量并向农村精英学习,以加强其作用的发挥。

4.2.1.2 发挥村民小组的治理作用

村民小组是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的重要节点,它是连接村民与村委会的桥梁。村民小组治理作用的充分发挥则有利于规避村委会因行政化倾向不能及时满足村民群众需求而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促进二者关系的强化。村民小组是农村社会最小的治理单元,同时也是离村民最近的一个治理单位,它具有了解村民真实情况的优势,它可以将组内村民的利益需求整合,及时告知村委会,提高村民利益诉求的效率,同时它还可以为村委会承担调解村民间矛盾等村庄内生型事务,这样也会减轻村委会的工作负担。村民小组治理作用的充分发挥则有助于强化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村民小组治理作用的充分发挥,首先需要动员农村精英担任小组长,还要注意规范村小组组长的产生形式,同时还要规范其结构和活动形式。其次要明确村委会与村民小组之间是一种协助合作关系,要明确二者之间的分工。

4.2.2 鼓励多方参与以拓展资源渠道

通过对S村访谈发现,农村社会关系网络相对封闭。S村社会关系网络相对封闭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S村培育社会组织的资源来源,使其容易面临资源同质性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S村社会组织培育资源同质性的问题,需要鼓励多方参与农村社会组织的培育来拓展资源渠道,增加S村社会组织培育资源的多样化。鼓励多方参与就要为其他主体提供参与平台,并且也要提供保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对其他主体产生长久的吸引力,保证农村社会组织的正常培育。

4.2.2.1 搭建多方参与平台

搭建参与平台可以吸引多方主体参与到农村社会组织的共建中来,扩展农村的社会关系网络,为农村社会组织的培育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撑。参与平台可以促进村委会就农村社会组织培育的相关事宜与地方高校、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合作。通过村委会与地方高校的合作,农村社会组织就可以获得专业人才的指导,使农村社会组织的培育更加规范化;通过村委会与企业的合作,农村社会组织可以获取丰富的物质资源,可以为其培育和功能发挥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村委会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农村社会组织培育的种类可以多样化,培育的规模也可以扩大,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农村社会组织功能的发挥。搭建多方参与平台,首先需要上级政府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鼓励地方高校、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会组织的培育,同时上级政府还要完善配套措施,实时跟进协调和监督其他主体参与农村社会组织的具体情况。

4.2.2.2 构建多方参与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的构建是吸引多方参与农村社会组织培育的重要内容,它有利于促进地方高校、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与村委会进行合作,推进农村社会组织的培育。一是要构建组织保障机制,当地的村委会要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消除村委会与其他主体合作的障碍。要明确不同参与主体在农村社会组织培育过程中的角色功能定位,并且给予一定的决定权。双方应共同负责总体规划和政策制度的制定、执行与监督,共同推进建设、运行、评价、改进农村社会组织等事项。二是要完善利益共享机制,保障合作各方的利益,是参与各个主体之间稳定、持续、深度合作的基础,在培育农村社会组织过程中,双方一定要兼顾对方的利益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保障合作各方的利益。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聚焦社会组织培养的质量以及培养成果的转化,要明确合作各方的地位,明确人财物投入的责任,强化培养成果的双向流通。

4.3 完善社会规范以提高参与过程有序性

4.3.1 提升道德水平以提高自我约束力

通过对S村的访谈发现,农村社会道德存在滑坡现象,社会道德滑坡会使人们自我约束行为的能力下降。由此可知人们参与农村社会组织培育的行为失去了社会道德的内在约束后,容易造成社会组织培育秩序失衡。因此提升S村社会道德水准对保证农村社会组织培育有序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S村社会资本存量的调查发现,农村社会道德滑坡与农村社会风气、村民教育文化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S村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主要从加强村民文化知识教育、营造良好风气两个方面出发。

4.3.1.1 加强村民的文化知识教育

村民文化知识教育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提高村民在现实生活中辨别真伪的能力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会促使人们自省,有助于培养人们遵守规则的意识以及加强自我约束行为的能力,从而有助于维持农村社会组织培育的有序性。提升村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政府首要增加农村教育的预算,为农村的道德教育设立专项资金,并建立资金保障制度。其次是重视成人教育,制定符合村民情况的教育计划,采取通俗易懂教育方式,鼓励村民参加学习培训,为广大村民创造终身学习的条件,提升农村整体教育水平,开展科学文化知识等教育培训活动,帮助村民掌握现代知识,还要利用电视、自媒体、宣传栏等方式对村民宣传科学知识。

4.3.1.2 营造自律守信的社会风气

农村自律守信社会风气的营造有利于提高人们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还会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有助于农村社会组织的有序性培育。营造自律守信的社会风气,首先要创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实践形式,相关部门可以深入基层,结合当地典型案例,为农民举办自律守信的主题道德教育活动,还可以将守信自律的道德教育融入文化娱乐活动中,将守信自律的内容融入农村题材的影视、文艺作品中,使农民群众在休闲娱乐中也能受到熏陶。其次是发挥礼仪与节日的教化作用,将节庆活动与农村的具体情况和农民的特点结合起来,创新形式和内容,深入挖掘自律守信的内涵,丰富传统节庆的形式与载体。

4.3.2 完善村规民约以加强行为引导

通过对S村的访谈发现,S村村规民约的解构使得村民与村委会参与社会组织培育的行为失去了参照以及外在的约束,进而容易造成培育农村社会组织的失序。通过对S村社会资本存量的调查,S村村规民约的解构主要是因为其内容空泛、缺乏针对性,实施缺乏监督。因此为了给S村社会组织的有序培育提供外在保障,S村村规民约的完善要从内容的修订、监督体系的完善两个方面出发。

4.3.2.1 修订村规民约的内容

村规民约内容的修订和完善有利于提高村民对村规民约的认可程度,遵守其规定,为村民与村委会参与农村社会组织培育的行为提供一种参照,进而规范人们的参与行为,保障农村社会组织的有序培育。村规民约内容的修订,首先是程序的合法性,村委会要在大多数村民的需求基础之上收集意见,然后在村民大会上进行讨论、确定、通过、备案村规民约,同时注重宣传,使村民从内心理解并接受村规民约。其次是内容的完善,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要重点处理人们非常关注问题、极易产生矛盾的事情,其中还要增加农村社会组织的相关内容,使人们参与农村社会组织的行为得到参照。最后是完善奖惩的内容,奖惩的方式一定要适当,其中一定要注重对人们的教导,而不是对人们惩罚。即使要惩罚违反的村民也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对突出表现的村民的奖励可以采用优惠政策优先获取的方式。

4.3.2.2 健全村规民约的监督体系

监督体系是村规民约发挥效用的保障,健全的监督体系能够促进人们自觉遵守,所以一定要重视其监督体系的完善。在农村社会组织培育过程中,村规民约是村民参与行为的参照,健全的监督体系有利于让村民严格遵守村规民约,保障村民群众的有序参与。村规民约监督体系的健全,首先要确定具有效力的监督主体,监督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专门成立的监督组织,具体包括基层党委和政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村民,以及组成的监督组织。其次是要建立监督机制,保障村规民约的合法性,使其内容能够真正反映和保护村民的利益。在村规民约的制定以及实施中,村委会是最主要的监督主体,它要站在村民利益的立场上进行监督,并且还要运用合法合理合情的监督方式。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乡村精英、村内组织的监督作用,要让农民积极参与到直接监督执行中,为村规民约的有效执行发挥保障作用。

猜你喜欢

村规民约村干部信任
村干部带头 流翔高钙助力 共建大美乡村
莫让村规民约成墙纸
村规民约法制审核需要制度性设计
山西旅游扶贫示范村干部培训班开班
莫让村规民约成墙纸
构建新时代村规民约的长效机制
这里的村干部,是这样“上班”的——略阳实行村干部“四化”管理
表示信任
当前村干部职务犯罪高发的思考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