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精神的大厦——《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
2022-07-11熊芷巍
熊芷巍
【教材分析】
《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作者为毕淑敏,课文选自《毕淑敏散文》。该单元的选文是议论性文章,都闪耀着思想的光芒。“议论性文章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围绕一个话题,阐发自己看法的文章。其基本特点在于说理。‘理’即作者对事物、问题的看法、主张。为了把这个‘理’说清楚,让人信服,作者需要摆出自己的观点,并用材料论证这个观点。”[1]学习此单元课文,要引导学生把握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帮助学生深化对人生的认识,提高理性思辨能力。
《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一篇融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从独特的视角提出了人类精神大厦的建立问题,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己的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学习这篇课文时,需要巩固所学知识,对课文的说理特色、论证方法进行学习探究。“根据双线组元的要求,单元主题是‘思想的光芒’,本文观点对学生的生活有指导性和启发性,可以在情感态度方面加以引导。”[2]课文描述了三间精神小屋:盛放爱恨,盛放事业,盛放自身。文章采用的比喻贴近日常经验,文字优美,论证形象,可读性很强,需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读,理解三间小屋的内涵,提升精神境界,对生命有积极独立的思考。
自读课文需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读时间,但自读课不等同于课外阅读,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由于这篇课文贴近日常经验,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时,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分享,锻炼表达能力,增进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理清思路,了解三间小屋的内涵与关系。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探寻说理特色。
3.思考自我精神空间的构建,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1.理解三间小屋的内涵与关系。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了解说理特色。
【教学难点】
提升精神境界,对人生与生命有积极的思考。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如果给你们三间小屋,你会在小屋里面放什么东西来装饰它呢?
(学生讨论发言:有同学说会在里面装满糖果,有同学说会在里面装满钱。)
那么,精神的三间小屋里又放了什么样的东西呢?走进课文,毕淑敏会告诉我们答案。
(板书: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感知精神小屋
1.了解文体
思考:与前几篇课文相比,读来感受有何不同?(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谈谈阅读感受。)
预设:更优美,生动丰富,有哲理性。
屏显: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既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它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以议论、记叙、抒情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某个观点。它的特点是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
毕淑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被称为“文学的白衣天使”。
2.字词积累
屏显(检查预习效果,学生以接龙的方式回答加点字的读音,每人回答一个):
宽宥(yòu) 游弋(yì) 轻觑(qù) 麾下(huī)
广 袤(mào) 赘余(zhuì) 窗棂(líng) 坍塌(tān)
要诀(jué) 困厄(è) 襟怀(jīn) 灼晃(zhuó)
自惭形秽(huì) 憎恶(zēng wù) 俯拾即是(jí) 驰骋(chěng)
屏显(检查预习效果,学生以接龙的方式回答词语解释):
自惭形秽:惭,惭愧;形秽,容貌丑,形象不好。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不知所措: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乱。
林林总总: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形容品种繁多。
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
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
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用以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3.自读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讨论交流,厘清作者思路,划出喜欢的句子。
思考:精神的三间小屋是怎样的?修建三间小屋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
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7-18):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三部分(19-20):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的意义,希望人们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师:精神的三间小屋是怎样的?(学生举手发言。)
预设:
第一间:盛放爱恨。
第二间:盛放事业。
第三间:盛放自我。
师:修建三间小屋的原因是什么呢?
预设: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生健康、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满、永恒。
三、建构精神小屋
1.1-6段细读
师:阅读1-6 段,思考:开头两段作者引用名言、古语有什么作用?
预设:从空间角度诠释了人们渴望而又往往难以企及的宽广的心灵境界,也就自然引出了本文话题——建设“精神小屋”。
师:为什么说我们面对名言与古话时会自惭形秽、不知所措?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经历,要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难不难呢?同学们有没有做到?
预设:“自惭形秽”是因为“我们难以拥有那样雄浑的襟怀”;“不知所措”是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终是可望而不可即,便以为卑宽宥了自己”。
2.第一间小屋
师:那么容心之所又该如何布置?精神的三间小屋又该如何修建呢?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一间小屋,第一间小屋是怎样的?
预设:盛满爱恨。
师:读一读第7 自然段。你的第一间小屋里,盛放了怎样的爱恨?讨论交流,分享一下你印象中最深刻的事。
(学生讨论交流,分享“爱恨”。)
师:第一间小屋盛放着我们的爱恨。这种情绪是复杂的。我们刚才也听不少同学分享了自己小屋里的爱恨,有的同学小屋里爱意满满,有的同学是痛苦的回忆难以忘怀,这是正常的。但我们需要思考的、作者想让我们明了的是我们该如何清理我们的第一间小屋。读完本段,你认为我们该如何处理爱恨的关系?请将原句勾画圈点,再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
屏显:
师:我们要相信光明大于暗影,希望永恒在前,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让我们第一间精神的小屋变得温暖,充满光明。
3.第二间小屋
师: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如何描述的?罗列数字有什么样的作用?
预设:给人们一个事业的时间概念,强调事业的重要性,不要小看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
师:一个人要在工作岗位上度过整整35年的时光,这是非常漫长的。大多数人谈到工作时都是什么样的表情呢?
预设:麻木乏味。
师:第二间小屋为什么盛放我们的事业?事业对精神有什么样的作用?
预设:濡养或者腐蚀。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身边的人谈到工作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态度?比如自己的父母,你认为工作带给他们的作用是怎样的?是濡养还是腐蚀?
(学生讨论分享,教师可以谈一谈自己的工作经历。)
师:刚刚有很多同学分享了自己父母工作的情况。大部分人工作一天回到家后都是疲惫的状态。由此可见,事业对于人精神的影响之大!想让事业对精神产生濡养的作用,就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那怎么样才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呢?请同学们把原话读出来。
预设: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
师:为什么这么说?
预设: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师:也就是说,想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需要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但是这一过程并不容易,为什么不容易?
预设:因为当我们年轻时,受种种条件的制约,尚无法真正独立,那附着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或是其他显赫的光环,也许会晃了我们的眼。
师:认识自己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很难知道在何时何地能够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因此,我们这一生都在寻找自我。同学们现在有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特别的爱好?这些爱好对你们有什么影响?如果还没有发现,你认为如何进行自我寻找?你们对自己未来的事业又有什么想法?
(学生讨论交流。)
师:已经发现自己爱好的同学,你们很幸运,在今后的人生中,你们也要继续寻找;而目前还没有了解到自己有明显爱好的同学,也不用着急,只要有这一份积极自我寻找的心,不断探寻发现,便能触摸到倾心的爱好。再来思考,第二间小屋的理想效果是什么?这种效果怎样才能实现?
预设:坚固优雅,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找到自已适合和爱好的事业,适时播种辛勤耕耘,快乐收获。
屏显:
师:事业和人生是相得益彰的,第一间小屋充满温暖光明,第二间小屋耕耘收获,人生会更加丰富多彩,充满幸福。
4.第三间小屋
师:为什么作者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预设:因为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我们自己的思想,使我们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无个性,无自我。
师: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信息化发展迅速,短视频横行,网络上也充斥着各种碎片化的信息,人们容易变得浮躁。中学生也容易产生从众的心理。结合自身想一想,你们的第三间小屋里有没有住着自我呢?
(学生发言。)
师:如果我们的精神小屋不住着自己会出现什么情况?
预设: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塌了。它纸糊的墙壁化为灰烬,白雪的顶棚变作泥泞,露水的地面成了沼泽,江米纸的窗棂破裂,露出惨淡而真实的世界。你的精神,孤独地在风雨中飘零。
师:结合自身情况,谈谈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
(学生讨论交流。)
师:在作者看来,没有独立思想、人云亦云是人们常犯的错误。第三间小屋要安放我们自己的见解、思想,希望同学们都能在第三间小屋里安放自我,形成独立自主的思想、精神,学会珍视自我。
屏显:
师:你认为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什么关系?
预设:情感、事业、自身是密不可分的,情感是精神的基石,事业是精神的支撑,自身是精神的栖息地。第一间盛放爱恨,安放精神世界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这是人之常情。第二间盛放事业,事业对精神有“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这间小屋指向的是个体精神的纯粹和充沛,这比第一间的喜怒哀乐之情,有了较大的提高。第三间安放自身,要有独立自主的思想,指向自我精神的健全、独立,这又是一个提升。
5.说理特色
师:在1-6 段,作者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进行阐述?
预设:主要是比喻论证,最典型的就是用“小屋”来比喻“心灵空间”。
师: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一间小屋的描写。
预设: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具体交代第一间精神小屋内存放的情感,表明我们应该拥有一个情感丰富的精神世界;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然后又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赏析: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
预设: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的一生比作“古老乐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爱和恨都会在小屋中留下历史的印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赏析: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预设:运用比喻,把有爱的小屋比作金色的池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爱比恨多的小屋的美好、幸福。
师:自主赏析第二、三间小屋,勾画圈点,自作批注。
赏析: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挟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麾下持久的人质。
预设: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挟持”“人质”,说明事业对人的精神濡养腐蚀具有很大的作用。
赏析: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
预设: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明确了我们对事业应有的态度。
赏析: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
预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别人的思想代替了我们的思维使自己成为缺乏思想懒于思考的人。
赏析: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塌了。它纸糊的墙壁化为灰烬,白雪的顶棚变作泥泞,露水的地面成了沼泽,江米纸的窗棂破裂,露出惨淡而真实的世界。
预设: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多角度形象地指出失去独立思考,我们的人生将会面临的严重后果,增强了文字的形象性,生动性,也使说理的文字具有了情感的力量,增强说服力。
(学生可以找出其他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讨论分享。)
师:在议论性文章中,作者说清、讲明某道理的思维过程就是作者的说理过程。这篇文章重在说理,却比一般的说理更感性、更深刻,你知道为什么吗?结合具体的句子思考。
预设:文章采用大量比喻论证,形象论述,文辞优美,可读性强。如: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
除比喻论证外,还有对比与假设。假设了爱多和恨多的不同情形,也假设了事业与爱好相符和不相符的情况,对比鲜明。
师:请选择一段话,尝试修改,去掉修饰,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风格。
示例:
原文:
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
修改:
追求事业可以让自己享受更美好的生活,可以带给家人幸福,甚至可以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师:你认为本文的说理特色是怎样的?
预设:道理明确,结构严谨,逻辑缜密;选择具有普遍价值、具体的例子,运用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贴近生活、形象说理。
四、建设精神大厦
1.本文是一篇融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己的心灵,提升精神的境界。请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三间精神小屋的理解。
(配乐朗读,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展开讨论。)
2.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权利。刚才讨论了对三间精神小屋的理解,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精神的宇宙是非常辽阔的,我们不仅要将自己精神的小屋建设精美,还需要扩大我们的疆域,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如果你有一座精神大厦,你会在里面安放什么呢?
3.讨论:现代社会,我们要如何构建精神空间?
五、作业布置
1.积累本课好词好句。
2.拓展阅读:《毕淑敏散文集》,积累好句。
【板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既有散文的特点,又有议论说理特色。文章思路清晰,语言优美,开篇引出容心之所如何布置的话题,接着论述修建三间精神小屋,最后,由修建精神小屋上升到矗立精神大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其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3]。我们要通过教学,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鉴于本课特点,我把重点主要分为两类:第一,议论性文章的阅读方法、说理特色、论证方法;第二,引导学生理解三间小屋内涵,让学生对职业、自我与人生展开积极思考。
导入部分,让学生讨论用什么物质装填小屋,由此引入精神小屋里应该盛放什么,激发学生兴趣;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圈点喜欢的句子,初步感知精神小屋的内涵;第三部分具体解析三间精神小屋的含义,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如:如何处理爱恨的关系?工作对父母的影响如何?你有什么兴趣爱好,你对自己未来的事业有什么看法?在你身边或者是自己身上,有没有人云亦云的情况?这些问题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也与文章的内容有所关联,学生通过讨论理解作者的观点,领会精神小屋的内涵。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与生活,教师也及时把握讨论主要方向,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如学习第一间小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当中遇到的关于爱恨的事迹,并引导学生要为爱留下足够的空间,对于恨要及时进行销毁清扫,让内心充满温暖与光明。在学习第二间小屋时,鼓励学生寻找自己的爱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对自己的未来有想法有规划,不要虚度光阴。学习第三间小屋,引导学生珍视自我,活出自我。领会完三间精神小屋的内涵后,再由精神的小屋升级到精神大厦的建设,提示学生不仅要将自己的精神小屋建设精美,还需要扩大疆域修建精神大厦。
刘铁芳教授说:“真正的教育乃是深入我们的心灵、长久地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之中,并且催人向善的事物。”[4]《精神的三间小屋》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它对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启发与指导意义,其育人价值是不可忽略的。
注释:
[1]韩涵:《学习议论性文章,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统编语文教材九上第二单元编写思路及教学建议》,《语文教学通讯》,2019年第29期,第9页。
[2]陈林:《自读课教学要以“习”为主——以<精神的三间小屋>为例》,《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8年第6期,第26 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页。
[4]刘铁芳:《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