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在“儿科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2-07-11张志勇华子瑜胡艳妮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5期
关键词:儿科学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

张志勇 华子瑜 胡艳妮

摘  要:在新医科教育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育中是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充分挖掘“儿科学”课程的思政元素,在充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采用BPOPPPS模块教学,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的水平。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普遍更能接受,教学评价较高,可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其他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儿科学;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5-0165-04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环。在高校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价值塑造是第一要务。但高校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專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未能很好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出课程育人的功能。伴随着互联网、新媒体及自媒体的飞速发展,各种思想与价值观念激烈碰撞,大学生缺乏独立判断力,易受错误思潮侵袭;教学又是长期以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及文化自信等受到不良影响,需要加强教育。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作为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办学指南,对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及办学标准指明了方向。毕业基本要求中“科学和学术、临产能力、健康与社会、职业素养”4个领域34条标准[1]。医学本身是科学性、实践性、社会性和人文性相融合的专业,首先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能力。所以应在培养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重视思政教育,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作为全国规模最大、影响广泛、行业优势明显的儿科人才培养基地,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立足国家对高质量儿科专业人才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积极探索和实践具有儿科医学教育特色的思政课程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元素,“儿科学”课程是临床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下面以“儿科学”课程中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章节为例进行介绍,如何将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有机融合。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挖掘“儿科学”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从理想信念、职业精神、人文素养三个维度,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

1. 强化医者精神和人文素养:儿童病情变化快、表达能力弱、合作程度差,引导学生以大爱无疆的精神对待患者,关爱每一位儿童和每一个家庭。

2. 爱国主义和甘于奉献精神:继承和发扬前辈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 “西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振兴国家医药卫生事业而奋斗。

3. 增强理想信念和坚定“四个自信”:儿科学的建设和发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少年强,中国强,儿童健康事关国家健康战略,增强学好儿科学的使命感。

4. 立德树人的关键不在于言传,而在于身教。通过身教,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正向的价值信念。通过真实鲜活的PID案例以及教师的经历分享,引导和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和职业荣誉感,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首位。通过免疫学科发展历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国儿童免疫学科由落后状态追赶并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进程,体会前辈的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

5. PID是一种遗传罕见病,是当今学术研究的热点,但仍有很多未知学科领域有待探索。通过对PID新进展的介绍,不仅让学生开阔眼界,更能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第二课堂的科研活动,也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和因材施教的基础。通过学情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 完成临床专业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学习,具备一定理论和临床基础,但不同专业学业成绩有差距。

2. 临床思维和实践训练不足,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3. 普遍存在职业荣誉感和关爱儿童的人文素养不足。

4. 乐于接受信息化学习,但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专注力不足。

(二)具体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编写课前PID自学指南,发布于线上平台。包括:免疫学基本理论、疾病临床特征等预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学生分组、专业英语、文献网站与查阅方法等。学生完成任务及小组讨论,整理问题。教师进行指导,并调整授课内容。

课中:学生分享自学成果,小组互评和讨论,完成高阶任务。

教师逐层递进,运用BOPPPS模块展开,采用情景案例、问题探究、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1. 导入(Bridge-in)

从“你愿意在泡泡球中最多待多久”发问,吸引学生兴趣,引出在密闭的塑料罩生活12年的著名的“泡泡男孩”,引出主题: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从 “泡泡男孩”身上,让学生能同理心体会患者生活的艰辛,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泡泡男孩”所患疾病目前已有根治手段。

2. 教学目标(Objective)

教学目标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以学生为中心,明确、可达成和可评估。人文素养方面,希望培养学生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建立为儿科医学事业奋斗的远大理想。能力培养方面注重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自学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培养。知识层面,明确告知学生主要的知识目标及重难点。

3. 前测(Pre-assessment)

前测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聚焦课堂目标,帮助教师适时调整授课的进度和深度。本堂课前测以提问的方式,采用雨课堂的线上形式进行覆盖全员的前测,了解学生课前在超星平台的预习情况。前测题目“免疫三大基本功能是什么?”与课堂重点内容密切相关,而且难度适中,联结旧知,符合学生表达的需要。

4. 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

参与式学习是整堂课的主体部分,也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把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溶盐入水式地体现在与学生积极愉快的互动教学中,避免空洞的填鸭和口号。同时注重信息化教学的融入,运用在线教学平台和信息化教学工具,建设微课、慕课等教学资源,推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常态化。课堂中,运用雨课堂、微助教等信息化工具,教师及时获取学生反馈,增加互动;智慧教室和虚拟实验室让学生反复练习。整个教学过程得以全程跟踪,教师和学生成为教学共同体。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引入PID的概念,强调定义中的关键词,引出“免疫出生错误”这一最新提法,让学生了解学科概念的发展。面对PID 400余种疾病,引发学生思考,抓住PID共同临床特征和最常见的5种PID的重要性。

(2)PID的共同临床特征

从学生已知联想未知,用卡通画的形式从已知的免疫三大基本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推导PID对应的三大主要临床特征,学生能更加深刻理解其特性。在PID三大临床表现中,反复感染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核心表现。

反复感染的特点介绍中,从起病时间、感染部位、感染病原和感染次数4个方面,自然引导学生用4个字归纳反复感染的核心特征,即“一早三多”。用“三多”抛出热剧《士兵突击》“许三多”的形象,很自然的引入其经典名言“不抛弃不放弃”,强调不管对病人还是专业,这种精神都值得学习。

自身免疫和肿瘤也是PID的重要表现。真实病例图片与学生一起分享,让学生感受疾病的异质性,不能固守书本理论,而应重视实践,辩证对待临床征象。PID的临床表现并不局限在上述三大表现,需要仔细甄别和思考。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理解PID三大临床表现,课前在线上平台布置关于PID临床特征的思维导图作业。课中各小组选取代表上台进行分享,学生及时进行点评,最后全体线上投票选出最优的思维导图。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锻炼了学生自學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而且采用信息化的评价工具,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5种常见的PID

PID疾病复杂,致病机制是难点。在知识传授和临床思维训练中,润物无声的融入课程思政是课堂设计需要思考的问题。PID疾病发现的历史中,让学生体会医学前辈的执着探索精神。教师作为一名医生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的感悟分享,也希望能够正面引导学生。5种PID中重点以XLA这一疾病的教学设计进行介绍。XLA是1956年发现的一种PID。从Bruton教授发现疾病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对临床现象观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推导BTK基因突变,如何导致B细胞数目降低,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等系列表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理论学习终归是比较抽象的,采用鲜活的病案进行分析可以让学生更有参与感和成就感。与学生一起分析病例的临床表现,免疫学特征及影像学特点,及时检测学习效果。通过过程艰辛的成功救治案例,对学生有正向引导作用。采用长期的静脉丙种球蛋白替代治疗是XLA的重要治疗手段,但药物价格昂贵,导致很多患者不得不放弃治疗。国家将静脉丙种球蛋白纳入医保,体现了国家对PID这一罕见病的关注和对患者的关爱。

接下来的其他4种PID总体上从机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等几个方面展开疾病特点分析。运用启发式和案例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疾病专业知识,同时感悟儿童免疫前辈对学术追求的执着。PID诊治方面仍有大量的未知领域有待学生去探索。

5. 后测(Post-assessment)

后测的目的须及时检测学习效果,紧扣目标,课内完成,与前测对应,层级难度适度升级。本堂课拟采用案例题的形式全员检测PID三大临床特征的学习情况。采用案例分析形式对主要几种PID的诊断要点进行检测,同时增加如何与患者家长沟通病情的开放性提问。教师的正确引导对于学生未来胜任临床工作非常重要。

6. 总结(Summary)

课堂总结需要围绕目标,内容精炼,直观易记。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PID的核心特征。以口诀的形式和卡通的形象总结PID的三大表现,让学生印象深刻。鼓励学生第二课堂参与课题研究,提升科研和实践能力。

课后:师生线上继续讨论。鼓励学生在病友微信群与家属交流,锻炼医患沟通能力。此外,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科研实践的机会,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科普短文、综述、读书报告等形式同样可以作为学生课后提升的重要途径。

(三)建立对教学效果的多元评价和考核模式

针对教学模式改革,建立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的考核模式,以及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结合的多元形成性评价。

1.过程性评价:基于课堂考勤、课堂互动、网络测试、病历书写等内容考核评价(占35%)。

2.终结性评价:采用闭卷理论考试完成考核评价(占65%)。

3.多元化形成性评价:教师—学生—督导多角度反馈,评价内容包含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多方面。形成性评价通过评估/反馈—学习/改进—再评估/反馈的闭环,给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不断修正,激发学习主观能动性。同时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改进,促进教学相长。

以学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模式,需要时刻注意教学反馈。思政教育同样需要及时获取学生反馈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增强课程思政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

三、讨论

课程思政建设的总目标是立足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最主要的依托,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主渠道。

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要坚持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把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协同效应。坚持顶层设计和分类指导相统一。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水平。坚持经验传承和探索创新相统一。一方面继承数十年的教学经验传统,西迁精神。同时适应新的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变化。积极探索,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

在课程中,要积极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注意不同专业、不同学情的差异,做好学情分析。注意科研资源结合教学资源,展现学科进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对提升学生能力具有积极作用[2]。此外,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怎么样,关键在教师。重视师德师风教育,并作为准入条件。各种交流培训,以赛促建。

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构建符合儿科教育特色的集成教学模式。虚拟法庭、角色扮演、PBL、CBL等教学方法一方面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法制意识、医患沟通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延展课堂、义诊、实验室、三下乡活动中进一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品质培养。此外,形成性评价体系延展到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阶段。不以一考定终生,学生参与小班教学的临床实践表现,尤其是思政关注的人文素养、价值塑造方面,要和最终成绩挂钩。

采用線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重构教学时空,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习内驱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采用集成教学模式,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3-4]。采用BOPPPS的模块教学,并不断反馈总结。思政教育也须及时进行教学反馈,不断增强课程思政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逐渐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思维习惯,把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5]。采用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处理)动态闭环式课程质量保障制度,以培养具备岗位胜任力的高素质儿科医学人才为目标。

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把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的融入教学全过程,学生普遍更能接受,教学评价较高。BOPPPS的模块教学让教学效果也有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7年.

[2] 杨秀玉. 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0(34):274-275.

[3] 杨帆,杨天明. BOPPPS 教学模块的混合式教学[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23(01):126-128.

[4] 金紫阳,蒲川,邱增辉,等. 医科院校“课程思政”3×4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29(04):532-536.

[5] 高德毅,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01):4.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儿科学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
高职高专儿科学考核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儿童少玩蹦床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重启儿科医学招生
儿科学本科生导师制度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