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部分临床医学本科生从医意愿现状调查分析
2022-07-11严吉杨超群金学睿陈璨羽张钧凯邓国英
严吉 杨超群 金学睿 陈璨羽 张钧凯 邓国英
[摘要]目的 探究后疫情时代背景下部分医学本科生从医意愿现状。方法 2021年1—2月,通过问卷星平台对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为中心的多所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本科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038份,回收有效问卷833份,有效回收率为80.3%。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医学生从医意愿不同,临床八年制及低年级的医学生从医意愿相对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医务人员有义务冲在一线的医学生从医意愿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注疫情或经历疫情后从医意愿更加坚定、医生职业自豪感增强者从医意愿更高(P<0.05)。结论后疫情时代背景下部分临床医学本科生从医意愿相对较好。为加强高素质医学人才储备,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仍需结合当下疫情背景对医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合理引导教育,坚定其职业选择信心,从而促进医学事业发展。
[关键词]临床医学本科生;后疫情时代;从医意愿;职业信仰
[中图分类号]G67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22)12-0095-05
战胜疫情,保障全民健康,其关键在于医学的发展,其中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不可或缺的一环[1-3]。在后疫情背景下,医学生对于医学道路的选择是否有新的考量,其从医意愿随着疫情发展是否有更深刻的变化,这些依然值得关注。本研究旨在了解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医学本科生从医意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医学职业规划教育、医学职业素质教育和医学信仰教育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1年1—2月,采用问卷星平台,对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为中心的多所医学院校2016—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038份,回收有效问卷833份,有效回收率为80.3%。本研究已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并获得所有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
1.2工具
1.2.1问卷设计在前期研究基础上[4-5],参阅文献[6-7],设计完成《医学本科生从医意愿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从医意愿现状调查、疫情防控期间基本情况和疫情后职业认知及职业选择变化情况。问卷前言已说明此次调查的目的,并承诺对填写内容保密,学生知情同意后自愿填写。预调查后对问卷进行优化,确保条目简洁、阅读流畅、完成时间可控制在8min内。1.2.2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根据方必基等[6]编制的《医学生从医意愿问卷的编制》中的有关维度,通过Likert量表对从医意愿从职业动机、职业情感、职业认知三个维度16道题进行评价,总分为1~10分,1分表示一定不会从事医学工作,10分表示一定会从事医学工作。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从医意愿得分)用均數±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从医意愿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学生一般资料及从医意愿现状比较
833名医学本科生从医意愿为(8.31±1.79)分。不同性别和学校类型的医学生从医意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专业、年级的医学生从医意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疫情防控期间不同基本情况的医学生从医意愿比较
对疫情关注程度不同的医学生从医意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者明显高于一般关注者。对医务人员有没有义务冲在一线态度不同的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有义务的医学生从医意愿显著高于认为无义务者。见表2。
2.3经历疫情后不同职业选择、职业认知变化的医学生从医意愿比较
医学生从医意愿随着经历疫情后从医意愿的坚定而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历疫情后更不倾向于选择呼吸内科、急诊科、感染科的医学生从医意愿显著低于其他选择者(除比较符合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生从医意愿随着对医生职业自豪感的增强、对我国医患关系会逐步改善的信心增强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医学生从医意愿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上述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医学生从医意愿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历疫情后从医意愿更加坚定、对医生职业自豪感增强的临床医学本科生从医意愿较强。见表4~5。
3讨论
本研究调查了后疫情时代医学本科生从医意愿现状,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医学生从医意愿存在差异,对疫情关注度、经历疫情后职业选择及职业认知变化等因素均影响医学本科生从医意愿。
3.1医学生一般资料及从医意愿现状
作为我国医疗行业的重要后备军,医学生本科阶段从医意愿直接关系到未来医疗行业人才储备。由本研究可知,临床八年制医学生(本科阶段)从医意愿显著高于临床五年制和5+3一体化专业(本科阶段)医学生,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毕业后即可获得博士学位,相较于其他专业,他们的未来职业道路更加清晰明确。由于医学职业发展对学位存在严重依赖性,临床五年制学生若想追求三甲医院,必须要攻读硕士、博士,经历漫长的求学之旅;而5+3一体化专业学生(本科阶段)虽然不需要考研,但是仍需要考博,且相较于相同年限的临床八年制,仅以硕士研究生毕业。因此,这两个专业医学生从医意愿不如临床八年制(本科阶段)坚定。
医学生从医意愿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对于大一学生,可能是他们当初报考时便存在盲目性,而初入大学有新鲜感,压力较轻,使得他们并未有深入的考量。但随着他们逐渐深入学习枯燥繁复的医学专业知识,体验了在艰苦条件下的实习以及面对患者和社会的现实,许多学生的激情会逐渐消磨,失去对未来选择的坚定信心[8-10]。为此,学校需要革新传统教学手段,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新的学习模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持他们对医学的热爱[4]。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宣传医务工作中的积极事件、先进典型和最新资讯,增进学生对医务工作的认识,坚定专业信念,激发从医热情。
3.2疫情防控期间不同关注度的医学生从医意愿
调查数据显示,对疫情关注程度较高者从医意愿较高。当疫情席卷全国,一批批医务人员勇挑重担,义无反顾地奋斗在抗疫一线,他们伟岸的身影、坚定的信念深刻触动着关注疫情的医学生[11]。另一方面,一些从医意愿原本就较高的医学生也可能担心疫情会给医疗行业、医务人员带来影响,因而对疫情关注较高。认为医务人员有义务冲在一线的医学生从医意愿普遍较高,这可能是医务人员的榜样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12]。
3.3经历疫情后不同职业选择、职业认知变化的医学生从医意愿
51.4%的医学生经历疫情后从医意愿更加坚定,近半数医学生无变化。在疫情防控期间,广大医务工作者恪尽职守、废寝忘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13],全社会为之动容,各方力量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动和敬爱。这是医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重要一课,也提升了医学生身为未来医疗行业接班人的职业自豪感。进一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也提示,疫情后从医意愿的坚定和职业自豪感的增强是影响医学生从医意愿的积极因素。此外,疫情的来势汹汹激发了普通百姓的生命危机感,使得他们的生死观、疾苦观得到了深刻改变,更珍惜与医方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14],这些均有利于医患之间加深理解、增进互信,也或许是大部分医学生能够乐观展望后疫情时代医患关系的重要原因。
大部分医学生在经历疫情后更不倾向于选择呼吸内科、急诊科、传染科。这可能是疫情防控期间,这些科室接触新冠肺炎患者较为频繁、密切,感染风险较高;身在其中的一线医护人员也承受着不同的心理压力,甚至表现出较大的心理应激反应[1,15-16]。因此医学生可能担心这些科室在未来也存在较大的职业风险,自己不能较好应对类似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相比之下,少数倾向于这些科室的医学生的从医意愿更高,可能是这些医学生深受抗疫前线工作者鼓舞,感受到了他们在医疗体系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想在后疫情时代以同样的方式奉献自我,传承他们在抗疫中的伟大精神。
对于少数学生在经历疫情后从医意愿的消极态度,建议医学院校能够对其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和宣传,在医学生中树立学习标杆,让他们见贤思齐,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勇气[17]。同时,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育人机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突出价值引领,营造理解和支持的良好氛围[18]。
4结论
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医学本科生从医意愿直接影响到专业认同度和学习积极性,影响到未来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进而关系到后疫情时代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关系到医疗行业服务水平和质量,关系到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实。从本研究结果看,医学生从医意愿较好,但仍需要结合当下疫情背景对医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合理引导教育,坚定其职业选择信心,从而促进医学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旭波,唐姝,陈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間医务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绪反应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21,28(4):473-475.
[2]王丽萍,尚进,齐春琳,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常态化下某医疗机构院感防控机制和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30(24):3692-3696.杜建,詹[3]启敏.后疫情时代促进我国医学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52(3):405-409.
[4]杨超群,赖经纬,程雅青,等.部分高中生报考临床医学专业意愿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0,40(11):858-862.
[5]严吉,张皓,程雅青,等.高中生临床医学专业报考意愿现状及其与职业价值观、专业倾向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16):119-123.
[6]方必基,刘彩霞.医学生从医意愿问卷的编制[J].赣南医学院报,2019,39(11):1176-1182.
[7] LEWISKL,HODGES SD.Expanding the concept of belonging in academic domains: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Ability Uncertainty Scale[J].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5(37):197-202.
[8]方必基,刘彩霞,郭建成.医学生从医意愿的现状与培育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19,289(31):205-207.
[9]吕晔,刘慧,尹晓然,等.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医学生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33(8):954-958.
[10]赵婉莉,周碧琼,康凤浇,等.医患舆情背景下本科护生择业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1,36(4):102-111.
[11]郑帅,周琳,施云.疫情之下医学生家国情怀培育[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12(6):93-96.
[12]张其羽,卢若艳,魏嘉诚,等.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认同和就业选择倾向的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2):100-102.
[13]侯珍,徐刚,付晨晨.“最美逆行”对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33(11):1422-1426.
[14]王一方.后疫情时代的医患关系[J].中国医院院长,2020(16):82-83.
[15]姚辉,段伟,谢惠云,等.新冠肺炎流行期间一线护理人员心理应激反应的调查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20,42(9):794-798.
[16]赵伟,王瑶,王越,等.新冠肺炎初期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心理应激状态分析[J].心理月刊,2020,15(18):30-32.
[17]丁雪丽,刘思凡,荆雪,等.医学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背景下职业选择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0(6):22-23.
[18]岳国峰,赵丽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江苏省某医学院临床医学研究生职业认同现状分析[J].医学与社会,2021,34(1):104-109.
(收稿日期:202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