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的“为人民服务”

2022-07-11朱鸿召

同舟共进 2022年6期
关键词:为人民服务中央红军老乡

朱鸿召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严格执行群众路线基础上,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行了丰富生动的实践。从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恪守不给老乡添麻烦的纪律底线,到困难时期不与百姓争利益,与人民群众生死与共的群众路线;从严惩贪污腐败现象、及时纠正政策偏向,到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帮助农民财旺人也旺,给群众看得见的实际利益,有效推进陕北农村社会文明进程,实现局部执政环境下的社会善治,赢得了民心。

1935年10月,共产党率领中央红军长征来到陕北。七千多人的队伍,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人困马乏。面临国民党军事“围剿”,政治上被污名化,经济上被封锁的严峻环境,如何生存发展,是摆在共产党人面前的一张考卷,需要用实际行动做出认真回答。

不给老乡添麻烦,这是中共中央踏进陕北黄土地后,对干部战士提出的基本纪律要求。话语很平易,实际做到殊为不易,其实这也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更为通俗的表达。

据时任赤安县六区一乡党支部书记刘景瑞回忆,当时的吴起地广人稀,十里八里一个村庄,三五户人家,吴起镇上只有11户人家。此前,老百姓受尽官兵土匪的骚扰祸害,见了军队就躲避。10月19日中午,中央红军突然来到,老乡们以为又是国民党白军来了,便携老扶幼急急躲藏,只剩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卧床的病人守在家里。他们躲藏在暗处悄悄地打量着:军队中很多人的脚跟都皲裂了,与国民党军队大不相同,人那么多,不进民房,不抢民物,还帮助老百姓担水、打扫院子,一举一动都很有纪律。战士们说着听不懂的南方话,但非常和气。老乡们开始猜测:莫非是老刘(刘志丹)常讲的中央红军来了吗?

刘景瑞大胆凑上前去,问一个背着皮包的军人:“你们是中央红军吗?”“我们是中央‘奉军’……”由于南北方言差异,刘景瑞把“红军”听成“奉军”,不解其意,后边说的话更听不懂了。他迟疑了一下,急中生智地说:“你写一下,你说的话我听不懂。”对方很客气地在小本子上写道:“中央红军北上抗日。是毛主席亲自率领的红军到这里。我是找当地干部买粮食的。” 刘景瑞激动起来,他赶紧招呼躲藏在山里的老乡们回家。“咱们的红军来了!咱们盼望的救星来了!”人们奔走相告,开始迎接中央红军。(《红军长征到延安》,中共延安地委党史办公室1986年编印)

经过两天紧张地筹集,吴起镇周围三个乡群众从四面八方,牵驴拉马,络绎不绝地给中央红军送来急需的军粮,共计有:小米、荞面28000斤,黑猪50多头,山羊270余只,此外还有其他蔬菜、鸡禽等。这些粮食和其他食品,中央红军各连队都按市场价格,当场支付给老乡们应得钱数,公平交易,不欠分文。

红军所到之处,留下很多标语口号。陕北老乡们能够识文断字的不多,他们是从行为举止上来判断这支队伍,从而接受、拥护这支队伍的。

十月下旬,农历已是白露过后,天气转入寒冷时节。当时担任地下联络员的贾生才,10月19日连夜通知附近老乡筹集粮食,20日一早就和群众一起赶着十几条毛驴,到吴起镇送军粮。负责接收军粮的是徐特立,队伍里都称呼他“徐老”。粮食过斗后,全部倒进一孔石窑洞里,支付给每位送粮老乡的是银洋。其他群众回去了,贾生才被留下来帮助收粮过斗。

10月20日傍晚,贾生才和徐老一行到吴起镇后街头乱石头川口边察看地形。这时在山里躲藏的杨木匠的母亲,领着七八岁的孙女正往回走,过河时不慎跌入河水,衣物全湿。说时迟那时快,徐老最先看到,立即跳进河水,将老人孩子救起来,搀扶上岸。其他人赶紧把老太太和小孙女送回家,同时把徐老迎接上来,找来柴草,在河滩上烧火帮他把衣服烤干。

此情此景,让贾生才感动不已,肃然起敬。

十月的河水,已经非常寒冷。徐特立身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教育部部长,年近六十的老兵,也是参加长征的年龄最长者,为了一对陕北祖孙的安危,毫不犹豫地跳下河水,用自己的行动在无意之间为革命队伍做了最好的宣传。

当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后,还没来得及休整,就得知国民党东北军和西北军骑兵团沿着头道川、二道川尾随而来。为了不给老乡添麻烦,必须切除这条“尾巴”。10月21日,红军在吴起镇以西布下口袋阵,设下埋伏,一举歼灭国民党马鸿宾第35师骑兵团。这场战斗的胜利对老乡们影响很大,中央红军不仅纪律严明,而且战斗力很强。“红军的行动,加之吴起镇战斗的胜利,一下子驱散了蒙在老百姓心上的迷雾,大家都纷纷议论着,真是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来了,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当时老百姓听不懂中央红军的话,但是从红军战士的行动中看出他们是好人。”(《红军长征到延安》)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25日,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稍后又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迅速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实际上继续由共产党领导。

1938年夏秋之际的一个深夜,山西黎城县洪井乡孔家峧村民郭建仁听到院外有响动,未敢张望。次日一早,郭建仁开门发现门前场地上或躺或卧200多名八路军。这是朱德、彭德怀率领八路军总部从临汾进驻沁县,转战晋东南,行军途中,不给老乡添麻烦,就和随行人员睡在老乡门外场地的碾盘上。

抗战胜利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947年2月走出延安,共产党严令自己的军队:“老乡不在家,开门就犯法。”行军途中,可以借宿在门口,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进民宅,为了不给老乡添麻烦。

1949年4月,解放军进驻上海,也是露宿街头,不给市民添麻烦。同年10月19日下午,解放军和共产党接管干部进驻广州。“人民解放军纪律严明,是晚干部们都睡在马路边的‘骑楼’地上”(《广州文史第47辑?回忆朱光市长》,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近现代历史百余年间,战争频仍,其中有过个别军队的个别连队,或个别军队的个别时期纪律严明,唯有共产党的军队始终纪律严明。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革命队伍,没有给群众添麻烦的任何借口,只有给群众带来实际利益,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责任与使命。惟其如此,老乡们才称其为“子弟兵”,送子送夫去当兵。战争打响后,他们组织担架队、补给队支援前线,义务养护伤病员。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国民政府完全断绝八路军、新四军的军饷供应,并对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此前两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把军事进攻的重点转为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加之1941年旱灾严重,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都面临日渐严重的生存危机。“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危难面前,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依然纪律严明,不与百姓争利益。1942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春荒严重,老乡们采集杨树嫩叶、榆树钱钱(蓓蕾)为食,部队也不得不采集野菜和树叶补充伙食。在特殊年代的特殊环境下,野菜树叶也成为特殊资料。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指示政治部发布训令:部队所有伙食单位不得采集村庄附近的野菜和树叶,要把它们留给老乡。“全边区部队严格执行这个训令,宁可饿着肚子,也不与民争食”。

群众得知这个训令后,派代表找到军区司令部,要求收回该训令。群众说:“抗战以前,我们穷人没有吃树叶的权利,因为,山上的树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不准穷人捋树叶。八路军来了,实行了减租减息,穷人才能上山捋树叶了。可是,眼下闹饥荒,为我们争得民主权利的八路军,自己却不能上山捋树叶,这怎么行呢!”(《聂荣臻回忆录》中卷,战士出版社1983年版)聂荣臻亲自向群众代表解释,这是八路军的纪律,不给群众添麻烦,不与百姓争利益。同时告诉好心的群众,部队正在想办法,生产自救,努力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这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军民之间竟然为捋树叶度春荒而相互谦让;但这也是一个让人倍感振奋的故事,军民一心,其利断金。之后,共产党领导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延安时期的中共革命队伍先后开展过“生产运动”与“大生产运动”。前者始于1938年7月八路军留守兵团的部分连队,为解决生活供给紧张问题,趁着战斗和训练之余,在驻地附近自由开荒种地,发展农副业生产,种菜、养猪、打柴、做鞋织袜等,以改善部队的生活。大生产运动,是为了解决严重经济危机,1942年共产党领导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一场生产自救运动。从生产运动发展到大生产运动,其直接原因是发生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一次突发事件。

1941年6月3日下午,陕甘宁边区县(市)长在政府小礼堂举行联席会议时遭遇自然灾害,有多人受伤,事情传到边区老百姓耳中,他们并没有表示同情,还议论纷纷。毛泽东得知后,指示有关部门:不要为难老乡,这事要详细调查一下。随即,西北局宣传部长李卓然带队,组成六人考察团,深入边区调研,详细了解农民实际生活状态,最后写成调查报告,真实地反映了1941年上半年以来边区农民负担过重的情况。

面对前所未有的经济生存危机,共产党人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大生产运动。上自中央领导、八路军总司令,下到食堂伙夫、单位门卫,每个公家人都有生产任务。1942年的生产任务是,每个公家人当年一半的口粮需要靠自己生产劳动所得,这样就可以至少减轻农民一半的负担。生产劳动的方式方法,是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一技之长,从事各种各样的劳动,然后将劳动成果折算成小米。完成任务定额后,则可以多劳多得,公私两利。

在杨家岭中央办公厅所在地的山坡下,至今还保存着一块菜地,那是当年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亲自耕种的田地,距离不远处,是朱德的菜地。

据延安时期担任朱德警卫员的李树槐回忆,延安大生产运动开始后,朱德和身边工作人员组成一个生产小组,在八路军总部王家坪驻地开荒种了三亩菜地。其中二亩三分地在王家坪菜园里,还有五分多地在延河边上。

毛泽东则在杨家岭住处窑洞对面山沟里开垦出一亩荒地,由于种菜经验不足,加上又是“夜猫子”,喜欢夜间读书写作,当他早晨刚刚进入梦乡,朱德早已起床下地施肥了。头一年收成不佳,但他心里不服输。第二年,毛泽东请来杨家岭的老乡当顾问,一有空就到菜地里锄草、浇水、施肥,精心管理。功夫不负有心人,毛泽东的菜地里终于结出又红又大的西红柿,还有他最喜爱的红辣椒。劳动收获的成果,为他繁忙的工作增添了乐趣。每逢客人来了,他总是要吩咐拿出自己种的蔬菜来招待,分享劳动的喜悦。

周恩来、任弼时、叶剑英都练习纺纱,他们还带头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纺纱比赛。任弼时纺线既多又好,获得纺线比赛第一名;周恩来被评为“纺线能手”。在他们率先垂范的影响下,延安革命队伍里每一个公家人都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与此同时,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农民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军民联合,共克时艰。

八路军120师359旅受命屯垦南泥湾期间,王震旅长经常要到延安参加会议。为了不耽误生产劳动,他不在延安留宿,每次会后都连夜骑马往返南泥湾与延安之间大约60公里的崎岖路程。718团政委左齐,是一位独臂将军,在抗日战场失去右臂,不能拿镢头开荒,他就给战士们做饭、烧水,并挑送上山。

只为群众谋利益,不与百姓争利益,是共产党人恪守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一条底线。

在艰难中度过1941年后,1942年,中央號召开展全面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要求各级各类机关、学校、军队通过开垦荒地,多种经营,生产自救。逐步实现“耕三余一”至“耕二余一”,即耕作三年或两年,有一年余粮的目标。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陕甘宁边区当年垦荒面积超过100万亩,其中军队承担20多万亩,约占22%以上,其他机关、学校承担近20%。同时,先后三次开展“精兵简政”,减少行政机关人员职数。多管齐下,减少和降低“公家人”对于公粮供给的依赖度,相应地,边区农民的负担得以减轻。

后来,毛泽东回顾这段往事时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946年春节,劳动英雄杨步浩等发起倡议,以延安县川口区六乡群众的名义,给毛泽东献匾。征得乡亲们同意后,不几天,一块五尺长、三尺宽,上书“人民救星”四个大字的金匾做好了。2月16日,他带领全乡秧歌队敲锣打鼓来到王家坪,向毛泽东献匾。陕北老乡们选择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共产党的最高褒奖。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博导)

猜你喜欢

为人民服务中央红军老乡
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
《老乡系列》之八
沿线老乡的“筑路梦”
咱老乡
苏区老乡
发生逻辑、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多维透视
新时期“中国梦”视域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考
“不忘初心”告诉了我们什么
“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和新意
中央红军最早实行供给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