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形象解码
2022-07-10颜美娟
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状况,鲁迅先生以批判封建礼教对人民思想束缚为出发点,创作了《祝福》这篇短篇小说。祥林嫂就是这部作品中所塑造的深受封建社会迫害而又在精神上顺从封建礼教的典型人物。该文章多次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源。祥林嫂作为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历了悲惨的人生遭遇,成为当时社会裹挟下悲剧的缩影。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构建在当代依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透过祥林嫂个人形象的解码,可以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历史语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祥林嫂的悲剧有着复杂的原因,除了个人性格的软弱和妥协以外,社会尖锐的矛盾及封建残余思想的蚕食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以文本为基础的祥林嫂人物形描述
小说中对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外貌描写都来自于“我”的视角。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一个离开家乡多年的知识分子,有良知但是又对当时社会形态下的世态炎凉无动于衷。“我”成为小说中的线索和旁白,以客观的态度观察祥林嫂的形象和最后的悲剧,能够增加小说的悲剧意味和黑色色彩。
小说中“我”第一次见到祥林嫂时就对她的形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这是祥林嫂初入鲁四老爷家时的样子,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祥林嫂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大胆逃离夫家,向夫权、族权抗争,她认为在鲁四老爷家做女佣是新生活的开始,这是一种“求生”的欲望。
“我”第二次见到祥林嫂时,她的形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头上仍然扎着她的白头绳,穿着乌色的裙子和蓝色的夹袄,以前脸颊上的血色已经消失不见,转而是脸色蜡黄,并且双眼上也经常带着泪痕,眼神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和气韵”。这是祥林嫂再次回到鲁四老爷家时的样子,这个时候祥林嫂失去丈夫、失去孩子,生活没有希望,她在精神上受到重创之后再次选择来做女佣只是为了生存。
时隔多年之后,“我”再次回到鲁镇时遇到祥林嫂时,她“之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并且她问“我”世上是否有鬼魂的时候,“我”含糊回答,祥林嫂到底还是受封建礼教的压迫,怕死去后阎王分尸等,这时候的祥林嫂是处于“求死”的状态。
小说中几次描写祥林嫂的外貌,分别代表她在丈夫去世、被迫接受第二段婚姻及孩子被狼叼走的人生几个不同阶段,这几个阶段是祥林嫂有希望求生,到只是为了生存,最后绝望求死的过程转变。
二、“祥林嫂”矛盾的悲剧人生解码
(一)麻木不仁与思子心切的矛盾
小说中祥林嫂在家破人亡之后回到鲁镇,逢人便讲述自己的不幸。小说中多次出现祥林嫂对人诉说儿子遇害的过程,以至于到最后镇上的人们在遇到祥林嫂之后,会脱口而出祥林嫂的事迹,大家对于她的遭遇演变为不是同情,而是嘲讽,甚至于有人说“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这无疑是在祥林嫂的伤口上撒盐,但是麻木的神情、花白的头发等描写都在透露着祥林嫂的麻木、死灰。
祥林嫂逢人就诉说自己的不幸,到底是冷淡麻木,还是彰显其母性,笔者认为二者兼而有之,作者就是通过“祥林嫂式”的矛盾试图引起读者对于封建社会下人性与国民性的思考,祥林嫂在儿子死后麻木不仁,靠自己家庭的不幸博取他人同情,同时这也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思念,对自己的自责无法排解,而封建社会的压迫没有给她任何其他抒发自己情绪的方法。
(二)受封建礼教迫害与接受其束缚的矛盾
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是长期受到封建政权残害仍然接受封建礼教对自身的束缚的一群人的缩影。因为长期处于被动的环境,使得社会底层的民众逆来顺受形成了习惯,所以当出现生活重创,祥林嫂并没有嚎啕、埋怨,而是将一切罪孽都强加到自己身上,她自责但她更想倾诉,只是当时社会的形态让每一个人都尽可能的远离她,怕沾染晦气,这种嫌弃和鄙夷让祥林嫂更是诉说无门,只能一遍遍重复内心最在意的部分。
时至今日,提及祥林嫂也是一个老实、踏实的社会底层小人物,但也会提及她逢人便讲自己的遭遇和不幸,在文学元素日益丰富的今天,这个现象可能会应用不同的场景,但是回归到祥林嫂本身,又有谁能说这不是一个母亲在痛失孩子后的表现,这样的对比产生更加震撼的悲剧力量,引发当下的反思。
三、受四权封建主义迫害的悲剧形象
“四权”是对封建社会权力阶层的类型划分,分别指的是封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权力,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在当时的社会的所有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祥林嫂是这些被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的芸芸众生中的典型代表。
(一)族权和夫权的迫害
在祥林嫂第一个丈夫去世,婆婆要把她卖掉的时候,她大胆逃离至鲁四老爷家做女佣,这是向族权和夫权的挑战,但是后来夫家来了叔伯强行将她带回,绑住手脚送进花轿只为了给小叔子换回彩礼,她又一次挣扎过,撞破头以示反抗,但是最终顺从封建礼教相夫教子。
祥林嫂的第二段婚姻生活是否幸福是从卫老婆子的口中得知的,“上面没有婆婆,丈夫老实,还有个儿子,家里房子是自己的”。小说中这些描写已然将当时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对所谓幸福生活的定义标准展露无遗,而这也更加说明,祥林嫂到底还是在封建礼教下屈服,被迫改嫁却依然接受,但是好景不长,看似平淡的生活却突遭变故,先是丈夫病逝,而后兒子竟然被狼叼走,这些事情是鲁迅先生编写在小说里的,虽有虚构夸张的成分,但也是当时社会现状的部分写照,祥林嫂确实是一个命途多舛甚至于说被命运抛弃的悲剧形象。
(二)封建政权的迫害
当她再次出现在鲁四老爷家时,成为了一个被嫌弃的不祥之人。“福扎”是不能经她手的,更有甚者在“祝福节”这样的节日里,祥林嫂篮子里的碗是空的,并且就死在“祝福节”当天,这也极大讽刺了作为地主阶级的鲁四老爷代表的封建政权肆意压榨、迫害最底层穷苦人民的本质。
虽然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但是人民并没有就此当家做主,取而代之的是地主阶级,这也是鲁迅先生在看到这一社会形态后写下《祝福》的原因,封建政权对于底层穷苦人民的迫害几乎是无孔不入,生活中各个方面都受到封建政权的压迫和残害。
(三)神权的迫害
关于神论,小说中虽然涉及的内容不多,但却成为磨灭祥林嫂的生活信念,一心求死的最后一根稻草。当祥林嫂再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做女佣,听到别人说按照祥林嫂做出的事情,当她死后,阎王爷会将她分成两半去陪伴两个丈夫再组家庭时,她信以为真并且不知如何是好。她听信别人建议,将自己做女佣辛苦赚的钱都用来买门槛,让这个“门槛”替自己受千人跨、万人踩。由此可见封建迷信在当时的人们心中有着抹不掉的阴影,所以当“我”再次回到鲁镇见到祥林嫂时,她问“这世上有鬼魂吗?”小说中这个问题确实为难了“我”,原本是以为告诉她有“鬼魂”能让祥林嫂有所寄托,无奈这样的回答却让她生无可恋,一心求死,最终在“祝福”节当天死去,死后还被鲁四老爷一家认为是晦气。
祥林嫂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更是当时封建政权压迫下的千千万万穷苦妇女的典型代表,从祥林嫂的角度来看那个时代的女性,生前受尽政权、地主、夫家等各方面的凌辱和欺压,就连死后神也不会轻易饶恕,这些都是黑暗社会中鲜血淋淋的事实。
毋庸置疑,鲁迅的《祝福》是一篇极有价值的小说,该小说将深刻的主题和社会文化浓缩在祥林嫂这个人物身上,透过她个人悲剧的一生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当时人们思想的戕害,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也是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在社会的裹挟下,个人的悲剧暴露无遗,成为整个时代的悲哀。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透过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解析进行课堂内容设计,帮助学生加深对当时社会图景与底层人悲剧的认识,由此更加珍惜当下幸福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小说精选集[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2]孙正军.从《祝福》看鲁迅小说的创作艺术[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3]陈桂华.走进苦难走进鲁迅——《祝福》教学设计[J].语文建設,2012(12).
[4]卢月风.论《祝福》的叙事者形象[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8).
颜美娟,江苏省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