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构建新时期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2022-07-10冀津
冀津
摘 要:高校资助育人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重要举措,也是扶困、扶智和扶志的有效手段。目前,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资金来源不充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识别和认定偏差、资助时机和资助力度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的契合度不够、精神帮扶和德育引导亟待加强等问题。高校须在新时代精准扶贫的思想指导下,构建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将精准配置、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与高校育人工作有机结合,将资助育人落到实处,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让高等教育通过贫困资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立德树人
教育部在2017年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强调资助育人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重要举措。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以下简称高校资助体系)不仅能够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而且也能够助力高校培育國家栋梁、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中国已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反贫困整体战略方向将从消灭绝对贫困转向治理相对贫困,高校资助体系必须坚持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不断创新资助育人理念和形式,精准构建高校资助体系,提升资助育人成效,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当前高校资助体系的现状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在高等教育阶段基本建立起以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为主要渠道,学校、企业和社会团体资助为补充的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资助体系。资助类别为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应征入伍服兵役国家资助、退役士兵学费资助、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师范生公费教育、新生入学资助、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勤工助学和其他资助。自2007年以来,我国高校贫困资助政策已经施行十五年,从制度上已基本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贫困而失学的目标,但现行的高校贫困资助体系还存在资助主体不均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识别欠精准、物质资助重于精神帮扶和德育引导等亟待解决问题。
1.资助的资金来源不充分
目前,政府依然是高校资助的主体,社会力量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2020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政府、社会及高校设立的各项普通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学生3,678.22万人次,资助资金1,243.79亿元。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653.04亿元,占2020年度普通高等教育资助资金总额的52.51%;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378.12亿元,占普通高等教育资助资金总额的30.40%;高校从事业收入中提取并支出的资助资金183.62亿元,占普通高等教育资助资金总额的14.76%;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助资助资金(简称社会资金)29.01亿元,仅占普通高等教育资助资金总额的2.33%。近年来,虽然很多企事业单位、基金会、非政府组织(NGO)也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多种奖助学金,有力补充了高校贫困资助份额,但从总体配额来看,高校资助的资金来源还是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高校为主,社会力量不够充足。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识别和认定偏差
按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相关规定,学生须提交个人申请和生源地贫困证明,然后由所在学校进行认定。由于各生源地对贫困材料的审核标准存在差异,如偏远地区对贫困材料的审核标准较发达地区对贫困材料的审核标准更为宽松,因此高校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认定和资助时存在识别误差,进而导致校园内教育不公现象发生,对于一些真正家庭经济困难却未受助的学生,不仅没能解决燃眉之急,而且还造成心理失衡。另外,由于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需要进行班组评议,因此学生需要在全班同学面前陈述自己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导致一些学生出于自卑心理或虚荣心理,隐瞒真实的贫困状况,选择不提交相关材料、不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还有一些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可能由于家人生病、去世等突发变故陷入生活窘迫,但因为难以取得相关证明材料,无法申请资助,也造成了一些认定偏差。
3.资助时机和资助力度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的契合度不够
在当前的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资助时机与力度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够契合的问题,预防性资助体现不够明显。例如:高校一般在每年9月开学后进行奖助学金的评选工作,但经过“申请—评议—审核—上报”等一系列操作,每年的12月才能完成资金发放,这段时期特别是大一年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处于生活最困难时期,资助并没能送上“及时的温暖”。此外,目前国家助学金以每年10个月的配比定期发放,但实际上学生可能会在寒暑假仍在校学习或者准备各种考试,仍然需要资助。同时,不同年级学生的资助需求也是不同的,大一年级学生可能需要通讯、伙食等补贴,大二年级和大三年级学生可能需要参加一些学业提升和职业能力提升训练、需要资助一些交通补贴或者参加相关活动的费用,而毕业年级学生可能需要就业指导、面试辅导、考试指导等与就业、升学相关的能力提升服务或者针对性资助。
4.精神帮扶和德育引导有待加强
目前,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主要以经济资助为主,但在心理辅导、心灵关怀和感恩教育等方面存在缺失。长期的物质扶贫,有时会助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依赖思想和懒惰思维,不思进取、甘于贫困;也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步入大学之后与同学之间的生活差距,形成价值观的偏颇和心理落差;对贫困群体的心理帮扶和德育引导的缺位,也会造成个别接受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依然处于“精神贫瘠”的状态,与国家教育扶贫的初衷相悖。
精准构建高校资助体系
1.精准配置:构建政府、高校和社会力量的全面资助
在政府持续加大对高校贫困资助的经费投入同时,也要积极扩大社会力量,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积极采用合理减税等方式,鼓励企业、社会机构以及个人捐资助学。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和社会机构已经走在前端,如成立于2014年的北京宏信公益基金会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公益项目,先后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国内22所知名高校设立“宏信奖学金”项目,累计资助金额近1,000万元,受益学生1,300余人,鼓励和帮助莘莘学子努力奋斗、实现梦想、成长成才、回馈社会。各高校也应该结合本校实际,积极与所在地知名企业“联姻”,共同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例如:可以通过当地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牵头,与当地企业、社会组织建立联系,设立企业(社会机构)奖助学金项目,对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精准资助,不仅能进一步增强高校、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而且还可以拓展受资助学生的志愿服务、顶岗实习等反哺企业与社会机构的渠道,实现资助者与受助者的双向机制,开辟高校、企业或社会机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多方共赢的新格局。
2.精準识别: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精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首要环节,“真扶贫、扶真贫”是教育扶贫的首要目标。高校贫困资助体系应制定统一的标准和适宜的方法,能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精准识别和认定。2016年颁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建立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精准分配资助名额,明确重点受助学生”,再度强调贫困是需要进行精准和明确认定的。2019年,各地高校全面取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中民政部门关于家庭贫困认定的盖章环节,改为由申请人个人承诺,这一举措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带来更宽松有效的工作空间,却也提升了精准识别的难度。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电话、邮件和走访等方式,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居住地的民政部门、街道、乡镇、村委会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核实,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信息的采集工作;可以借助校园一卡通的消费数据记录监测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开销;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微信朋友圈动态以观察其生活细节判断其是否真实贫困,将扶贫资金切实用于真正有需求的学生身上。
3.精准施策:实现资助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契合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精准控制资助力度,可以根据学生贫困程度进行“按需资助”“分级资助”和“分时段资助”,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更充分的资助和更到位的关爱,享受精准资助的政策优势。例如:高校可以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状态进行资助,大一年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初期可能需要较多资助,可以按通讯补贴、伙食补贴、冬衣补贴等分类发放;大二年级、大三年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和学业提升训练,可以发放和专业相关、社会活动相关的奖助学金;毕业年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能已经实习有收入来源,资助可以适度减少,将物资补助转为就业指导、面试辅导等更为实际。资助时间如能打破一刀切的模式,变得精准和有前瞻性,就能够充分保障贫困学生的现实需要,同时保证高校贫困资助政策的切实有效。
4.精准帮扶:实现资助育德育人育才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是高校学生的一个子集,在完成学业、参与竞赛和社团活动等方面不存在身份特殊的标签,应和其他学生一样被同等要求。家庭经济困难不是他们的保护色,更不是纵容其懒惰和停止奋斗的理由,而他们更应该“贫而弥坚,不坠青云志”,努力依靠知识和技能改变家庭贫困现状。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业帮扶和心理帮扶,通过课程建设、心理咨询、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提供有效帮助;可以有针对性开设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组织学生参与能力提升活动和相关竞赛,帮助学生从思想上“脱贫”,使其懂得自立、自强和奋斗的幸福与意义;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价值引导,通过开展党日活动、团日活动以及课程思政等有效方式,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珍惜,并怀有反哺国家与社会的远大志向。高校应精准构建资助体系,将资助育人落到实处,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高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充分彰显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政策优势、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正确,通过贫困资助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系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课题“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的研究”(项目编号:GGW-2022-C2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2020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EB/OL].(2021-09-16)[2022-02-11].http://cpc.people.com.cn/n1/2021/0916/c64387-32228718.html.
[2]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5)[2021-03-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3]洪柳.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历史、问题与精准化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17(5):103-109.
[4]何鹏飞.精准扶贫视野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构建[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0(3):35-39.
(作者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