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机制
2022-07-10邱化民
邱化民
摘 要:我国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具有保障教育公平、激励学生科研创新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功能。基于教育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深入地探究了我国研究生资助体系育人功能的实现机制,发现我国的研究生资助体系比较合理。
关键词:研究生资助体系;育人功能;实现机制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研究生教育发展情况发现:自1978年至今,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招生人数由最初的3,616人增长到2020年的110.7万人,增长了306倍。研究生大幅度扩招,使得研究生教育成本迅速提升,研究生教育财政紧张。在国际高等教育财政的成本分担趋势的影响下,我国于2014年秋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研究生收费政策。根据约翰斯通成本分担理论中的“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高等教育在收取学费的同时,必须辅之以完善的资助体系,以保证高等教育的公平和效率。[1]因此,为了保证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公平和质量提升,在研究生收费政策实施的同时,我国完善了旨在提升研究生育人质量的“奖、助、勤、贷”相结合的研究生资助体系。根据《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我国当前研究生教育面临培养质量不高、缺乏创新、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其中强调“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实施‘发展型资助的育人行动计划’”。在此背景下,探究我国研究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机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研究生资助体系及其育人功能
研究生资助体系是为了保证研究生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激励研究生科研创新,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而设立的“奖、助、勤、贷”相结合的资金保障体系。其中,“奖”主要指奖学金(包含学业奖学金和单项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用于资助研究生学费,单项奖学金用于奖励在科技成果、学术论文、学习成绩、社会活动等方面获得突出成绩的研究生,可以激励研究生科研创新。“助”是指学业助学金,用于资助研究生生活费。“勤”是指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岗位获得资助。“贷”是指国家助学贷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弥补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针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研究生,部分高校会对其生活费给予一定补助,对其学费给予减免或缓交。[2]我国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具有保障公平、激励创新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现为:
1.保障研究生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的公平
研究生资助体系中设置的助学金和助学贷款项目的设置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夠顺利入学,不会因为没有学费而不能进入研究生教育的学校,从源头上保障了入学机会的公平。另外,助学金的设置可以使得研究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得到解决,保障了教育过程中的公平。这些为教育结果的公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
2.激励研究生在学业和科研领域不断提升
资助体系设置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激励研究生科研创新,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其中,奖学金设置的激励作用尤为明显。分等级的学业奖学金能激励学生去争取更优异的科研成绩,另外,各类单项奖学金在奖励科技成果、学术论文、学习成绩、社会活动等方面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3.促进研究生自身实践和工作能力的发展
研究生资助体系中的“三助”岗位的设置对研究生的能力锻炼起到了很大作用。助研、助教和助管岗位使得参与的学生在人际交往、科研能力锻炼、办公技能、教学技能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为其进入社会工作岗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研究生资助体系育人功能的实现机制
研究生资助体系具有保障公平、激励创新和素质发展等重要育人功能。其实现机制可以以教育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使其育人功能最大化。
1.教育公平理论视角下保障研究生教育公平
科尔曼和胡森提出教育公平理论,认为每个受教育者应该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应保证每个受教育者拥有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过程均等和教育结果均等。因此,研究生资助体系应充分保证每个研究生享有教育机会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4]目前,我国研究生群体中有两大特征:一方面,家庭经济背景差距较大,存在一些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研究生;另一方面,研究生作为成年人,经济上处于独立的边缘,很多研究生已经摆脱了家庭的经济资助,但却没有相应的工作收入,经济困境明显。
研究生资助体系的构建应充分考虑研究生的这些特点。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着完善的救助制度,如“绿色通道”制度,对被录取入学、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以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对于学费问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有“助学贷款”,助学贷款在学生就读期间实行无利息的政策,允许学生毕业后根据自己的能力逐步还清;这种人性化的贷款制度使得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能顺利入学,并保障其上学期间的学费问题,使其筹措学费难的问题得到根除,进而保障其能够安心从事学习和研究工作。可见,研究生的助学贷款政策在保障研究生入学机会均等和教育过程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外,为了解决大多数研究生的日常生活经济困境,我国的研究生资助体系中设置了学业奖学金和基本助学金。这种资助体系的设置,能使研究生的基本经济问题得到解决,能够保障研究生的入学机会公平,使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经济问题得到保障,从而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
2.期望理论视角下激励学生学业优秀和科研创新
根据弗洛姆的期望理论,人们采取某项行动的动力或激励力取决于其对行为结果的价值评价和预期达成该结果可能性的估计,即“激发力量=期望×效价”。其中,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效价是指达到的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期望指根据一个人的经验判断一定行为能够导致某种结果和满足需要的概率。为了激发学生的学术发展动机,奖学金的设置应该关注:个人努力、个人绩效、学校奖酬和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我国研究生资助体系的构建,为了提升研究生的学术发展水平,充分考虑到了个人的努力、绩效、需要和奖酬。[5]主要表现为:第一,个人努力和学术成就的关系。我国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是根据学生平时的努力程度、学业成绩和学术成果,并且根据不同学生的成就水平,将奖学金分为国家奖学金、学业三个等级奖学金,覆盖率高达80%。因此,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本情况为自己设置合适的标准,进而激发出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第二,学术成就和奖酬关系。当学生的学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学校会根据其学术成就的大小,发放不同等级的奖学金。第三,奖酬和个人需求关系。奖学金不仅以金钱的形式发放给学术表现优异的学生,而且给予其荣誉证书和表彰,使研究生的物质和精神均得到满足,对于其学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正因为研究生资助体系对于研究生的学业成就和科研创新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激励作用,很多研究型大学都十分重视研究生的资助体系的设置,在遵循国家标准的研究生资助体系设置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和财力情况,会设置一些特殊的奖学金项目,用于激励研究生取得更加优异的成就(如表1所示)。
3.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2019年研究生就业调查发现:刚毕业的研究生的平均工资远低于其预期水准,甚至出现“学历倒挂”。根据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可知教育和培训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教育程度越高,人力资本存量越大,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取得的职业和收入往往会越好。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是我国研究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但是也与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关系。根据贝克尔、明瑟、阿罗等的理论,研究生的教育年限很长,理应取得更高的收入,但之所以就业困难、收入较低是由其工作经验缺乏和工作能力缺少锻炼造成的。就业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所以我国旨在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研究生资助体系的设置,充分考虑到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为研究生资助体系中“三助”岗位的设置和单项奖学金的设置。这些岗位不仅能解决学生经济上的问题,而且也是能力锻炼的机会。
此外,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中教育收益的分析,教育的收益不仅包括个人短期的职业和收入的收益,而且还包括社会收益和个人的长期非物质收益。[6]我国的研究生资助体系的设置也充分考虑到研究生教育的社会收益和个人的长期非物质收益情况,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以及各类奖学金的评定过程中,不仅考虑个人的学业成就,而且个人的思想道德也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在奖助体系的评定过程中,对于思想品德的约束,使得研究生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自身道德素养方面的培养更加自觉。另外,研究型大学中会设置各类团队研究基金项目,使得学生在争取这些科研资助过程中,培养出科研合作和生活合作的素养。这些合作素养和合作人力资本对于其以后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利。
总之,我国“奖、助、勤、贷”相结合的研究生资助体系通过保障入学机会公平、保障研究生基本生活,使得研究生能顺利入学、顺利完成学业;通过期望和效果的激励力量机制设置有效的奖学金制度,使得研究生在科研創新方面的热情得到激发;通过“三助”岗位的设置,使得研究生的各项能力得到全面锻炼,为其进入社会工作打好了坚实的基础。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对保障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有显著作用。
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一般课题“‘三全育人’视角下辅导员领导力培育研究”(项目编号:BNUSZ2020YB0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建研究课题“‘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行政岗位党员教师育人作用研究”(项目编号:JYXBDW2021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JOHNSTONE D B.Th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of Cost Shar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04,23(4):403-410.
[2]吴慧玲.全面收费政策下研究生资助体系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34(3):145-147.
[3]王战军.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理念、框架、内容[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1):1-5.
[4]埃尔查南·科恩,特雷·G·盖斯克.教育经济学[M].范元伟,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19-20.
[5]刘文娟,李芳敏.资助对研究生学业成就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评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6):43-48.
[6]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9-10.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