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科硕士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及实现机制探析

2017-03-02邱家洪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实现机制培养模式

邱家洪

摘要:文科硕士研究生大多来自应届本科生,缺少社会实践的经历和锻炼,加之目前社会实践在各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使得文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模仿轻创新”“重研讨轻体验”的倾向。构建“体验服务、调查研究和兼职锻炼三环一体”课程化社会实践模式及其实现机制,有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体验与思考衔接、科研与教学互动、培养与需求对接,对培养文科硕士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关键词:文科硕士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实现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1001004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由小到大、快速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服务国家需求能力持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质量水平,与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自身肩负的使命和国际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就当前我国高校文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情况来看,文科硕士研究生大多来自应届本科生,缺少社会实践的经历和锻炼,加之目前社会实践在各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使得文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模仿轻创新”“重研讨轻体验”的倾向,导致文科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普遍不强。社会实践作为寓教于“行”、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特殊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对于不断增强研究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文科硕士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总体模式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2010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强化研究生实践教育环节,将社会实践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环节,做到有计划、有规范、有考核,形成长效机制。”2012年,教育部、团中央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制订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年度计划”。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

近年来,按照中央提出的“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的要求,各地高校积极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就。文科硕士研究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不仅受到了国情教育,了解了社情民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也在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巩固、检验和丰富理论知识,获取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在实践中发挥自身知识技能优势,服务基层,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提升了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当然,现阶段文科硕士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效果还不容乐观,与中央提出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一是缺乏顶层设计与联动机制,實际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培养单位重视不够,计划安排和组织实施存在欠缺;三是激励与评价机制尚不健全,研究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三是社会相关各方支持有限,基地建设较之理工科研究生落后。

研究生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或培养单位组织开展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走出校门、深入社会的特殊教育教学活动,要达到预期效果,不仅要确立目标原则,明确内容重点,完善组织保障,构建体制机制,而且还须积极探索、不断拓展有效载体或确立合理的运行模式。伴随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深入推进,研究生社会实践涌现出了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挂职锻炼、“三下乡”活动、“四进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也探索出了项目化运作、高校与社区共建、校企合作、基地化等多种社会实践模式。本文基于文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结合各地高校实践探索的成功做法及研究生的学习进程,将文科硕士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总体模式确定为:“三环一体”课程化模式,即把社会实践确立为2—3个学分的独立课程,研究生在读三年之中,利用假期和平时课余时间,顺序完成体验服务、调查研究和兼职锻炼三个环节的活动任务。

1研一阶段:体验服务

文科硕士研究生在第一学年,主要是学习基础课程,完善知识结构,培养理论素养和学术思维。这一阶段课程开设多,学习任务重,研究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少。但还是可以利用寒暑假或平时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符合本阶段培养要求及研究生学习进程的体验服务型实践活动。文科硕士研究生通过开展体验服务型实践,可以接触社会,了解社情民意,感受民生,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积累研究资料。

文科硕士研究生体验服务型实践,形式多样,除了政策宣讲、支教帮扶、法律咨询、赈灾服务、公共文化场馆及大型活动服务外,最常见和最基本的形式是社区服务,包括敬老助残、扶贫济困、拥军优属等一系列提高社区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服务活动。尤其要重视引导研究生自愿到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等艰苦地区,发挥各自特长,开展“点对点”基层服务,为当地百姓“办实事、解难事”。

入学之后,研究生按照校研工部及院系研工组的安排部署,选择1—2项体验服务型实践活动形式,填写“社会实践(体验服务)”申请书。申请书经导师审核通过以后,研究生即可自主安排落实活动方案。实践活动结束之后,研究生须向导师提交一份不少于3 000字的“社会实践(体验服务)”报告,并附相关证明材料。导师根据研究生活动表现及申请、报告材料情况,评定该项成绩。参加学校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四进社区”活动以及各级政府组织发起的公益性志愿服务活动者,可申请认定。

2研二阶段:调查研究

如果说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追求质量、内涵发展是研究生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要求,那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增强其创新能力则是提高文科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社会实践中的调查研究型实践,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全面、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真实情况,并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而科学阐明社会的状况及其变动规律的认识活动。开展调查研究型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研究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预测社会变迁趋势,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调查研究型实践作为高校社会实践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实践类型,可以划分为“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两类。鉴于第二学年的主要学习任务在专业课程上,要求文科硕士研究生除了积极开展专业社会调查外,尚须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热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校研工部或院系研工组要及时发布社会调查参考选题,开设社会调查课程或讲座,帮助研究生掌握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基本技能。学校、院系可发布社会调查立项项目,由研究生个人或团队自主申报,通过项目竞标获得经费资助、项目培训和专门指导。

在第二学年开学之后,研究生可以根据社会调查的相关要求,自选题目或依据参考选题,确定社会调查的主题,撰写“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申请书。申请书经导师审核通过以后,研究生即可按照申请书拟定的方案,开展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结束之后,研究生须向导师提交一份不少于5 000字的“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报告,并附相关证明材料。导师根据研究生活动表现及申请、报告材料情况,评定该项成绩。学校、院系社会调查立项项目获得者,要按照相关要求,完成各项任务,接受过程检查,申请结题验收。

3研三阶段:兼职锻炼

这一阶段,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毕业学位论文的撰写,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同时,也面临着就业或创业的选择。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硕士研究生的稀缺性逐渐下降,其就业已经不再是供不应求的状况。文科硕士研究生更是遭遇严重的结构性人才过剩问题,要想增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加强实践锻炼,增加职业经历,提升自身的就业创业能力。因此,文科研究生在第三学年中,要合理安排好时间,走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街道社区以及基层农村组织,争取更多的兼职锻炼的机会。

鉴于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岗位有限,单靠研究生自己的力量难以谋职,学校、院系要在发动各方力量,为研究生争取就业机会的同时,高度重视实践基地建设,保证社会实践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校院两级”研究生实践育人基地建设,都要结合人文社会科学特点,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深入推进“校地”“校企”“校研”合作,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创业园区以及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建立实践育人共同体,为研究生步入社会提供“中转站”,为研究生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基层建设、增强实践能力提供“大平台”[2]。

无论是研究生自己联系所从事的兼职锻炼,还是由学工部、校团委、研工部等组织机构安排的兼职实践,均须向导师提交“社会实践(兼职锻炼)”申请,并获得审核认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鼓励研究生开展创业实践,并加以认定。参加由学校选派的挂职锻炼,如硕博服务队、新农村服务团、西部服务团等,也当属此列。兼职锻炼结束后,撰写、提交不少于3 000字的“社会实践(兼职锻炼)”报告,并附实践单位成绩评定意见书。在第三学年之前开展的就业创业见习实践,符合相關要求的,可申请认定。

三、文科硕士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实现机制

文科硕士研究生“体验服务、调查研究和兼职锻炼三环一体”课程化社会实践模式,不仅包括相互衔接、有机统一的三个环节,而且每一个环节都包含三个实施步骤:第一步为动员准备;第二步为方案实施;第三步为总结考核。

每一环节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既可采取个人实践的形式,更鼓励通过组队,采取团队实践的组织形式。组队的方式可以由校研工部出面组队,也可以由学院重点组队,还允许学生自行组队,但须经学院审核认定。

为了推动文科硕士研究生社会实践“三环一体”模式的有序运转,高校要遵循“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创成果”的宗旨,坚持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了解和解决社会热点实际问题相结合、与创业就业相结合的原则,结合自身实际构建起结构合理、高效可行的实现机制,努力形成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良好态势。

1组织管理机制:健全制度,完善组织,提供经费保障

建立社会实践长效育人机制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二是要有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组织体系。教育部等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规定相应学时学分,合理增加实践课时。”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使其成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必修课程,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师资配备、时间安排以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按照培养方案,应制定社会实践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及配套文件。

在健全制度体系基础之上,建立起“学校统一领导、部门统筹协调、校院两级推进、学院为主实施”的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运转。校研究生工作部、院系研究生工作组、基地(相关单位)和导师应是社会实践的主要组织管理者。校研工部负责学校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整体工作;院系研工组负责本院系的社会实践组织工作;基地(相关单位)负责接收安排、制订计划、指导管理、推荐建议事宜;导师负责对本人所指导的研究生进行动员教育,提供咨询指导,审核项目申请,批阅成果材料。学校和各院(系、所)要落实实践育人经费,并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

2协同联动机制:多方协同,齐抓共管,形成育人合力

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求学校内部分管领导统筹、部门分工协作、学团齐抓共管、师生充分参与,也需要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可以说,研究生社会实践,只有通过整合政府、高校、实践单位、媒体等各方力量,统筹各种资源,才能形成社会各方面共同支持、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从而更好地实现“识国情、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目标任务。

地方政府要从研究生社会实践是促进教育与经济、科技密切结合,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行动这一战略高度出发,制定开展社会实践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专门机构和专人具体负责相关工作,发挥好宏观协调作用,并给予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在研究生社会实践中的主导与核心作用,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建立起资源共享、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培养机制。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也要广泛开展宣传报道,营造全社会支持学生深入社会,在实践中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

3信息共享机制:构建网络,提高效率,拓展沟通渠道

社会实践是利用社会资源培养人才,并使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服务社会的校外活动,具有明显的开放灵活性、协同合作性特点。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地域分布广,涉及多方关系,信息沟通渠道窄,管理难度较大。因此,有必要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构建包括学校职能部门、培养单位、实践基地、研究生在内的“四位一体”的信息共享平台,以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和管理效率,拓展信息沟通渠道。

研究生社会实践信息共享平台,包括课程网站、管理系统和短信平台。课程网站提供信息发布、资源下载,在线答疑、实践论坛功能;管理系统用于账户注册、项目申请、材料提交、过程检查、成绩评定以及奖项申报;社会实践短信平台用于学生外出实践期间,导师为学生提供咨询指导及彼此的沟通交流。其中,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共享平台的核心,应该包括四个主要模块:学校功能模块、院系功能模块、学生功能模块和基地功能模块[3]。该系统涉及的角色有学校管理员、院系管理员、评价导师、基地管理员和研究生。学校管理员享有最高权限,可以对学院管理员、评价导师、基地管理员、研究生进行管理。

4考核激励机制:严格考核,评优评奖,激发动力活力

研究生是实践育人的对象,也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在实践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加大表彰力度,激发研究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社会实践作为一门特殊课程,教学周期长,教学要点和能力培养要点多。因此,不能采取常规课程的单一考核形式,需要将硬性要求与弹性评价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核。评价考核标准的设计,要坚持以教育性为主导,以育人为本,客观科学、系统规范,综合考虑选题立意难度与水平、实践任务量与完成效果、实践价值与社会影响、报告或答辩完成情况。

在完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除了前面提到的将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纳入培养方案,进行课程化监督考核外,还应对研究生基本奖助学金的评定、社会实践的评优评先、申报全国及省市重点实践团队及项目奖、社会实践创新学分的认定、相关论文的评选、版面费资助、推荐发表等相关激励制度进行有机整合,加大激励的力度。要利用荣誉周、文化节等活动载体,通过校园网、官方微信平台、微博客平台等新媒体对“志愿服务楷模”“社会实践能手”等典型人物事迹进行宣传报道[4]。

5安全保障机制:做好预案,强化监管,防范安全风险

安全保障是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中非常重要而特殊的一环。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安全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安全有序。学校要集中开展社会实践安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知识,明确“预防为先,安全第一,实践为主”的原则。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必须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尊重当地风俗习惯,礼貌待人,虚心学习,谨慎行事,严禁以社会实践活动名义进行有损学校声誉的活动。

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同样重要。学校要制定社会实践安全管理办法,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为了预防万一,学校应积极争取为参与社会实践课程的所有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保险。要安排专人对社会实践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制定及时有效的事故反馈和应急处置机制,切实做好“交通安全、财物安全、食宿安全、防暑御寒、野外安全、疾病预防、滋扰防范”等各项工作。除此之外,培养单位要及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达成安全保障的共识,发挥学生家长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安全督促的特殊作用。

參考文献:

[1]刘延东.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1—6.

[2]北京科技大学完善研究生社会实践育人体系[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1231.

[3]刘晓东.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6—63.

[4]教育部.西南大学实施“千百硕博下基层”工程构建研究生实践育人新格局[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1225.

Abstract:Liberal arts postgraduates mostly come from the current years graduates, and lack social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Besides, the current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still a weak link, so the cultivation of liberal arts postgraduates, to a large extent, emphasize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neglects afterclass education, emphasizes theory and neglects practice, emphasizes imitation and neglects innovation, and emphasizes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and neglect experience. Constructing the social practice mode and its realization mechanism of “experience servic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and part time exercise” is helpful to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xperience and thinking, interaction between research and teaching, and the interlink between training and demand, which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cultivating liberal arts postgraduates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e ability.

Key words:liberal arts postgraduates; social practice ability; training model; realization mechanism

(责任编辑:朱岚)

猜你喜欢

实现机制培养模式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协同论的大学教育伦理体系构建及实现机制
官场话语生态的形成过程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