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言论失范行为的思想根源剖析及应对策略
2022-07-10蔡冰
摘 要: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在大众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网络“自由发声”红利时,网络言论失范行为也时有发生。文章通过对网络言论失范行为的深层次认知根源进行剖析,揭示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网络民粹主义、普世价值论等社会思潮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指出应积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大众化,不断巩固和壮大新时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这些都是治理网络言论失范行为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网络言论失范行为;思想根源;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D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7-0127-04
言论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言论自由需要“合理的限制”,即公民言论自由存在限度问题,这是世界法理学界早已达成的共识。据统计,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11亿,含10.07亿手机网民,互联网普及率达71.6%,20—49岁网民占比為56.4%[1]。随着光纤宽带、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各类移动终端的普及,现实社会问题得以在网络空间呈现,虚拟空间一定程度上成为现实社会的映射。超十亿网民无疑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庞大社会力量,加之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互动性、开放性等特征,网络发声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网络舆情治理带来不小压力和挑战。大众网络言论中凭空臆想、捏造事实、盲信盲从、谩骂攻击之类的失范行为,缘何时有发生?普通民众网络“自由发声”的底线到底在哪里?导致网络言论失范的深层次根源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值得思考和探讨。基于此,本研究在研究分析的过程之中,围绕网络言论失范行为的思想根源这一论题展开了深入化、全面化的探析,并立足于中国实际国情,针对网络言论失范行为方面提出了合理化、高效化的应对策略。
一、网络言论失范行为的认知根源
心理学的认知行为理论认为,认知在情绪与行为之间起着中介和调节的作用。认知对外部世界输入信息的解读方式,将直接影响个体是否最终采取行动,以及采取何种行动。网络言论无论是以文字、图片、音频还是视频为载体,它们所表达的都是网民的态度看法、情绪情感和思想理念。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中10—39岁群体占比为50%,超5.05亿人。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觉醒、奋起、蜕变,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侵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这一批网民主力军。其中,伴随且服务于帝国主义资本全球扩张掠夺思维的西方新自由主义,及在其影响下形成发展的网络民粹主义思想,以及作为特殊利益集团争夺势力范围、瓜分资源理论先行者的普世价值,尤其需要为当下国人思想意识形态迷惘及网络世界纷繁乱象负责。
(一)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是西方国家主流政治经济思想与重要意识形态标志,其实质是一种国际垄断资本全球扩张的政策主张与理论思潮,其核心思想是“三化”与“三否定”,即“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国家干预”。1990年“华盛顿共识”出台,新自由主义的内涵在“三化”基础上扩展出了“全球一体化”,实则为谋求全球美国化。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同时,世界格局也发生着深刻变化——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处于由国家垄断阶段向国际金融资本垄断阶段过渡的重要节点,新自由主义开始兴起。国际垄断金融资本集团和美国当局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工具,罔顾各国具体历史实际,向全球强制推行“华盛顿共识”,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掠夺,“拉美陷阱”就是其鲜血淋漓的“战果”。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尽管未落入类似陷阱,但不可否认,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确实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很大冲击,反映到网络表达上的一个很明显特征就是部分网民对资本主义的向往和西式民主的歌颂。新自由主义是一种建立在人性自私论、市场万能论、私有优越论基础上的思想体系,从本质上就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的,通过包括学术化妆在内的各种美化手段,利用书籍报刊、影视作品以及大众媒体向国人进行鼓吹。在网络时代,西方新自由主义更是如鱼得水,许多人中了它的迷魂汤而不自知,还不断为其摇旗呐喊。
(二)网络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即以“民”为精粹,但此处的“民”并非日常所说的广义上包括各个阶层的人民,而专指下层民众[2]。它盲目推崇下层民众的价值与理想,“平民至上”,反智、反精英、反权威、反现代化;习惯将一切人事物简单地放入道德逻辑进行评价,思考与行动欠缺理性思维;偏激地追求底层民众利益最大化。中国网民总体而言具有一定的草根属性,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低。截至2020年底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近十亿网民中,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仅占19.8%,月收入水平5000元以下网民群体占70.7%[3]。这样的网民群体结构,加之网络的匿名性、去中心化与快速传播,使得民粹主义式表达充斥网络空间,并形成网络民粹主义。网络民粹主义的主要表达特征是“三仇”和“两求”,即仇官、仇富、仇专家,求民生、求民权,而且具有一定泛政治化倾向,往往呈现出强烈的情绪化、主观化和非理性特点。一个事件发生后,涉事方所处阶层立场往往成为某些网民判断是非的标准,无视事件本身孰对孰错,底层大众阶层身份成为唯一合法性来源,“老百姓做什么都是可以被原谅的”,而最初对个人的不满也极易在网络舆论发酵中逐渐转变成对我国税收、法治等国家体制机制的攻击,从而产生不良社会影响。这种毫无逻辑可言的网络言论失范行为背后,随处可见民粹主义的影子。
(三)普世价值论
“普世价值”源于西方宗教观与伦理观,20世纪90年代经由理论刊物、报纸、互联网迅速传播,成为时髦学术用语和流行大众话语,后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赋予特定政治内涵和意识形态色彩,成为其站在“人类道德制高点”上向世界传播意识形态、“制造共识”和推广“西式民主”的思想武器[4]。普世价值论实质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美西方国家打着“普世”的幌子,将自己的价值观凌驾于他国文明和文化之上,强迫别国政府和人民接受,肆意干涉他国内政,造成政治动荡、经济衰退、社会混乱,中东、北非地区的“颜色革命”就是血淋淋的例子。我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西方普世价值思潮趁虚而入,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国际背景下,对国人思想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美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信息技术综合实力及现代传播体系先发优势,一方面通过媒体新闻、文化书籍、影视产品、网络游戏等手段,巧妙推行网络文化霸权,推销资本主义价值观念、政治体制和生活方式,兜售资产阶级语境下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法治”“博爱”等所谓“普世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媒介议程设置,极力渲染官员贪腐、环境问题、医患矛盾等及其他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培植西方代理人阶层,如某些长期受西方价值观念灌输的所谓“公共知识精英”,建立媒体和网络话语霸权,歪曲真相、恶意抹黑,将一些偶然社会事件及发展过程中的一般问题上升到政治体制问题,意在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最终将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5]。
二、网络言论失范行为的应对策略
科技发展带来的网络全覆盖,为民众实现自我赋权提供了可能性,而事实上,社会话语权也正在从以往的精英阶层逐渐下沉至普通民众。网民自由发声的普遍性与便捷性一旦与互联网匿名性、去中心化、迅速扩散性等因素相叠加,不同于纸笔时代的字斟句酌、三思而行,大众网络言论出现失范现象的可能性更大,风险性更高,甚至给社会造成恶劣影响。如某男子在网上发微博侮辱四川凉山森林火灾中壮烈牺牲的救火英雄,迅速引发大量网民极大愤慨与强烈谴责,对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等多方面形成了极其恶劣的不良影响。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已非个人道德素质问题,而是突破社会底线的刑事问题,涉嫌寻衅滋事罪,而这些侮辱、诋毁英烈的网民也受到了相应的惩罚。治理网络言论失范行为,既需要政府网络监管部门加强有效监管,特别是技术监管,也需要完善相关网络法律法规,利用他律手段的强制约束,使广大网民牢固树立网络言论的底线意识,更重要的是必须针对普通民众深层次的认知根源问题,从国际、国内,国家、社会、个人等多个层次开展內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思潮引领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确保广大网民在网络中规范自身言行,积极传播一些正能量思想,进而更好的营建温馨、和谐的网络环境,提高社会安全稳定性。
(一)积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6],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紧扣时代之问,为全球治理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并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所认同,得到了广大民众的高度支持以及认可。完全不同于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渗透、颠覆、双标,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国际社会要共商、共建、共享,二者显然存在本质区别。全人类共同价值深切传承“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和而不同”“天下为公”“天人合一”“亲仁善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鲜明蕴含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型国际关系等国际主义新理念,明显超越了“普世价值”的狭隘意识形态偏见与虚伪逻辑套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注的是全人类共同现实利益,旨在解决当代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其哲学基础[7]。积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努力寻求共识,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世界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不仅能够拓展国人全球视野、开阔胸襟格局,使国人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世界文化,也作为反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有力手段,在切实保障国家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充分彰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全社会共同价值遵循,不同个体、群体、阶层均能从中找到切合自身利益诉求与发展需要的价值因子。治理网络言论失范行为,针对个人而言,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大力开展各种贴近广大群众网络生活实际的内容资讯丰富、形式载体多样、传播主体多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宣传教育更富实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社会层面而言,应在网络文化场域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凝聚虚拟空间价值共识;主动创新主流媒体传播方式,重视建构新媒体话语权,促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引领网络舆论导向;大力加强网络文化生产监管,从源头净化网络价值生态。国家层面而言,应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法治建设,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严惩网上造谣欺诈、攻击谩骂、传播淫秽色情等行为,净化网络环境,使社会治理过程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运用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向社会、民众传导正确价值取向。
(三)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大众化
治理网络言论失范行为,应注重创新网络虚拟空间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网络话语表达方式与传播机制,增强广大网民对“四个自信”的认同感,以中国底气涵养大国国民心态,使“四个自信”内化为每一个普通网民平凡生活的精神力量,进而构建理性客观、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生态,共同建设网络美好精神家园。当代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制度设计、文化建构,具有其历史逻辑、时代逻辑与实践逻辑。马克思最伟大的功绩之一,在于“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8]。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和阶级意识[9]。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任何其他票选政党都无法做到的。明白背后这一层逻辑,就不难理解为何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三、不足与展望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精神家园,大众在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网络“自由发声”红利时,应有底线意识,规范自身在网络空间中的言行,严禁传播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以及违法信息,多传播正能量信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言论自由切不可突破道德底线与法律警戒线,否则,可能产生实践主体不愿看到或难以承受的严重后果。其实,早在2016年国家网信办召开全国跟帖评论专项整治视频会议时,就提出了规范网络言论的“九不准”和“七底线”。近年来,尽管在多方协同努力下,我国网络文明建设取得一些成效,但距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仍有不小差距。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网络空间治理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对于任何行为的规范,通常包括两种思路:自律与他律。鉴于互联网与生俱来的虚拟开放性、即时传播性和迅速扩散性,再加之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的艰难“法益衡量”,当下网络言论的法律规制、技术限制(如大数据监控、网络实名认证等)和行业自治等他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此种背景下,治理网络言论失范行为,从内在认知层面着手,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网民言论自由底线意识,提升网络言论自律效果,具有格外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9-23). http://www.cnnic.netcn/hlwfz yj/hlwxzbg/hlwtjbg/202109/t20210915_71543.htm.
[2] 陶文昭. 中国民粹主义新特点:“三仇”、“两求”与“两过”[J]. 人民论坛,2016(13):32-33.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2-03). http://cnnic.cn/gwm/xwzx/rd xw/20172017_7084/202102/t20210203_71364.htm.
[4] 吳瑛,阮光册,徐惊奇,等. “普世价值”论的制造与消解:国际媒体涉华意识形态传播与演变研究(1978-2018)[J]. 思想教育研究,2019(12):60-65.
[5] 李江静. 西方国家推行话语霸权的隐蔽性策略及其应对[J]. 红旗文稿,2017(03):35-37.
[6]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1-07-02(02).
[7] 汪亭友. 从对西方“普世价值”的批判看全人类共同价值[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1(09):38-42.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7.
[9] 侯惠勤. 从“四个自信”上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侯惠勤教授[J]. 思想教育研究,2016(08):3-11.
(荐稿人:陈宇红,广州大学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广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新时期大学生网络欺凌问题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课题编号:GDWL20YB18);2021年广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学工专项)“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课题编号:GDSZXG20212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蔡冰(1985—),女,硕士,广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