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相关思考

2022-07-10魏浩天纪莹琳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新时代德育大学生

魏浩天 纪莹琳

摘  要:作为新时代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德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实现立德树人的伟大目标。大学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青年强则国家强,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提升其道德素养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文章在深刻体认大学生德育价值意蕴的基础上,深入实际明确其不足,积极探索新时代德育工作的实践转向,以期提升大学生自我修养,切实保证德育工作和谐有序推进。

关键词:德育;新时代;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7-0015-04

以“新时代大学生德育”为关键词,以“主题”为检索项进行高级检索,检索到文献30余篇,检测到特色期刊7篇,学术论文1篇。关于这类研究最早的是汪俊涛和林莉在2003年发表的《网络时代大学生德育探讨》,2019年发表文献数量最多,可以看出此类研究的关注度在逐步上升。

一、新时代大学生德育的价值意蕴

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时期,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高等教育有着与以往不同的要求,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德育显得尤为重要。就国家、高等教育本身和个人三个层面来讲,德育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意蕴。

(一)人才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人”这一生产力的根本要素,培养高水平人才是强国富民的重要依托,因此,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关键在于对人才的培育。以往的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注重书本知识和理论素养的学习,产生了许多问题,培养了一小部分有才无德的所谓“人才”,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消极作用,因此在新时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抓住德育这一重要线索,培养德艺双馨、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真正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人”的要素。

(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时代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绝不能浮于表面,不仅要着力于加大投入,构建完善的知识基础设施,而且要立足时代变化,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要实现内涵式的发展,必须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为目的,必须要坚持育才与育德相结合的方针,不能仅将书本上的知识教予大学生,而且应当将道德伦理与基本的法律规范内化于大学生的心中。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德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明确的道德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和约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有利于大学生自觉通过劳动教育、环保教育、政治历史教育等手段优化自身的道德认知,从而充实高素质人才所应具有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水准,培育时代所需的完整人才,进而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三)个人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育不应该只注重受教育者的智力发展,受教育正确道德观的树立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客观要求着教育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大学生面对课业压力以及就业需求,往往只注重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智能技术,而忽视了修养自身道德素质[1]。当前,为适应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与社会的高速發展,高校大学生必须实现全面发展,不仅要不断充实文化知识,还要着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自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德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自我修养,有利于在提升大学生自身道德水准的前提上将书本中的知识化为自身的理论素养,也有利于大学生通过对理论的理解、掌握与吸收,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融入伦理道德实践,进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新时代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现存问题

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已广泛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果,实现了阶段性目标,但在现实推进中,依然有不少实际问题制约其发展,具体体现在高校德育方式的实效性不强、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德育挑战、高校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不到位等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见图1)。

(一)高校德育方法实效性不强

与以往一样,高校德育的主渠道依然是通过思政课向学生灌输含有德育因素的教育内容。高校教师通过期中、期末统一的书面考试,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综合表现,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摸底了解,并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道德水平提高与否的唯一标准,以及考查教师教学成果突出与否的主要依据。久而久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会出现轻实践重教学的现象,把德育变成“唯分数论”的附庸,不仅造成部分学生出现“高分失德”的现象,高校教师各项德育实践活动也达不到理想效果。德育并不能等同于偏重理论教育的“智育”,停留在“知”,恰恰相反,人的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只是以知作为起点,通过“知”“情”“意”“行”,一步步得到升华,不断在实践中得以确证,从而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因此,如果高校的德育只是停留在思政课堂,不落实到生活中,学生就无法达成从知到行的进路,以致其在日常生活中并不能实现自律,无法养成良好自觉的行为习惯,使得德育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挑战

现阶段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并获得良好的应用效果,时代的发展给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其产生着许多不利的影响[2]。网络文化现在已经是大学生德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大学生对网络较为依赖,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习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西方思潮文化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大量地向我国高校输入历史虚无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以及各种歪曲的社会文化思潮,其目的就是影响并控制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部分大学生过于依赖网络,引发了自我认同缺失、网络道德滑坡等不良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已经不是曾经脱离社会的象牙塔,而是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对高校德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仅是把握时代创新德育教育的机遇,更是未来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挑战[2]。

(三)高校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不到位

实现高校德育发展、切实保证德育工作有序推进需要专业、庞大的德育教师队伍作为支撑。当前,高校仍以“智育”发展为工作重心,并积极开展德育建设,为德育提供保障。其一,高校德育教师数量短缺。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深入人心,德育工作相较以往已取得明显进步,高校德育的师资力量也明显加强,但仍存在相关专兼职教师数量短缺的问题,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德育工作的稳步进行,极大制约了高校德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其二,高校德育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当前,高校部分德育教师存在教学理念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现实问题,导致自身无法根据时代要求进行学生的相关培养工作,极大制约了其德育教学的科学性与先进性。这些现象极不利于大学生的德育的开展,因此必须全面加强高校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优质的德育教师队伍,为德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三、提升大学生德育成效的路径对策

在深刻体认大学生德育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困境的基础上,必须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关措施,通过推动德育教学内容改革与方式创新、净化德育网络教育环境、加强高校德育教师队伍建设等手段,切实提高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真正确保其行稳致远(见图2)。

(一)推动德育教学内容改革与方式创新

新时代大学生的德育必须巩固原有的优秀德育文化,也要吸收外来的德育文化,与时俱进的更新教学内容,构建新时代的德育體系。新时代也要实现德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发展,除了传统的理论灌输,在日常教学中也应当加强德育实践性,通过实践让学生从知到行[3]。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角色互换、案例情景再现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开展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带领学生到养老院看望老人,开展义务植树等活动。这些德育实践教学活动可以丰富课内外德育教学方式,对德育取得良好成效起到重大作用。

(二)净化德育网络教育环境

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使得当前的德育环境复杂化,网络语言中不乏一些不良信息与语言垃圾,而社会上一些知识水平较低群体或者青少年学生往往判断分析能力与控制理解能力较差,这就推动了这些负能量的滋生与蔓延,对公正的德育文化起到冲击作用和负面影响。基于此,高校应对网络文化进行全面了解与深入研究,提高大学生的德育水平与网络规范使用意识,使得他们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与创造力,将网络文化与德育文化更好地结合。高校德育教师应加强大学生对网络的辩证认识,注重德育网络教育环境,加强大学生对网络的辩证认识,积极利用网络文化的积极因素,建设好网络思想阵地,将德育内容深入思想教育、休息娱乐、信息服务等校园网络栏目中,为学生提供网络发声平台以进行交流。为大学生营造积极、乐观的网络信息,有效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自觉守好网络道德底线[4-6]。

(三)加强高校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新时代大学生德育的主要载体是以高校德育教师队伍为主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主体的综合素养(包括教学能力、知识储备、道德水准、具体行为等)的状况在极大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与效果,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认知水平、行为立场、思想品质等,从这个角度来讲,加强高校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十分必要、十分迫切。

现阶段,我国高校德育教师的综合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亟须提高。首先,部分高校德育教师的教学能力较差,出现讲解不清、抓不住重点、课堂吸引力弱等状况,导致学生学不会、学不牢、不想学,更有极少数教师照本宣科,对待课堂与学生极不负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沦为形式。其次,相当数量的高校德育教师知识储备不充足,出现讲解不深、提问不会、知识点存在偏差等尴尬现象,致使学生听不懂、学不正、学不到,更有少数教师知识储备欠缺,无法胜任德育教师的岗位。最后,部分高校德育教师的言行举止及其所体现的思想道德水平低,部分教师课上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学生向上向善,鼓励学生自我提升、自我约束,课下却持模棱两可的态度,甚至于在行为上无法起表率作用,无法与对学生的要求相衬;极少数教师甚至在课堂上讲授与党和政府要求相悖的价值观念,鼓动学生抛弃核心价值观;一些教师自身德行败坏,德不配位,被禁止从事相关行业,甚至调离岗位、受到处分。综上所述,仅从教学能力、知识储备、道德言行三个方面就能够看出当前加强高校德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必要性、现实性[7]。

加强高校德育教师队伍建设虽然急切,却绝对不能忽视德育教师队伍的结构性调整,绝不能搞“一刀切”。当前我国高校德育教师队伍可以细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为高校专职德育教师队伍,即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任教师;其二为高校兼职德育教师队伍,即高校辅导员教师。两类高校德育教师队伍既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共性是两类德育教师队伍从广义上来讲均属于高校教师,均有立德树人的基本职责,均能够通过自身品行和立场向学生施加影响;而个性则是两类德育教师队伍的学历、学术水平、职称、主要职责不同,向学生施加影响的主要渠道不同,立德树人的职责范围不同,等等。因此,加强两类高校德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也有所不同。

就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任教师(专职德育教师)队伍来讲。首先,必须进一步加强准入监管,建立相关准入制度,严格限制专职德育教师的学历和学术水平,排除学历较低或学术水平不足的待入职人员;其次,必须明确专职德育教师的本职工作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所有专职德育教师必须参加相关教学工作。再次,必须建立相应的、以理服人的奖惩机制和职级晋升机制,以遴选优秀专职德育教师,激励其他专职德育教师,警示不合格的专职德育教师,同时也有利于专职德育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提升。最后,应当定期设置培训课程,及时开展新政策解读讲座,鼓励专职德育教师参加以提升其教学能力[8-9]。

就高校辅导员教师(兼职德育教师)而言,首先,高校必须建立有效合理的就业遴选准入机制,适当限制兼职德育教师的学历,从多方面鼓励兼职德育教师提升其学术水平;其次,必须明确兼职德育教师的本职工作在于多方面的立德树人工作,兼职德育教师必须以所辖学生为客体,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再次,应当建立竞争和奖惩机制,及时发掘和奖励先进典型,促进兼职德育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发展;最后,除应当设立培训课程和开展讲座外,还应当定期举行考核,考察兼职德育教师在知识掌握、工作绩效、师德师风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参考文献:

[1] 田虹.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对策研究[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01):106-107.

[2] 谢晓娟,王春红. 多学科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3] 石书臣. 现代德育理念与高校德育创新[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04):18-21.

[4] 谢海玲.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中的主渠道作用[D]. 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0.

[5] 李薇.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道德教育价值研究[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6] 高天琼. 论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J]. 襄樊学院学报,2006(06):107-110.

[7] 王琨,张培刚,吴秀华. 新时代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实践的路径研究[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7(05):9-11.

[8] 白显良,崔建西. 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价值定位、时代内涵与实践要旨[J]. 思想理论教育,2018(11):4-9.

[9] 刘蓓蓓. 重庆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研究[D]. 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07.

(荐稿人:孔哲,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

作者简介:魏浩天(1999—),男,硕士在读,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纪莹琳(1998—),男,硕士在读,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

猜你喜欢

新时代德育大学生
《中国德育》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