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运行分析——以山东省H市为例
2022-07-09赵兴龙
赵兴龙
(菏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山东 菏泽 274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逐步建立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养老制度,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对这一制度不断进行改革与探索。2015年1月,《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1]正式拉开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序幕。围绕这次改革,大批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研究的焦点主要围绕养老保险双轨制并轨问题、养老金替代率测算问题、“过渡期”与“中人”改革问题、制度的公平性问题等,而对养老保险待遇的研究较少,即使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也是作为辅助性材料或验证数据出现,主要集中在国内外养老待遇对比与国家层面宏观待遇分析两个层次。养老待遇的实际发放主要以市、县两个行政级别的实施为主,其宏观方面的研究对养老待遇具体操作的实践意义不大,对养老待遇进行低层次、精细化的微观研究与分析有着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既涉及到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生活水平问题,又涉及到退休人员的满意度、社会稳定度问题,是切切实实的民生、民计问题。另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通过对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进行研究与分析,可以了解历史规律、把握现实情况、预测未来趋势,有利于养老保险的统计分析、预算与测算工作的开展,及时找出问题所在,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一、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2008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标志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初步尝试[2];2015年1月,根据国发〔2015〕2号文件精神,我国正式开始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与此同时,山东省为了推进本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颁布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15〕4号)及《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鲁人社发〔2015〕46号)[3]。在待遇标准方面,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分为“老人”“中人”与“新人”,时间节点为2014年10月1日,具体分类标准与解释如表1所示。其中,针对“中人”,设立10年过渡期(2014年10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过渡期内实行新老待遇计发办法对比,保低限高。
表1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分类
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运行分析
H市人社部门、财务部门积极进行相关数据的整理与测算,在2017年9月底前基本实现改革后退休人员按新制度计发养老保险待遇试运行。根据时间节点,目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分为两类,即“老人”与过渡期内的“中人”(以下简称改革前与改革后退休人员)。在对H市退休人员进行待遇分析时,主要涉及两个维度:一是按改革前、改革后退休人员进行分类,两者待遇计算方法不同,共同决定了退休人员整体待遇水平;二是从时间、年龄、性别、职级四个角度进行分析,找出彼此对退休待遇水平的影响与联系。
在样本数据选择上,通过对H市人社局社保中心近几年待遇发放数据档案进行调查研究后,选择2016-2020年市直268 家机关、事业单位共9000余名退休人员统筹内待遇数据进行分析,原因如下:一是2016-2020年共五年数据,数据年限适当,与“十三五”规划时间段相对应,与“十四五”规划日期相衔接,发现的规律更具有代表性与现实指导意义。二是市直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数据量适当,便于进行低层次、精细化数据分析。三是统筹内待遇由国家规定人社部门统筹发放,统筹外待遇由各单位结合财政部门单独发放。统筹内待遇更标准、更规范;严格意义上讲,统筹外待遇虽为退休人员收入的一部分,但不能算作养老保险待遇。四是根据2016-2020年待遇数据的分析,建立相应模型,可以预测2021年待遇相关情况。目前2021年全年数据已出,便于将预测数据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验证。
(一)时间序列
从图1退休人员数量来看,改革前退休人员数量缓慢下降,改革后退休人员数量稳步增长。改革前退休人员数量缓慢下降的原因为退休人员的自然死亡且新增退休人员均为改革后人员,造成改革前退休人员绝对数量的只减不增;改革后退休人员数量稳步增长的原因为新增退休人员数量远超自然死亡数量,故整体退休人员合计数量逐年增长。其中,2019年省属事业单位属地化管理造成当年改革前退休人员数量与上年持平,属于特殊情况。
图1 退休人员数量(单位:人)
从图2退休人员待遇来看,改革前、改革后与合计退休待遇每年增长幅度大体相同,约为200元-300元。除当年新增退休人员外,往年退休人员待遇提升受当年增资政策影响较大,由于增资政策对改革前、改革后退休人员采用相同计算方法,故改革前、改革后退休人员每年待遇增长差别不大。
图2 退休人员待遇(单位:元)
目前,改革前退休人员在绝对数量上占据优势,但改革后退休人员数量增长迅速,预测5年内两者数量持平。长期来看,退休人员在结构上会以改革后退休人员为主,改革前退休人员绝对数量会逐步减少。在退休人员待遇方面,每年增长幅度较为平稳,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物价水平、通胀率的提升,长期来看,退休人员待遇增长幅度会稳中有升,不断提高。
(二)年龄构成
从图3退休人员分年龄段统计来看,年龄小于60岁的退休人员中,因退休年龄较小,大部分为改革后新退休人员,改革前退休人员只占15.95%,平均待遇为5046.89元。60岁到70岁的退休人员中,改革前退休人员占比略高,为59.41%,平均待遇较高的原因为退休年限较长,退休后每年待遇的增长起到了主导作用。70岁之后的退休人员基本全为改革前退休人员(99.97%),待遇与60岁到70岁的退休人员相比,不增反降,主要原因为这批退休人员退休时间较早,退休时基本养老金偏低,虽然每年的增资会提高退休待遇水平,但退休时较低的待遇起到主导作用,影响了这批退休人员的整体待遇水平。
图3 分年龄段统计
通过对年龄构成分析可知,相对于个人,新退休人员待遇较低,随着退休年限的增长,退休待遇水平逐步提高;相对于整体,每年新退休人员待遇逐步提高,从而造成退休时间较早的人员,退休时待遇与新退休人员相比差别逐步扩大,对整体待遇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阻碍作用。
(三)性别比对
图4退休人员性别比对,反映出了中国国情的现状和社会发展趋势。退休人员男女人数比率逐年缩小约5%,说明有更多的女性加入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队伍中来,近年来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得到进一步落实。而男女待遇比率虽然差别不大,但每年仍有约1% 的微小提升,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男女退休法定年龄不同(男性60 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男性工作时间较长,保险缴费年限也较长,在同等条件下,退休时待遇普遍高于女性;二是男性退休时职级普遍高于女性,在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中,职级对退休待遇的影响较大。
图4 性别比对
通过男女性别比对的发展趋势,可以预测将来会有更多的女性就职于机关事业单位,这与近年来男女平等思想的普及与深化相关,是社会和谐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然而,由于相关规定的限制(如退休年龄)和女性在机关事业单位地位的相对弱势(如职级晋升),男女待遇的差别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善。
(四)职务级别
从图5退休人员职级比对分析来看,科级、中级人数较多,占比53.49%,级别越高,人数越少,与社会现实相符;“相当于科级、中级”人员虽然人数较多,但在退休待遇水平上并不占优势,未达到整体待遇的平均水平,说明职级待遇差对整体待遇水平影响较大,超过职级人员数量占比因素,目前“相当于科级、中级”以上级别职级待遇差在1100 元/月-1500 元/月。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待遇中的职级影响因素较多,包括视同缴费指数、实际缴费指数、退休时基本工资、退休补贴等。
图5 职级比对分析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待遇计算方法中职级因素影响较大,目前最新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执行未到十年,其中仍有许多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退休待遇计算方法不会得到改变,即目前的职级待遇差情况会继续维持,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职工待遇水平的不断提高,职级待遇差会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三、运行分析具体成果及应用
(一)定性成果
从时间序列分析,退休人员数量会快速增加,待遇会逐年增长。退休人员数量增速加快的原因为20世纪60年代生育小高峰的出现会造成未来几年退休人员数量的显著提升;退休人员待遇增长的原因为物价、生活水平与薪资福利的逐年提升会对退休人员待遇提升产生积极影响。从年龄构成分析,60岁到70岁年龄段退休人员退休待遇最高,每年待遇调整(增资)对退休待遇起到促进作用;年龄小于60 岁的退休人员待遇较低,主要原因为这个年龄段的退休人员大部分为新退休人员;70 岁之后年龄段的退休人员待遇也普遍较低,主要原因为退休时间太早,当时基本养老金水平偏低起主导作用,超过每年增资对待遇水平提高的影响,对退休待遇水平的提高起到阻碍作用。从性别比对分析,男性退休人员无论在人数还是待遇上均占优势,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观念的影响,此种情况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善,但随着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男女退休人数比率将会逐渐缩小。退休人员待遇计算方法决定了职级水平对待遇水平有较大影响,只要计算方法不变,这种职级待遇差将会继续维持。
(二)定量成果
通过对H 市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进行整体性、多维度的数据分析,除定性成果外,运行分析所产生的定量成果同样可以为社保政策的制定、财务数据的测算等提供各种数据支撑。定量成果分为直接定量成果与间接定量成果,前述养老保险待遇运行分析产生的数据为直接定量成果,通过现有数据产生的衍生数据为间接定量成果。以下通过对2021年退休人员数量和待遇的预测为例,对间接定量成果进行具体实践,并对预测结果进行实际验证。
第一步,根据2016-2020年相关数据特征与统计曲线,通过趋势预测法与比率分析法进行判断,2021年人数和待遇结果与前五年数据为简单线性相关关系,可以用回归分析模型中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进行预测。
第二步,为了使预测结果更科学,采用预测范围取代预测值,预测范围要求尽可能缩小且实际值在预测范围之内,预测范围的广度可以用颗粒度表示,根据本文预测数据的特性,要求颗粒度小于1%;预测的精度可用精准度表示,精准度大于0有效。
第三步,建立预测模型,用斜截式表示为y=kx+b+C,其中C为常数,通常代表与函数无关的常量,根据此处预测的具体问题,代表2021年对退休人数与待遇有影响的突发事件,如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此事件会对待遇产生积极影响。对预测模型(见图6)进一步分析,发现函数有意义的作用域为第一象限,斜率大于0,截距大于0,即x>0,y>0,k>0,b>0。计算2021年退休人数与待遇的公式可表示为:
图6 预测模型
第四步,通过预测模型进行测算的结果如表2所示。2021年退休人数与待遇的实际值均在预测范围之内,预测范围的颗粒度小于1%,且精准度大于0,说明基于2016-2020年数据,建立适当模型得到的预测数据准确度高,对未来社保基金支出预算和退休人员规模预测工作具有基础性指导意义。
表2 预测结果
四、结语
针对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开展养老保险待遇运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退休人员现状,及时处理出现的养老问题并预见可能出现的各种养老难题,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服务退休人员,提升退休人员对养老工作的满意度。本文只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养老待遇因素进行深入剖析,可选的研究角度还有退休单位性质、退休类别、工龄等,可以根据现实工作需求进行具体分析。另外,由于市、县之间经济、文化、习俗等各方面的差异,每个地区养老待遇所呈现的特点与规律也不尽相同,特别是不同省级之间的市、县差别更大,不能将某一地区运行分析的成果套用在其他地区。针对市、县行政级别研究分析的成果可以与省级研究成果相结合,发现彼此之间结论的差别与相似之处,以提高研究成果与结论在本省范围内的适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