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22-07-09孙武军
张 瑄,黄 辉,孙武军
(1.英大泰和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10;2.南京大学 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93)
一、引言
保险业作为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产业,发挥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稳定器”和“压舱石”的关键功能,其率先进行高质量发展转型无疑更有利于服务国家整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总纲,聚焦保险业的均衡发展、协调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将是未来我国保险业发展应遵循的不二路径。推动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其基础性工作和关键抓手之一,就是要建立起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奠定该指标体系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
构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一是能够指导我国的保险业在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贯彻新发展理念,为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找准着力点;二是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评价我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以及反映、发现并解决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偏;三是有助于弥合我国保险业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以该指标体系作为重要参考,可以成为不同区域的保险业在推进本区域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主要发力点;四是以该指标体系作为基础,经过一定的修正,亦可成为每一个保险机构的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和评价基准。
因此,构建出能够涵盖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外延、有效衡量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与进程、客观反映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瓶颈的指标体系,对于推动我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进而服务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相关文献回顾
(一)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相关研究
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当前还没有形成一致性的共识和界定,诸多学者和业内人士纷纷对此展开研究,各种观点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归纳。
在宏观层面,高质量发展要求保险业充分发挥“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以及“财富管理”四大职能。缪建民(2018)[1]指出,保险业应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回归保障本源,不断提高保险覆盖率、拓宽风险管理和保障范围,在深度参与抗灾救灾、助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国家医疗养老体系等方面发挥经济补偿作用,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冯占军等(2018)[2]认为高质量发展需要保险业进一步升级行业功能,自觉履行维护金融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的责任,成为政府改进公共服务、提升社会管理效率的有力搭档。徐敬惠(2019)[3]指出保险行业发展理念落后、发展方式粗放,“大而不强”的特征明显,应由推动寿险业发展转型从而实现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中观层面,高质量发展注重保险行业整体的变革优化,主要体现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的保险营商环境、推动行业发展动能转换等三个方面。
我国保险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要想实现需求和供给的“高匹配”发展,必须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优化险种结构,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的能力。基于此,冯占军等(2018)[2]提出保险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好“加减法”。“加法”即主动对接中央政策,服务国家战略,加快培育新增长点,增加保险市场有效供给;“减法”则是要破除保险市场的无效供给和低效供给,同时遏制保险资金脱实向虚,强化保险产品的保障属性。
保险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竞争充分、规范有序的营商环境,例如:法律法规健全,行业监管有效,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游戏规则透明、公平、公正;市场竞争理性、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受到严格限制和严厉处罚,费用水平保持在合理范围,市场主体呈多样化、差异化特点[2]。扩大开放是增添市场活力、加速市场化改革进程的重要途径,保险业作为开放时间最早、开放程度最深的金融行业,外资保险公司引入的很多先进的管理制度,极大地促进了行业发展形态与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1]。钱林浩(2018)[4]指出,对外开放将为我国保险业完善市场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宝贵机遇。在行业层面,朱俊生(2019)[5]总结到,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要着力于监管、寿险业转型、商车费改,以及市场准出等方面。
我国保险业现存的很多问题都是在粗放式的扩张阶段累积的,推动我国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从要素驱动的数量型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的质量提升型增长模式转变,从劳动密集型的人海战术向技术密集型的科技赋能转型[6]。通过提高知识、信息、技术和人才对发展的贡献率,提升保险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和整体经营效益[2]。人工智能[7]、区块链[8]、大数据[9]、云计算[10]等为保险业的创新和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例如,周雷等(2020)[6]指出,保险科技已全面渗透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风险控制、运营管理等保险价值链的各项活动中,将会显著提升保险业的发展质量、管理效率和服务能力。
在微观层面,高质量发展对保险企业的经营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加快保险产品和服务的转型升级。为了避免因产品同质化陷入价格战陷阱,保险公司需要不断升级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持续优化客户的消费体验和满意度[2]。Elango(2008)[10]较早研究发现,财产与责任保险公司的国际业务和风险转化的收益取决于其产品的多样性,采用产品聚焦战略的公司往往具有较高的风险转换收益。另一方面,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期价值和文化导向,避免短视行为,优化内部控制流程,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强化风险防范[12];同时加大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队伍质量和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感[2]。Tornyeva(2012)[13]指出,招聘政策、员工发展与培训、沟通政策和绩效衡量评价等方面的公司治理软要素同公司绩效水平正向相关,因此保险公司在治理过程中应该对这类“软”要素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
完备的评价体系,是有力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核心。Pradhan(2015)[14]指出,保险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促进原因。加快推动保险业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国家整体经济的稳步转型亦具有重要意义。裴光(2020)[15]聚焦农业保险,指出其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宗良(2020)[16]指出,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完善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对于建立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如:从保险公司经营的内外部予以考量,从外部考虑公司是否有效发挥了保险的三大功能,从内部考虑治理结构、发展战略、经营策略、文化导向、产品服务、业绩资产、员工队伍、内部控制、创新能力等因素;将服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客户服务、行业创新、市场环境、从业人员作为一级指标,并结合《保险业功能服务指标体系》和保险业运营相关的指标进一步设立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构建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相结合、效率指标和可持续发展指标相结合,从行业活力指标、行业效率指标、行业认可度指标这三方面进行思考[2]。
综上所述,关于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对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也还处在定性分析层面,行业和各市场主体也处在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大讨论”阶段。因此,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顺应时代和行业的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化的、可操作的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是亟须解决的课题。建立一套这样的指标体系,将有助于行业监管部门、各保险机构提高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科学认知,洞悉行业和机构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从而理清发展思路,有效激发内生动能,加速推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而保险业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国家整体经济的稳步转型与新旧动能转换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三、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内涵与遵循原则
(一)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内涵
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以“保险姓保”为基本原则的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并重的发展,也是弘扬保险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现阶段保险业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型既是由“规模驱动”向“价值引领”的转型,也是由“有没有”或“好不好”向“优不优”的跨越。文章将从五大发展理念出发,阐释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内涵,并基于此构建一套相对完整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实现指导思想与行业转型的深度融合。
首先,保险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切实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是保险行业整体以及每个市场主体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这个优势正逐步消失,以劳动力为主要代表的各类生产要素的成本不断增加,依靠创新提高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保险业在向高质量转型的进程中必须将创新摆在行业工作的核心位置,将创新驱动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手段,全力推进行业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产品和服务创新、技术和文化创新、监管体系和手段创新等全方位的创新,建设充满活力、内生动能充沛的行业高质量发展市场体系。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是科技赋能。保险行业以数据为生存的第一前提,在依托大数据对接和应用最新的IT技术成果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行业及各保险机构要提前布局并逐步夯实信息科技的基础设施,做好有关的技术、数据和人才储备,建立起能够快速接纳和适应金融科技发展的组织架构和运营模式;要积极主动实施“互联网+”战略,借助移动互联网终端拓展业务空间,促进渠道创新;要及时挖掘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科技以及生物识别等各领域的先进成果在保险业的应用空间和场景,并将其充分运用到保险产业价值链的前、中、后端的各个环节,推动保险行业高水平的信息化建设,提升行业整体的服务水平,助力保险业向高效经营和管理的高质量发展模式的转型。保险业在注重自身创新发展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研发和推广科技保险、将保险资金投入面向科技企业的创业投资基金或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帮助科技企业减少损失、拓宽融资渠道,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创新发展。
协调发展,注重发展是否平衡的问题,是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推动保险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保险业一直坚持粗放的发展经营模式,跑马圈地、野蛮扩张的特征明显,虽取得了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的地位,但衡量发展质量的保险密度、保险深度、渗透率等诸多指标仍然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这与我国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保险市场的地位是失衡的,这种失衡与不充分的发展态势成为我国保险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障碍。高质量发展应该是协调的发展、平衡的发展、兼容的发展。从行业整体来看,协调发展要求保险业发展步调与宏观经济状况以及其他金融行业相协调,区域间、城乡间的保险市场发展相协调,保险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相协调,保险资源的分配与使用效率相协调,保险业市场化改革与政府监管相协调。因此,必须将推进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行业协调发展的工作重心。例如,改革和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催生多样化的保险保障需求,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己任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拓展基层服务网点空间,构建层级清晰、覆盖全面的乡村保险服务体系,实现保险市场的区域协调发展;等等。以此,逐渐建设一个供需平衡、区域协调、结构均衡、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步调一致的高质量保险服务体系。具体到行业内部,协调发展则要求各保险机构与保险业整体的发展相协调,保险机构内部业务结构之间的发展相协调,保险机构的盈利水平与社会履责相协调,保险机构的股东、客户、员工三方权益相协调;等等。因此,优化保险机构的业务结构和股权结构,控制成本、防范风险,兼顾机构的盈利性与公益性,亦是保险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绿色发展,是保险业和其他所有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伴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传统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资源快速消耗,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污染负担,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已成共识。因此,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绿色低耗能的环境友好型发展。对保险业来说,绿色发展有对内对外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保险行业对内要实现自身的绿色发展,倡导和施行绿色办公理念,加速推动业务流程和保单电子化改革。依托金融(保险)科技和互联网+,对现有保险产业资源进行有节制、深层次地开发,由粗放扩张型转向集约精细型发展,建设一个资源高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保险服务体系。另一方面,保险行业对外要利用自身的行业特殊性和资金优势,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整体的绿色发展。具体而言,保险企业要积极创新绿色保险业务,研发诸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天气指数保险、农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等创新型绿色保险产品。同时,多元化配置保险资金,大力支持清洁能源、污染防治等环保产业和重点环保工程项目;将能源利用效率、废物排放等因素纳入企业保险费率的考察范围,加强对企业绿色发展能力的信息披露,以市场经济的方式助力企业解决各种环境问题,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水青山”模式做贡献,推动经济社会进入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高质量发展轨道。
开放发展,关注行业发展的内外联动,是提升中国保险业在世界保险业话语权的关键之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国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中坚力量,其中保险业作为开放时间最早、开放程度最深的金融行业,是我国经济对外开放整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宏观层面开放发展,不仅要将优质的境外保险企业和保险资本请进来,更要推动我们自己的保险企业和保险资本走出国门。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外资保险机构在华发展,根据内外一致的原则公平对待境内外各市场主体,放宽外资保险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和业务范围。来自国外发达保险市场的外资保险机构,其在产品、人才、制度、技术、资金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这将极大丰富国内保险市场的服务供给,从供给端推动我国保险业在经营理念与方式、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市场监管等方面能级跃升。中外资保险机构的同场竞技、公平竞争,有利于加强保险行业的国际交流,提升市场活力和竞争力,这是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推发展的关键抓手。另一方面,要大力支持我国的保险机构“走出去”,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在境外开设分支机构和有序拓展业务。例如,为提升我国保险机构的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可以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一带一路”的实施进程中充分发挥保险业的风险保障和资金融通职能,参与全球的风险治理,增强我国保险业的国际话语权。此外,在微观层面,开放发展还意味着各保险机构要顺应行业发展的趋势,不断更新发展理念,积极共享企业内部资源,探索保险机构之间、保险机构与非保险机构之间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空间,不断丰富开放发展的内涵、拓展开放发展的外延,致力于建立互惠互利、多方共赢的深度融合的开放格局。
共享发展,是要让全国人民都能公平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生决定的,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而保险业所具有的准公益性与社会性特征高度契合这个目标,决定了这个行业必然是承担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与主力军。保险行业的共享发展,一方面,要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保险保障服务,既要提供“奢侈品”,也要供给“普惠品”,让行业发展的成果惠及绝大部分有风险管理需求的个体、企业与组织。这就要求保险机构要回归风险保障本源,提升风险定价、防灾防损、财富管理的专业能力,丰富养老、医疗、托幼、教育等社会民生领域的保险产品供给,精准高效地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多样化保险需求,构建一个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劳动权益维护、医疗救助、全民养老、扶贫救弱的全方位风险保障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担当重要的“接手者”角色,主动作为,通过各种市场化手段参与到国家的现代化治理体系中来,发挥好保险行业特有的社会管理职能,织牢织密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保障网。例如,保险机构要积极响应和主动对接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进行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保险创新,大力推广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政策性保险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任务的顺利实现。
其次,保险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三个关键。保险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认清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依旧是发展,是稳中求进、更高效益的发展。创新则是提高发展质量的关键,是助推质量增优、效率提升、动力变革、动能转换的强力引擎,在高质量发展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而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要将人才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从国家、社会和行业层面建立健全保险理论研究和实操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夯实人才供给的制度基础。一方面,大力支持保险学科的高等教育发展,创新理论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基础理论扎实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强化职业教育,完善专业化培训体系,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养,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行业领军人才,同时建设囊括管理、科技、运营、销售等各个领域的全方位的保险人才队伍。
(二)构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在我国外部经济环境愈发复杂、内部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发展从对“量”的追求转向对“质”的追求的背景下展开的,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目前,我国保险业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口,而已有的文献大多是关于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诠释,尚未形成一套完整且公认的衡量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研究领域较为空白。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但可以填补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而且对于在广度与深度上衡量保险行业的转型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是行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将为行业在发展方向上提供指引与评估。粗放式发展的不可持续问题日益显著,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则是解决这一问题、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必由之路,是行业立足保障本源、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在保险业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进程中,对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之间的权衡,即转型效率的衡量显得尤为重要。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固本之源,也有利于其高质量服务国家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当前,国际经济政治环境愈发复杂与严峻,国内也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窗口期,迫切需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器”与“压舱石”的现代保险服务业的保驾护航。正因如此,构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促进保险业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而助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亦显得尤为关键。
(三)构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遵循原则
构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除了要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和三个关键以外,还需要准确把握好以下七个“统一”原则,并在具体的指标设计和权重分配过程中予以高度关注。
1.内部与外部相统一
从行业或企业经营的内外环境出发,兼顾内部的创新与绿色发展、对外的开放与共享发展以及整体的协调发展,进行指标体系整体的框架设计。内部指标方面,要以效率为导向,考察行业的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反映各机构的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成果;外部指标方面,要关注保险业与外部环境的联动性,考察其是否充分发挥好“安全阀”和“减震器”的作用,从而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2.显性与隐性相统一
指标体系的设计既要包含可以量化的显性因素,也要包含对显性成果起重要支撑作用的隐性因素。例如,应该对企业文化建设、员工满意度等公司治理的“软实力”予以充分考量;保险行业(机构)的党建文化也应作为关键指标之一,赋予其一定的权重,因为中国的保险行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党建引领在行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要衡量这些难以量化的隐性影响因素,可以在评价指标体系中设计相对应的、合适的指标,通过专家打分法、专家访谈等方法进行量化。
3.规模与质量相统一
有效遵循前文提到的三个关键,在将发展摆在第一顺位的前提下,同时注重在规模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实现质量提升的能力。规模增长是行业发展状况最直观、最综合的体现,是基础性的指标;而关注资产质量、盈利能力、风控水平、客户认可、员工幸福感、社会知悉度等反映发展质量的指标,则有助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加速我国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的转变。
4.横向与纵向相统一
一方面,要致力于行业的不断向好发展,充分考虑行业整体、机构、条线间的经营特点,衡量各保险企业及保险业整体的纵向增长能力;另一方面,要与宏观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相适应、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发展相协调,形成双螺旋式的相互促进发展态势。
5.投入与产出相统一
指标体系的设计既要能体现产出的增长情况,方便从产出端衡量保险行业的发展成果;也要能反映投入资源的利用效率,方便从投入端衡量保险行业的经营管理质量和新旧动能转换成效。要注重平衡各方面资源要素的投入产出比,特别是发展尚未成熟的创新型业务,必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6.政府与市场相统一
要平衡行业与作为市场主体的保险企业的价值诉求和作为具有显著社会性、公益性特征的社会主体的责任承担。一方面,以市场化为导向追求并给予股东一定的利益实现,这样能够内在激励保险企业自发性提高服务质量、优化运营模式,推动行业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保险业还需发挥好作为政府职能承接者的社会管理者角色与作用,通过保险产品的设计及保险资金的运用来支持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实体经济、保障社会民生,将自身的发展成果及优质资源共享到宏观经济的其他重点或相对弱势的发展领域。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市场和监管对保险业的不同要求,努力达成盈利成长与社会履责之间的平衡。
7.传统与创新相统一
在高质量发展观要求下,厘清传统和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既要在“保险姓保”的本质要求下创新产品与服务,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风险保障需求,也要在创新驱动中始终不偏离风险管理的本质属性。指标体系的设计要能够反映出保险业做大做强传统业务、发挥风险保障功能和优化供给结构、开拓新优势的综合能力。
四、构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贯彻“保险姓保”这个基本原则、五大发展理念以及“发展、人才、创新”三个关键的基础上,遵循上文所提出的七个“统一”原则,文章综合构建出一套包含10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54个三级指标的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五大理念 内外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盈利能力行业效益成长能力资产质量风险控制行业稳健性再保险安排从业人员待遇从业人员队伍与企业文化建设人才黏度从业人员结构文化建设客户服务理赔服务满意度外部协调外部发展同步性绿色内部指标绿色发展开放外部指标对外开放客户满意度行业同步性绿色运营绿色投资绿色保险“走出去”“引进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共享外部指标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区域人均保费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综合投资收益率承保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保费复合增长率利润复合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综合流动比率行业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行业平均SARMRA评分行业平均公司治理评估得分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管理评分再保险保费收入占比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的比值职业前景满意度从业人员专业培训支出占比从业高管离职率普通从业人员离职率本科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占比年龄结构企业文化建设得分党风廉政建设得分人身险理赔获赔率财产险理赔获赔率车险平均结案周期保险服务评级行业利润增速和金融业利润增速之比保费增速和GDP增速之比人均水电用量同金融业平均值之比绿色项目投资占比环责安责食责险保费占比海外业务保费收入占比外资保险公司规模和数量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国家战略相关项目保险保障金额风险总额纳税增长率补偿率社会公益总支出占比自然灾害赔付总额自然灾害保险赔付同自然灾害损失之比
(一)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属于内部创新性指标,衡量的是保险行业创新产出与创新投入的情况。创新产出下含2个三级指标,从险种与渠道两个方面衡量行业的创新产出情况。创新投入下含1个三级指标,衡量行业在创新驱动上的投入力度。
(二)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属于内部协调性指标,衡量的是保险业务和保险市场的均衡发展程度。保险业务均衡发展包含了5个三级指标,分别衡量了业务结构中保险险种、保费渠道以及产寿险业务发展的均衡性。保险市场均衡发展包含了5个三级指标,保险深度与保险密度衡量了我国保险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和普及程度,并可以此与发达国家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从而衡量我国保险业在国际保险业的地位和发展水平。市场集中度指标则衡量了保险市场的市场结构及竞争激烈程度,从中可审视我国保险业的市场效率情况。而体现城乡保险覆盖率之差和区域人均保费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则反映了我国保险业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问题。
(三)行业效益
行业效益属于内部协调性指标,从规模与质量上对保险行业的经营管理进行了综合评价,考虑了包括保险行业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与资产质量在内的三个方面的内容。盈利能力下含3 个三级指标,全面评价了保险行业的资本运作与收益能力。成长能力下含3个三级指标,聚焦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反映行业未来持续获得收益的能力。资产质量下含2个三级指标,从绝对与相对的角度衡量了保险业整体资产负债情况。
(四)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属于内部协调性指标,衡量的是相关监管机构对保险机构的监管力度以及保险行业内部风险分散的程度与稳健性。市场监管下含4 个三级指标,考察行业的综合偿付能力、公司治理以及市场行为监管等方面的内容,从监管部门给出的监管指标入手,围绕我国保险监管的三大支柱,衡量监管的力度与保险行业稳健性。再保险安排下含1个三级指标,反映保险机构将承担的风险再分散的状况。
(五)从业人员队伍与企业文化建设
从业人员队伍与企业文化建设属于内部协调性指标,衡量的是从业人员待遇、人才黏度、从业人员结构以及行业的文化建设情况。从业人员待遇下含3个三级指标,同时包含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综合反映从业人员队伍的待遇情况。人才黏度下含2个三级指标,分层级衡量了行业吸收人才的能力。从业人员结构下含2个三级指标,从学历与经验的角度衡量了人员结构状况。文化建设下含2个三级指标,包括各个机构文化建设的整体情况与重要的党建情况。
(六)客户服务
客户服务属于内部协调性指标,衡量的是客户对行业的整体观感,包括理赔服务满意度与客服满意度。理赔服务满意度下含3个三级指标,分别衡量客户对人身险与财产险理赔服务的满意程度。客服满意度下含1个三级指标,总体衡量客户对保险客服的满意度。
(七)外部发展同步性
外部发展同步性属于外部协调性指标,衡量的是保险行业与行业外部经济发展的同步性。行业同步性下含2个三级指标,分别衡量了保险行业与金融行业发展的同步性,以及保险行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步性。
(八)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属于内部环保指标,衡量的是保险机构在运营、投资以及险种开发与销售上的环境友好程度。绿色运营下含1个三级指标,衡量保险机构在经营管理上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绿色投资下含1 个三级指标,衡量保险机构的绿色投资意识。绿色保险下含1个三级指标,从责任保险的角度衡量保险机构的环保意识。
(九)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属于外部开放性指标,下含“走出去”与“引进来”2个二级指标,衡量的是我国保险市场对外资的开放与接纳程度,以及我国保险行业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对外投资经营程度。“走出去”下含1个三级指标,衡量了保险业海外业务的发展水平。“引进来”下含2 个三级指标,从资产规模与市场份额2个维度衡量保险业引进情况。
(十)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属于外部共享性指标,衡量的是保险行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以及承担社会责任的力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下含1个三级指标,以国家战略相关项目保险保障金额衡量保险业对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承担社会责任下含6个三级指标,衡量了行业对风险的承担程度与补偿程度、作为纳税人义务的完成程度、公益性支出的规模和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事故时的作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本文是从五大发展理念出发以及在“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三个关键的基础上提炼出构建我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并依据这些原则筛选建立了具体的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目的是为我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乃至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框架式的借鉴与指导,因此,本文并未就此指标体系进行赋权及具体计算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由表1可看出,我们构建的指标体系既有客观指标,亦有主观指标,因此,对客观指标可以采用诸如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熵值法、变异系数法和拉开档次法等方法来赋权重;对主观指标可以采用诸如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环比打分法、秩和比法(简称RSR法)等方法来赋权。除此之外,亦可以采用兼顾人们对我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问题的看法和客观的数据结构反映出的信息,使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对各主客观指标进行赋权,例如,常用的主客观方法有乘法加权法和加法加权法。经过对表1中的主客观指标赋权以后,采用有关指数编制方法或者规则(例如可借鉴欧盟消费者信心指数、日本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指数模型和编制方法)就可计算出我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指数。
五、结束语
回望改革开放的漫漫长路,我国保险业实现了从无向有的转变,并由恢复阶段转向高速发展阶段,继而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站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起点,走向高质量发展是保险业重新出发后最鲜明的特征。本文将保险的立业之本、保障本源——“保险姓保”作为基本原则,在充分理解高质量发展的“五大理念”以及“三个关键”的基础上,把握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外延,提炼出构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遵循的原则,并依据这些原则,筛选建立出具体的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保险业素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与“助推器”的美誉,其迈向高质量发展是保险业紧紧把握行业特性与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因此,保险业应高度关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将高质量发展视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命脉,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应有的历史重任,由“规模驱动”的粗放式发展向“价值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转型,在实现行业自身转型与飞跃的同时,助力国家经济社会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构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使其成为我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与指南针,指引着行业沿着高质量的方向可持续发展,并及时调整、解决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保险业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能够更好地承担起服务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从而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转型升级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