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雕塑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以三明民俗文化园为例

2022-07-09颜路明通讯作者林枫byYanLumingLinFeng

雕塑 2022年3期
关键词:三明龙舟民俗文化

文/颜路明 通讯作者/林枫 by Yan Luming、Lin Feng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

一、前言

中国古典园林中假山石是园林的重要装饰,在其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与中国古典园林经常设置假山石不同,西方古典园林中,雕塑成为园林的一个重要装饰元素,大量应用其中。雕塑的功能与假山石类似,对园林起到装饰和美化的作用。无论是古罗马时期的柱廊园,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台地园,雕塑在西方园林中随处可见。随着园林艺术的不断发展,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古典园林逐渐向现代公园发展,传统的造园艺术向现代景观设计转变。然而,虽然园林的服务对象由古典时期的统治阶级贵族向普通平民大众转变,雕塑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并没有因为上述原因而发生变化,雕塑在西方园林景观设计中依然随处可见。随着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念的引入,我国的园林也由传统的私人园林向现代景观转变,西方在园林景观使用雕塑装饰园林景观的传统也逐渐传入我国。当前,国内的景观设计中,雕塑显然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校园景观、滨海公园、步行街等景观场所中出现。这些出现在景观场所中的雕塑按题材划分,既有主题性雕塑,又有纪念性雕塑,数量众多令人应接不暇。民俗雕塑便是当下园林景观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类型。

二、民俗雕塑定义及其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民俗是指某一社会群体或某一国家(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广为流传的风俗文化。所谓的民俗雕塑是以某一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拥有广泛民众基础的风俗习惯为表现对象的雕塑作品。民俗雕塑表现的是地方的风俗文化,风俗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活动的体现。因此,民俗雕塑的内容通常是表现某一地区人们在习俗活动中的场景。

雕塑在西方园林景观中广泛应用,随着西方园林景观设计思想的影响,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中也开始大量使用雕塑来装饰景观空间。然而,在此过程中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大量的园林景观在设计、建造过程中追求短、平、快,众多的雕塑作品呈现脸谱化、符号化特征[1],致使园林景观的地域性、民族性缺失,园林景观与当地的历史文脉被割裂。民俗雕塑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民俗雕塑将原本抽象的民俗文化予以直观的展现,将历史与当下重新联结,赋予园林景观文化内涵,消除了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性、民族性缺失的问题。一方面民俗雕塑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宣传了当地的地域文化,成为外来者了解不同城市历史文化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在表现形式上民俗雕塑经常以组雕或群雕形式出现,形式较为活泼,容易吸引观赏者与之互动,增强了园林景观的趣味性。从设计的角度上看,民俗雕塑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可以起到组织、引导空间序列的作用。首先,从园林景观的整体上看,民俗雕塑可以放置于园林景观中的广场,作为广场的核心,吸引四面八方的视线,使其成为组织园林景观空间的中枢。其次,从局部空间上看,民宿雕塑可以设置在局部的景观节点上,引领观赏者前进,同时也丰富园林景观的空间结构[2]。

三、民俗雕塑在三明民俗文化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1.三明民俗文化园概况

三明民俗文化园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是三明市民开展民俗文化、休闲健身活动的乐园。三明市三元区的龙舟文化历史悠久,每年的端午节当地均会组织龙舟文化美食节和龙舟邀请赛,每当此时当地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据统计截至2021年当地已连续组织41届的龙舟比赛[3],可以说龙舟文化已经成为当地影响巨大的民间传统习俗。三明民俗文化园位于沙溪河河畔,项目位于三明市江滨南路最南部,台江大桥至城关大桥之间,场地紧邻沙溪,地块周边多为工厂和居住区,人流量大。原有场地野草丛生、滨水绿地与道路缺乏交通联系。场地一侧临水、景观视野开阔。场地现有两个码头和一条临江步行道,亲水性较强。滨河绿地与现有道路存在明显高差,局部达10余米,地块间的可达性较差,需要增加垂直交通以加强联系。基于当地丰富的文化习俗,公园设计上以三元地区悠久的龙舟文化与三明特有的民俗文化为蓝本,运用设计手法和造景元素将由南至北分别设置“民俗文化展示区”“人文景区”“休闲娱乐区”“红色文化区”等功能区域,在设计理念上将地域民俗文化作为串联整个园林景观的内在逻辑,透过以民俗雕塑为核心的人文景观,展现当地的地域民俗文化。

2.民俗雕塑在三明民俗文化园中的应用

透过田野调查,可以看到民俗雕塑在三明民俗文化园景观中得到广泛应用。从具体的表现形式上看,在公园内的景观设计中以当地民俗为表现题材的雕塑分别以组雕、浮雕、景观小品等形式出现。一方面在公园的入口处设置了以龙舟比赛为表现对象的组雕。另一方面在公园场地高差衔接台阶的前面上则以浮雕的形式表现龙舟比赛的盛况。此外在公园内的景观节点以及传统文化展示区结合浮雕、对联以及文字介绍以景墙的形式展示当地的传统习俗。最后,在部分的景观小品设施中,融入雕塑的元素,丰富景观小品的表现力。深入分析三明民俗文化园的景观设计理念,可以看到民俗雕塑在其景观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入口处的民俗雕塑组雕具有较大的体量,结合注重现代与传统的交流,结合当地特有的龙舟文化,在入口广场的空间处设计主题雕塑,起到标识与点题作用,使其成为整个空间的焦点(图1)。其次,浮雕结合景墙的设计,利用三元地区特有的龙舟文化结合景观处理,兼顾江滨路与台江大桥的流动性视线景观,透过民俗文化墙形式和内容的打造,达到吸引游人视线和提示城市品质的目的,使景观空间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最后,在景观小品中结合龙舟形态,增强趣味性和艺术性,丰富了景观小品的表现力。综上所述,一方面民俗雕塑以组雕、浮雕以及景观小品等形式出现,将区域内的不同场所空间串联起来,使整个空间显得井然有序。另一方面透过民俗雕塑将当地的传统习俗给予直观的展示,消除了当前国内诸多景观设计中地方性、文化性缺失的问题。最后,透过民俗雕塑的融入,增强了景观空间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图1 龙舟主题雕塑

四、三明民俗文化园民俗雕塑存在的不足

透过对三明民俗文化园中民俗雕塑的分析,可以看到民俗雕塑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赋予了园林景观文化内涵,丰富了园林景观的空间序列,有效地提高了园林景观的人文内涵和景观品质。然而,透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三明民俗文化园民俗雕塑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民俗雕塑的艺术水平略显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以入口处的组雕为例,虽然该组雕的人物动态神情动态表现到位,细节刻画深入,但雕塑整体的虚实关系处理不足,龙舟周围波浪的形体过大,削弱了人物的表现力。二是民俗雕塑的趣味性与互动性不足。一方面入口的雕塑以组雕的形式出现,组雕立于基座上,周围用草坪围合,受众只能在远处观赏,无法与雕塑进行互动。另一方面台阶处的浮雕以及景观节点处的景墙,同样只能在远处观赏,无法近距离互动,导致其趣味性不足。三是民俗雕塑与周围空间的关系处理的不够到位。以景墙为例,其中有两处景墙设置于台阶的尽端,且景墙周围被植被包围,景墙与周围空间的关系被植被割裂,导致景墙在空间被孤立,无法完全融入周围的空间(图2)。

图2 景墙

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审核评价机制与管理制度不健全。政府是城市公共园林景观建设的出资者(甲方),一般而言城市公共园林景观建设透过招标的方式来设计施工单位,设计施工单位根据甲方(政府)的要求来进行设计方案,方案审核通过后再进行施工。然而当前国内大多数地区的景观设计方案审核评价机制不健全,地方领导人在方案审核过程中的权力过大,容易出现“外行人指导内行人”的问题,导致设计方的主动权不够。地方领导个人的审美爱好主导了民俗雕塑的标准,致使雕塑创作者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足,导致民俗雕塑的艺术水平得不到保障。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地方政府应当设立独立的由资深雕塑家、艺术家及设计师组成的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园林景观方案中民俗雕塑创作时的审核与项目完成后的评价工作。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当赋予专家委员会足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不能使其成为名不副实的名义上的审核机构。

五、结语

综上所述,雕塑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历史由来已久,以地方民间的传统习俗作为表现对象的民俗雕塑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既可以在不同空间的组合设置来丰富园林景观的空间构成,又可以透过对传统习俗的展现,提升园林景观的人文内涵,还可以与景观小品的结合丰富景观小品的表现形式。三明市民俗文化园正是通过民俗雕塑的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一方面以民间的传统习俗文化作为空间的内在线索,将不同的场域空间串联以来。另一方面透过民俗雕塑表现地方传统习俗文化,消除了当下园林景观中的地方性与文化性缺失问题。当然,三明民俗文化园中民俗雕塑也存在着艺术水平略显不足、互动性与趣味性不够等问题,要解决民俗雕塑在园林景观中应用的相关问题,关键在于建立科学、合理、健全的审核评价机制,给与雕塑创作者独立性与自主性。

猜你喜欢

三明龙舟民俗文化
屈原 端午 龙舟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龙舟
《金娃——龙舟》
“三明联盟”能走远吗
“三明联盟”不是梦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三明医改应避免昙花一现
我与三明医改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