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需要儿童“一人一案”的制作管理探究
2022-07-09方红娣江苏省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文/方红娣 江苏省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近几年,我国对特殊教育的支持、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各地的融合教育工作也逐渐开展了起来。2014年,江苏省政府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普通幼儿园应当接受具备就读能力的幼儿入园”。2017年颁布的《江苏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也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学前三年特殊教育。优先采用普通幼儿园随班就学方式。落实‘一人一案’。”随着对学前融合教育工作的关注,开展融合教育的普通幼儿园也日渐增多,但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还只在摸索尝试的阶段。
普通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工作,除了做好特殊需要儿童的干预帮助工作,还要注重加强个人档案的制作与管理,确保完成落实“一人一案”的基本任务。
一、融合教育中“一人一案”的内涵
所谓“一人一案”是指根据特殊需要儿童的各自特征,在落实个别化教育的过程中把该儿童的各类资料收集、整理、入册,形成其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档案资料。
在目前的融合教育工作中“一人一案”的落实严重不足,大多存在不系统、不连贯、不全面、不翔实等状况。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多为缺少专业的教师资源、教师能力不足等。
二、“一人一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从国家层面直至省市层面的各项制度政策中都提出了要认真落实“一人一案”。
1.“一人一案”可以清晰地呈现特殊需要儿童的个人特征。
每一个特殊需要儿童的基本情况都不相同,“一人一案”可以清晰地呈现特殊需要儿童的个人特征,包括:家庭情况、特殊类型、特征反映、帮助支持策略、发展状况记录等。
2.“一人一案”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了基础依据。
在融合教育中,需要为特殊需要儿童制订专属课表,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和帮助,个人档案资料中的评量表和观察记录表、访谈表都详实地记录了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状况,为课表和干预方案的制订提供了基础依据。
3.“一人一案”为教师调整教育策略提供了基础。
特殊需要儿童的个人档案是其成长过程连贯性的呈现,通过查阅档案可以了解特殊需要儿童一个阶段前后的变化,以及评判目前实施的教育计划是否有效,是教师进行计划和教育策略调整的基础。
4.“一人一案”为特殊需要儿童的后续安置提供了参考。
特殊需要儿童在幼儿园中的受干预周期依据个人情况而定,有的儿童在一年左右会回归主流教育,比如:一些发育迟缓的儿童在经过一年左右的干预,状况会好转;有的儿童在整个学前阶段都需要干预,在大班毕业后会升入小学或者其他学校,此时“一人一案”就会成为后续安置的重要参考资料,可以帮助家长理性地选择适合的安置方式。
三、特殊需要儿童“一人一案”的制作原则
目前普通幼儿园中特殊需要儿童的“一人一案”制作,虽然没有固定格式与内容的要求,但应该始终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全面性原则。
档案中应该包含该名儿童的各类资料,包括基本信息、各类测试评价、不同时期的观察记录、开展融合教育过程中的各类记录表、便于收集的作业作品,还应该包含参加融合教育及班级活动的照片和短视频。资料的全面性对于全方位地了解特殊需要儿童很重要,尤其是在更换资源教师、班级教师甚至转学时,意义更为重大,新一任教师通过档案资料就可以全面了解该名儿童的状况。
2.连贯性原则。
建立档案的第二个原则是连贯性原则。从信息筛查阶段开始就要把相关资料入档,期间的各种资料不能中断、不能残缺,直至该名儿童回归主流教育或者升学。连贯性资料对于该名儿童开展个别化教育前后的观察比对很重要,对于教育过程的回顾反思具有指导意义。
3.翔实性原则。
翔实就是详细、真实,无论是测查还是访谈、无论是观察还是评价,都要详细、真实、认真、细致,要如实地进行记录、制作,不能敷衍、应付,或者随意、不切实际地编造。
四、特殊需要儿童“一人一案”的内容架构
普通幼儿园中特殊需要儿童的“一人一案”的内容架构应该包含以下六个方面:
1.一信息。
指的是儿童基本信息表,该表包含需要收集的各类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入园时间、班级、父母信息、家庭住址、既往病史、过敏史等。该信息表需要在特殊需要儿童建档初期完成。
2.一评量。
指的是儿童发展评量表。该量表根据《早期疗育课程评量表》精简筛选而制成,共分为四部分: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与沟通、认知水平,包含了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现状的各要素,该量表结果可以清晰地呈现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更容易找到发展不足和发展优势,为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提供了基本依据。该量表需要在每学年初完成并入档。
特殊需要儿童发展评量分析表内容发展领域 粗大动作 精细动作 语言与沟通 认知水平控制 抓放能力 语言机转 概念 逻辑思考转换姿势 操作能力 语言理解 模仿 解决问题移动能力 简单劳作及书写技能 口语表达 记忆 简单阅读简单运动技能 沟通能力 配对分类具体内容
3.一计划。
是指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依据特殊需要儿童的不同特征和发展需要为其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通常是一对一的教育活动,偶尔也会有同一类型儿童的双人小组活动。该计划在每学期初依据每位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目标所制订,包含其个人专属课表。
4.两测试。
是指智力测试和学期发展水平测试。智力测试是在特殊需要儿童满6岁后为其所作的筛查。学期发展水平测试是每学期末为其所作的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与学期目标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行比对、分析。
5.六记录。
是指在园观察记录、教师访谈记录、家园沟通记录、日常观察记录、成长伙伴记录、个训情况记录六种记录表。(各类表格附在文后)
在园观察记录表:是根据幼儿近两周的在园表现,对集体教学活动表现、言语沟通、同伴关系、自理能力、不良行为共五个方面的44条要点进行客观的评价。对评价有具体的要求:基本能做到用“√”表示;不能做到用“×”表示;偶尔(非经常)能做到用“○”表示。某些园所要求填写频次或者举例。如:要填写在一节活动中擅自离开座位的次数;说话没有条理、前言不搭后语要举出具体例子。该记录表每学年一份。
教师访谈记录表:是支援资源教师(或业务负责人)与教师交流沟通特殊需要儿童在园或在家等各方面情况的记录表,每一次可以选择不同的谈话主题、聊不同的内容,并将谈话内容记录下来,再作出简单分析。该表依据实际工作需要来做,至少每学期一份。
家园沟通记录表:是教师(或支援教师)与家长沟通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状况所使用的记录表,其中包含家庭背景、谈话主题、家长反馈、指导意见、简要分析等。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次数,至少每学期一份。
日常观察记录表:是日常教师、支援教师、业务园长、指导专家等人进班所使用的短时间的观察记录表,观察者把在某一环节或某一个时间段观察到的特殊需要儿童的表现用白描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写出简单的观察小结。
成长伙伴记录单:根据近期发展需要为特殊需要儿童确定成长伙伴,通过制订陪伴目标并记录目标达成情况来落实成长伙伴的陪伴作用。
个训情况记录表:是支援教师所使用的,对个训过程进行简单记录的表格,包括:个训目标、个训过程记录、幼儿达成的目标、教学反思。
6.N留存。
是指在开展融合教育过程中留存的特殊需要儿童的作品、作业以及影像资料。
五、特殊需要儿童“一人一案”的管理要求
“一人一案”的完成不仅要有科学、合理的内容架构,还要通过管理确保落实到位。因此,对特殊需要儿童“一人一案”有四点明确的管理要求。
1.责任明确、分工到人。
任何工作的落实都必须明确责任人,在“一人一案”的管理中,要把各项活动的完成与资料收集都落实到具体人员,所涉及人员有班级教师、支援教师、测试专家组等,确保每个人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整体材料的入册、管理则由支援教师来负责。
2.清晰要求每类材料的数量。
有了明确的分工,对每类材料的数量也要有清晰的要求,数量的多少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的,少了不能全面地反映特殊需要儿童的现状,多了会增加教师们的工作负担。因此,要根据实际需要做出具体的要求:有的材料只需要一份,如基本信息表、智力测量表;有的材料每学年一份,如在园观察记录表、发展评量分析表;有的材料每学期一份,如:教师访谈记录表、家园沟通记录表、个别化教育计划、学期发展水平测试;还有的材料是每月2份或随时收集的,如:日常观察记录表、个训记录表、作品作业、沙盘作品记录表、影像资料等(具体见文后附表)。
?
3.明确要求每份材料的入档时间。
在“一人一案”制作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材料入档拖延的现象,原本应该在学期初完成的表格因为种种原因被拖到了学期中后期,问起原因,多数都是回答“忘记了”,材料的堆积、赶工让记录变成了敷衍与轻描淡写,缺少了回顾与反思。因此,为了避免类似现象的出现,应该对每类材料的完成结点做出规定,明确完成时间,均衡分配工作量。教师根据完成结点把具体内容放到当月的工作计划中,可以保质、保量、准时地完成材料收集工作。
4.及时填写完成时间,便于自查、检查。
在每个特殊需要儿童个人档案的内封皮上都贴有一份材料清单表,表格中有材料名称、数量、完成时间、负责人,最后一列是完成具体时间,每份材料入档的时候都要填写具体的入档时间,这个时间与前面要求完成的结点时间相呼应,便于在档案管理过程中的自查和检查,每类材料在什么时间入的档、入了几份都可以一目了然。
5年来,我园干预帮助了9名特殊需要儿童,最初的个人档案资料比较简单、粗略、零散,缺少完整性和系统性,经过不断地摸索、实践,“一人一案”的制作及管理越来越完善。实践证明,“一人一案”是推动学前融合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一人一案”为每个特殊需要儿童提供了非常适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