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农林高校“外语+茶学”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研究
2022-07-09郝会肖任佳佳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4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550
郝会肖,任佳佳 (.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 6504;.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云南昆明 650550)
新文科背景下“一流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外语专业教育作为推进我国传统文化国际化的重要力量,尤其应在培养“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急需的紧缺人才方面发挥独特作用,打造特色鲜明的特色一流学科或领域。农林业院校“外语+茶学”融通复合的“一流人才培养”目标导向和新文科建设路径,通过优势专业的内部交叉,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茶学课程模块,培养兼具农林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增强外语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在“一带一路”等对外建设急需的懂外语的农林类专业技术和管理等高素质人才。
1 农林高校“外语+茶学”融通复合的新文科建设思维
我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叶在古代的丝绸之路和当今的“一带一路”中被认为是共结和平、友谊合作的纽带。茶已成公共外交助推剂,是加强交流、融洽感情、增加信任、促进友好、贡献和平的润滑剂。同时,茶的含蓄内敛传递了厚重的中华文化品格,是各国之间文明互鉴、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2020年首个“国际茶日”(每年5月21日)的主题为“茶和世界,共品共享”,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茶叶文化价值和外交功能的认可,以及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然而,我国茶叶产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却亟待提升。亚洲政策研究专家汤姆·米勒在调研中国茶叶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和影响力后提出,中国虽然是一个茶叶大国,但国际品牌认知度还有待提高。
我国现已开设茶学本科的院校有31所,其中农林类高校占52%,主要培养方向涵盖茶艺茶道、茶文化经济、茶文化与贸易等。招收茶学研究生的院校有16所,其中农林类高校占81%。当前,依托农林高校学科特色,外语教育融入交叉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已取得显著成效,如华南农业大学的“语言生态学”二级学科、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科技英语翻译”、华中农业大学的“农科学术英语”、福建农林大学的“中华农业文明传统文化国际教育基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翻译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林学导论”、新疆农业大学的“农林英语”学术英语模块、青岛农业大学的校企合作英语专业(跨境电商方向)等都体现了外语专业的跨专业和跨学科发展之路,以及新文科聚焦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加大涉外人才培养的要求。外语学科应与国家发展需求结合,扩大外语学科内涵,通过融合不同学科课程体系,以达到人才培养内涵的创新发展。因而在农林类高校中,“外语+茶学”专业复合融通的新文科建设思路,能够推动茶学研究创造性转化,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文化输出方式传承和传播传统茶文化,提高中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 以协同知识建构为核心的“外语+茶学”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新文科不仅提倡文科学科之间深度融通,更具有跨学科的概念,推动文科与理工农医等交叉融合,聚焦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促进学界业界优势互补。以行业特色高校学科协同建构为核心的外语学科教学改革,符合新时代新文科人才多维度协同培养体系的改革目标、内容和模式。以“农林”+“外语”为主题和关键词检索CNKI中近20年的文献,基于CiteSpace可视化计量软件所生成的鱼线图(图1),可以发现国内农林类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现状和变化情况,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直观地呈现未来农林院校外语专业教育的改革趋势。
图1 农林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Fig.1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map of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图1表明,农林类高校外语专业教育改革经历了从教学模式研究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再到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推动“农业走出去”的学科定位。近几年的热点和核心课题多聚焦于如何突破学科发展瓶颈,寻求新文科建设背景创新人才培养的破解路径。应对新文科发展战略,外语教育应以语言文化教育与研究为本,培养体现学科交叉尤其是知识结构实现文理交融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农林类高校“外语+茶学”专业融合与课程体系建设,强调学科的交叉和复合融通,通过挖掘茶文化与茶科学研究领域的教育资源和最新成果,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文化译介能力,推动建构农林类高校特色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及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另一方面,能够发挥区域优势,服务地方发展,通过多学科协同及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推动中华茶文化创造性转化,为茶产业对外贸易培养具备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希兰姆学院校长洛里·瓦洛塔(Lori Varlotta) 提出新文科的建设目标是创建一种整合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相结合的专业结构,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具有新世纪所需要的素养与能力。他提出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以下4个环节:
第一环节(大一、大二阶段):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认知与思辨能力,主要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和个体体验形式来实现,通过“道德品行、社群组织、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和专业使命”五个方面来评价学习成效。
第二环节:专业融合,跨学科课程内嵌到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打破系部等精细专业职能机构,进而形成以学校为单位的新文科学科结构。
第三环节:耦合效应,挖掘学科的内在关联,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上形成耦合效应,要求学生能从学科的协同创新中找到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的解决方案。
第四环节:实训平台,确保学生有实训机会,高年级的学生通过跨学科的访问学习、实习或者参与研究项目,将批判性思维与学科素养和能力应用到实践环节。
在这4个环节中协同知识建构是贯穿始终的。随着分布式认知、情境认知以及社会建构主义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发展,协同知识建构已成为学习科学、教育技术等领域的研究焦点。“外语+茶学”学科协同创新知识建构的课程改革体系,侧重于以经验唤醒、产生信念为主的个体知识建构,以讨论、协商为主的群体知识建构,以及以社会实践应用、反思为主的双重知识建构(图2)。总之,“共享、论证、协商、共识、应用、反思”的学科协同知识建构过程,注重社会认知网络的建构,能够打破学科破壁,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不断向实践性知识转化。
图2 以协同知识建构为核心的“外语+茶学”创新型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Fig.2 The “Foreign Language+Tea Study” innovative new liberal arts talent training model with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as the core
3 农林高校“外语+茶学”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实施路径
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主要内涵是注重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要求打破以往单一的知识的传授或技能的训练模式,在结合经济社会变化的基础上,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拓宽专业面,形成学科交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与人交往和沟通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机制,首先要积极开展校内和企业协同培养、国际联合培养,强化外语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建立院校内部优势专业的跨学科科研团队,进行教学资源的勘探和发掘。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学校切实结合区域与国家发展需求,形成了以古茶科学和茶文化对外传播研究和教学为典型的学校特色文化空间。学校成立了世界茶叶图书馆与古茶树研究中心、中华茶文化普及教育基地,具有丰富的茶叶研究等文献信息数据资源,对民族茶文化传播、茶文化景观保护和茶企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推进“外语+茶学”专业融合的新文科改革提供了条件。因而,农林类高校应积极开拓茶学主题教育资源,挖掘学科的内在关联,着重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外汉语言对比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思辨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团队建设等综合素养和能力。
茶学分为茶文化学和茶科学,“外语+茶学”外语教育新生态既能推进外语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知识协同建构,又能推动外语与农林等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目前国内涉及茶学的外语教材有《茶文化英语》《茶艺英语》和《茶学专业英语》等。然而围绕《茶文化翻译传播学》《茶学与跨文化交际》和《茶学学术英语》等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还未充分展开。推动茶学研究创造性转化,传承和传播传统茶文化,需要进一步完善配套教材体现研发,要做到立足中国,立足新阶段,外语教材要从介绍世界文化走向译介中国文化。
产学研融合是高校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路径。根据教育部2021年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立项数据统计,“外语”+“艺术、跨境电商、医药、农史”等学科交叉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正成为外语教育产学研融合的实施路径。同时,建设新文科仿真实验室,提高文科学生的动手能力,精密技术的实操能力,学习茶叶生产、制作和管理、国际茶叶标准等专业知识;建设跨境电商实训平台,参与国际会议和研讨会,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有助于深化茶文化和茶产业的交融互鉴。
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新文科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对“外语+茶学”专业课程质量进行评价和指导,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完善教学改革中的不足。新文科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成效评价应聚焦于学生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能力。“外语+茶学”的新文科课程建设立足于中国立场,强调知识融合的“效度增量”和学生的创新思维,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文科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4 结语
在新文科建设中,农林类行业高校通过发挥专业优势,聚焦具有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的茶学研究成果,服务区域发展和国际化推广需要,能够促进茶文化的繁荣和推动茶产业的发展,使“外语+茶学”成为解读中国文化和塑造中国形象的大讲堂。将我国茶文化学与茶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果转化融入到外语教育教学,对茶学研究中所呈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认同、国家形象和文化外交功能等进行系统阐释,让大学生在中国传统茶文化和现代茶科学的精神和智慧的浸润和熏陶中,成为具有科学和文化素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工匠精神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同时,积极探索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把“外语+茶学”变成能真正解决茶叶产业国际化、茶学研究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拥有话语权等现实问题的新文科建设有效路径,实现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新文科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