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意识研究

2022-07-09陈步伟李佳张婷

关键词:问题意识

陈步伟 李佳 张婷

[摘 要] 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意识蕴含着系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在发问方式层面,展现“坚守主义”与“依托实践”相承接、“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世界视野”与“本土视域”相融合三种提问方式,直接决定着道路的生成逻辑与发展趋向;在辨问方式层面,充分运用历史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和实践分析方法以系统辨析问题,使问题的内在联系充分暴露出来;在解问方式层面,形成了独特的解题路径,主要包括依靠自己发展的总体思路、秉承不断创新的基本理念、依托循序渐进的实践模式、坚守依靠群众的基本路径以及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保障,进而逐渐攻坚克难,破解重大问题。

[关键词]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D616;A849.1 [文献标志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1]13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自觉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正是对道路探索的坚守,中国共产党才能克服一切苦难,逐渐开辟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在探索道路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以及切实解决问题,即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邓小平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基于中国问题进行道路设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与前景逐渐明晰。

一、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问方式

(一)“堅守主义”与“依托实践”相承接

“坚守主义”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视域和方法,探寻并确立“问题”;“依托实践”是指以现实实践为基本导向,在实践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两者相互印证、相辅相成,共同保证“问题”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1.“坚守主义”是精准发问的要件

毛泽东指出,“问题之研究,须以学理为根据。因此在各种问题研究之先,须为各种主义之研究。”[2]401邓小平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提出问题的基本遵循。他明确提出,“我们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须自觉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3]179在回应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时,邓小平坚守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明确指出,当前最重要的新问题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3]163。在回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问题时,邓小平基于上层建筑反作用原理明确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构建也会遭到破坏,走弯路”[4]559。这就是对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的提出与确认。“坚守主义”不是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话语,而是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推动其与现实情境相结合。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5]406。

2.“依托实践”是精准发问的要求

“问题”的提出不仅需要“主义”的指导,更需要对“实践”的依托。蓝公武指出,凡是构成一个问题,必定是实践上遇到一些困难。[6]7正是实践的生成所引起的旧事物(或制度)与新事物(或理想)的矛盾冲突使“问题”逐渐生成。这就为“实践”之于“问题”的先在性提供了证明。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明确提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7]839的重要命题,更加明确了实践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邓小平及时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波折时期的经验教训,进而面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注意研究和解决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经济政策这三方面的问题”[3]1。邓小平明锐感知到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滑坡问题”,明确提出“能不能避免经济滑坡,经济翻两番能不能实现,是个大问题”[8]355。邓小平根据现实情境预测到“先富带动后富”可能出现的不平衡发展问题,明确提出“突出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的时间和基础,要研究”[8]374。

“坚守主义”与“依托实践”相承接,使邓小平在提问过程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又依托现实实践的客观情境,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提出“真问题”。

(二)“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

“解放思想”是依据现实情境破除头脑中固有的藩篱和思想僵化的倾向,进而提出并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之于“问题”的提出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使主观符合于客观,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使现实与理想相统一。

1.“解放思想”是准确发问的基础

毛泽东明确指出,“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9]803。正是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髓,邓小平明确指出,针对新问题,“我们不能关起门来,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3]128这就将“解放思想”与准确发问建立起内在关联,为问题的提出指明方向。面对改革开放初期国内改革步履维艰的客观情境,邓小平明确提出,必须解放思想,“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3]312。正是对根基性问题进行发问,才能在思想上进行彻底解放,并引导人们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战略规划、实践路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问题进行发问和思考,进而凝聚力量,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2.“实事求是”是准确发问的原则

“实事求是”提出问题的核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直面问题本身。只有从客观情境出发,才能洞悉问题的生成规律,进而准确找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问题,并对其本身进行发问和思索。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从现实情境出发,明确提出我国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他指出,“我们目前的主要矛盾是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3]182。正是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从中国现实情境出发,准确提出并确立了主要问题,才进一步凝聚共识和力量,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前提基础。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使邓小平能够敏锐感知并提出符合时代的客观性问题,丰富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

(三)“世界视野”与“本土视域”相融合

具有“世界视野”的发问方式,侧重于从时代发展和世界变迁的规律中探寻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蕴含的深层次问题;具有“本土视域”的发问方式,侧重于从中国的文化传统、历史境遇以及发展阶段等因素出发揭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隐藏的实质性问题。两者的结合,使发问方式呈现出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品格,增强了问题之确立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1.“世界视野”是科学发问的前提

只有对时代发展和世界变迁相关问题予以确证,才能明晰历史发展趋向,顺应时代不断前行。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邓小平将“世界视野”淋漓尽致地运用于提问方式之中。面对20世纪80年代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邓小平对时代趋向进行发问,明确指出了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即“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8]105。对时代主题的确认,不仅明确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底色,而且也为和平发展道路的谋划提供了基本遵循;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3]128正是对此问题进行探索,邓小平才能从生产力发展角度和共同富裕的角度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愈发彰显。

2.“本土视域”是科学发问的保障

离开“本土视域”进行发问,那么生成的“问题”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邓小平指出,“我们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4]635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邓小平一直将“本土视域”贯穿于发问过程之中。邓小平从我国相对不发达的客观情况出发,提出在相对落后情境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8]64正是立足发展情景的发问,才使人们能够进一步思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进而更加坚定道路自信,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从我国农业人口比重较高的现实情境出发,指出“从中国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8]65。正是立足历史传统的提问,才使人们能够聚焦农村改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开辟奠定基础。邓小平从中英关系以及香港人民的接受程度出发,明确提出香港问题的解决需要“什么方案各方都能接受呢?”[8]84。正是关照多方利益的发问,才使我国寻找到“一国两制”的最终解决方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

“本土视域”与“世界视野”相融合,使邓小平能够从更高維度全面地审视问题,扩展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视域。

二、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辨问方法

毛泽东曾指出,辨析问题的实质就是“暴露事物的内部联系”[7]839。只有掌握正确的辨问方法,才能充分了解和全面掌握问题生成的各种因素及其关系,洞悉时代发展轨迹和规律,进而解决问题。邓小平正是掌握了正确的辨问方式,善于从多种维度揭示问题的实质和生成逻辑,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做出卓越的历史贡献。

(一)历史分析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是指通过探究问题的历史脉络与发展趋向以研究隐藏在现象后面的规律的方法。[9]74将问题放入历史河流中加以考察,是辨析问题的首要方式和直接路径。正如毛泽东指出的,“研究问题应该从历史的分析开始。”[10]139

1.对问题的生成因素及其关系进行剖析

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经常在历史回溯中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取得较好的结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不仅明确指出发展生产力这个问题我们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而且在分析此问题没有解决好的原因时,明确提出“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8]149。这就是通过系统回溯历史,进而得出了基本结论:在社会主义初阶段,传统的、纯粹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不能快速发展生产力。这个结论也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供重要依据。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分析社会思想和秩序的动荡问题时,邓小平明确提出,改革开放十年来我们取得了成绩,但也存在着失误,其中“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8]290。这又是从通过溯源十年历史的方式找到问题生成因素的重要例证。

2.对问题的发展轨迹和趋向进行 预判

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关联问题的探究与分析,进而总是能够未雨绸缪地制定系统战略。在分析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问题时,邓小平并不想止步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明确提出“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8]355这就是未雨绸缪地分析农村家庭联产责任制改革之后的集体化问题,为处理好农村改革问题提供战略目标。在分析“先富带动后富”问题时,邓小平明确指出“先富带动后富”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径,但在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防止两极分化的出现,税收就是解决问题的路径之一。同时,邓小平进一步强调,“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8]374这就是在分析“先富带动后富”问题时将发展公平性问题也关联起来,并提出要适时解决,凸显了对问题发展轨迹的预判性。

正是在历史回溯与发展预判中,邓小平详细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使道路的生成逻辑愈加明晰。

(二)矛盾分析方法

列宁十分看重对立统一学说,他认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11]192毛泽东也十分重视并善于运用对立统一学说。他不仅提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7]839,而且明确指出,“我们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2]195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邓小平充分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厘定问题的角色定位、明确主流与支流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1.聚焦主要问题

邓小平十分重视对主要问题和矛盾的确认与辨析。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明确提出要将实现“四个现代化”问题作为中心任务加以解决,并明确提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3]194将经济发展问题提高到政治问题的高度,实际上是邓小平将改革开放之初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主要问题的重要确证。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针对不少地方的领导和群众对经济改革的疑虑,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8]372经济改革的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关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和前途。邓小平正是对此主要问题进行确证,并围绕此问题进行回应与解答,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仅实现了凝聚共识和力量的效果,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奠定理论基础。聚焦主要问题不是对其他问题予以忽视,而是要做到统筹兼顾。邓小平提出,要“坚持两手抓”的方针,就是对统筹兼顾各种问题的形象化表达。

2.明辨主流和支流

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十分善于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进行全面考量。邓小平在分析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问题时,不仅考虑到开放所能带来的吸引国外资金,也预测到可能带来的问题,进而明确提出,“这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带来的消极因素比起利用外资加速发展的积极效果,毕竟要小得多。危险有一点,不大。”[8]65这就是通过对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分析而得出的结果,为推进对外开放提供必要支撑。

正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邓小平能够聚焦主要问题并辨别主流与支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方向与信心。

(三)实践分析方法

邓小平十分重视实践分析方法在辨析关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大问题过程中的运用。面对政策是否应当连续的问题,邓小平明确指出,关键要看两个因素,“首先是看政策本身对不对,这是最重要的”[8]150,“其次要看执行政策的人”[8]150。这就是强调,对于政策连续性问题的深入分析,只能将其放入实践中加以进行,即通过实践明确政策本身的合理性,是否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同时,要验证执行政策队伍是否合格,是否具有开拓精神以及充沛的精力等,进而确定政策是否应当延续,为作出下一步决策提供现实支撑。邓小平也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8]373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问题的内在联系全部暴露出來,进而采取相应措施,“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8]373

正是对问题进行实践考察,邓小平才能深刻了解问题的内部联系,并寻找对策予以解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呈现独有特色。

三、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解问路径

(一)依靠自己发展的总体思路

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8]265这个重要论断主要包括两个涵义:一是中国需要不断发展以解决所有问题;二是中国需要独立自主地解决所有问题。此论断的提出不仅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设定了基本路向,而且也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本思路。

1.通过发展解决问题

在改革开放初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总问题”。邓小平十分关注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诸多要素,进而破解相关问题。邓小平对经济发展问题极其重视,明确提出“政治工作要落实到经济上面,政治问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8]194。“政治问题的经济解决”的基本思路,就是邓小平重视生产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邓小平眼中的发展,并不局限于经济发展,也包括其他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他十分重视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也十分关注。他指出,政治体制不改革“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8]176。这充分表明,邓小平深刻洞见了政治领域改革与经济领域改革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发展的促进作用,为解决发展问题指明具体路径。

2.坚持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8]3。邓小平在探索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将独立自主地发展原则作为解问路径贯穿其中,进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既想发展又不丧失独立性的典范。面对西方反华势力妄图通过宣传、制裁等方式使中国“改旗易帜”时,邓小平指出,“中国永远不会接受别人干涉内政……要求全世界所有国家都照搬美、英、法的模式是办不到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向美国学习资本主义制度。”[8]359-360正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守和自信,邓小平才能根据本国具体国情,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面对东欧剧变所引发的国际形势的震荡,邓小平将本国利益放在第一位,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的方针,并明确提出,“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8]321这就是强调,不要被外部形势的变化所影响,走好自己的路,依靠发展解决自己的问题,只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蓬勃发展,社会主义的旗帜就不会倒。这也是邓小平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的解问路径的体现。

正是坚守依靠自己发展的总体思路,邓小平才能不照搬任何既有模式和理论,独立自主地探寻解答问题的最优方案,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二)秉承不断创新的基本理念

习近平指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13]12新问题背后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新变化与实践的新要求,传统的解问方式难以破解新问题,这就需要不断创新解问路径,用新的办法解决新的问题,进而促进社会不断发展。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邓小平坚持不断创新的基本理念,进而创造出诸多新方法,确立了中国问题的解问路径。

1.创新解问方式,需要及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邓小平十分看重历史经验和教训,他明确指出,“成功的经验是我们的财富,错误的教训也是我们的财富。”[4]365正是在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情境下,邓小平才会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明确回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基性问题;才能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为解决“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要问题提供重要路径;才能提出“三個有利于”的标准,以解决“如何衡量社会主义发展”这个关键问题。任何当前的实践都将会成为历史,历史经验的总结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不断及时总结新经验,才能为不断创新解问路径提供充足的积淀。正如邓小平指出,“我们还要积累新经验,还会遇到新问题,然后提出新办法。”[8]65

2.创新解问方式,需要大胆借鉴西方文明成果为我所用

提出新办法的前提是要充分了解已有的人类文明成果,进而延续前人的脚步踏出新的步伐。对于西方所使用的先进方法和技术,需要在“以我为主”的情境下进行扬弃,最终实现为我所用。因此,邓小平强调,“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3]91正是对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邓小平才能明确提出“市场手段论”,解决了市场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辟与发展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才能设计和谋划对外开放布局,解决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动问题,并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全方位开放格局。

3.创新解问方式,需要统筹兼顾多方因素,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

现实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往往牵涉多方因素,需要运用统筹的“艺术”,协调各方利益纠葛与情感因素,进而找到可行性路径。这种统筹的“艺术”在邓小平创造性地解决中国问题过程中得到充分运用。在处理与邻国边界的争端问题时,邓小平提出“一揽子解决”的基本思路。他指出,“只有采取‘一揽子解决’的办法,才有可能各自说服自己的人民。我们和很多国家解决了边界问题,解决的办法无非是双方相互让步。”[8]19这就是强调,在坚守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相互理解、相互退让等办法,妥善处理好各方诉求,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

正是秉承不断创新的基本理念,邓小平才能不拘一格地探索出中国特色的解题路径,为新问题的破解提供新方法。

(三)依托循序渐进的实践模式

在改革开放之初,面对各个领域问题的集中出现以及解决问题的经验不足,邓小平果断提出要允许地方和部门进行大胆的尝试和试验,“试验中间会出现各种矛盾,我们要及时发现和克服这些矛盾。”[2]150这就是强调,要通过试 验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进而实现 中国问题的解决。这也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成将呈现渐进发展的特征。

1.循序渐进的解决问题,需要宏观规划

面对探索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复杂性,邓小平针对多种领域的实践探索做出宏观规划,为问题的渐进解决提供重要指引。在宏观发展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三步走”的战略规划,解决了发展的节奏问题,为每一步的渐进实践作出宏观指引。在经济建设领域,邓小平提出,要明确战略要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8]9这就是要鼓励这些行业作为突破口,先行加以改革和探索,逐步积累经验、掌握规律。在对外开放领域,邓小平先后提出,要在广东建立出口加工区、办好经济特区和增加对外开放城市、建立海南特区、开发上海浦东新区以及带动长江领域开放。虽然这些部署并非同时谋划,但从中体现出的从点到面的整体设计思路,充分彰显了宏观规划的战略意蕴。

2.循序渐进的解决问题,需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生成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邓小平正是在统筹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中循序渐进地寻找解问路径。针对发展速度缓慢问题,邓小平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8]375这就是强调要尽快发展生产力,但也不能造成极度不协调的社会问题,需要将发展与稳定统一起来,走出一条效益与速度并重的发展之路。针对社会秩序波动问题,邓小平提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并且“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8]284。这就是强调,虽然要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但要注重社会的可承受度,决不能造成政治环境的混乱,要将稳定与改革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平稳发展之路。诚然,循序渐进的解问路径,不意味着要放慢解决问题的速度。对于拿得准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正是依托循序渐进的实践模式,邓小平才能逐渐积累经验,增加对客观规律的认知,并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

(四)坚守依靠群众的基本路径

邓小平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各种问题,最终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加以破解。他提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8]380正是在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推动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逐渐开辟出来。

1.依靠群众解决问题,关键要尊重和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

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14]1350正是对人民群众智慧和创造的尊重、概括与倡导,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等新兴事物才能兴起并不断发展,充分解决了农村改革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邓小平认为,调动群众力量的最好方式是下放权力。他指出,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就是将经营权下放给农民,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权力下放,下放给企业,下放给基层”[8]180。这也就是强调,通过扩大人民群众的自主实践,为主动性实践提供广阔空间。同时,也要看到,由于现实利益以及视野的局限,有时人民群众对于当前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理解的并不深刻,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不是很认同,这就造成人民群众对相关问题的解决并不积极。这就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实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促使群众将党的主张变为自觉行动,以实现问题的解决。邓小平指出,“只要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地做工作,把道理向群众讲清楚,就能得到群众的同情和谅解,再大的困难也是能够克服的。”[3]229诚然,对于极少数想借机诋毁党的政策、扰乱社会秩序的人,也需要依据法治力量加以惩戒。

2.依靠群众解决问题,需要尊重并善于使用人才

邓小平深刻认识到人才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多次强调要尊重和使用人才。他不仅从宏观上提出“一个人才可以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8]369的重要论断,为广开纳贤之路奠定基础原则,也为科技、教育等具体领域对人才的培养、使用和保护提供指导。在1983年,邓小平视察江苏等地回到北京后与几位中央負责同志谈话时指出,“智力开发是很重要的……大专院校要发展,近期不说发展一倍,也可发展半倍。”[8]26这充分体现了对人才培养的关切与期待。在人才保护方面,邓小平提出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包括改善他们的生活待遇问题”[8]26。这就是强调对知识分子的生活诉求给予考量,充分保障人才的权益。针对归国留学生的使用问题,邓小平指出,可以成立科研机构或是增设专业,“把这些人放在里面,攻一个方面,总会有些人做出重大贡献。”[8]275同时,在领导干部的选用方面,邓小平提出,要增强领导干部的知识化、专业化,使领导干部也成为专门的人才,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正是坚守依靠群众的基本路径,邓小平才能依托集体智慧寻找到时代问题的现实解决路径,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五)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保障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解问的方向不动摇、解问的信心不懈怠、解问的方法不折腾、解题的氛围不动荡。正如邓小平指出,“‘四个坚持’,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9]342

1.坚持党的领导,保证解题方向不动摇

从理论上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实现人类解放的最终目标,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资产阶级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着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初心,带领中华民族不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无论遇到何种艰难险阻,中国共产党都没有放弃自己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和重大使命。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坚守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具有必然性。在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邓小平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诸多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而不是走向邪路。因此,他明确指出,“我们说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的。”[8]208

2.坚持党的领导,保证解题方法不折腾

从现实情境出发,客观衡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而做出科学决策(坚持或是完善),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原则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重要密码。进言之,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被实践检验是正确的主张与科学的解题方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令世人瞩目之成绩的关键。在面对改革开放之初出现的诸多问题,邓小平依然坚持党的正确主张,坚守改革开放的基本路径,才能破解“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进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我们经验不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了小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有些人持极度悲观态度。对此,邓小平从现实情境出发,以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功绩证明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并明确提出,“我们原来制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照样干下去,坚定不移地干下去。”[8]307这就是强调,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是破解问题的重要路径。

3.坚持党的领导,保证解题力量不涣散

要将力量凝聚起来,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权威的引导者,二是要有持续的精神鼓舞。中国共产党能够满足这样两个条件。一方面,作为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凭借自身的优势和取得的功绩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肯定与认同,能够成为群众力量的引导者。另一方面,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所凝聚的精神谱系,也能够持续为人民群众破解问题提供精神动力,为力量凝聚提供充足的精神养分。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已经洞察到坚持党的领导对凝聚解题力量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只要我们党的领导是正确的,那就不仅能够把全党的力量,而且能够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集合起来,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3]267

4.坚持党的领导,保证解题氛围不动荡

邓小平指出,“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来搞建设。”[3]251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一方面能够坚定贯彻科学的主张,坚持群众路线,妥善处理同民主党派的关系,协调各方利益,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能够坚定立场,识破西方反华势力的意识形态攻击,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等错误思潮的侵袭,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提供有力保障。邓小平深刻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与安定环境之间的逻辑关联。他明确指出,“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3]266

正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保障,邓小平才能勇于直面问题,坚定解决问题的信心与决心,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生成。

四、结语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15]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回溯和继承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意识,深入理解并运用其中蕴含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理念,使用科学的提问方式、准确的辨问方式和精准的解问方式关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问题,有力地回击西方反华势力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的“伪问题”与“毒药方”,独立自主地探索问题解决的“中国方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促使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3]鄧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胡适.问题与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陈步伟.中国共产党人的问题意识[M].河北:燕山大学出版社,2018.

[10]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五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2.

[12]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01).

[16]杨丽娟,陈阳芳.百年大党民生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历史经验[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4):30-40.

[17]宋周尧.论以中国梦凝聚改革共识[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30-39.

[责任编辑]王立国

Deng Xiaoping's Problem Consciousness in Exploring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EN Buwei,LI Jia,ZHANG Ting

(College of Marxism,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Hebei,066004,China)

Abstract:Deng Xiaoping's problem consciousness of exploring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tains systematic scientific methods of discovering,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At the level of the way of asking questions, three ways of asking questions are presented, that is, the continuation of "stickiness" and "relying on practice", the combination of "emancipating the mind" and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and the integration of "world vision" and "local vision",which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generating logic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road.At the level of questioning methods,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method,contradiction analysis method and practical analysis method should be made full use of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problems,so as to fully expose the internal relations of the problems.At the level of the way of solving questions,a unique way of solving problems has been formed.It mainly includes relying on the overall idea of self-development,adhering to the basic concept of continuous innovation,relying on the gradual and orderly mode of practice,adhering to the basic path of relying on the masses,and adhering to the political guarantee of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thus gradually overcoming difficulties and solving major problems.

Keywords:DENG Xiaoping;the socialist pat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problem consciousness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