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规则意识,助力科学衔接

2022-07-09郑爱琳

教育家 2022年25期
关键词:幼小玩法规则

郑爱琳

运动能让孩子在锻炼健康体魄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品质,获得积极的自我成就感。

我们常常将幼小衔接放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活动中,忽视了他们在运动中得到的发展与成长。上海市嘉定区江桥幼儿园注重发展孩子在运动中获得的能力,提供规则建立的原动力,坚持让他们成为环境与材料的主人,让孩子从“让你保护我”到“我要保护自己”,实现规则意识的内化需求,让孩子在运动中建立起规则意识。

观察运动,发现问题

幼小衔接需要关注孩子的经历。对于孩子而言,真正有效的衔接一定是发生在最初进入小学的学习生活中,真实的小学生活才是最有挑战性的,是孩子必须自己去面对的,这需要他们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与适应能力。

聚焦于孩子的运动,我们以视频、照片、文字记录他们的运动表现,发现以下几点问题:在运动材料提供适宜的情况下,孩子们不爱自己动脑筋将运动变得更好玩;孩子们面对具有挑战却存在安全风险的运动器械时,无法意识到器械的危险性;在出现富有野趣的情境和对垒元素的体育游戏时,孩子之间常常出现矛盾,最后不欢而散。

我们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去分析,发现这些运动行为背后所指向的问题是幼儿规则意识薄弱。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可能是以往由我们布置场地、准备材料,并没有真正地从孩子的兴趣角度出发,磨灭了幼儿主动思考问题、制定规则的渴望;也可能由于我们总是将风险作为安全提示告知于幼儿,让他们缺失了自我保护意识等。

让运动为孩子赋能

运动能让孩子在锻炼健康体魄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品质,获得积极的自我成就感。我们围绕以下三点,在运动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让其成为幼小衔接的有效动力。

第一,让孩子成为环境与材料的主人,提供规则建立的原动力。为了提高幼儿对运动环境及材料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开展“军事区大改造”活动。活动前,我们让孩子们谈谈自己心目中的军事区是什么样的、该如何改造。孩子们七嘴八舌地畅谈着自己的想法,从孩子们的想法中我们共同罗列出需要调整的材料、场景、玩法等。例如:孩子们觉得“手榴弹”不够,我们就增加数量;孩子们提出被“手榴弹扔到很疼”,我们就改变材料……通过环境的形象化支持和材料的不断调整,讓孩子们成为材料的主人,让他们为材料赋予“生命”——使用材料时需要什么样的规则、该注意哪些问题等,从而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第二,从“让你保护我”到“我要保护自己”,实现规则意识的内化需求。基于运动特色课程研讨,我们得出“要让孩子有权利接触可控的多元‘风险’,教师的任务就是评估孩子的动作行为之‘风险’是否可控。”以孩子爬“铁树”活动为例,孩子们没有了条条框框的束缚,在掌握最基本的垂荡之后,随着教师的放手与一次次实践,孩子们开始了对自我保护的考量。他们在不断运动和玩耍的过程中,逐渐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控制意识。

第三,在玩耍的过程中慢慢建立幼儿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规则意识。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意识还没有达到自律阶段。教师需要给予孩子充足玩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熟悉环境、材料及基本玩法的基础上,逐步尝试调整规则,建立自己的游戏规则,慢慢丰富创造性玩法,并让他们在运动过程中明白遵守规则可以给大家带来方便和快乐,遇到有争议的问题学会与他人沟通,提升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同时也会让孩子们知道如何在规则中面对失败。

责任编辑:米娜

猜你喜欢

幼小玩法规则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做好幼小衔接,共促幼儿发展
苦恼的“幼小衔接”
甜蜜欢颜
让规则不规则
鸡蛋托的创意玩法
不如吃茶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向时尚ICON借衣之“花”式新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