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复和多变中
2022-07-09丁越代馨竹寇彧
丁越 代馨竹 寇彧
不止一个家长疑惑,孩子为什么总是重复做同一件事?一个故事要听十几回,一本绘本要读几十遍,一个游戏可以玩几个月。孩子总是沉浸在同样的事物中,他接触的知识会不会太过狭隘?这样的重复行为是不灵活吗?还有一些家长困惑,孩子为什么总是变来变去?无论是读书、绘画,还是玩玩具,都不能在同一个活动持续。总是在不同的活动间转换,孩子掌握的知识会不会太浅显?这样的多变行为是不专注吗?面对这些行为,家长们该怎么办呢?
重复行为是不灵活吗?
案例1:三岁的乐乐最近一个月都在看同一本书,妈妈提议:“今天换一本看吧?”乐乐说:“不,我还想继续看这本书。妈妈,你可以再给我讲一下这本书吗?”
对学龄前的儿童来说,重复行为是成长阶段的一种正常现象。从认知发展层面来讲,重复行为与儿童注意转移能力有关。注意转移是指人主动地将注意的中心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上,例如从课堂听讲转移到课间游戏。儿童的注意转移能力还处于发育阶段,这可能使他们出现重复行为。家长看到这种情况,担心儿童在重复行为中无法学到新的知识,因而试图改变儿童的行为,却忽略了儿童的年龄特点。一方面,儿童因为注意转移能力发展得还不完备,很难直接按照家长的要求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儿童看似重复的行为,实际也是有意义的,他们能够在重复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层次,有利于认知水平的提升。比如案例中的乐乐,看似这一个月都在重复阅读一本书,但每次看的时候可能关注的是不一样的内容。第一次在学习词语,第二次学习新的句子,第三次理解了整个故事……第六次可能透过故事逐渐理解故事背后传递的情感等。
重复也是儿童发展自主需要、获得控制感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人类的基本心理需要包括自主需要、关系需要和胜任需要,其中自主需要强调个体自由地选择做什么。比如乐乐如果被允许自由地选择不断重复他熟悉的书籍,他就能在熟悉的场景中控制局面,从而获得自信心。
当然,儿童的重复行为也可能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当环境刺激较为单一时,儿童可能别无选择,只能重复看同一本书、同一部动画片或者玩同一个游戏。重复也可能源于缺少积极的关注和充分的陪伴。这时候,儿童可能通过重复阅读或重复某种活动,与书本或玩具建立情感联结,就像交了一个熟悉的朋友那样来弥补父母陪伴的缺失。
变来变去是不专注吗?
案例2:星星今年快4岁了,他聪明活泼,兴趣似乎非常多。爸爸妈妈陪星星看绘本,看了不到十分钟星星就不看了;陪星星绘画涂鸦,一幅画还没画完他就被其他玩具吸引了,留下半幅作品……
多变行为也是学龄前儿童的一种普遍现象。一方面,该阶段儿童的注意稳定性(指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注意的持续时间)发育尚不完备,学龄前儿童注意持续的时间通常不超过15分钟。他们还不能自主地集中注意力,多是受到活动吸引而表现出无意注意,容易受外界刺激和自身思维活动的干扰。案例中的星星,受到注意稳定性的限制,看绘本、绘画的时候都有可能被其他玩具吸引而不能持续。另一方面,星星也有自主需要,他在活动过程中也想要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例如,星星可能对当时阅读的绘本或者画画的内容不感兴趣,所以他不愿意继续。中止一项活动或者开启另一项活动的变化过程体现了儿童的自主性。满足孩子的自主需要、尊重儿童的自我决定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动机,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积极主动。此外,外界环境也会影响儿童的多变行为,当环境刺激过于丰富时,孩子可能很难从大量的绘本、玩具和游戏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于是不停地变来变去。
其实,儿童行为的重复和多变,并不是机械的、无意义的。他们正是在不断的重复或变化中与环境进行互动,构建和整合认知结构,促进思维和社会性的发展。看似重复的行为可能蕴藏著对事物的探索,看似多变的行为也许蕴含着对世界的好奇。所以,无论是行为的重复还是行为的多变,都是儿童以自己的方式在学习新知识、认识外部世界的表现。
做好观察者、陪伴者和提问者
那么,家长该怎么引导和支持行为重复或多变的儿童呢?那就是做好观察者、陪伴者和提问者。家长应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需要,在遵循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去引导和陪伴儿童,可以试着跟儿童做朋友,站在与儿童平等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要用成人的思维去看待和理解儿童的行为。家长们要做儿童成长路上的观察者和提问者,给儿童搭建脚手架来支持和帮助他们发展。
做好观察者。在干预儿童的行为前,家长应先耐心观察儿童的行为,留心儿童行为重复或变化的频率和内容,尽可能避免用成人的思维定义儿童的行为或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儿童。比如家长可以先耐心观察儿童持续重复玩一个游戏玩了多少次,重复看一本书看了多长时间,每一次重复的内容相较于上一次有没有细微的差异,同样的炒菜游戏是不是上次炒的青菜而这次炒的胡萝卜?又比如观察儿童变化的频率,一个玩具玩了多久后去看绘本的,变化之间发生了什么?耐心细致的观察可以捕捉到许多有价值的细节,这些能为认识和理解儿童的行为、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提供信息。
做好陪伴者。家长要和儿童做朋友,在陪伴儿童一起进行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儿童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通过深度陪伴,家长才能发现规律,进而真正融入儿童的活动,成为儿童的伙伴,与儿童建立信任关系。
比如在陪伴儿童做游戏时,不要替儿童决定玩什么游戏,而是让儿童决定游戏类型和掌握游戏的节奏。家长可以提供新的游戏环境,如外出郊游野餐时做游戏,自然地让儿童脱离原先过度重复游戏的场景,接受新的变化。又比如在亲子阅读时,如果孩子喜欢重复读一个故事,家长可以在阅读中引导孩子关注故事中不同的角色,让儿童每次都有新的发现。
同样的道理,如果儿童在不同的活动间变来变去,家长可以先让儿童自由选择想做的事情,尽量满足儿童的自主需要。在陪伴的过程中,用心发现儿童的兴趣点,从儿童的兴趣出发选择适宜的活动或者材料。家长也可以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方式吸引儿童的注意,培养儿童的兴趣。
做好提问者。家长当然不能完全被动地持续观察和深度陪伴儿童,而应不断地、适时地通过提问来了解儿童的所思所想,进而理解儿童的行为。比如询问儿童为什么喜欢一直玩这个游戏,或者儿童为什么刚翻了一下就不想看这本书了。家长也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儿童思考。比如,在孩子重复阅读的书籍中,家长可以通过提问对主人公的行为进行分析,总结主人公的行为原因以及行为后果,也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的故事和相关的书籍,带儿童做一些横向(如同一个主题)和纵向(如同一个作家)的扩展,启发孩子探索更深更广的问题,在重复中进行系统、有目标的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学龄期以后的儿童仍然高频率出现行为的重复和多变,家长们就要仔细辨别这些行为与异常的刻板行为、多动行为的异同,必要的时候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建议和帮助。
责任编辑:欧阳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