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伴交往,通往社会化发展的必修课

2022-07-09陈光辉

教育家 2022年25期
关键词:育儿友谊同伴

陈光辉

同伴,尤其是同龄玩伴,在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疫情期间,居家线上教学所产生的问题,让每个家庭更为真切地体会到同伴的不可替代性,也让每个孩子意识到与好朋友在一起的快乐无价。即便多子女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可以彼此陪伴、交流、游戏以及争吵,但是仍然区别于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当下,独生子女家庭有1.8亿左右,且整个社会生育二孩和三孩的动力有待提振,如何有效挖掘同伴在未成年人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就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而家庭合作育儿为破解这一命题提供了可能性路径。

激活同伴在儿童青少年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家庭合作育儿是指多个家庭以资源共享、互帮互助的方式来共同完成对未成年子女的培养与教育。一般而言,促成家庭合作育儿的诱发条件主要有三种:一是邻里关系融洽而彼此交往,二是因单位同事或好友关系而彼此交往,三是因未成年子女就学成为好友而彼此交往。家庭合作育儿看似法定监护人没有全时程参与子女的陪伴与教养,却打破了单个家庭养育子女的限制,在合作共赢、缓解家长焦虑的同时,有效激活了同伴在儿童青少年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所有与自己心智水平相仿的人都可以是自己的同伴。根据亲密程度不同,同伴可以分为好朋友(如“发小”)、认识的人(如同班同学但非好友)和陌生人(别班同学且相互不认识)三种。同伴在个体成长中扮演着独特角色,且三种类型的同伴均能够发挥作用。例如,有同伴在场时,4岁孩子在沙坑里玩耍的时间远远长于没有同伴的情境。更为重要的是,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每个人都需要学会有效的同伴交往、合作竞争、冲突解决以及新的家庭建设等,而家庭育儿过程则担负着支持与引导未成年人完成相关准备的责任。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子女实现成功社会化,并在踏入社会后能够自主自立地健康成长、帮助他人以及奉献社会。家庭合作育儿通过多家庭之间的同龄或异龄子女的互动,不仅能够有效增加儿童青少年的同伴交往时间与频次,进而优化其社交技能与冲突解决策略,还有助于个体在同伴游戏互动中实现智能发育、情感发展以及品格养成。鉴于此,需要每个家庭在合作育儿过程中明确有效利用同伴这一因素的具体着力点。

找准同伴在合作育儿中的着力点

同伴(含同胞兄弟姐妹)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持续发挥着作用。从胎儿孕育伊始到个体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同伴都在个体认知、情绪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双胞胎孕育过程(即同伴竞争)通常促使其中一个新生儿发育为右利手者,另一个是左利手者,即他们的优势性神经反应会存在差异。幼儿自4岁左右具备心理理论能力,即一种猜测他人内心想法的能力之后,同伴互动在其身心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会日益凸显。进入青少年期,同伴逐渐代替父母或教师而成为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他人。

家庭合作育儿可以借助同伴促进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个体的认知发展需要以具体的游戏活动、学习活动为载体,而同伴可以大大提升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的效能。一方面,同伴本身就是儿童青少年彼此的“玩具”或游戏内容,同伴数量、同伴互动质量等直接决定了游戏的趣味性和教育价值;另一方面,同伴是儿童青少年彼此的学习对象,同伴之间可以通过模仿学习、观察学习、共同学习的方式完成认知发展,尤其是思维的训练。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异龄玩伴之间的互动更有助于促进年幼个体的认知發展。将不同家庭的孩子集合在一起进行玩耍或互动,有助于启动同伴对个体认知发展的助推作用。

家庭合作育儿可以借助同伴有效促进儿童青少年的情绪情感发展。人的诸多情绪情感都是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产生与发展的。近龄同伴之间相近的情绪表达内容与表达方式,同等水平的情绪理解与控制能力,更有助于儿童青少年之间的情感互动与相互促进。与此同时,儿童青少年友谊与亲密感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同伴。正是以频繁和长久的同伴互动为基础,个体才会发展出稳定的友谊关系和良好的亲密感。家庭合作育儿过程中促发的同伴交往更为特殊,父母通常对于子女所交往同伴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于子女的情绪情感发展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家庭合作育儿可以借助同伴有效促进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同伴既是儿童青少年社会性发展主题的重要交往对象,又是社会性发展主题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同伴的缺失或同伴交往不足会持续损害个体在自我意识、道德、观点采择、心理理论、友谊关系、社会行为(利他或欺凌)、性别角色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有关人际交往的技能与策略、人际冲突的应对方法等也得不到必要的试误练习和生活训练。单一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育儿通常难以顾及同伴这一因素,但是家庭合作育儿则可以很好地通过扩展同伴这一影响因素来促进孩子诸多社会性主题的发展。例如,孩子之间的冲突和良性竞争会加速其自我控制、道德等的发展。

同伴因素是把“双刃剑”,不良同伴会对儿童青少年发展带来持续的消极影响。家庭合作育儿不能仅仅意识到同伴对于子女发展的积极影响,也要警惕和规避可能的消极同伴影响作用。相比于儿童青少年完全自主选择同伴交往对象,父母在子女同伴交往中的适度参与,会更利于发挥同伴在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当然,也要注意同伴交往中的攀比、父母在同伴选择时不顾及子女的感受等引发的消极影响。

发挥同伴作用的有效举措

基于家庭合作举行主题同伴交往活动。主动组织多个家庭参与的主题活动增加儿童青少年的同伴交往机会。一是根据重要节日或生活事项组织主题活动,如生日聚会、户外组团旅行等;二是根据儿童青少年共同发展需要组织主题活动,如读书会、话剧剧目排练等;三是根据儿童青少年互助需要组织主题活动,如志愿服务活动等。

基于家庭合作扩展子女的同伴交往。通过不同家庭之间的互帮互助、资源共享等扩展儿童青少年的同伴交往。一是不同家庭轮流对多名儿童青少年进行短暂性监护,如轮流接送上下学或放学后托管照顾等;二是多个家庭通过资源共享增加子女间的交往机会,如互借玩具、图书或物品等;三是开展家庭联合教育增加子女间的同伴交往,如由某个家庭组织多个家庭的孩子一起春游,其他家庭的父母可以选择不陪同。

建构家庭间友谊关系与子女间友谊关系的互通机制。家庭合作育儿的合作基础既可能源于父母之间互信互助的友谊关系,也可能源于子女之间互信互助的友谊关系。父母需要有意识地建构二者间的互通机制:一是父母好友之间要主动开展家庭间的互动,为同龄、异龄子女提供接触机会,促成可能的子女友谊;二是重视子女提及的班级好友,主动跟对方家庭开展互动活动;三是父母不要以非品行标准(如学习成绩、外貌、家境等)阻碍子女与其他家庭子女的亲密交往。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学)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BBA210031】

责任编辑:谷珵

猜你喜欢

育儿友谊同伴
以城为“媒”话友谊
友谊的重量
寻找失散的同伴
珍贵的友谊
落地
育儿神器
育儿Q&A
育儿Q&A
真挚友谊
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