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的中国产业经济研究

2022-07-09李芳芳冯艳玲

产业经济评论 2022年1期
关键词:双碳产业结构人工智能

李芳芳 冯艳玲

关键词:区域协调;产业结构;“双碳”路径;数字贸易;人工智能;环境政策

由电子工业出版社、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主办,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具体承办,《产业经济评论》杂志社协办,香樟经济学术圈学术支持的“2021 中国产业经济研究学术年会”于2021 年11 月20 日在线上召开。工信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黎烈军、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周子学、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兼《产业经济评论》主编刘九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于雪梅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高运胜教授主持。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江淮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研究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陈钊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郑世林研究员在大会上做了主旨演讲。来自全国各地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中关注产业经济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产业经济评论》杂志编委参加了会议交流研讨。

本次年会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投寄的有关产业经济研究的学术论文172 篇,编委会认真组织评选出2021 年度产业经济优秀论文19 篇,其中一等奖1 篇、二等奖3 篇、三等奖6 篇、优秀奖9 篇,年会入选征文55 篇。电子工业出版社和《产业经济评论》论文评审委员会的专家学者们遵循客观公正的评审原则,评选出2021 年度《产业经济评论》最佳论文奖1 篇和优秀论文奖11 篇。会议由开幕式、专家发言、颁奖和分论坛等环节组成,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高运胜教授、何晓波副教授和华信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李芳芳分别主持会议。

本次年会共设置10 个分会场,主持人与会专家就各会场的论文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第一分会场主题为“国际贸易中的产业问题”,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代中强教授主持了分会场讨论;第二分会场主题为“数字贸易与价值链”,南京财经大学余泳泽教授主持了该会场的报告;第三分会场主题为“宏观金融前沿问题”,湖南大学华岳副教授主持了本场报告;第四分会场主题为“区域发展与产业经济”,中山大学李兵副教授主持了本会场讨论;第五分会场主题为“产业经济理论与应用”,西南大学刘自敏教授主持了本会场的讨论;第六分会场主题为“交通建设与企业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宗庆庆副教授主持了本场报告;第七分会场主题为“‘双碳’与环境经济问题”,东北财经大学韩超研究员主持了本会场报告;第八分会场主题为“人工智能”,华侨大学魏下海教授主持了本场报告;第九分会场主题为“产业经济与劳动力市场”,中山大学梁平汉教授主持了本场报告;第十分会场主题为“区域与环境政策”,昆山杜克大学崔静波副教授主持了本场报告。

一、国际贸易中的产业问题

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交汇期,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兼华信研究院院长刘九如在本次年会上发表了主题讲话。他介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100 年奋斗中创造和需要坚持的十大经验,同时强调,未来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这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与此同时,经历依然不平凡的2021 年,面对至今没有平息的全球新冠疫情的冲击,产业链问题、科技自立自强和相关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区域协调发展等众多热点话题,成为各级政府主管和各界经济工作者深入研究和努力探索实践的课题。他呼吁产业界、学术界加强交流、深入研究,围绕各行各业“十四五”规划制定以及新冠疫情冲击引发的产业经济发展热点话题,包括产业转型与结构调整、数字经济与新基建建设、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政策与企业行为调整等重大问题,展开研讨交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吕越和邓利静在《外资开放与本土企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一文中,使用2000-2013 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合并的高度细化微观企业数据,基于样本期间中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四次修订,采用渐进式双重差分法研究外资开放对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首先,外资开放会显著促进本土企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提升;其次,外资开放的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提升效应并不会因为是否为国有企业而有所不同;同时,该提升效应主要源自于政策优惠待遇的差别;最后,外资开放会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成本加成来推动本土企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提升。

厦门大学的陈勇兵、李辉和合肥工业大学的刘晴在《外需冲击与企业出口转内销》一文中,基于2000-2006 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以及世界银行的全球反倾销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利用美国对华反倾销这一企业负向外需冲击的自然实验作为企业出口额的工具交量,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识别企业出口如何影响其内销。研究发现,负向外需沖击显著增加了受影响企业的国内销售额,促使企业出口转内销,但出口转内销整体转换率低。另发现,市场调整成本以及企业现金流短缺导致企业在转内销时受阻,进而抑制了企业出口转内销的整体转换率。而人力资本强度低、劳动密集型、小型企业相对于人力资本强度高、资本密集型、大型企业而言,在负向外需冲击下更倾向于转向国内市场销售,转内销企业自身竞争力较差也是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整体转换率偏低的重要原因。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代中强和阮冬芝在《知识产权调查与我国出口产品转换:来自微观的证据》一文中,基于2008-2013 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及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公布的对华知识产权调查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来研究美国知识产权调查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范围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美国知识产权调查会使被调查企业增加其美国市场的出口产品范围。遭受调查的企业主要是通过“既增加又减少产品种类”这一方式来进行企业内部的产品转换。研究还发现,美国知识产权调查对于中国企业美国市场出口产品范围的影响程度受到判决结果、美国市场依赖度、是否为本土企业以及贸易方式的影响。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于欢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何欢浪在《数字产品进口如何提升中国企业出口质量?》一文中,基于数字产品进口这一视角,从理论上推导出数字产品进口对中国企业出口质量的作用机制,继而使用2000-2013 年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贸易的匹配数据库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数字产品进口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促进出口产品转换”两种渠道显著提升了中国企业出口质量。(2)区分行业异质性后发现,相较低端制造业和机器人渗透率低的行业,数字产品进口在高端制造业和机器人渗透率高的行业中对中国企业出口质量的提升效应较大。(3)区分产品异质性后发现,相较数字中间品进口,数字资本品进口对企业出口质量的提升效应较大;相较外围产品進口,数字产品进口对企业核心产品出口质量的提升效应较大。本研究厘清了数字产品进口影响中国企业出口质量的内在逻辑,为通过数字经济促进中国外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二、数字贸易与价值链

当今时代,数字产业发展迅猛,价值链和产业链成为产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支柱。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黎烈军在年会上指出,作为行业管理部门,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锚定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体系化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推进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离不开战略和政策研究的有力支撑。特别是在当前“两个大局”交织叠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背景下,产业发展面临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他呼吁产业界的学者深入研究,既要做出理论上的诠释,也要加强形势趋势的研判,更要提出与时俱进、全面系统、管用有效的应对举措。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周子学介绍,我国政府强化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国民经济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电子信息产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经过多次的产业转移与变迁,我国逐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等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同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还面临着很多挑战,如受新冠疫情与国际政治因素影响,暴露出我国电子信息供应链“断链”

风险,核心基础环节存在技术短板和人才缺失;我国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不强,存在“聚”而不“群”现象,未能充分发挥合力优势。下一步,应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努力构建安全自主、多元开放的国内国外双循环的产业供应链体系;贯彻落实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合理分工,进一步优化区域协同发展。

安徽财经大学的李光勤和金玉萍在《数字贸易依赖网络的结构演化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中信息与通讯技术产品贸易数据构建数字贸易依赖网络模型,分析数字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依赖网络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数字贸易依赖网络在各个时期均呈现“核心—边缘”结构特征,中国在网络中的位置由相对边缘转移至网络核心,成为关键枢纽;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数字贸易呈现社群化特征,中国从数字贸易依赖网络的社群跟随者转变为社群的领导者之一,和美国、中国香港共同引领三大数字贸易社群;中国在电子元件方面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对个别发达经济体存在严重的贸易依赖关系;数字贸易依赖网络的影响因素中行为者属性和双边距离因素均有显著影响。

天津财经大学的王岚和程志宙在《数字化投入与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一文中,利用WIOD 数据库和世界银行治理数据库,筛选数字产品和数字服务的投入要素,剖析数字经济对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效应和机制。结果发现:数字化投入显著深化全球价值链参与,并通过提高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和降低服务贸易成本两渠道发挥作用;不同类型数字投入的作用效果存在异质性,数字产品投入相较于数字服务投入对于全球价值链升级的正向效应更大;从不同服务类型的角度看,数字投入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前后向参与有更强的提升效果;从数字投入来源来看,国内投入更能显著促进价值链前向参与,跨境数据投入对服务业后向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促进效应更强。研究结论为提高数字要素投入、推动服务业深度融入价值链、实现价值链地位高端跃进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上海海事大学的廖平、范国良、李笑影和徐红霞的《数字经济、城市创新与人才集聚——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基于2011-2019 年中国282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并探究了人才集聚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创新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人才集聚对数字经济与城市创新能力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人才集聚水平越高,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越强;数字经济对发明专利创新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对外观专利创新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此外,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的赋能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对东部地区的赋能作用显著优于中西部地区。

南通大学的印梅和南京大学的张二震在《新问题与新优势:新发展格局中全球价值链地位“稳中求进”研究》一文中提出,缩链、重链以及断链是近年来是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面临的突出问题,并分析了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1)新技术、新业态突破了传统价值链分工的基础;跨国公司为规避风险调整生产布局。(2)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国家间利益冲突加剧。通过对我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指标的测度,发现我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与世界其他制造中心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在全球流通网络中却处于重要的中心位置,新发展格局有利于发挥我国作为流通网络中心的汇聚能力、优化本土要素禀赋并转化为分工优势,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攀升,并提出了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稳中求进”的思路:巩固传统优势环节,筑牢发展的根基;做强关键技术环节,突破发展瓶颈;加强产业链、价值链的韧性与安全性;筑建能够自主控制的产业链、价值链。

三、宏观金融前沿问题

金融创新和宏观发展对于我国这样的经济和人口大国而言至关重要。在创新和发展中,我们积累了大量富有中国特色的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产业经济评论》执行主编郑世林做了《试点制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题演讲。他从我国改革的各项试点案例开始,全面介绍了试点制在我国农业生产改革、乡镇企业发展、股份制企业改革、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各方面的实践情况。通过理论模型的推导,他指出试点制可以降低试错成本、降低改革的系统性风险、发挥示范效应、降低改革阻力,但同时要注意停留在区域局部的成功试点可能扩大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

北京科技大学经濟管理学院白旻的《续贷限制与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一文,利用2007 年银行续贷政策改革为准的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方法探究了续贷限制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续贷限制显著缓解了企业投融资错配现象,表现为企业“短贷长投”现象的减少。其次,机制分析表明虽然续贷标准的缩紧降低了企业债务融资能力,但并未影响企业投资水平,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是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缓解的主要原因。同时,续贷标准缩紧后,主要减少的类型为信用贷款,长期贷款水平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并且优质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

此外,企业融资决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最后,续贷限制降低了企业违约风险和股价崩盘风险。研究结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续贷政策的优化提供了来自企业投融资视角的经验证据,也为企业总需求管理提供了一定启示。

中央财经大学的孙伟增、湖南大学的华岳和中央财经大学的丁嘉莹在《风险投资行为的环境外部性:来自中国的证据》(Environmental Externality of Venture Capital Activity: Evidence fromChina)一文中,调查了2003-2016 年间风险投资(VC)对中国当地空气污染的影响。利用独特的风险投资政府指导基金作为工具变量,研究证明风险投资显著降低了中国城市的当地空气质量。

这种效应在各种稳健性测试中都是稳健的,但在不同的城市中有所不同:环境监管更严格、商业环境更好、创新激励更强的城市从风险投资中获益更多。文章进一步分析表明,风险投资显著促进了创新,尤其是绿色创新,增加了新绿色企业的投资,挤出了污染企业的投资。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林滨、复旦大学的王弟海和华东政法大学的刘彬彬在《偏向性信贷配置扭曲下的中国最优货币政策》一文中,针对我国信贷市场存在偏向性信贷配置扭曲导致民营部门面临融资困境的现实背景,构建了具有生产效率差异的两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如何统筹使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创新性货币政策和结构性货币政策,优化信贷结构,平抑经济波动。

研究发现:第一,信贷因素是导致2008 年之后中国诸多宏观经济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信贷扩张期,偏向性信贷配置扭曲使信贷扩张偏向国有部门,导致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和宏观杠杆率上升;在信贷紧缩期,偏向性信贷配置扭曲增强,导致信贷配置更偏向国有部门,存在非对称去杠杆。

第二,从防范金融风险和改善信贷配置效率的双重目标下,应引导信贷市场降低私企贷款的金融摩擦系数,提高国企贷款的金融摩擦系数等于私企贷款,实现结构去杠杆。第三,央行同时使用三种货币政策,其中数量型货币政策以平抑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搭配顺周期的创新性货币政策和逆周期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可以提高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实现最高的福利水平和最小的经济波动。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高洁超、南京大学的范从来、南京审计大学的杨源源和南京大学的贾鹏飞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兼论信贷结构优化》一文中,考察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在纠正信贷结构虚实失衡方面的作用。通过构建包含房地产贷款与一般企业贷款的DSGE模型,刻画信贷结构的脱实入虚机制,并基于对长期稳态与短期波动的分析,探索双支柱政策的协调模式。研究发现:正向住房偏好冲击会引起房贷内生性挤出实体信贷,货币政策或宏观审慎政策无法独立纠正信贷结构失衡;部门间风险溢价与不良率的长期错配是引起信贷结构虚实失衡的重要原因,货币政策要注重消除错配,宏观审慎政策要对冲溢出效应;熨平短期波动的双支柱协调模式要求企业贷款价值比监管从紧、房贷价值比监管适中,在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时,资本充足率监管应转向较低强度。该文章的研究为通过双支柱调控来纠正信贷结构失衡和治理经济的脱实入虚提供了有益见解。

中央财经大学的谭小芬、杨措和王雅琦的《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有益于人民币国际化吗?——基于人民币融资可获得性的分析》一文,基于2012-2019 年我国与128 个境外国家和地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面板数据,研究了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协议广度看,基于PSM-DID 方法的实证分析表明,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有助于提升人民币的贸易结算职能;从协议深度看,实证分析表明,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额度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人民币融资可获得性”渠道是货币互换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主要作用机制。该文章的研究为人民银行通过开展货币合作、强化人民币贸易结算货币职能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四、区域发展与产业经济

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何在和谐共赢的环境中倡导各地区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创新活动是理论界和业界共同关心的议题。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江淮教授做了《从区域技术竞争到互补——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发现假说》的演讲。他首先介绍了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事实和文献中关于“劳动力城乡转移假说”和“产品发现假说”。他结合自己的最新研究和当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技术发现假说”。他进一步预测,未来创新驱动的区域发展将呈现大学及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双人舞”、区域创新的多中心和制造业多元化、发明人才的地区间再配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陆明涛在《产业政策何以可能——投入产出视角下的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一文中,从投入产出模型的视角来分析产业政策在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消费品的生产需要大量生产性的中间品投入,收入变化所带来的消费变化并不必然促成结构变迁而有可能维持在低水平的稳态。产业政策通过强制储蓄、歧视性信贷政策扶持重工业等生产性中间品部门的发展,使得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收入水平提升和经济结构变迁成为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经济变迁过程中的早期世代的福利水平会有所下降,但最终经济将突破低水平稳态,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这一分析框架为我国现行产业政策提出了有益的分析借鉴。

长沙理工大学的刘建江和熊智桥在《知识产权保护、马歇尔外部性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基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准自然实验》一文中,基于中国252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4-2018 年的面板数据,以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DID)实证检验知识产权保护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异质性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对东部城市、特大及超大城市、省会及以上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更加显著的政策效应。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角度评估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的政策效应,不仅证实了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有效性,更为完善政府、企业及公众多方共治的知识产权治理体系提供参考,以期加速推动产业升级步伐。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的钱雪松、张嘉辉和杜立在《产能利用率对制造业企业影子银行行为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委托贷款数据的经验研究》一文中,利用2006-2015 年上市公司數据,实证考察了行业产能利用率对制造业企业影子银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业产能利用率越高,制造业上市企业委托贷款行为越活跃,而且更倾向于向同行业企业提供委托贷款。在产能利用率较高的行业内,拥有融资优势的制造业上市企业会通过委托贷款机制向同行业其他企业提供资金,并且制造业上市企业更倾向于向股权关联企业提供委托贷款,以实现资本再配置。向同行业尤其是股权关联企业发放的委托贷款表现出实际借贷利率相对更低、借贷期限相对更长的特点。文章为非正规金融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提供了新的解释和间接的经验证据。

中国人民大学的张家豪在《区域环境联防联控、产业升级与企业间资源再配置》一文中,利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 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作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14 至2019 年沪深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分析该政策对管制地区即“2+26”城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环境规制促进产业升级的机理在于提高企业的绿色创新能力、环保投资水平以及研发投入。文章研究结果表明,“2+26”城市环境规制政策显著提高了污染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环境规制在实现波特效应的基础上还提高了企业经营绩效及其市场份额,并且使得资本要素流向了生产率更高的企业。此外,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在绿色创新能力更强、融资约束较低以及国有企业样本中更为明显。文章结论为区域环境联防联控背景下环境规制的推进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内蒙古财经大学的徐慧贤、陈佳和贲鸿佶在《金融集聚对收入增长溢出效应的区域异质性研究》一文中,基于2010 年—2019 年我国31 个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金融集聚对收入增长溢出效应的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发现,我国金融集聚通过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促进了收入增长,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但其对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不同地区产生的差异性比较明显,东部地区的溢出效应大于中西部地区,发达地区省份显著受惠于邻近省份金融集聚的外溢效应。此外,两大区域估计结果显示,银行业集聚对收入增长的溢出效应为正且系数值最大。因此,为使金融集聚对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得到有效发挥,不仅需要政府给予宏观政策支持,还需积极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发展,促进区域间金融交流与合作和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

五、产业经济理论与应用

产业政策具有复杂的外部溢出效应,在产业经济理论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陈钊教授做了题为《产业政策:信息不对称与溢出效应》的主题演讲。他从一般均衡的视角阐述了产业政策可能产生的、意想不到的外溢效果。基于可能的负面溢出效应,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更加谨慎,在评估产业政策时应更加全面。他从房产限购、水污染规制、新能源车补贴三个例子入手,从政策对城市和区域的宏观影响到政策从具体产品不同属性间的微观影响做了深入分析。

南京审计大学的向洪金和阮慧婷在《政府补贴、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产能过剩——基于混合寡占竞争模型的理论研究》中,通过构建封闭经济下的混合寡占竞争模型,从理论角度深入研究了政府补贴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产能过剩的关系。研究发现:(1)政府补贴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都会导致国有企业出现产能过剩,而对于外资企业,国有股份制企业中民营资本的占比较高时,才会诱发其产能过剩的现象;(2)提高政府补贴率和国有股份制企业中民营资本的占比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有企业的产能过剩,同时能减轻外资企业的产能短缺,但当外资企业出现产能过剩时,国有股份制企业中民营资本的占比提高会加剧外资企业的产能过剩程度。

吉林大学的李政和王思霓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视角》中,使用2006—2016 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PSMDID)检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设立对于城市层面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实验室的设立提升了城市层面企业的创新水平,并且在东部地区设立实验室对于企业创新水平提升的效果相对于中西部更显著。(2)实验室设立通过人才集聚效应和资金集聚效应对企业创新水平产生影响。研究指出,从建设科技强国的整体观考虑,应该高度重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带动区域创新水平提升方面的作用的同时,要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不同地区不同侧重;且企业要依托原科技研发部门,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人才集聚效应。

南京审计大学的贾宝万、丁加齐和李想在《行业竞争性、政企互动与产品质量:监管者多重激励的逻辑》一文中,聚焦于地方监管者追求监管政绩和租金收益的双重动机,在不完全细心动态博弈的框架下,先后以完全垄断和双寡头行业为对象,分析监管者与企业的互动对企业质量控制行为的作用,考察了行业的竞争性对均衡的影响。研究发现:监管者包庇低质量产品的动力既可能来自政绩激励也可能来自租金激励;在外部监督较弱时,监管者可能把产品顺利销售的过程汇报为质量监管的成绩,该政绩激励下的包庇行为未必伴随寻租,而表现出形式化的监管特征;在行业引入竞争,一定条件下能够同时遏制监管形式化和租金交易,但这一“监管激励效应”只对行业内部分企业有效。仅当行业竞争产生监管激励效应时,才能够对企业发挥“质控提升效应”,否则反而会削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动力。

东北大学的侯泽敏、綦勇和徐肖在《数字经济参与下的传统实体经济企业产品定位策略研究:基于消费者数据的隐私属性》一文中指出:消费者数据作为数字经济企业重要的战略资产改变了其与传统实体经济企业的竞争优势。依托Hotelling 线性模型,纳入消费者数据的隐私属性,文章构建数字经济企业和传统实体经济企业的博弈框架,解析消费者数据披露均衡、数字经济企业数据共享均衡,阐明数字经济参与对传统实体经济企业产品定位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企业利用消费者数据的特殊性形成了与传统实体经济企业竞争的内部市场结构和边缘市场结构,且两种竞争结构均可能成为纳什均衡;内部市场结构下,数字经济企业的数据共享水平低于消费者的数据披露水平,边缘市场结构下数字经济企业总可能过度共享消费者数据;数字经济企业通过改变需求效应和策略效应影响传统实体经济企业的产品定位策略,且内部市场结构下存在无限组产品定位均衡;數字经济企业利润最大化下和社会福利最优下的数据共享水平的相对大小与市场竞争结构和传统实体经济企业的产品定位策略有关。

六、交通建设与企业发展

在区域和产业发展的实践中,交通基础设施和地方性政策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暨南大学的员彦文在《交通网络布局与城市长期经济发展——来自历史铁路的经验证据》中,利用手工电子化处理得到的历史铁路网络数据和20 世纪以来人口普查与工业普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回答了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在多大程度上以及如何由历史铁路网络布局所决定这一问题。实证结果发现,布局历史铁路网络的区县普遍拥有较高的人口规模和工业企业集聚优势,该影响主要由增长效应而非空间再分配效应所驱动。历史铁路网络布局冲击对开通铁路区县经济发展具有长期影响,该影响为这些区县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机制分析发现,第一轮铁路建设中铁路网络冲击永久性地改变了城市发展格局,路径依赖是长期影响存在的核心机制。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章韬、冷玉婷和杨佳妮在《价格粘性与市场关联——来自城市间航班数据的证据》中,基于市场关联的视角,对影响价格粘性的三种传递渠道进行分析:市场垄断、市场竞争和政府干预。基于结构引力模型框架,在经典经济地理分析中引入市场双侧的供需关联,验证微观市场结构在供需过程中的传递效应。以疫情冲击为准自然实验,验证市场间经济关联下三种渠道对产品价格调整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经济关联越强,价格粘性越高,不同渠道的传递效应差异越大。(1)市场垄断的传递效应导致航班价格动态调整能力下降,市场流动性降低造成扭曲增加;(2)市场竞争的传递效应对价格粘性有抑制作用,竞争加剧造成航班价格调整频率增加;(3)政府干预下市场价格粘性下降,价格供需关系再次得到调整。相较而言,疫情冲击后,私有企业显著降低价格调整意愿,国有企业价格调整意愿增加且仍有能力在高市场关联下保持价格粘性。

南开大学的程华和香港大学的林则君在《自然灾害和创造性破坏:来自中国企业的证据》(Natural Disasters and Creative Destruction: Evidence from the Universe of Firms in China)一文中,利用新的管理数据,通过台风发生对已有企业创新和企业创造的作用,研究了中国企业的“创造性破坏”。研究发现,企业早期台风的发生不仅降低了后续年份的专利数量,而且降低了专利质量,这与自然灾害的预期无关。台风发生的负面影响在股权集中的公司和单一股东公司中都很强烈;因此,风险分担不足很可能会导致台风发生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财政限制缺乏解释力。此外,台风引发的创新下降增加了公司倒闭的可能性。最后,与现有公司创新和生存的影响相反,前一年的台风增加了新公司的总资本和员工,从而发生了“创造性破坏”。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方观富、高天天和厦门大学的徐鹏在《园区政策、创新和溢出效应:来自中国保税区的证据》(Place-Based Programs, Innovation ,and Spillovers: Evidence from China’sBonded Zone Programs)中,考察了地方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内部效应和外溢效应,重点研究了地方主导产业与保税区的关系。利用企业层面和管理数据来研究保税区建设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研究发现,无论是在保税区内还是在邻近地区,保税区都极大地促进了主导产业中企业的专利申请。出口加工区与保税区之间的比较表明,这种溢出效应与跨境产业连接有关。

东北大学的綦勇和张迟在《公众参与下的跨界流域横向生态补偿三方演化博弈研究》中,以传统的流域上下游政府两方演化博弈为基础,构建公众参与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引入上级的政治奖惩,重点考察公众环境敏感度、公众参与度、政治奖惩力度、生态补偿标准等因素对流域政府策略选择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研究表明,上级政府对流域政府的政治奖惩力度、公众参与度、公众环境敏感度较高时,上下游政府均有较大意愿投入到环境合作治理中;公众的演化稳定策略仅随环境损害的维权成本和弥补赔偿额度而发生改变;流域政府间环境损害赔偿额度越大,下游政府主动作为的相对净收益就越大,此时有更大的激励主动从事环保行为;上下游政府间具有传导带动效应,流域政府中无论哪一方积极治理环境,都将提高另一方保护环境的积极性;生态补偿标准对上下游政府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意愿具有异质性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的关瑾、上海师范大学的何东伟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朱启贵在《基于目标绩效的评价体系能加强本地环境规制吗?——来自中国企业的争取》(Does Target-based PerformanceEvaluation System Strengthen Local Environmental Enforcement? Firm-level Evidence from China)中,使用双重差分(DID)模型,利用企业层面的数据来研究通过两控区政策对减少SO2 排放量的效果。结果表明,基于目标绩效的评价体系显著减少了位于两控区城市企业的SO2 排放量。研究还发现,这些影响因公司规模、所有制类型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文章的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如何通过一个适当的绩效评估系统来证实中国分权执行全国环境法规中的扭曲现象。

七、“双碳”与环境经济问题

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双碳”目标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做了《“双碳”目标的主要实现路径》的主题演讲。她从实现“双碳”目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入手,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情况和历史发展趋势。同时,客观对比我国碳排放与其他国家的情况,对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前瞻性介绍。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章韬、严天露和毛健在《以儆效尤还是法不责众?——环境规制的处理和全局效应》一文中,通过利用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官网的国家重点监管废气排放企业数据库的国家重点监管废气排放企业名单信息数据以及来源于污染库的污染信息,建立了具有一般性特征的分析框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在国家政策日益微观化的背景下有效且兼顾外部性的排序型政策冲击的影响机制和过程,认为从整体而言,监控政策减排效应显著。(1)黑名单企业排放下降27%;(2)白名单企业出现两种可能:对六成企业有震慑作用、四成企业无动于衷,受震慑企业排放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3)在政府监控下,企业虽减排但仍保持产值不下降,从源头解决了污染问题,实现了保增长的同时去排放的双重目标,社会福利质与量的双增长。监控政策不仅对黑名单企业存在减排效果,也间接地对白名单企业存在震慑效应。作者的研究结果指出,非监控企业存在前瞻和短视行为,是以儆效尤还是法不责众在于企业如何对监控的执行力度做出反应。

暨南大学的罗文杰和向训勇在《空气污染真的消失了吗?——空气污染与水污染的替代效应》(Has the air pollution really gone?——Pollution substitution from air to water)一文中,利用来源于中国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统计数据库的1997-2007 年的企业层面数据,研究了重点城市空气污染控制法案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管制城市的企业安装了更多的减排设施,从而比非管制城市的企业具有更高的处理废气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单一污染物(如空气污染)的环境规制有时无法改善普遍的环境质量,因为企业可能会选择替代不同的污染投入。因此,应该鼓励企业更新生产技术,并使用更清洁的燃料,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空气污染,而不是仅仅安装耗水量大的减排设施。

华中师范大学的谌仁俊、赵诗杰和孔豪强在《地方官员的环保专业化与企业污染减排》一文中,通过首次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从微观视角识别地方官员的环保专业化对企业污染减排的影响。研究发现,任命环保专业教育背景的市委书记会显著降低辖区内企业的COD 排放量,并且,一旦环保专业教育背景的市委书记离任,企业COD 排放量马上反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地方官员环保专业化有助于企业减排的可信性。作者认为,应该从地方官员的教育背景视角出发,探究地方官员的环保专业化是否有助于环境改善。该文研究为新发展阶段提升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健全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提供政策启示。

来自云南大学的刘朝阳和西南林业大学的党国英在《FIT 电价规制有利于双碳目标实现吗——来自可再生能源与煤电的替代性检验》中,通过使用来源于《中国电力年鉴》中我国电力行业30个省区市2004-2018 年间水电与煤电、风电与光伏发电的发电量及电力价格实际数据进行研究,认为中国现有的可再生能源FIT 电价规制模式还未能动摇煤电在电力能源中的主导地位,可再生能源目前还未能对煤电产生有效的替代。打破中国可再生能源现有的FIT 电价规制模式,优化和寻求新的电价规制模式,是能源产业满足双碳约束、实现绿色发展的内在制度要求。

东北财经大学的张亚豪以及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的金殿臣、曾昭睿在《工业数字化能否促进碳减排——基于有交互效应的动态SDM 检验》一文中,基于2010-2017 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有交互效应的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工业数字化存在显著的减碳效应,且该效应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果,即其他省级地区工业数字化程度提高会产生示范效应,进而带动本地区工业数字化程度提高,从而产生碳减排效果。同时,研究还发现工业数字化程度提高会进一步增强工业化的减碳效应。今后,要通过鼓励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数字化水平、提高工业数字化指标考核权重,增强地方政府推动工业数字化的积极性、加快谋划工业部门降碳“路线图”等方式推动工业部门顺利降碳增效,助力“30·60 目标”的顺利实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周迪和原爽在《自愿型环境规制和城市创新——来自中国低碳城市试点的证据》一文中,利用2007-2016 年中国103 个地级市相关数据,以中国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为例,检验自愿型环境规制对城市创新的影响,从创新资源头额、企业成长环境及工业基础三个类型全面探究其内在机制,并从地理位置、官员个人特征、城市人力资本水平三个方面做了異质性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创新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并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证明结果稳健。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试点政策显著破坏了企业成长环境和城市工业基础如工业企业数量、外商投资项目笔数等。此外,东部地区试点城市、从本地晋升的官员领导的城市可以削弱政策对城市创新产生的抑制影响。此研究丰富了城市创新类研究文献,为低碳试点政策的实施及自愿型环境规制的制定提供了借鉴。

八、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对未来经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调整和个人的福利改善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北京大学杜文强在《工业机器人应用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吗?——来自地级市的证据》一文中,使用2006-2018 年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研究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工业机器人密度每提高1%将会提升产业结构水平0.009 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时间差异和劳动力技能密集度差异。具体而言,工业机器人对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相对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更显著,在2013 年后的影响更显著,对高技能劳动力密集型城市的影响更显著;考虑一系列替代指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是显著的;使用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工业机器人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提升效应、需求效应和岗位创造效应的机制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底晶在《人工智能革命引发新一轮产业结构变迁——基于工业革命演进视角》一文中,以工业革命演进的理论周期为切入口,强调拥有非中性化与资本深化特性的通用目的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变迁供给侧因素的周期性影响。理论研究表明,在二元经济环境中,工业革命演进最终会形成要素相对价格、技术进步方向以及结构变迁的动态均衡趋势,对经验事实的梳理也印证了历次工业革命发展演进中的动态均衡趋势。同样的动态演化趋势也初现于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但数据作为无实物形态的核心能源赋予本轮产业结构变迁不同于以往的特性。最终,文章通过共性与特性分析形成人工智能影响产业结构变迁的整体脉络。

上海大学的邹伟勇在《人工智能促进产业升级:来自中国的证据》一文中,基于2000-2019年我国285 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智能”“机器人”为核心检索关键词的专利数衡量中国城市人工智能水平,并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两视角出发,运用理论与经验分析研究议题的内在影响学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有利于产业高级化,且显著抑制产业结构偏离均衡状态,有利于产业合理化。通过更换指标法、更换模型法以及工具变量法,检验实证结果具有稳健性。

人工智能对产业升级存在异质性,大城市在产业基础、人力资本等资源要素上具有优势,率先推动智能产业体系建设,发挥先导作用。中小城市由于产业基础薄弱、欠缺智能要素支持等原因,人工智能尚未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人工智能通过促进技术创新进而推动产业升级;市场化和互联网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在市场化和互联网发展程度越高的城市,越能强化人工智能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最后,针对上述结论,文章提出加强智能技术研发和推广、完善政策体系、遵循市场规律和加快网络设施建设等建议,为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政策启示。

山东大学的宁光杰与崔慧敏在《信息技术发展如何影响劳动力跨行业流动?——基于任务类型与技能门槛的实证研究》一文中,通过实证分析,以万名劳动者拥有的计算机台数衡量的地区—行业层面信息技术渗透度对微观劳动者跨行业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行业信息技术渗透度的提升会显著增加该行业劳动者跨行业流动的概率。在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西部地区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较低的地区,这一现象表现更为明显。对职业任务类型和行业技能门槛的机制研究表明,一方面,受就业替代效应和技能溢价激励作用的影响,行业信息技术渗透度的提升会显著提高从事常规任务、非常规认知任务劳动者的行业流动概率;另一方面,行业信息技术渗透度的提升会显著提高行业技能门槛,从而增加低技能劳动者的流出概率。此外,针对跨行业转移劳动者流动方向的分析表明,在信息技术渗透度不断提升的影响下,制造业流出的劳动者倾向于“向下流动”,流向与原行业“技能距离”较大的行业。本研究为评估信息技术发展对劳动就业的结构影响,以及制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的就业配套政策提供参考。

中国人民大学的杨继东和魏冉在《中国工业用地出让的空间特征、时间演变与政策选择——基于2007-2019 年微观土地交易数据的分析》一文中,基于2007-2019 年27 万条微观土地交易数据,分析了工业用地出让的空间特征及其演变机制。研究发现:(1)基于分省—分行业的用地特征分析,发现2015 年以后,地区之间用地结构趋同程度显著下降,用地专业化程度上升,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得以显现。(2)基于莫兰指数分析,用地结构的地理空间相关性较小,经济空间相关性较高,表明经济水平相似省份之间的用地结构显著相关。(3)用地结构趋同程度的集中分布现象更多发生在中西部区域的省份。(4)基于土地价格差异的计算表明,由经济因素驱动的工业用地“内卷”现象仍然存在。针对由工业用地出让导致的产业趋同和资源配置问题,该文章建议应积极关注工业用地价格差异特征,以土地要素市场化进度为依据下放土地配置权。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应更多考虑省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行业特征和地域特征,以更科学、更精细和更综合的土地治理,实施差异化的土地政策,推动产业有序梯度转移,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以此强化土地资源配置对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贡献,推动高标准市场体系和统一国内市场的建设。

厦门大学的李东旭和胡晓雪在《跨国企业海外投资:资本外逃还是价值挖掘?——基于中国加入WTO 的准自然实验》一文中考察了2000-2019 年间3 863 家A 股上市公司,探究跨国公司的海外业务如何影响企业的投资分配政策。发现跨国公司相较于本土企业具有更高的资本支出,且跨国公司更高的资本支出主要由其海外子公司增加投资所致,两类企业在国内市场的资本支出并无显著差异。基于中国2001 年加入WTO 所构建的双重差分模型及额外工具变量(政府首脑访问、丝绸之路历史名城等)所构建的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證实了企业海外业务对投资支出存在因果关系。海外业务占比越高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研发投资与专利申请,这意味着企业拓展海外业务有助于促进企业创新。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低资本密集型行业、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低的外国市场,跨国公司的资本支出显著高于本土企业;而在高技术行业、科技发达的外国市场,跨国公司的研发支出显著高于本土企业。该文章的研究为正确看待我国资本流出与海外资产配置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九、产业经济与劳动力市场

产业经济发展与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有着紧密联系,新形势下的产业升级和供应链改变势必要求劳动力市场进行相应调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章韬、复旦大学的齐慧瑜、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杨佳妮在《疫情之下: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动分析》一文中,使用了来自智联招聘和Dingle etal. (2020) 发布的职业信息网络调查(O*NET)的微观企业数据,考察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不同数字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如何影响疫情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结果表明:在数字化经济发展较快、居家办公指数较高以及劳动密集程度低的城市—行业中,勞动力市场需求受疫情冲击的影响相对较小。

南京农业大学的彭振东、王善高和中国农业大学的田旭在《城商行规模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一文中,基于279 个地级市和4 个直辖市2010-2018 年的面板数据,利用银行网点比例衡量城商行规模,实证研究了城商行规模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商行规模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倒U 型关系;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非上市城商行、没有合并的城商行以及小城市之中。机制检验发现其影响是通过第二产业占GDP 比值变化来实现的。

中国人民大学的唐跃桓、杨其静和西南财经大学的覃睿在《大数据、政府数字化转型与经济增长》一文中,基于2011-2019 年中国289 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设立大数据局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大数据局的设立对经济增长具有正面作用,且存在地区异质性;互联网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城市创新能力对大数据局设立的增长效应会产生明显的互补性;以政务服务为目标设立大数据局,有助于促进当地经济增长。以产业发展为目标的效应则不明显。

北京大学的殷戈、美国埃默里大学的黄炜、北京大学的周羿在《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积累中的作用:以党员家长在班级层面的溢出效应为例》一文中,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利用“随机分班”政策作为自然实验,通过研究党员家长对其子女所在班级同学是否存在溢出效应,观察中国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的影响。研究发现,班级中的党员家长比例对学业成绩和认知发展有正向的因果效应,且效应主要集中在非党员家长的学生群体。机制检验发现,党员家长会从班级风气以及学生和家长对高等教育的期待和信心等方面对班级环境产生正面影响。

华东政法大学的刘伟和高理翔在《技能人才激励政策、技能赋能与出口质量跃升:来自微观企业的证据》一文中,利用国泰安数据与Wind 数据库,收集政府技能人才补贴项目情况,研究技能人才激励政策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技能人才激励政策对于出口质量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政策通过高技能人才集聚和非策略式创新带动质量提升;进一步分析表明,该政策对于成长型、高技术产品出口、低政治关联度企业的影响效应更强。

十、区域与环境政策

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各区域之间协同发展是我国迈向发展新阶段的重要使命。上海大学的万凯在《国家级开发区评选如何影响城市绿色创新?——基于中国285 个城市的经验证据》一文中,使用2000-2018 年中国地级市全市层面的面板数据,以国家级开发区评选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Probit 模型检验了国家级开发区评选的政策选择问题。并使用双重差分空间Durbin模型验证国家级开发区评选对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以及是否具有窗口辐射作用。再按照是否为老工业城市及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程度进行分组,以检验国家级开发区评选对城市绿色创新的异质性影响。而后,根据国家级开发区评选事前和事后的影响,从环境规制、资源配置效应及政策放大效应三个角度出发,说明国家级开发区评选对城市绿色创新的作用机制。

华南师范大学的韩宏钻和暨南大学的胡晓丹在《制造业服务化的创新效应研究:中国287 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一文中,从创新要素投入角度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影响城市创新的理论机制,并以2001-2014 年中国287 个地级城市17 个制造业行业部门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制造业服务化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揭示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创新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制造业服务化对城市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提高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有利于推动城市创新。通过分样本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制造业服务化的创新效应在不同城市具有显著的差异化表现:东部地区城市较中西部地区城市、一二线城市较三线及以下城市、高创新力城市较低创新力城市更能发挥制造业服务化的创新效应。拓展分析发现,相较于增加投资、扩大出口和税收优惠的城市发展策略,提高劳动收入、放宽外资进入和加大行业补贴更能强化制造业服务化的创新效应。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的余典范、张家才和陈磊在《企业数字化促进了资本跨地区流动吗?——来自上市公司异地设立子公司的证据》一文中,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了企业层面的数字化对资本跨地区流动的影响。利用上市公司数据和年报文本数据,测算企业数字化水平,运用双向固定效应开展分析。研究发现:(1)企业数字化显著促进了上市公司异地新设立子公司,加速了资本跨地区流动,并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了企业本地投资。(2)异质性分析发现,企业数字化对国有企业、服务业、母公司位于大城市和市场分割强的地区资本流动促进作用更强,数字化有可能成为解决“卢卡斯之谜”的可行路径。(3)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化对资本流动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企业内部纵向一体化分工深化和提升目的地市场环境实现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数字化促进资本跨地区流动能实现母子公司及其所在地的多方共赢。

湖北大学商学院的刘和旺、张双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郑世林在《环境规制引致了中国区域“产业空心化”吗?》一文中,以“十一五”目标减排责任制为政策冲击,基于双重差分法,利用1998-2014 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同期城市统计数据,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对中国区域“产业空心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加强并未引致全国层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反而倒逼了全国层面工业产业效率提升,但在局域层面,确实导致了老工业城市产业空心化。环境规制对老工业城市产业空心化的影响在国有企业、污染密集型行业、资源依赖性较强城市和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机制检验表明,环境规制对老工业城市产业空心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生产要素重新配置和市场竞争效应实现的,具体途径是抑制物质和人力资本投资、抑制技术创新和加速优胜劣汰。

上海大学的白冰峰在《社会学习视角下直播电商转型过程中的信息搜寻模式——基于淘宝和抖音的双案例扎根研究》一文中,从直播电商企业的研究视角出发,基于社会学习理论,遵循AISAS 模型的信息搜寻维度划分及逻辑关系,通过抖音和淘宝两个企业信息搜寻模式转型的对比案例讨论,分析了不同情境下企业信息搜寻更新模式的不同选择,探讨了转型实现的路径,提出直播电商环境下企业信息搜寻转型的理论框架,凝练了两个观点:第一,直播电商信息搜寻模式的转型主要表现为从局部信息搜寻到全局信息搜寻、从购前信息搜寻到全面信息搜寻的转型。第二,面向局部信息与面向全局信息的搜寻模式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学习方面。

猜你喜欢

双碳产业结构人工智能
“双碳”目标下云南水利发展新常态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2019: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