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野下食品专业英语翻译误区及改进策略
——《食品专业英语》评述
2022-07-08杨莉莉
随着中国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愈发频繁,其中,食品与饮食方面的交流更是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主要内容,尤其在中国饮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逐渐增强的背景下,食品专业英语作为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食品领域交流的重要工具,发挥着沟通桥梁的作用。但受到文化差异性影响,食品领域的英语应用难度较高,尤其在食品专业英语翻译方面,不论是汉译英还是英译汉都面临着一定文化阻碍,致使翻译难度较大,易出现一系列翻译误区。如何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做好食品专业英语翻译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食品领域的对外交流能力,更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侧面表现。文中结合《食品专业英语》一书,简析跨文化交际视野下食品专业英语翻译存在的误区,并针对误区探讨改进策略。
由杨雅兰等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食品专业英语》一书,以食品领域跨文化交流为编写脉络,系统讲解食品领域的相关英语知识以及食品行业英语表达技巧。该书共8个部分,首先梳理与归纳常见食品营养元素,从英语角度论述每种食品营养元素的表达方式和科学计量单位。其次,从食品加工、食品贮藏以及食品添加剂3个方面,论述食品加工相关的英语知识,解释各类食品加工专用名词。最后,从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安全监测、食品法律法规以及功能性食品4个角度出发,讲解食品保障相关的英语知识,从英语表达方面阐述各类食品安全数据。该书每部分都设置有情境文章以模拟食品行业相关情境,且每部分最后还设置了译文练习和习题,可以有效带领读者掌握食品英语。总体上看,该书所介绍的食品专业英语知识较为全面,涵盖食品行业的多个领域,不仅英语表达技巧丰富,同时还给出相应的翻译思路,极具实际指导价值。
参阅全书可知,食品专业英语内容丰富庞杂,并受到西方文化影响,食品专业英语的应用具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特征,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英语的国际性地位,但同时也加大了中国相关领域食品专业英语的应用难度。尤其在食品专业英语的翻译方面,不论是将对方所陈述的英语翻译成汉语,还是将汉语内容用英语进行表达,实际上都面临着一定文化差异阻碍,致使翻译难度有所提升,造成翻译失真等不良后果。结合书中观点并联系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视野下食品专业英语翻译易出现的误区有以下两个方面。
(1) 受西方食品专业英语词汇特征影响,食品专业的相关内容的翻译难度加大。在食品领域交流中,食品专业英语词汇数量较多,并且具有明显的行业性特征,这种专业性一方面来源于国际食品行业以及各个国家对食品所制定的硬性政策要求,另一方面来自某个国家长期食品加工生产实践中所逐步形成的专用行业术语。在部分食品专业英语交流场景中,尤其在食品对外贸易、食品技术交流等领域中,上述词汇的运用尤为普遍。比如,关于食品成分信息的专业词汇如carbohydrate(碳水化合物)、riboflavin(核黄素)、dietary fiber(食用纤维)等;关于食品种类定义的英语词汇如ablactational food(离乳食品)、acetic acid preserves(酸渍保藏食品)、aerated food(膨化食品)等;关于食品加工包装的英语词汇如ehydration(脱水)、curing(腌制)、flexible package(软包装)等。这类食品专业词汇的应用明显会加大翻译难度。此外,对于一些新型食品加工技术或者新研发出的食品类型、食品成分等词汇,其翻译难度将显著提升,甚至出现无法及时翻译的情况。除上述科技类型词汇外,在进口食品的相关英语应用场景中,缩略词的大量应用也会加大翻译难度。比如食品包装上常见的缩略词有ADI(Acceptable Daily Intake,每日允许摄入量)、NVI(Nutritive Value Index,营养价值指数)等;关于食品安全认证的缩略词有FSSC(Food Safety System Certification,食品安全体系认证)、SSOP(Sanitation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卫生标准操作程序)等。这些缩略词的运用符合西方语言运用习惯,但对于中国主体来说,理解难度较高,若翻译人员未能及时掌握上述词汇,很容易造成翻译失真或翻译不及时的问题。
(2) 基于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影响而出现翻译不当的问题。书中指出,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经济以及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饮食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包括食材种类、烹饪与加工、口味选择等方面,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基于这种饮食文化差异,食品专业英语与中国食品相关语言存在较大隔阂,最明显的特征是一系列词汇和句子的释义差异。一方面,中英饮食类词汇存在释义不对称的情况。比如就食材的烹饪手法而言,中国食材烹饪手法远比西方国家多样,因此相关词汇也较为丰富,如“炒、煮、煎、炸、灼、汆、涮、焖、蒸”等,这些词汇在英语中并没有完全与之对应的英语词汇,导致翻译过程中存在一定阻碍。此外,受特定语言环境影响,在翻译部分外来食品的宣传标语或者营销性词汇时,也易产生翻译不连贯等问题,比如某海外食品的标语为“The bag is filled with contentment”,如果直接翻译成“一包充满舒适与放心的东西”显然与中国语言环境不符合,难以被民众理解。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中西方食品领域交流过程中,食品语言文化环境的不同会给翻译造成较大阻碍,中国翻译人员既要对国外食品专业英语词汇有足够的认知,还要对国外饮食文化以及食品语言文化有一定了解,能将国外特色食品语言转化为汉语,同时也能够将汉语内容翻译成国外人士能够理解的英语。结合书中给出的食品专业英语翻译技巧并联系具体食品领域交流情境,对跨文化交际视野下食品专业英语翻译的改进提出3项建议。
(1) 要始终坚持忠实原文原则和友好交流原则。在一切领域的英语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都必须牢牢贯彻忠实原文原则,以准确传递原文表达意思为翻译准则,将翻译的准确度摆在首要位置。在食品相关领域的交流过程中,食品专业英语翻译的准确度直接关系到双方信息是否对等,还可能会直接影响双方后续利益问题,尤其在食品对外贸易、食品技术交流等领域中,食品专业英语翻译的准确度可能会对双方的经济利益甚至法律效益产生一定影响。因此,翻译人员必须遵循忠实原文的原则。此外,翻译人员在双方交流过程中,还要遵循友好交流原则,比如充分尊重文化差异问题,以平等、友好的态度解决具体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饮食文化问题,在翻译特色食品相关信息时,应充分尊重中西食品语言环境问题,在基于文化包容性的基础上翻译相关内容,保障语言的严谨性和正式性,力求让国外人士能够清晰理解中文原意。
(2) 为了应对不断发展的食品专业信息知识,翻译人员需要在平时多积累食品专业英语词汇,力求与国际上食品行业发展相接轨,在英译汉过程中能够做到准确翻译,尤其是对于部分具有科技性质的食品词汇,如食品配料、食品检验以及食品加工等,翻译人员更需要及时学习与积累,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受中西法律法规等影响,部分贸易文件或者食品包装上的食品相关信息的表达与中国有所差异,包括计量单位、信息格式等,翻译人员在翻译时需要保障原信息格式的准确度,不能调换各类计量单位,如果客户要求进行调换,则应根据行业规定以及国际标准进行转换翻译,这是确保双方信息对等以及保障中国法律效益的关键举措。
(3) 结合多种翻译方法,保障翻译的连贯性和易理解性。在中西方食品相关交流情境中,翻译人员有时还需要将中文翻译成英语,以方便对方理解相关信息。因此,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充分结合中西语言环境和文化特色,帮助对方理解食品相关内容。一方面,翻译人员要善于利用食品类汉语借词进行翻译。汉语借词是英语发展中所吸收的中国特色词汇,比如tofu(豆腐)、moon cake(月饼)、won ton(馄饨)、mee(面)等,翻译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汉语借词,将中国特色食品翻译成国外人士易理解的英语,比如extra soft tofu(豆腐脑)、vegetable tofu deluxe(汉中菜豆腐)等。另一方面,翻译人员还要善于利用释义法和意译法进行翻译。由于中国饮食文化内容丰富,食品种类多样且名称个性,难以被西方人士理解,基于此,翻译人员在交流过程中,可以利用释义法和意译法翻译相关信息,比如“凉皮”是中国特色小吃,直译难度较大,因此可以将其翻译为“liangpi cool noodle”,同时加上“made from starchy by steaming it in a shallow, wide, open round container”进行释义,以解释烹饪方法和工具的方式方便国外人士正确理解凉皮。
综上,食品专业英语翻译要想实现更为精准和顺畅的翻译效果,就需要在积累食品专业英语知识储备的同时,充分理解英汉双方文化背景,能够根据语言文化环境进行翻译,实现翻译的连贯性和易理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