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营养健康认知中的应用
——《大学生营养与心理健康》评述

2022-07-08张英琦,宋良多

食品与机械 2022年6期
关键词:饮食习惯饮食营养

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廖明英主编的《大学生营养与心理健康》一书,基于课程教学和课题调研的实践,辩证论述了大学生营养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关系,对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认知、标准和维护技巧进行了全面阐释。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营养篇,主要介绍营养健康、心理健康与基础疾病的辩证关系;下篇为心理健康篇,主要通过系列主题的示范课程和训练项目,阐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论与常用方法。整体来看,《大学生营养与心理健康》一书以营养篇、心理健康篇共两篇8章的叙述结构,从辩证相关的分析视角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进行了互为因果的辩证分析,该书材料详实、案例丰富、逻辑严谨,既有助于读者系统了解大学生营养与心理健康的基础概念、理论和现状,而且能够为高校教师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集体讲授+个别辅导”的心理健康教育革新路径提供学术和实践两个面向的启发。

1 心理健康教育对保障大学生营养健康的必要性

身心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对大学生群体身体营养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全面教育。大学生营养健康和心理健康不仅同等重要,而且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营养健康的重要保障,而营养健康教育又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1) 大学生健康是营养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全面健康状态。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性地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或者把“疾病”等同于“不健康”,这种狭义的、消极性的定义无益于人们把握健康的核心含义。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已清晰认识到健康是身体与心理的全面健全状态。《大学生营养与心理健康》一书认为,应该从广义、积极的意义上去认识健康,去辩证地看待大学生营养与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即大学生身心健康是诸多相互交叉、渗透和制约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影响因素不仅包含基础的生物学、营养学、保健学因素,而且包括了社会环境、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当下,大学生健康教育不仅需要从身体健康层面帮助其正确认识不同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和机体对营养素的合理需求,更需要从心理层面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与变化特征,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2) 心理健康与营养健康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营养健康不仅同等重要,而且具有辩证统一的促进关系。一方面,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群体形成健康的营养认知与饮食习惯,促进大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另一方面,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饮食习惯则有助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两项教育辩证统一,不可偏废。具体而言,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群体对蛋白质、氨基酸、膳食纤维等基本营养素及其功能形成正确的饮食健康知识,有助于指导大学生群体克服食物偏好、不重视营养均衡、不讲究节律等饮食问题,促进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与此同时,大学生群体的很多心理问题,正是源于身体的营养失衡、暴饮暴食、无节制减肥、缺少健康营养认知等问题。例如,因为饮食失衡而导致的单纯性肥胖,往往会让人产生内心抑郁、自我负面评价高、交往适应力差等心理问题。身体健康失衡者因身体问题而导致的心理损害会进一步使其产生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例如,长期紧张、刺激的心理情绪和焦虑感,往往会提高糖尿病、癌症等常见疾病的发生率。基于此,《大学生营养与心理健康》一书认为,良好的营养认知与饮食习惯不仅能够减少大学生群体肥胖症、糖尿病、癌症等常见疾病的发生率,而且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身体营养健康教育应同时进行,互相促进。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当下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大学生活适应调整困难、缺乏自我管理、人际交往紧张等,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营养健康教育中的契合性应用,必须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全面梳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论与常用方法。对此,《大学生营养与心理健康》一书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在社会交往层面强化人际沟通和培育良好心态,在个体层面加强自我认识和情绪调控。

(1) 强化人际沟通和良好心态的培育。心理健康的本质是适应,是个体发展与社会适应的统一,其在个体感知世界、情感体验、行为决策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是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开展人际交往的心理基石。该书认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强化大学生群体的人际沟通能力。可以根据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对不同个体的影响程度,通过“鸡同鸭讲”“情景表演”“谁是卧底”等示范课程和“相识就是缘”“倾听与回馈”“个性名片”等训练项目,让大学生在互动课程中学会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学会通过换位思考来理解、关心和帮助他人,以提高大学生的共情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其次,要帮助大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生活心态,高校老师可以通过“蜘蛛网”“飞越激流”“搭桥过河”“珠行万里”等训练项目,帮助大学生积累诸如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等核心的心理资本,进而建立良好的心态。

(2) 加强自我认识和情绪调控。人格的健全发展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加强自我认识和情绪调控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和塑造健康人格必不可少的课题。该书认为,独立的“自我认知”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内心世界的追求目标和亘古不变的反思性命题。只有客观理性的认识、评价和接纳真实的自己,才能健康的发展、成就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可以根据乔韩窗口理论,通过“我的生命线”辅导课程和“我是谁”“价值观大拍卖”“四个我”等训练项目,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同时,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需积极引导学生调控情绪,战胜挫折。可以根据情绪ABC理论,通过“镜中你我”“适当的表达与沟通”等辅导课程和“相逢是首歌”“抗压的秘诀”“勇往直前”“再接再厉”等训练项目,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情绪调控,培养其战胜挫折的健康心理状态。

3 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营养健康认知中的应用策略

(1) 要加强对大学生营养健康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教育。大学生营养健康自我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引导大学生对自身营养健康状况进行独立、理性的认知,是形成健康饮食观念和习惯的基础。为此,一方面可以通过积极开展大学生营养健康状态的自我评估、社会学评估、医学评估等心理健康评估活动,使大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营养健康状况和营养健康需求,进而通过自我认知促进健康饮食习惯的形成。另一方面可以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加强大学生营养健康的自我控制教育,通过强化大学生健康饮食的自控力,克服其单一饮食偏好、暴饮暴食、无节制减肥等问题,通过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2) 要培养大学生健康饮食的良好心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饮食习惯的必要条件。作为大学生营养健康的重要精神支柱,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不仅可以稳定体内激素,更好地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而且能够增强大学生个体的信心和勇气,养成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大学生健康饮食良好心态的培养,一方面要在健康饮食层面使大学生认识到健康饮食不仅能减少炎症、肥胖症、糖尿病、癌症等基础疾病的发生率,而且能够改善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在健康形态方面,引导大学生以全面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身心状态,学会通过自我观看、他人评价等方式来认识自己,学会悦纳自己,关注和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高校老师应积极探索“集体讲授+个别辅导”的心理健康教育革新课程,不断促进大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大学生健康饮食的良好心态。

(3) 要塑造健康饮食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大学生人际交往和健康饮食的重要影响因素,塑造健康饮食的校园文化不仅有助于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过度饮酒、通宵聚会、暴饮暴食等不良风气,而且有助于培养健康向上、自律自控的生活态度。为此,一方面要在校园内普及蛋白质、维生素、脂类、膳食纤维等营养素及其功能的基本知识,端正大学生对各类食物的认知,使其明白偏好性饮食对自身健康的危害性,只有各营养要素的合理搭配才能实现身心健康的平衡。另一方面要在校园内塑造重视营养均衡,追求健康饮食和自律自爱的校园风气,减少大学生群体对网红食品、垃圾食品的摄取,通过日常宣传、典型引领、评奖评优等方式来营造健康饮食的校园文化。

猜你喜欢

饮食习惯饮食营养
七种饮食习惯让大脑老得慢
春节饮食有“三要”
夏季给猪吃点“苦”营养又解暑
孩子不良饮食习惯可能和遗传基因有关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远离七种不良饮食习惯
6种“败性”饮食习惯
这么喝牛奶营养又健康
蔬菜与营养
健康饮食